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9W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精品多篇)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篇一

今天又欣賞了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在其歷代祖先所積蓄的力量的基礎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強大國家的過程,這就可以肯定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當然,也有很多體現了秦始皇因為經驗不足所犯下的錯誤;尤其是寫秦始皇死後,秦始皇之子秦二世以許多非法的手段篡取權政,最後在區區兩年多的時間裏將秦王朝徹底葬送的悲慘教訓。

這一篇主要講解了秦始皇稱帝后建立,實施的一系列制度與措施的片段,表現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與恢弘氣度。

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是將其作為一個因為缺少歷史經驗而招致失敗的悲劇英雄來進行寫作的。

我個人認為,如果秦始皇吸取前代商紂王和夏桀王的失敗經驗,也許秦朝可以是一個復興文化的朝代,可與唐朝相提並論,假如秦始皇不是一位暴君的話,可能會使國泰民安,因為畢竟六國都是秦始皇所打垮的,所以如果有人想謀權篡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或許國泰民安之後就沒人想到謀權篡位了。

像清朝時,慈禧太后篡位之前那樣,天下大和,雖然仍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畢竟只是小部分,家家歡樂,家家太平。

秦始皇的威嚴與神武是我們後人無不敬佩的,只是他的暴行讓我們對他的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即使秦始皇的行為有種種的不對之處,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評價還是肯定與讚揚的方面佔大多數,儘管也對其有許多的批評與不滿,但總體還是在稱讚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趙政,當秦國在六國中佔絕對優勢時,莊襄王死去,十三歲的秦始皇即位,同時政務由大臣來管理。秦國也無時無刻地他國進攻,凡是對秦國不利的,都一個個剷除。秦國二十幾世紀的國君累積下來的功績。終於在秦始皇這一代局出,秦國迅速的強大起來,很快就統一了六國,但是這麼一個空前強盛的國家,怎麼會在短短的幾十年毀於一旦呢?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對語言、文字、尺度等一系列都進行了統一的規定,他的功勞對以後的華夏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他在獲得天下以後,為自己的私智。秦國永久的連續,不曾冊封一個諸侯國,使得秦國十分獨立。這一是秦國快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情始皇性殘暴。一般都用武力解決的。曾花重金去尋找人靈芝奇藥。還請人來煉長生不老丹。由此看來秦始皇的貪念就巨大無比。在民怨沸騰的時候,竟然去建阿房宮。結果還沒建成。如果二世有一般皇帝的領導能力,應該對秦始皇為了私智,留下的各種麻煩進行彌補。從而避免秦國的毀滅,天下一樣會堅固,但是二世親小人,遠賢臣,搞得盜賊已經到宮門也沒人通報。最終自殺身亡。由此可見一個朝代興衰比但與君王有關,還與羣臣的忠奸有着莫大的關係。一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只有團結起來國家才能強大起來,百姓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康。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篇二

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後做了五件大事:第一是把天下分成三十六個郡,設置官吏,改百姓稱呼,大宴天下;第二是收集兵器到咸陽,融化樂器和鐵人;第三是統一度量衡,文字和馬車第四是國地面積大,幅員遼闊,奠定我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形式;第五是把富豪安置在咸陽,奠定首都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位置。

我認為秦始皇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是第五件。因為如果地方豪強官吏實力過於強大,即可招兵買馬,招納人才,收買民心,成為威脅皇權的一股不可小區的實力,甚至起兵造反。但是秦始皇做得很好,富豪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不敢有什麼小動作。還有一點,如果富豪都安置在咸陽,那麼肯定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使城市經濟實力擴大。

當然他也有我認為疑惑的做法就是第二件事。

將兵器收集咸陽看似壯舉,但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如果有人決心造反,那他可以再製造兵器呀,就好比你不讓人説話,但他可以寫出來呀。就算明令嚴禁私藏兵器,不還有農民的鐮刀斧頭。

對於秦始皇,他最大的錯誤就是統治殘暴,法律苛刻,再加上他高傲自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百姓,把自己捧到天上,不體察百姓的疾苦。用殘暴的方式治理國家,儒家有“君舟民水”的思想,秦的暴政失去了民心,所以秦的滅亡是必然的。

秦始皇本紀讀後感 篇三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無疑秦朝是一個開天闢地的新時代,而《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則向後人較客觀地描述了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始皇威權統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時期秦朝走向滅亡的歷史進程。

從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歷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後,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逐步提升,經秦惠王、秦武王時期的土地兼併,秦國已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盛的國家。於是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進行合縱,力圖削弱秦國,然而,秦王嬴政廣納天下賢士,採取正確的策略,利用其地形優勢,引敵入秦,六國軍隊連連敗退,在各諸侯國疲敝不堪之時,秦國對各諸侯國進行猛烈的進攻,並分別於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從而初步完成了統一大業。

分析秦國最終統一天下、滅亡諸侯之原因,應有以下幾點:

一、“近古無王者久矣”——實現統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願望。戰國時期,“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軍民早已厭倦了喋喋不休的 戰亂,即使是可憐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於統一天下,這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此乃秦統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國賢人智士彙集,軍隊都有優秀的將領來指揮,但卻因險阻困住而無法前進,於是秦國就採取“引敵入秦”的策略,使敵軍潰敗。這樣易守難攻的。地形,無疑為秦統一六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天時——時機。在採取“引敵入秦”的策略,使敵軍潰敗後,秦國士氣大振,而六國則解散了合縱之約,疲睏不堪,這就給予秦實現其統一天下之野心以極佳的機遇。秦國抓住機遇,對六國進行猛攻,使六國滅亡。

四、人和——秦國廣納天下賢士,制定了正確的統一策略。在六國合縱企圖削弱秦國之時,秦王嬴政聽從大梁人尉繚的建議,以豐厚的俸祿廣納天下賢士良才為秦王出謀劃策。六國雖然合縱,但其之所以聯合無非是由於六國有某種共同利益,且“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國只是打着個滅亡秦國的旗號,實際是為謀私利,這種結盟是極其脆弱的,而相比於此,秦國從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無疑為統一大業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從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的歷史是秦始皇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這一時期秦始皇制定了諸多維護封建統治與國家統一的措施。

一、在政治方面,建立起完備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中央:首先,首創皇帝制度並規定皇位世襲制,秦始皇自認為他使天下安定,功過三皇五帝,故應稱呼他為“皇帝”以顯揚他的功業,並規定“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其次,實行三公九卿制,然而公卿實際並無實權,其職責只是輔佐皇帝處理政事,皇帝在是真正主掌國政大權的人。

②地方:實行郡縣制,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設守、尉、監,並稱百姓為“黔首”。

二、在經濟方面,通過對度量衡、錢幣等的統一,“重農抑商、鼓勵男耕女織”政策的實施及馳道的修築,方便了國內經濟貿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三、在軍事方面,將天下兵器收之於咸陽,派蒙恬率兵攻打驅逐匈奴並修築長城;奪取了陸梁地區,設置桂林等郡。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較好的緩解了威脅秦朝統治的內憂外患,維護了秦始皇的威權統治。

四、在文化法律方面,他統一了文字;尊崇法家思想,主張以法治國、嚴酷執法,實行焚書坑儒,從而控制了人們的思想。通過以上幾方面措施的實施,秦朝政治穩定,外患緩解,經濟得到一定發展,疆域也有所擴大。然而,這看似穩定的表徵卻遮掩不住其本質的脆弱,秦始皇一些措施的實施,早就激起了民怨,為秦朝此後的衰亡埋下了深重的禍根:

①嚴苛殘酷的法律:秦朝推崇法家思想,重視以法治國,主張嚴酷執法,無辜百姓含冤而死的狀況時有發生,這使百姓畏於皇帝而又怨恨皇帝,隨着民心的失去,統治的根基就漸漸喪失了。

②繁重的徭役、賦税:秦始皇為控制皇子、功臣,為修建奢華的宮殿,為了修建一個“與天地日月同輝共存”的龐大陵墓,便在民間嚴罰苛税;為修築萬里長城,他徵發大量平民百姓來到邊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百姓怨聲載道,而皇帝仍不自省,統治的基礎便開始動搖了。

此後一部分描述的是從秦二世胡亥繼位至秦朝為漢所滅的歷史。這短短的兩年多時間便成為秦朝的衰亡史。自從秦始皇被安葬咸陽城後,百姓無不希冀下一位國君能是一位賢明仁義的君主,然而,秦二世胡亥不僅延續了其父在位時的政策,而且施法更加嚴酷,濫殺無辜。他依然大興土木,重修阿房宮,為安撫外族,需屯兵存糧,於是從各郡縣徵調大量糧食,民眾叫苦不迭。在此情勢下,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四方豪傑並起而立,失去民心的秦軍在於楚漢軍隊的交戰中連連敗退,為防災禍臨身,丞相趙高與其親佞密謀併成功誅殺了秦二世,後將子嬰立為秦王。然而此時的大秦王朝早已風光不再,子嬰在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后,即被攻入武關的楚漢軍隊所誅殺,以此為標誌,秦王朝最終滅亡。

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概括來説應該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朝國君都存在着高傲自大的個性傾向,他們自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們懷着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們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不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們不懂得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背棄了實施仁政的王道;他們為滿足一己之功而從不審察政治的得失,用“攻天下”之法來“守天下”,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他們禁止讀書習文而實行嚴刑苛法,重視詭詐權勢而拋棄仁德信義,用殘暴的方式來治理天下。儒家學説有“君舟民水”的思想,秦的統治失去了民心,所以秦王朝的早衰與滅亡便成為了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