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61W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一

看着《愛心與教育》,裏面樸實的文字,一個個真實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無一不給我帶來心靈的震撼。李老師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一個個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汪斌父親的雞蛋;與寧瑋八年如一日的通信;步行三十多裏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後進生”萬同的轉化過程;對一個個優生的用心培養;和遠方一羣中學生的通信……這些故事無一不向我們傳播着李老師的一個信念——“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一、愛心與童心

李老師首先提出當一個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李老師提到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讀罷這一節,我深深地為我過去的教育觀念而愧疚。我曾經非常篤信老師必須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一定的威嚴,學生就必須要尊重老師。學生一看到我就馬上安靜下來,我曾經為這一點多麼地自豪“看我把這些小傢伙治得多好”。可是開心過後,我卻深知,他們只是怕我,而不是敬我。做了媽媽以後的我,重新站上講台後,一件小事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小女兒喜歡聽歌,我每天都會在她精神好的時候給她聽上一段輕快的兒歌。上課前的一段時間,我想學生上課很累了,就一些最新的學生感興趣的歌,讓他們輕鬆輕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事情,學生給我的評價是:這老師真好,上老師你的課很開心。一節課下來,師生和諧,教學愉快。因此我更懂得了老師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應該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二、要公平地愛學生

《愛心與教育》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李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在每個父母的眼中,每一個小孩都是最棒的,每一個小孩都是帶着父母滿心的期待來到這個世上的。換個角度來説,我們老師如果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教育一個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子女那樣去選擇教育方法。那我們的學生根本就不存在優生、中等生、後進生,每一個都是好孩子。那麼你不論是用温和的勸導還是嚴厲的批評,讓學生體驗你那份摯愛和真誠,都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與頑童打交道

“後進生”的轉化,一直以來是令人頭疼的事,“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愛,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對“後進生”來説,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是一個驚心魂魄的傳奇故事,最後萬同成為我們身邊最可愛的人。

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很特殊,成績的好壞,一般和其他科目的成績是沒有很大聯繫的。其他科目的成績不理想,信息技術這門的成績也可能會很優秀。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學生,是一個雙差生,上課的時候從不注意聽講。後來我就發現,其實這個學生有時候還是能夠完成我佈置的簡單任務的。

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讓我就他在前面給同學們做示範,雖然這個過程中他可能不會做了,但是中間老師可以提醒他,告訴他,結果一堂課下來,他不但完成了任務,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為他已經在同學們面前露了一手。下次上課他還會爭取下一次機會,現在他每堂課都上的很認真,雖然他其他科成績不好,但上我的課總是爭取做得更好。同時其他同學也會受到感染,因為連平時不認真的學生都在做,那他有什麼理由不做呢?這時你不但使這個後進生得到了轉變,連整個班的學習風氣都得到了改善。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愛可以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甚至使浪子回頭。當學生體驗到老師對他的一片愛心和殷切地期待時,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鍛造卓越人格

温9月4日在北京35中學教師座談會上説:“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僅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且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要立足於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努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複合型人才,同時要加強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由此可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是教育迫切的任務。

“優生”的培養,“優生”,是指品德、學習和各方面能力都優於同齡人的學生。李老師在培養優生時先就“優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了“優生”的培養方法,指出: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的要點有二:一是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二是鼓勵他們在日常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優生比“差生”學習成績好,常常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讚揚,他們的優越感與日俱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對優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但卻忽視對優生的心理障礙的疏導,總認為這部分學生自覺性強、智商高,不用多管也能成才。

但是由於這些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緊張的學習、激烈的競爭、單調的生活、成長的煩惱,還有來自家長、教師及學生自身過高期望值等,常常會誘發這些學生的消極情緒,產生不良的心理現象。如果我們能對優生因勢利導,不斷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培養他們的積極性,會使他們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李鎮西老師的一句句真誠的話響徹心頭,在我心裏撞起了千層浪。愛,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對教書育人這份工作有了更深層的解讀。

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二

這段時間裏,我讀完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這本書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本書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感人故事,書中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和學生那種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大學聯考落榜學生……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

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説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説,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

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時,這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三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這種愛細水長流是一般的老師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看似耀眼的火花卻閃耀在學生生活的每一個入微的瞬間。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着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越來越碌碌無為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呵護我們的孩子!帶着愛心和他們共同成長吧!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四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為他們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愛即教育。

李鎮西老師説:“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什麼樣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認為是一個懷有仁愛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她們的情感世界。課堂上,看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時,我會因勢利導,讓自己變得時而可愛、時而搞笑、時而誇張、時而温柔、時而嚴肅、時而撒嬌……讓學生在我的角色轉換中把枯燥的學習變得興趣盎然;課間,看到孩子們圍在一起“高談闊論”,我會加入到其中,和她們分享我的觀點和看法;飯後,看到孩子們在操場運動、遊戲,我也會參與其中,和她們一比高下……在孩子們向我問好時,我一定大聲地迴應她們;在氣温驟變時,我會下意識地提醒她們增減衣服;在他們因犯錯受到批評之後,冷靜下來的我會由憤怒又轉為心疼,再找機會去安慰他們……

誰説小孩子不懂得感恩?當孩子們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也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時常跑過來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課的時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聲講課時,她們會瞬間變得安靜乖巧。如果哪天衝他們發了火,孩子們反過來會用小紙條、小插圖、擁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我的愛。我和我的學生、我的課堂、我的課餘生活都因為充滿了“人情味”而變得豐富多彩。

李鎮西老師在激勵“優生”方面同樣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1、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參入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的潛質;

2、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挑戰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困難去“折磨”他們,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不光要戰勝自我,更要超越自我。

為了更好的鍛鍊提升“優生”的能力,讓他們引領帶動更多的同學進步,我做了這樣一些嘗試:

1、舉行“拜師儀式”,發揮“小老師”的作用。

簡單的拜師儀式,讓“小老師”更有成就感和責任感,“徒弟”們面對“小老師”的無私幫助和悉心輔導,也會更好的約束自己,奮起直追。“小老師”代表分享了他們的輔導計劃和方式,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怎樣查漏補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談話、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他們的幫輔如此具體,如此用心。在“師徒結對”中,雙方受益,於“小老師”而言,所學的知識得到再次消化鞏固,還提高了自己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於“徒弟”而言,有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夥伴,課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可以得到“小老師”兒童化的補習,他們的講授往往比老師更通俗易懂,因為他們用的是純兒童化的語言。我的共同進步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2、把自習時間留給班幹部管理。

每天的語文自習時間,如早讀、午自習,班長或是語文課代表會把當天的學習任務寫在黑板上,並坐在講桌前維持紀律,在我值班或是處理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保證學生學習任務明確,教室紀律良好。如果學習任務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紀律糟糕時,我會佯裝生氣,找當值的班幹部,讓她們自己找問題,找原因,想對策,並對他們提更高的要求,讓他們變壓力為動力,變“老師要我這樣做”為“我應該這樣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學生的管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得失,事半功倍。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最後,李鎮西老師説:“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做一個善於感恩和感動的人!”雖然我從事教育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讓我感恩和感動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時候,看到謝馨玥同學的文章,我特別感動,她是從紅星國小轉來的孩子,文中她記敍了兩年前在紅星國小發生的事情。那時我在紅星國小任教,她還是個二年級的小姑娘,每到週四,我總會給住讀的小姑娘梳頭髮,這樣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記在心裏,並感恩在懷。小小年紀竟有一顆感恩之心,着實讓我意外和感動。

一天,我收到李想媽媽的微信,信中這樣寫到:李想告訴媽媽長大以後要當和朱老師、顏老師一樣棒的老師!李想媽媽感謝兩位老師對孩子的引導和對學生做出的榜樣。家長能把我們對孩子的教誨和關愛銘記在心,説出這般感謝的話語,怎不讓我驚喜和感動?

今年是我加入洛陽教育的第三個年頭,在此,我要感謝洛陽教育的各位領導,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鼓勵和引導;我同樣感謝與我朝夕相伴的前輩們,謝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不吝賜教,謝謝你們對我工作的幫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謝和我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們,謝謝你們的陪伴,正是你們的陪伴讓我倍感温暖。我熱愛教育事業,不僅僅是因為天真無邪的孩子,還因為洛陽教育這個温馨的大家庭。

《愛心與教育》敍述的是李鎮西老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到了我們身邊很多老師的影子。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會不停地從教育家的論述中汲取教育的精華,我會不斷地向身邊的老師請教,虛心學習,保持對教育的初心,同時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五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枝頭上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閲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二、寧小燕:永遠的遺產

如果説萬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遠的自責與痛,那麼寧小燕,則給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慘劇?在我眼裏,寧小燕是一把刀子,劃開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德育的"偽善"面孔!寧小燕以偽為真,活在一個虛幻的純淨的世界裏,而這個世界註定要破滅的,這是寧小燕的悲劇,更是對教育的控訴。我們的教育,從來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獨缺少的是一份真!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寧小燕們越來越少了!因為一個孩子,當他國小的時候,他可能就不會輕易相信什麼了。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劇,比寧小燕更讓人感覺到悲哀。當正直被嘲笑,當美好被毀滅,當真誠被欺騙,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武漢大學生賣淫案,藝校學生夜總會實習事件,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偽善的教育,如何導致道德的大規模塌方!讀李鎮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三、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修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六

拜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師結合自身的教學體驗,深入簡出地闡述了愛心與教育的深層關係,展現了李老師教學的不凡風采,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付出真誠的愛心之與學生們的重要。李老師給予我的無限的啟迪,要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李老師説,當好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才會真誠地與學生們交朋友,切身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學習困惑和心理障礙。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你會愛上這些孩子們,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傳授知識和技能給他們,讓他們更好的瞭解自己和這個世界,從而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進取,奮發圖強。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當我第一次讀到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真誠的話時,我竟感動得眼睛都濕潤了:一個享譽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這樣一顆愛孩子的童心!還是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個春天,和他的學生們共同買了一條小木船,然後劃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去探險。教育家寫道:“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 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蘇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學》)

這是李老師書中的一段話,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學中,我也常有跟同學們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深入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時候也幫到了他們。我每週都會佈置他們寫週記,讓他們把想和老師説的話,或是一個星期來的表現自己作個總結,都一一寫出來,然後每個同學的週記都會認真地看完,並做一一的回答和批註,這樣也成為我和同學們交流的好方式。現在想來,這樣做,還遠遠不夠,我還需要進行一些有創意的交流,像李老師所做的,讓同學們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問題都一一寫出來,提出來,可以是書面上的,也可以

是面對面的溝通,瞭解他們的各階段的真實想法,解決他們的真實困難和疑惑。慚愧的是,我對錶現好壞不同的學生,還是有一些偏見,我需要通過更大的努力,讓同學們感覺到我對他們的愛,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讓學習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問題的學生,一一解開心結,找到各種問題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同學們的疑難問題。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了“後進學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幾點:1,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2,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這是對待後進生的態度,我們要民主地,科學地,教育學生,並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我們只有與學生平等地對待,以心交心,他們才會信任你,才會聽取你的意見和教導。學生都有向善向好學習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們,只要他們自發的想完善自己,改進自己,他們就會主動地學習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樣,對於後進生,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懂得發現他們的優缺點,並且由衷地讚美他們的長處,並善於用各種方法去引導他們改正缺點。關於轉化“後進學生”,李老師也提出要主意的幾點:第一,注重感情傾斜。教師對“後進學生”真誠的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上進心。第二,喚起向上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這對“後進學生”同樣適用。第三,引導集體輿論。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第四,講究有效方法。李老師書裏講述了他與“後進生”萬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考究和學習,也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師對他學生們的真切之愛。

李老師關於“優秀學生”的培養方式。他提到“優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思想比較純正,行為舉止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強,一般沒有重大的違紀現象。2.求知慾較旺盛,知識接受能力也較強,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方法較科學,成績較好。3.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演説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較強,在同學中容易形成威信。4.課外涉獵比較廣泛,愛好全面,知識面較廣。5.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6.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7.在畸形的“升學率”壓力下,有的“優生”之間容易產生互相嫉妒、鈎心鬥角的狹隘情緒和學習上的不正當競爭。8.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相應要注意的幾個關鍵: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這也是李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結出的智慧果實,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我會嘗試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學生。

對於學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師們痛的問題,而李老師也分享了他寶貴的經驗。“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內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雖然近幾年許多學校在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但比起廣大中學生的心靈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不少教師仍然習慣於把學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點,當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問題來解決,或熱情地教育,或嚴肅地批評,這些“牛頭不對馬嘴”的思想工作怎麼會奏效呢?”李老師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們憂心的學生青春期教育現狀。我作為國中的思想政治老師,更感覺到身上的擔子之沉重。李老師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簡稱“心育”)的途徑與形式:1,創設和諧氛圍氛圍的和諧有利於心靈的舒展、愉悦,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具備了舒展、愉悦的心靈,教師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謂和諧氛圍,主要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與班級內部的和諧環境。2,開設專題講座是一種集體談話形式。班主任根據學生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將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和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3,進行個別談話,個別談話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這裏説的個別談話是心理輔導,與單純的教育性談心不同。心理輔導的談話具有兩個特點:傾聽與協商。4,保持書信交流對於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有時候交談並不是心靈溝通的最好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書信便成了師生對話的合適途徑。對學生來講(尤其是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這樣做既避免了面談的侷促不安,又能與自己信任的老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對班主任來説,與學生建立並保持書信聯繫,意味着贏得了學生的信任,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書信往來,教師可以比當面談話更全面、更真實、更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及其變化,從而更主動、更準確、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5,推薦有益讀物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有益的書籍報刊資料,這也是進行心理輔導的有效方法之一。6,爭取家長配合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確定了他們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實踐證明,學生家長的參與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師從他與學生點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對學生們真切的愛。而所有這些寶貴的經驗,都讓我受益匪淺,對比自己的教學,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學生的工作,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讓他們全身心的健康成長。

李老師手記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對教育的反思,當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實踐,更不是徹底否定我們現行的德育,而是要通過反思發現我們德育存在的弊端,進而更好地改進我們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寧小燕,曾經是一位樂觀、自信而且富於思考的少女,可由於缺乏了關注和愛,及其自己對世界形成的錯誤的觀念,以脆弱的心靈,她選擇了自殺,16歲,花一樣的年齡,花一樣的生命,就這樣消散。而離寧小燕事件已過二十多年了,現在還是有不少的學生,由於各種原因選擇了輕生,這不僅僅是他們的原因,更有社會的原因。作為老師的我們,更是肩負着,人類靈魂工

程師的重任,可以面對這些輕生的靈魂,我們可以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嗎?德育教育也是愛的教育,只有我們奉獻出自己的愛心,把愛傳遞給他們,把愛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才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寶,也是我們教育學生的難得範本。李老師對學生傾注了畢生的愛心,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將奉獻出我的愛心,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撰文:吳家祺)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是學生的第二任父母。”這是我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的,李老師的文中沒有教育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高談闊論教育的真諦,他用學生的原話,真實的故事,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什麼是師愛,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李鎮西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員,而我則是李老師的粉絲之一。看了其書好幾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每一遍都在引發我的思索。

送生日禮物,學生收穫滿滿的愛,老師也收穫沉沉的愛。由偶然到必然,李老師把每一位學生的生日記在紙上,記在心裏。生日禮物多種多樣:書、文具、生日蛋糕、真誠祝福……每一樣禮物都充滿鼓勵,都代表着老師對學生深深的愛。而這樣純潔無私的愛必然會贏得學生愛的回報。學生進步了,班級更和諧,更加充滿了愛。這就是一種超越三尺講台的魅力,這就是愛,真心拿學生當孩子待的愛。當學生家長對他説:“您對我們的孩子太好了!”他卻説:“那是因為你們的孩子對我太好了!”多麼真誠,多麼無私的語言啊,它深深得震撼了我的心靈。

把更多的愛投向後進生。李老師對後進學生特別關注,研究頗深,從產生的原因到具體的教育方法都一一羅列。縱觀全文,其實最好的方法還是——愛。文章對後進學生萬同的故事記載詳細,從15個連載小故事中,我清晰地看到一個缺少愛、缺乏教育的孩子,李老師傾其所有精力去幫助他、感化他、教育他。不僅關注他的課堂,還關注他的家庭,甚至於私生活。慢慢地一步步地讓這樣一個既偷又暴還差,人人聞而駭之的學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樹立了自己的目標,最後成為了一名軍人。試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愛,萬同會這樣嗎?也許早入社會,偷雞摸狗,或許成為一個大惡不赦的混混,這是多麼可怕!所以,沒有絕對的黑暗,只要有愛,光明的希望就在前方。

“程樺、王銅”這些李老師班級裏的優生的名字已經印入我心,看似不讓人操心的優生,其實李老師也費盡了大量的心血引導他們、教育他們,使他們揚長避短,成為成績、品德、人格上真正的優生。這又源於什麼?愛。只要有愛,才會有教育。

和學生去旅遊,給仰慕者回信……文章的故事太多太多,文中的愛太多太多……

手捧《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感覺自己就像和李老師在對話一般,讓我有所思、有所悟,相信這些“談資”可以成為我以後教育工作中的火花,我會以李老師為標杆,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好好努力,也譜寫一曲屬於我的《愛心與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八

出於要完成培訓班讀後感的任務,我把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學校圖書館借了出來。捧讀這本書時,説實話,我真的沒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着、感歎着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閲讀境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講台也十多年了,隨着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稜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為。

下面我就談談讀後自己感觸比較深的幾點:

一、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愛。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回首十多年的教學過程,我究竟有沒有做到一個稱職的老師,有沒有去愛我的學生、瞭解我的學生、學生是否又喜歡我這位老師、我以後又是怎樣做呢?……眾多的問題在我腦海裏浮現與思考。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為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二、如何去愛?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真心,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對有進步的學生會給他們一張報喜錶帶回家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這都是我們教師值得學習的地方。

李老師在書中提到了“後進學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幾點:

1,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

2,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

3,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這是對待後進生的態度,我們要民主地,科學地,教育學生,並且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我們只有與學生平等地對待,以心交心,他們才會信任你,才會聽取你的意見和教導。學生都有向善向好學習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們,只要他們自發的想完善自己,改進自己,他們就會主動地學習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樣,對於後進生,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懂得發現他們的優缺點,並且由衷地讚美他們的長處,並善於用各種方法去引導他們改正缺點。

關於轉化“後進學生”,李老師也提出要主意的幾點:

第一,注重感情傾斜。教師對“後進學生”真誠的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上進心。

第二,喚起向上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這對“後進學生”同樣適用。

第三,引導集體輿論。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

第四,講究有效方法。李老師書裏講述了他與“後進生”萬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考究和學習,也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師對他學生們的真切之愛。

李老師關於“優秀學生”的培養方式。他提到“優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思想比較純正,行為舉止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較強,一般沒有重大的違紀現象。

2、求知慾較旺盛,知識接受能力也較強,學習態度較端正,學習方法較科學,成績較好。

3、長期擔任學生幹部,演説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較強,在同學中容易形成威信。

4、課外涉獵比較廣泛,愛好全面,知識面較廣。

5、由於智力狀況比較好,課內學習較為輕鬆,因而容易自滿,不求上進。

6、長期處於學生尖子的位置,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

7、在畸形的“升學率”壓力下,有的“優生”之間容易產生互相嫉妒、鈎心鬥角的狹隘情緒和學習上的不正當競爭。

8、從小就處在受表揚、獲榮譽、被羨慕的順境之中,因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及一般普通學生。

相應要注意的幾個關鍵: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這也是李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結出的智慧果實,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我會嘗試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學生。

對於學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師們痛的問題,而李老師也分享了他寶貴的經驗。“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內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雖然近幾年許多學校在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但比起廣大中學生的心靈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不少教師仍然習慣於把學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點,當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問題來解決,或熱情地教育,或嚴肅地批評,這些“牛頭不對馬嘴”的思想工作怎麼會奏效呢?”李老師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們憂心的學生青春期教育現狀。我作為國中的思想政治老師,更感覺到身上的擔子之沉重。李老師提出心理教育的途徑與形式:

1,創設和諧氛圍氛圍的和諧有利於心靈的舒展、愉悦,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具備了舒展、愉悦的心靈,教師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謂和諧氛圍,主要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與班級內部的和諧環境。

2,開設專題講座是一種集體談話形式。班主任根據學生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將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和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

3,進行個別談話,個別談話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這裏説的個別談話是心理輔導,與單純的教育性談心不同。心理輔導的談話具有兩個特點:傾聽與協商。

4,保持書信交流對於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有時候交談並不是心靈溝通的最好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書信便成了師生對話的合適途徑。對學生來講(尤其是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這樣做既避免了面談的侷促不安,又能與自己信任的老師進行心靈的交流。對班主任來説,與學生建立並保持書信聯繫,意味着贏得了學生的信任,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書信往來,教師可以比當面談話更全面、更真實、更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及其變化,從而更主動、更準確、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5,推薦有益讀物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有益的書籍報刊資料,這也是進行心理輔導的有效方法之一。

6,爭取家長配合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係,確定了他們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實踐證明,學生家長的參與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師從他與學生點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對學生們真切的愛。而所有這些寶貴的經驗,都讓我受益匪淺,對比自己的教學,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學生的工作,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讓他們全身心的健康成長。

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寶,也是我們教育學生的難得範本。李老師對學生傾注了畢生的愛心,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將奉獻出我的愛心,讓愛心掌舵,揚起教育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九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由得對李老師潛心教育,矢志育人的志向和教育實踐十分讚賞與欽佩,深深的體會到李老師的偉岸和博大,發現了其中許多關於教育的感言、認知和真諦。

首先,這是一本用心寫就的教學手記。理論性書籍往往深奧、枯燥和乏味,讓很多讀者望而卻步。而這本《愛心與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於解釋説明有點理論的嫌疑之外,其餘幾乎全是實例的敍述和真情的流露。從本書的副標題《—素質教育探索手記》可以看得出來。它的內容源於實踐,而他的表述和總結又高於實踐,感覺是娓娓道來,又讓讀者領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見,這本書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這是一次與教育的零距離對接。內容幾乎都是源於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師自己的親身體會,有學生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為,所思所想,還有李老師同遠方一羣中學生的通信,字裏行間流淌着真情,以至於很多地方讓人感動甚至落淚,讓讀者被那種濃濃的情包圍着。從李老師身上,我讀到了大寫的愛,他對每個孩子都像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對於教育,他投入了無限的深情。

第三,這是一番對學校教育的全景掃描。“愛心和童心”是關於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故事;“與頑童打交道”介紹了李老師在後進生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績;“鍛造卓越人格”是關於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回答心靈的呼喚”是他對青春期教育的嘗試;“沉重的思考”介紹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生死兩地書”,生動地敍述了他和遠方一羣中學生多年來的通信;“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則是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內容全面而詳實,讓讀者通過閲讀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從李老師的愛心和真情裏學到了教育的智慧,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指點了迷津,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名家有言: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對話。讀李老師之書,也能讓人的思想豁然開朗,給讀者洗滌心靈;又能給人以啟迪,授人以規矩。那麼,又該如何去領會、體驗、踐行李老師著作之要意呢?

第一,是要用心去讀,去思考,去實踐。一要用心讀透這本書。李老師為什麼能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為什麼會取得了那麼多的成績?就是因為它對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當然,愛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礎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他堅持以教育手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總結,長期以來,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經,值得廣大同仁深研。二要因感悟而見諸行動。學然後知不足,我們讀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細研讀,認真體會,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把其中的一些“真經”採取適當的方式不同程度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要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三要邊學習、邊反思、邊提高。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適合這個學生但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只有時時刻刻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勤思考,多總結和反思,才會讓自己的所學、所悟恰當的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才會讓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學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第二,是要用心去感悟,用言去撫慰,用行動去關愛。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作為一名教師,面對着一羣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第三,是要帶着志趣去從教,帶着責任去敬業守責。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深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才能深刻體會和感悟書中的內容,才能真正理解李老師教學中所融入的師生之愛,才能找尋到李鎮西老師教育成功的奧祕。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要求我們用真心、愛心和責任,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 篇十

“教育彷彿是行駛的列車,老師就好像是乘務員,不同的時段迎來不同的乘客,這一批乘客我們還沒等充分了解,也許在下一站他們就要離開這列火車,同時上來另一批乘客。這些乘客也許來自同一個省份,也許來自全國各地,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搭乘這列火車到達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風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氣有多惡劣,將這批乘客安全送達,將是我們最基本的責任。珍惜上來的每一批乘客,關心每一位乘客,為他們送上最貼心的服務,最真誠的問候,最美好的祝願,讓每一位乘客在乘車的過程中都得到心靈的享受,這樣的旅途才算愉快。”

花了一些時間,終於把《愛心與教育》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這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