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圍城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8.19K

圍城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圍城讀書筆記 篇一

去年暑假,我就看過電視劇《圍城》,當時還是被裏面的一些情節吸引了,引起了我讀《圍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沒有時間,手頭也沒有這本書。直到這個暑假,我從朋友那裏借來這本書後,才慢慢讀着。

讀了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了。方鴻漸這個人,在錢鍾書的筆下似乎是一個除了會點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點、一無是處的人。他的文憑是買來的,志大才疏、胸無點墨、性格軟弱又好強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現出假裝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時還很虛偽。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給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對愛情執着,有時候往往透着一些可愛。

在學業上,出國留學的他居然沒有取得文憑,他居然花錢買張假的,這裏就體現出他的可愛來。既然作假,國內又很難被查出,自己卻還是擔驚受怕,怕被發現。好像是一個

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親發現。

在愛情上,方鴻漸也透出他的可愛來。他同事和三個女性交往,既愛這個,又喜歡那個。後來結婚後,居然發出談戀愛無用的感慨。事業上,方鴻漸是不得志的。處處是別人的棋子,可是方鴻漸卻無奈接受,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沒有放棄,表現出堅持的可愛來。

圍城讀後感:看《圍成》這本書的過程中,裏面的幽默、諷刺的用語給了我歡樂;看完後,對主人公方鴻漸的悲劇有深深的感慨。

圍城筆記 篇二

錢鍾書先生於《圍城》中説到: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逃離。這句話於我來説感慨頗深。世上每個生命都遵循着這樣的成長規律:降世之初,儼然初生牛犢不畏猛虎,臨終之際多困於城而留有遺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是名利場,或是温柔鄉,或是拼造化,或是美名揚。這些意識世界裏逐漸高大的城牆雖給予我們偏安一方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們的格局和生命的廣度受限。但是人們往往對格局受限不自知,只是固守着前者自鳴得意。那些高大的城牆就像一個擁有可怕吸力的巨大漩渦,慢慢吞噬掉我們的鬥志、毅力和對城外世界的好奇心,最終限制我們於圍城之內,潦草一生。

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毫無疑問是悲劇的典型,重重城牆之內的他早已沒了男人的血性。“鐵的硬,豆腐的淡而無味,轎子的容量狹小,還加點泥土氣,這就是他們的民風,就是發財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古人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如周敦頤筆下的盛夏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者,少之甚少。在如此小氣的環境下成長,便是方鴻漸悲劇人生的第一重城,錢鍾書先生在本書之初便交代出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一番伏筆之下,後來主人公的多少荒。唐和怯懦也就不那麼讓人反感而是覺得可悲了。

第二重城。文憑不過白紙一方,卻能將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方鴻漸在國外不學無術、不思專攻,臨到畢業在父親和丈人的催促下才慌亂得在畢業證書上造假。人生如棋盤,一步錯步步錯。既胸無大志,又不敢隨性而活,這樣的人是極為矛盾的。雖説造假證是當時國內社會對留洋博士過於推崇之下的不得已,但是這一行為終究為他歸國之後遭遇的種。種歧視埋下了深深的伏筆。這一重城,是社風世情,是造假證歸國之後被無知的鄉人盲目吹捧的些許自得,竟幻化成迷境幻影,讓方鴻漸難以清醒。

第三重城。封建時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西方自由戀愛的思想在當時中國青年的身上並存,方鴻漸是個矛盾中的典型。一封古文書信回鄉想要與周家姑娘解除婚姻,卻不敢承認自己真實想法,拿着“兩不耽誤”的藉口與父親“商量”,被父親痛罵一番立馬就收了心思;歸國的郵輪上,他既為鮑小姐的大膽舉動心神盪漾又覺得不成體統怕人瞧見;歸國後他明明心念着唐曉芙,卻又不敢對蘇文紈挑明心意。如此糾結、不會拒絕的人,如何不會坎坷一生呢?

一個方鴻漸,映射了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迷茫、糾結、既不敢與傳統割裂,又不敢真正接受新潮。在這樣的人物裏,也有當下年輕人的影子。我們也會偶爾迷茫、沒有目標、無所適從,可是從這樣的人物身上,我們終該明白,所有阻礙我們的城牆並非只是外界造成,沒有人可以困擾我們,能夠困擾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一個足夠睿智的人,可以看穿世事的因由,不為所惑;一個足夠灑脱的人,可以不顧世人的眼光,率性而活;一個足夠強大的人,可以不懼任何磨難,砥礪向前;一個足夠堅定的人,終究可以成為想要的自己。

願你我,都能在這紛擾的世間,活成一道明麗的光。

《圍城》讀書筆記 篇三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是場悲劇,盡頭是衰老,或者更遠,是死亡。造成悲劇的原因呢,是方鴻漸的軟弱,是孫柔嘉的算計,是兩家人的迂腐,是人的虛偽,是婚姻的欺騙性,是因為,揭開了面具,大家一樣醜陋。

圍城裏的每一個人,都戴着面具,像女人臉上擦的脂粉,男人面上的油光,粉飾出太平,而底下藏着的暗湧則永遠捉摸不透。在這樣的環境裏生存,事實與實幹從來都不真正重要。一個人只需要恭維便可以一直快樂地活着,一個人只需要聰明地恭維該恭維的人,便可以獲得如魚得水的資本。蘇文紈和曹元朗事實上是絕配,遠比愛慕她的趙辛楣與她傾心的方鴻漸來的般配。兩人都是沉醉在這虛偽的應酬堆積起的世界裏無法自拔的人,互相吹捧,互不戳破,豈不樂哉?

方鴻漸是軟弱的代名詞。若他不軟弱,面對蘇文紈的步步柔情的緊逼能直起腰板拒絕而不只是背後下定決心,見了面又淪陷,也不至於賠了名聲,折了唐曉芙;若他不軟弱,面對高鬆年的欺負能硬起聲來反抗而不只是背地裏咬牙切齒,也不至於落得狼狽離開;若他面對孫柔嘉的温柔陷阱與威脅能堅決抵制,而不只是屈從後再後悔,也不至於走進婚姻的墳墓;若他面對庸俗而迂腐的家人,能堅決而果敢地選擇對立,也不至於讓婚姻步步陷入泥沼。方鴻漸的軟弱,藏在面具下,孫柔嘉沒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願欺騙自己,以為這面具能戴一輩子。

孫柔嘉是個小女人,即使她讀過大學,在多數人看來也知書達理,可結婚後,梳起髮髻,身為人婦,終究也成為了眾多滿腹怨念的婦女中普通的一員。計較着丈夫的一言一行,心裏絞着小小的委屈不依不饒。孫柔嘉的不寬宏大量、不通情達理、不温柔大方,藏在面具下,方鴻漸沒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願欺騙自己,以為這面具能戴一輩子。

面具終究被婚姻扯下,被生活裏的雞毛蒜皮撕碎,而慢了的鐘噹噹地擺着,只能記下無限的爭吵與可笑的悲傷。

別相信所有美好的表面,揭開了面具,大家一樣醜陋。

《圍城》讀書筆記 篇四

很早就聽過《圍城》,一直都沒有看過,現在看完了,感觸頗深。翻完合上書時覺得結局像是還沒完全揭露出來似的,意猶未盡。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一直是視為經典的語句“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裏面對人物的刻畫細緻生動,出現的每個主要角色都有明顯的人性弱點。例如:看似頗有學識但品行放蕩為人自私小氣的李梅亭;學歷頗高修養似乎不錯的大家閨秀蘇文紈,最後也沒擺脱婚後顯露出的庸俗;外形木訥老實但內心陰險、唯利是圖的假洋博士韓學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三閭大學校長高鬆年。就是最大的主角方鴻漸也難逃被貶低的“噩運”,他就像趙辛楣所説的,他並不讓人討厭,只是全無用處。他抱有着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青年所具有的正義感,儘管這正直常在諸多生活瑣事所迫下屈服。也正因為這説多不多説少不少的正直,他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處處受到冷遇,無論是三閭大學,還是報館,他混得甚至還沒有他的夫人好。而且作者把人性的虛榮諷刺得淋漓盡致。對於大學教授,他們藉着兵災來吹噓:汪處厚得意地宣揚他南京的房子;陸子瀟流露出戰前有兩三個女人搶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補築洋房;方鴻漸也把故鄉老宅放大了好幾倍……“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對於方鴻漸的兩個弟媳,則是開了自己嫁裝的虛賬,調查孫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麼鮮明。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着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裏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當我讀完全文後,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依然是那句充滿哲理的話“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被圍困的城堡有很多種解釋,或許是封建禮教,或許是愛情,那些城裏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熱血沸騰,想改變命運,依然尋找成功途徑的人。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圍城讀書筆記 篇五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給了我很多時間來讀完手裏的這本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説實話,儘管我“盡心盡力”讀完了這本書,其實還是一知半解。所以沒辦法,又去豆瓣、知乎等網站上搜索了其他讀書者的精彩見解。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知識分子形象,整篇小説充滿了諷刺的意味,以他為代表,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了當時留洋回國後一大批知識分子對生活無所追求,被當時社會風氣逐漸消磨菱角,最終被世人所遺忘的普遍現象。這是我理解的圍城中的一層意思。

我理解的另一層意思是關於婚姻的圍城。簡單意思上是推崇的婚姻概念,圍城裏的人想出去,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就如同婚姻一般,結婚的人有時想着離婚,還沒有結婚的人盼望着能早日成家,方鴻漸是個超凡脱俗的人,他不適合結婚,婚姻束縛他,在圍城內苦不堪言,夫妻矛盾激化,婚姻成了感情的墳墓,孫柔嘉以前是個文弱不爭的女生,結了婚後就變得矯情,錙銖必較的這麼個人。像他説的那樣,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家,而男生在婚姻後懂得的政治。

婚姻和人生這兩道牆構成了方鴻漸的圍城。總的説來,我覺得他婚姻最大的不幸還是由他的經歷所決定的。他像個哲學家一樣,時常説出的話乍一聽起來很有道理,卻經不起推敲。他有留學的背景,卻沒有真才實學和真本事,但卻偏偏幻想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出人頭地。這種夢想主義情懷,讓他註定那那個動盪的年代不能適應現實生活和社會,最終落個流落街頭的悲慘命運,這樣的性格就成了他人生的圍城,也是人們不願意直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小説中的圍城是人們一種求而不得,擺脱不了的一種困境。書中的人物或迂腐、或清高、或保守、或虛偽,他們缺少的是一種強硬、真實、努力的精神,這本小説將人性的缺點刻畫的淋漓盡致。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其實也存在這些人,或者某些時刻,我們也會不細心流露出這種軟弱黑暗的缺陷,對目前的生活得不到滿足,好高騖遠,不斷地追求想得到的東西,可是當得到之後,又對此感到厭惡。這兩者不斷地交織、轉換,在無形之中構成了一層層的圍城。僅有戰勝人性的弱點,圍城裏面的人才能解脱。

圍城讀書筆記 篇六

《圍城》説的是愛情與婚姻的悲涼,但這悲很含糊。它不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悲壯,不是陸游唐婉的那種哀怨,更不是“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徘徊一望人腸斷。(拙弓:此典何處?為文不謹嚴。陸游唐婉之情事非如此。)它是“走着走着就散了”的心傷,是春華散落,僅剩長亭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蒼涼,有着莫大的蒼白無力的真實感。

方鴻漸曾也是那樣熱熱烈烈地求學、戀愛、生活。他曾博士歸國、風光一時;愛上唐曉芙,生命的意義也曾被那美麗的女孩照亮;也曾受到大家閨秀——蘇文紈的垂青。卻不想到了偏遠的三閭大學,無可挽回地與孫柔嘉結合,渾渾噩噩地度日。在趙辛眉的提醒下驀然明白了自己的境況,卻也只能無奈地一聲歎息,繼續過活。難怪有人説:“男人這輩子都會暗戀過白蓮花,親吻過紅玫瑰,最後娶了康乃馨。”事過境遷之後,昨日被時間漂白了,剩下的是蒼白無力的人生,於是渾渾噩噩去過,只求活完這一世罷。即便猛然醒悟過來了,那又能怎樣?最好的年代已經過去,回不去了,而今已有家事之累,就只當曾經是夢一場吧!彷彿是身陷囹圄的人,即便是悔悟了,卻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