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艾青詩選《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讀書筆記賞析(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9.18K

艾青詩選《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讀書筆記賞析(多篇)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原文 篇一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綠的草原,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啊,當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時候,

田野是多麼新鮮!

看,

微黃的燈光,

正在電杆上顫慄它的最後的時間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馬賽的路上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賞析 篇二

詩人對於光極其敏感。

艾老無論是在年經的時候,還是在年老的時候,對於光總是有一種偏愛,而且那樣執著,那樣深情。在他的不少詩作裏,都寫到了光,作了一次又一次精采的刻劃和描繪。雖然在不同的時期,由於環境、心態等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現,但都是那麼一往深情。

這不僅是艾老在十八歲時入過西湖藝術學院,學過繪畫——學畫者往往對於光有特殊的感覺和研究。更在於艾老對於光有着深刻的理解。有了光,才有了這個地球,這個世界,這個人類,才有了生命。可以説,光是生命之源。沒有光,一切都在黑暗裏了。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這首詩,就充滿了詩人對於光的崇敬。這首詩寫於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馬賽的路上,當時詩人才22歲。

這首詩是寫黎明時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詩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遼闊而美麗的景色中去。“紫藍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色彩豐富而鮮明。構成這一美麗圖畫的原因,不僅在於詩人精心地選擇了三個色彩鮮明的詞:“紫藍的”、“青灰的”、“綠的”,而更在於詩人在詩句上的精心安排。“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綠的草原……”這有層次的詩句,把畫面有層次地展開了,詩句的層次和畫面的層次極為和諧。而且好像是隨着詩人的眼光,一層一層展開的,自然而貼切。

這幾句詩已夠精采了,但更精采的還在後面。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前面幾句都是靜的描寫:林子、山坡、草原。而這一句,作了動的描寫:“草原上流着……的煙……”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靜與動的巧妙刻劃,是構成詩人卓越詩藝的奧祕之一——詩人在許多詩中,都特別注意靜與動的結合。

而對於草原上流着的煙,詩人是這樣寫的:“——新鮮的乳液似的煙……”這把黎明時的田野景色進一步描繪出來了。黎明時,空氣是新鮮的,四周那麼安靜,這煙也是新鮮的。這種感覺極為準確。“乳液似的”,把煙的清新、流動感、質感以及煙之美描繪出來了,而且可看可觸摸。以“乳液”來形容煙,可謂精妙絕倫!

面對這樣美麗的景色,詩人自己好像再也忍不住了,要發出感慨。第二段的頭兩句,即詩人直抒胸臆:“啊,當黎明穿上白衣的時候,/田野是多麼新鮮!”

這兩句詩,是對上面所描景色的總括,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是詩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無掩飾。是不是太直白了?不是。這兩句詩正加重了詩人對黎明時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發的。

詩寫到這裏,下面該怎樣寫呢?讀者是很難揣測的。黎明時田野很美,令人感慨,似乎可以結束了,也不失為一首好詩。但詩人的感覺還有更深沉的一層。

“看,/微黃的燈光,/正在電杆上顫慄它的最後的時間。/看!”

這也是黎明時的景色,但已不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燈光,在夜裏是輝煌的,為田野照明,為行人指路。但當黎明到來的時候,燈光已暗然失色了。黎明,以它遼闊的、無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現出來。燈光,與黎明之光無法比擬,也無法抵擋。燈光顯得窘迫,無論燈光怎樣“掙扎”,怎樣不願“讓位”,但已無濟於事。

這裏,可以説有幾層意思:

一、以燈光來襯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壯美,進一步刻劃出詩人對黎明的讚美。

二、儘管燈光在夜裏也不失為一個輝煌者,但在燈光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樣美麗的景色。只有黎明到來的時候,才能使人看到。

三、更深一層的意思是,黎明象徵着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有着博大胸懷的力量。而燈光,象徵着一種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無論如何擋不住強大力量的腳步。

兩個“看”字:前一個“看”字,是引起讀者注意,而後一個“看”字,則是一種感歎,份量很重,似乎有斬釘截鐵之力。這兩個“看”字,同是一個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則有了不同的作用和份量。可見,詩人在用這兩個“看”字時,是經過認真思考的。寫詩最忌重複,但這兩個“看”字“重複”得好!

這首詩,是寫黎明時田野的景色,無論是從構思上,還是從詞句的選擇上,以及深切的含意上,都可以説是上乘之作。這是由於:詩人不僅對這景色有着深切的感受,還有着把握能力和表現能力。觀察之細微,表現之準確,更使人驚歎。

讀了這首詩,不由不使讀者感到,詩人對於黎明——對於光,是怎樣地崇敬,怎樣地充滿了赤子之情……

當黎明穿上白衣的時候,詩人陶醉了,詩人感歎不已……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讀後感 篇三

老師,家人們,談到詩歌,你會想起哪些詩人的詩句呢?也許你會想起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浪漫情懷;也許你會想起李清照“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婉約氣質;也許你會想起蘇東坡“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真情流露,對妻子的思念……這些詩句喚醒了我們心底最親切的一份文化記憶,更重要的是它們也穿越時空,陶治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操。

但是,還有一種詩歌,它在形式上釆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它在內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這就是中國現代詩。在中國現代詩歌發展史上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樣優秀的現代詩歌還有很多很多,而今晚,我要分享的是我們現代詩人艾青的作品,《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啊,當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時候,

田野是多麼新鮮!

看,

微黃的燈光,

正在電杆上戰慄它的最後的時間。

看!

(摘自《艾青詩選》)

詩中用“紫藍的”“青灰的”“綠的”三個形容詞,三個很鮮豔明麗的顏色讓我們讀起來,腦子裏有一幅美麗的圖畫。而且詩人還特別注意靜與動的結合,前面幾句都是靜的描寫——林子、山坡、草原,而“草原上流着……的煙……”這句做了動的描寫,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

細細品讀,就能真正進入到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讀出詩味,讀懂詩人,感受到詩歌的無窮魅力。

讀艾青的詩,我體會到他的詩歌藴含着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懷。他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歌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艾青對土地的熱愛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艾青最真切的詩歌都是獻給中國農民的。他關注的中心始終是與中國緊密相連的普通農民的命運。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個地主階級叛逆的兒子獻給他的真正的母親——中國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農婦的頌歌。

艾青的詩歌還表現了他對於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而這種情感集中表現在“太陽”這個意象上。太陽、光明、春天、黎明等是艾青詩中的“永恆主題”!

時光流轉,斯人已逝,詩情永存。我們有幸生活在詩人曾經無數次憧憬過的美好時代,有幸讀詩人的詩,重温慷慨激昂的歷史,而這些體現時代脈愽的詩句,象春雨一樣潤澤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