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信息技術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09W

第一篇:信息技術讀書筆記

高中信息技術讀書筆記

頭道中學2014-2014學年度下學期

信息技術簡介——讀書筆記

王立勤

2014-5-23

信息技術簡介

一、信息與信息科學

信息是信息科學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學的出發點,也是信息科學的歸宿。具體地説,認識信息的本質和運動規律是信息科學的出發點;利用信息來達到某種具體的目的是信息科學的歸宿。

(一) 信息及其特徵:

從本體論的角度,信息可以定義為:“事物運動的狀態和(狀態改變的)方式。”即事物的內部結構與和外部聯繫的運動狀態和方式。

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內核,消息是信息的外殼,二者是內核與外殼的關係; 信息也不是信號,信號是信息的一種載體形式,兩者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

信息也不是知識。知識是有組織的、大量的信息,獲得信息並不等於獲得了知識,知識是關於事實和思想的有組織有系統的陳述,二者是分散與組織的關係。

從認識論層次看,信息的定義是:“主體所感知(第一類認識論意義的信息)和表述(第二類認識論意義的信息)的相應事物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包括狀態及其變化方式的形式、含義和效用。”

信息的十個基本特徵:可量度、可識別、可轉換、可存儲、可處理、可傳遞、可再生、可壓縮、可利用、可共享。

(二)信息科學的研究內容

信息科學可定義為:“研究信息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更精確地説:“信息科學是以信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律作為主要研究內容、以信息科學方法論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別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為主要研究目標的一門科學。”

住處科學所要研究的信息運動的七種規律:

信息產生的規律、

信息獲取的規律、

信息再生的規律、

信息施效的規律

信息傳遞的規律

信息系統優化或自組織的規律

信息過程智能化的規律

當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單元(信息感知、識別、交換、傳遞、存儲、檢索、處理、再生、表示、施效)都發揮作用的時候,主體才能從本體論意義的信息中提取第一類認識論意義的信息,並從中對對象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產生出反映主體意志的第二類認識論意義的信息,並通過它的反作用實現對對象的變革或改造。

二、信息技術

技術並不是從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在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既沒有技術也沒有科學,人們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不爭取自己的自下而上和發展的。後來在人類認識與瞭解自然的過程中,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贏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科學技術才逐漸發生和發展 1

頭道中學2014-2014學年度下學期

起來的。

人類的四種器官及其功能:

感覺器官,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平衡感覺器官等――獲取信息。

傳導神經網絡,它又可以分為導入和導出神經網絡等――傳遞信息。

思維器官,包括記憶、聯繫、分析和決策系統等――加工和再生信息。

效應器官: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語言器官等――施用信息。

信息技術四基元:

感測技術

通信技術

計算機和智能技術

控制技術

信息技術的體系的四個基本層次:層次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主體技術層次:主幹――四基元

應用技術層次:枝葉與花果――四基元繁衍出來的具體技術羣類

支撐技術層次:根系――機械技術、電子與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等 基礎技術層次:土壤――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

(一)古代信息技術(遠古――19世紀中葉):

聲音與光――自然狀態下的信息技術;

文字、造紙與印刷――信息技術的第一次飛躍

數字與運算――信息加工技術的雛形

(二)近代信息技術(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電報――序幕的拉開,1844年,美國畫家,電報發明人莫爾斯

電話――篇章的推進,1876年,美國教授,貝爾

無線電信――高潮的到來

(三)現代信息技術(20世紀中葉――現在)

計算機――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1946年,

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革命,20世紀60年代

信息高速公路――現代信息技術的力作,1993年

四、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為顯著特徵的教育形態。

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將其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滲透到各門學科中,以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技術與課程整合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和學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的因素:

客觀環境的因素(包括環境、硬件、軟件及資源);二是教師的因素;三是學生的因素。 (環境因素、人的因素(包括管理者、維護者、應用者)。

第二篇:信息技術讀書筆記

信息技術讀書筆記

白亞璽

認真拜讀了《課堂管理不容忽視的八個細節》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不是長篇大論,講大道理,而是以一個專業研究者的眼光,透視了課堂上教師的言行舉止、學生的身心表現,並將這些細節加以理論闡釋説明,文章中所提到課堂管理8個細節,令我思緒萬千,反省自己,有時候自身是會出現文章中所提到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在一些情況看來理所當然,感覺很熟悉,但是往往被忽視,但卻是問題的根源。 課堂管理是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師生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狀態。課堂,是教師展示自身生命價值的舞台;教學,是教師職業活動的主要存在形式。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刻認識到我們課堂管理真的很重要,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要多觀察、多思考,時時刻刻關注自己課堂上容易被自己忽視的細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學改革才能不斷的在自己的課堂深入發展。我想,面對複雜的信息技術課堂管理現狀,只要老師明白瞭解決問題努力的方向,仔細揣摩教學的一言一語、一招一式,憑藉潛心準備與敏鋭觀察,對課堂細節不懈打磨才能時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就精彩的信息技術課堂

第三篇:《信息技術教育學》讀書筆記

最近我細細品讀了彭紹東教授撰寫的《信息技術教育學》,受益匪淺,的確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特別是對處在科技發展飛速的現代社會的教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隨着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輸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

下面我就針對本人的閲讀情況談談讀完這本書後心中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信息技術是一個很大的領域,然而信息技術學科在國小和中學還只是一個爭議頗多、地位尷尬的國小科。書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術教師素質培養和專業發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與基礎性。在研究和繼承國內外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借鑑其他學科相關的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及現代教學理論,融合新課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課程更強調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現實,調動各自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機會。活動中雖然學生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思維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們人人蔘與了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充滿自信地學習,平等、主動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也使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不斷的張揚、發展和提升。

在教師的必要指導和寬鬆學習環境條件下,讓學生獲取多種知識的渠道,自主地、創造性地去主動獲取知識。在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一章中從教育主客體關係的角度看,教育還應特別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要素的有效整合,這包括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智商與情商的有效整合,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整合,課程內容和學生學習生活經驗、社會文化習俗的整合,以及教師、學生、教材與環境的整合。尋求課程文化價值就是課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線,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課程對共同文化價值的合理表達。

《信息技術教育學》這本書讓我深深體驗了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教師還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調節學習的氣氛,提高學習有效性。設計練習時,形式要多樣,注意學生和知識的覆蓋面,調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的學習,體現學習與教學的有效性整合。

第四篇:物流信息技術讀書筆記

班級:10物流管理姓名:劉洪雲學號:1013121026

《物聯網核心技術_rfid原理和應用》的讀書筆記

利用一週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了,從中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內容豐富,並且舉例新穎。內容由淺入深,全面詳盡的介紹了射頻技術的基本原理,系統組成以及數據處理算法,通過對應用案例的分析,可以讓我們全面瞭解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

通過閲讀這本書,首先我瞭解了物聯網的相關內容。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英文全稱是the internet of thing ,即物與物相聯的互聯網。它有兩層含義: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户終端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就是通過射頻識別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儀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物聯網非常重要的技術就是rfid技術,以簡單rfid系統為基礎,結合已有的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中間件技術等構建一個有大量聯網的閲讀器和無數移動標籤組成的,比internet更為龐大的物聯網成為rfid技術發展的趨勢。本書的分為三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重點介紹物聯網的內容。第一章物聯網簡介介紹了物聯網的基本概念,物聯網的發展以及體系結構和應用。第二章介紹了物聯網的典型構架epc。epc系統是在計算機互聯網和射頻技術的基礎上,利用全球統一標識系統編碼技術給每一個實體對象一個唯一的代碼,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物聯網。

第二部分介紹了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相關內容。射頻識別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是一項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並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它作為無線通信和自動識別技術的一種完美結合,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前途的it技術之一,在生產,物流,交通,公共管理等行業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

rfid是一種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它是自動識別技術的一種。從概念上來講,rfid類似於條碼掃描,對於條碼技術而言,它是將已編碼的條形碼附着於目標物並使用專用的掃描讀寫器利用光信號將信息由條形磁傳送到掃描讀寫器;而rfid則使用專用的rfid讀寫器及專門的可附着於目標物的rfid標籤,利用頻率信號將信息由rfid標籤傳送至rfid讀寫器。

無線射頻技術的工作原理:標籤進入磁場後,接收解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藉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無源標籤或被動標籤),或者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有源標籤或主動標籤);解讀器讀取信息並解碼後,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 rfid是一種簡單的無線系統,只有兩個基本器件,該系統用於控制、檢測和跟蹤物體。系統由一個詢問器(或閲讀器)和很多應答器(或標籤)組成。

rfid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是主機系統,閲讀器和電子標籤。按照不同的劃分類別,分為低頻系統和高頻系統,有源系統和無源系統,集成電路固化式系統和現代有線改寫式系統及現場無限改寫式系統等。 它是利用感應無線電波或微波能量進行非接觸式雙向通信,識別和交換數據的自動識別技術.電子標籤由耦合原件及芯片構成,裏面含有內置天線,閲讀器和電子標籤之間可按約定的通信協議互轉信息.

第三部分介紹了rfid技術的應用實例.其中包括交通領域的應用實例,在安全防偽領域中的應用實例,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應用實例以及在公共管理領域的應用實例.

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射頻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自動識別技術,由於具有遠距離識別,可存儲,攜帶較多的信息,讀取速度快,應用範圍廣等優點,非常適用於在智能交通和停車管理等領域,主要有不停車收費系統,智能稱重系統等.

在安全防偽領域的應用:主要有門禁系統,電子門票系統,汽車防盜系統,酒類防偽系統等.

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應用:射頻技術用於供應鏈的目的在於促進供應商和客户之間的有效溝通。它主要應用於物流配送環節,倉庫管理環節和

運輸管理環節。典型應用實例有: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公司的實例,德國麥德龍的應用實例。

在公共管理領域的應用:在圖書館中的應用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主要應用實例有美國使用射頻技術的公共圖書館,歐洲使用射頻技術的圖書館和新加坡國立圖書館。在醫療行業中的應用主要有身份識別,樣品識別等。主要包括有射頻技術在醫院排隊系統中的應用,射頻技術在血液管理系統中的應用,射頻技術在醫療設備管理中的應用,射頻技術在醫療垃圾處理中的應用。

這本書的閲讀給了我很大的收穫,我瞭解了什麼是物聯網,射頻技術的相關知識以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射頻識別技術有很多的優點,並且有身大的發展空間。我認為射頻技術將會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各個行業,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讀書筆記《信息處理技術與工具》

《信息處理技術與工具》

姓名:朱明薪

學號:10411037

第12章 信息處理概述

12.1信息處理基礎知識

12.1.1信息的概述:信息是客觀世界各種事物變化和特徵的反映。 1

2。信息是知識;

3信息是對數據的解釋。信息是經過加工以後、並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的數據。 12.1.2 信息處理及其全過程

1為了保證收集的質量:準確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實效性原則。

2信息收集方法:社會調查、建立情報網、戰略性情報的開發、從文獻中獲取信息。

3.信息分類:用途分類:決策信息、預測信息、統計信息、行政信息、控制信息、反饋信息、銷售信息、計劃信息、管理信息、經濟信息。

3.信息加工

(1)信息加工的概念:是將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分類、分析、整理、編制等,時期具有可用性,信息加工時信息得以利用的關鍵。

(2)信息加工的內容:1分類 2比較 3綜合 4研究 5編制

(3)信息加工的方法:統計分析法

(4)信息加工的方式:手工方式和電子方式;

1:手工處理的方法:劃記法、抄錄法,摺疊法、卡片法。

2:電子計算機的加工過程:選擇計算機、資料編碼、選擇計算機軟件、數據錄入、數據加工、信息輸出、信息存儲。

4.信息傳遞:流向不同:單向傳統、反饋傳遞和雙向傳遞:信息量的集中程序不同分:集中和連續:按傳遞範圍或與環境關係的不同:內部傳遞和外部傳遞。

5.信息存儲的注意:a存儲的資料要安全可靠;b對於大量資料的存儲要節約空間;c信息存儲必須滿足存取方便、迅速的需要,則將給信息的利用帶來不便。

12.1.3 信息系統的概念:

1信息系統是對信息進行,必要時能向有關人員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統。

2信息系統的目標:息,實現組織中各項活動的管理,調整和控制。

3信息系統包括信息處理系統和信息傳輸系統。

12.1.4 信息系統的發展

3(1971___1980);

4信息系統的進一步發展(1980年至今)

1執行信息系統----用於支持領導岑的決策

2戰率信息系統-----用於在競爭中支持戰略決策;

3計算機集成制吵系統

3專家系統和其他基於知識的系統。

(1) 執行信息系統eis又稱總裁信息系統,是專供高岑決策者使用的系統。

(2)戰略信息系統是一種把信息技術作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競爭武器和主要手段的信息系統。

信息技術是微電子技術革命的結果,他由計算機、自動化和通信3類高技術組成。 開發戰略信息系統的關鍵一步是收縮並確定企業戰略機會。

(3) 計算機集成執照系統;

(4) 專家系統;

(5) 信息資源管理的產生與發展(信息資源的 3 個基本要素是信息的生產者、信息和信息技術。

信息資源管理的特徵:

1強調信息管理不能單靠技術因素,必須重視人文因素;

3強調信息商品和信息經濟的概念;

3突出在組織中發揮信息資源的作用;

4強調信息的戰略管理和高岑管理。

12.1.5信息系統的類型

信息系統被分為作業信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

1作業信息系統:作業信息系統由業務處理系統,過程控制系統和辦公室自動化3部分組成。

(1) 業務處理系統

(2) 過程控制系統(主要指用計算機控制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

(3) 辦公自動化系統

2管理信息系統包括:1信息報告系統 2決策支持系統3執行信息系統

12。.1.6 管理信息系統概述

1管理信息系統及其特點:((3)有預測和控制能力;(4)面向決策。

2管理信息系統的結構:是指管理信息系統的組成及其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

(1) 管理信息系統的參次結構分為作業管理、管理控制和戰略管理。

(2) 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結構。

(3) 管理信息系統的綜合結構:是指將參次結構和功能結構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一種

管理信息系統。

3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對企業的影響。

管理信息系統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結合在一起形成的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被稱為是21世紀的管理系統。

12.2 數據處理基礎知識 包括數據的收集、分類、排序、組織、運算、輸出等數據處理。

12。.2.1數據處理概念

信息是經過加工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的數據。其目的是:

(1) 把數據轉化成便於觀察分析、傳送或進一步處理的形式;

(2) 把數據加工成為正確決策有用的數據;

(3) 把數據編輯後存儲起來,供以後使用。

數據處理的基本內容:數據收集、轉換、分類、組織、運算、存儲、檢索、輸出。 電子信息處理系統edps又叫事務處理系統tps。

12。.2.2 數據處理的方式:成批處理和聯機實時處理。

12。.2.3 數據的收集和輸入

1數據的收集:

(1) 收集數據的正確性;

(2) 收集數據的時間性;

數據來源:一是已建立的數據源;二是從實際系統中獲取。

2數據的輸入:

(1) 傳統的是:從原始單據上獲取、數據被轉換成機讀形式、直接輸入設備。

(2) 數據自動化輸入

(3) 電子數據交換

12。.2.4數據組織

數據組織是把數據按照便於計算機處理的形式組織起來。其目的是對數據進行有效地管理。 數據結構是指數據在外存和內存的組織,包括存儲結構及操作方法。

1數據組織的岑次:

(1) 數據項;

(2) 記錄

(3) 文件(記錄變長的原因:不同記錄數據項的長度不同;不同記錄的數據項數目不同。

(4) 數據庫

2數據間的描述形式:

(1) 數據的物理描述;

(2) 數據的邏輯描述。

3數據的物理組織

(1) 順序的數據組織:實用與在要求按順序將存儲的許多記錄打印成報告;文件記錄的

數據量大,而每一運行需要處理少量記錄的情況。

(2) 直接的數據組織

4數據的邏輯組織:是對相關記錄進行邏輯編排。

12。.2.5文件組織

文件的組織方式是要有順序文件、索引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

帶有索引表的文件叫索引文件。其在存儲器上分為索引區和數據區。

12。.3信息安全

12.3.1信息安全及其基本特徵

a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保密性是為保障信息僅僅為那些被授權的人使用;

完整性是為保護信息及其處理方法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可用性是為保障授權使用人在需要時可以獲取信息和使用相關的資源。

b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機密性是確保信息不暴露給未授權的實體和進程

完整性事只有得到允許的人才能修改數據,並能夠判處數據是否被篡改;

可用性是得到授權的實體在需要時可訪問數據;

可控性是可以控制授權範圍內的信息流向及行為方式

可審計性是對出現的安全問題提供調查的依據和手段。

12。.3.2安全威脅

安全威脅是指莫個人、物、事件對信息資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性曹成的危害。

12。.3.3影響數據安全的因素:內部、外部。

12。.3.4數據加密與解密

按作用不同數據加密技術分為:數據傳輸、存儲、完整性的鑑別以及蜜月管理技術。密鑰加密技術分為對稱密鑰體制(仕人密鑰加密)和非密鑰體制(公開密鑰加密)。

數據加密技術可分為對稱性加密、不對稱加密、不可逆加密。

1對稱加密技術

2非對稱加密技術

3密鑰管理:(1)密鑰產生;(2)密鑰備份與恢復;(3)密鑰更新

12。.3.5數據備份與恢復

備份數據時應注意的:

(1) 重要數據要定時備份,時間不要太長

(2) 利用數據壓縮技術

(3) 使用時要口令、加密技術、數字簽名等

(4) 系統運行日誌是對每個文件進行修改的記錄,包括修改前與修改後

(5) 要備份數據的存儲介質

(6) 定期檢查備份數據的有效性

12。.3.6文件存取控制

它是用來解決文件保護,保密和共享3個問題。

1存取控制矩陣和存取控制表(二維矩陣)其特點便於管理。

2用户權限表

3使用口令(優點是佔空間少,方便;缺點是保護能力弱,改口令不方便)

4使用密碼(優點是保密性強,缺點是需要編碼技術)

12。.3.7文件保護和保密

1文件保護是防止文件因用户操作系統或系統故障而受到破壞。

2文件加密:

文件加密與保護的不同是文件保護是防止文件被破壞,而文件的保護是防止不經文件擁有者授權二竊取文件。

常用文件保密措施:隱蔽文件目錄,設置口令,和使用密碼。

3文件共享

包括不允許同時使用和允許同時使用。

第13章 信息處理法律法規

13。.1知識產權

13。.1.1知識產權的概念: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名稱標記權、資質不正當競爭,而不包括科學發現權、發明和其他科技成果。

13。.1.2知識產權分類

1工業產權;2著作權

13。.1.3知識產權的特點:無形性、雙重性、確認性、獨佔性、地域性、時間性

13。.1.4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規

13。.2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13。.2.1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主體:公民和法人等其他組織

13。.2.2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客體:

是指著作權法保護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範圍。

1計算機程序

2計算機的文檔

13。.2.3計算機軟件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條件:

1獨立創作

2可被感知

3邏輯合理

13。.2.4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權利:

包括著作人身權、著作財產權、著作權的形使

1計算機軟件的著作人生權: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

2計算機軟件著作財產權;而其軟件著作權享有:使用權、複製權、修改權、發行權、翻譯權、注視權、信息網絡轉播權、出租權使用許可和獲得報酬權、轉讓權。

3軟件合法持有人的權利

4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行駛:

a軟件經濟權利的許可使用:獨佔許可使用;獨家許可使用;普通許可使用;法定許可使用和強制許可使用。

b軟件經濟權利的轉讓使用

5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保護期:是至產生完成之日,保護期為50年。

13。.2。5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侵權的鑑定

1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侵權行為:10種

2不構成計算機軟件侵權的合理使用行為:軟件合法獲取;合理使用要少量;使用目的要具有商業營業性。

3計算機著作權軟件侵權的識別:技術性、依賴性、多樣性、運行性。

13。.2.6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法律責任

1民事行為

2新政責任

3刑事責任

13。.3計算機安全條例和法規

13。.3.1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

13。.3.2有關計算機機房的國家標準和規定

13。.4互聯網安全的法律法規

13。.4.1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方法

13。.4.2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 一.總則

二.安全保護責任

三.安全監督

四.法律責任

五.附則

13。.5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

1總則

2安全保護制度

3安全監督

4法律責任

5附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