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年非理性繁榮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2W

2023年非理性繁榮讀後感精品多篇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篇一

每個人都想知道,對於股市,什麼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賺錢。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貨膨脹高是利好消息?不是。低通漲是利好?不是。

人口生育高峯利好?不是。人口增長減速利好?不是。

有戰爭是利好?不是。和平年代是利好?也不是。

新聞影響政治和立法是利好?不是。新聞失去對政治的影響力是利好?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來,全球的金融學家通過他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研究,發現了以上這些答案。而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規律,則足以讓任何一個認為,或者曾經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的人驚心。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其原因就是因為確定了“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儘管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之中一在有人試圖以實證的研究去證偽這一基本假設,但他們持續的失敗一度使人們堅信,我們如果發現有任何事情可以動搖“理性人”這一基本假設,那隻能説明我們的研究不夠深入。但金融學的發展及對現實世界的研究使我們再次迴歸為懷疑者:這一假設可信嗎?

在二十世紀末,金融學開始成為一門正式的科學,不再從屬於經濟學。但是,希勒在這個時候警告投資者不要過於相信自己已經可以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提供什麼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可以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什麼是股價?學院派的説法是“資產定價”。但是,任何定價都會遭到投資者的質疑:為什麼我們要用這麼多的錢(股價)去買一份資產呢?這看起來是個經濟學問題,卻反映了投資的心理動機。

通俗的解釋是,現在花所買的是這份資產將來的回報。因此,與現在的股價接受,是建立在人們對未來的現金流期待和潛在風險評估。而這樣的預測又是基於人們對於當前這份資產的評估。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悖論。簡單地説,投資者對於現在的付,出,取決於對將來的預期,然而預期又建立在對現在的分析之上。

關鍵問題是什麼變量能夠確保對未來的預測是可靠。希勒悲觀的指出,一些潛在因素,對股價的影響超過一些常規的因素。比如,1989年10月13日的一次股市暴跌,整個股市市值縮水了6.91%。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這次暴跌和ual公司的一項槓桿交易失敗有關,實際上ual暴跌只能解釋全部市值的1%下降。有趣的是,事後對於市場交易員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6%的人在這場暴跌之前聽説了ual的交易失敗,也就是説股市縮水過程中,有其他因素帶動,導致了另外5.91%的損失。

目前最經典的例子是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金融危機。至今沒人找出它是由哪次具體事件引起的。金融危機爆發前幾天裏,全球也就只發生了這幾件大事。你也可以參與到這場評判中來,看看哪個最有可能是一種可以引起危機的事件。

1.州際商會將推進其收回超額鐵路收入的計劃;

2.康涅狄格州製造者協會成功的引入了一條有利的關税條款;

3.墨索里尼演講稱法西斯主義下的人民能面對任何危機;

4.法國總理候選人愛得華德宣佈了其未來內閣中的外交部長;

5.一架載有七人的英國飛機在海上失蹤;

6.格拉夫計劃探險北極;

7.大衞的小分隊正向南極推進。

對於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希勒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峯,從通貨膨脹因素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可以涵蓋我們所想到的可能以及不可能影響到股價的因素。這是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份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希勒的《非理性繁榮》一書成書於二十世紀末,其所討論的事件及文化都只涵蓋了美國,最多加上歐洲。對於中文的讀者來講,與討論理性是否應該成為金融學的前提等深奧問題相比,與中國有關的思考或許會使我們更感興趣。看我們的賭博文化,媒體與政治,投資工具等與希勒所討論的美國有什麼不同,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看待今日的中國,為我們的情緒去定價,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這種情緒化的投資給我們帶來的不良的影響。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篇二

最近讀了希勒寫的《非理性繁榮》。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榮作為了一個研究對象從結構上,文化上,心理上進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豐富的知識,嚴謹的考證,細心的調查,但我不太喜歡這種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圖表數據説話,然後試圖解釋這些圖表數據説明的東西。書我讀起來有些拗口,這是因為我浮躁的心態,翻譯的不暢。我只是簡單的翻了一遍。但這過程中,圍繞非理性繁榮這個命題,我確實想到了很多,這有很多我已經形成的觀念和正在形成的觀念,藉此機會我正好把它表達出來。

關於非理性?

投資者心理對經濟理解總是延遲和放大的。中國自20xx年後的快速增長,直到05,06年才體現到股市上來,而且投資者放大了對經濟增長的感觸,07年就進入非理性的狀態了。危機也在那時埋伏,當股市開始下跌,很容易就進入了*盤,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很輕易的跌破基本面關口和心理關口。人也如此,發達時,自信和慾望也會極度膨脹,以為天下唯我獨尊;落魄時,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自殺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這樣的人構成的,所以也有這樣的性格。人要認清自己,成不驕,敗不餒,任何時候都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成熟的股市也應該這樣。但話又説回來,不成熟的股市才有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

龐氏騙局和擊鼓傳花

我在想這種放大效應是如何傳播出去的。貪婪和恐慌最終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瘋狂。這其實就是個龐氏騙局,説白了就是傳銷。龐氏騙局因為臭名昭著的麥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傳銷在我國是明文禁止的。大盤漲了,所以更多的人進來,所以大盤再漲,直到泡沫破裂。*盤也是如此。大多數投資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為什麼他們還參與到其中呢?我想這是一種“擊鼓傳花”的心理,每個人都不會認為自己就那麼倒黴輪到最後一個,每個人都相信自己能都獲利逃脱。這就是賭博了。

在關鍵點操控

還有一個命題是大盤如何從一小部分人的狂歡演變成了全民狂歡。這類似於病毒傳播模型,但我並不做過多地分析。我記得有個臨界值,當感染比率大於這個值的時候,就有可能使整體都感染。我想説的是,臨界值附近是個很危險的區域,這使得操控變成了可能。可能投入並不太多的資金,就可以使狂歡成燎原之勢。這與索羅斯的觀點很像。他就找到了這樣的一個時機,狙擊了英鎊。我相信這樣的投機機會會經常存在的。

書中提到的一個小故事我很感興趣。為什麼《蒙娜麗莎的微笑》這麼出名,遠遠超過了其它同時期的作品?這幅油畫從藝術上真的超過其它作品很多嗎?作者的兒子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作者查證了一些資料,這幅油畫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對它進行了炒作,又發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強化了人們心中的印象,以至於後來的人們又開始對它進行細細的論證,最終鞏固了它作為一個超偉大作品的地位。這其實也是一個泡沫形成的過程,包含了傳播,正反饋,或許還有一些關鍵時刻。當然,這個泡沫永遠不會破碎了。因為藝術這種東西無法估價。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心得 篇三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於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狀況下,儘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裏,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十分慘淡,甚至十分危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

對於股市,“什麼是利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想明白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們就能夠透過投資來獲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誡投資者不要過於相信自己已經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帶給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規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對於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作者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峯,從通貨膨脹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涵蓋了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影響到股價的因素。猶如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個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價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脱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結果往往也難以實現。我們當然不能説投資者是賭徒,但是誰敢説自己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作者所説的信心過度,但是幾次波動下來,大家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於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產生了。這本書中總結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

通常狀況下,人們會認為“股票在下跌之後總會反彈”是個基本常識,而作者卻證明他們想錯了——股票能夠下跌,而且能夠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能夠被高估,同樣也能夠低迷許多年。人們還會認為“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於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然而作者證明他們又錯了——在數十年的時間裏,股票並不比其他投資優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在《非理性繁榮》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歷史資料、統計數據、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等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從那裏,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對股票投資認識的侷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資心態,避免情緒化的投資給我們帶來不良的影響,是我閲讀該書最重要的收穫之一。

透過閲讀本書,我們能夠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對財富夢想的狂熱追逐、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引導廣大普通投資者如何防範和規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忙。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篇四

昨忽有一感,如人生能重新選擇,桂明覺有四種挺讓我激情澎湃的,第一就是做個小説家,遠的不説馮夢龍,就像現今的王朔、劉震雲、餘華、張大春之流,講故事的能力異常彪悍,會講故事勢必思想豐富,這亦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就是做個玄學家,天朝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研究統統撇開玄學,在桂明看來確實有失偏頗,試問共軍區區八千萬之眾無神論者,對抗世界主流的有神論,基督以信上帝、得永生在全球就有20億以上的教徒,共軍高舉唯物論的大旗,就連孔子也只敢説“未知生,焉知死”,而有着“半壁江山一紙書”豐功偉績的漢文帝劉桓對青年才俊賈誼也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而共軍對於自古一脈相承的有神論活動皆以封建迷信打發之,試問此舉有木有考慮到我們這些不太向組織靠攏的唯心需求。第三,當然是現今時代的需求、時代的寵兒最赤手可熱的金融才俊,遠不説巴菲特、索羅斯老人家、近的如楊百萬、“纏中説禪”李彪(據説曾操盤億安科技)、帶頭大哥777(現在好悽慘,淪落到一個勁的在網上推銷書,不過我還是一如既往的看他的博客)、王亞偉、孫建波等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一呼百應、指點股市、激揚文字;不僅名利雙收,而且也抱得美人歸,如台灣第一甜姐侯佩岑(婚後王牌大明星居然停了,至今桂明還難以釋懷)、薩頂頂等都花落金融才俊。第四無疑還是桂明的老本行————地下工作者,記得在激情燃燒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位姓毛的偉人對我們行業下達過最高指示“開發礦業、大有可為”,古人夢寐以求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寫照,古語云“小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洞”在這個物慾橫流、玉體橫陳、官二代、富二代橫行的年代,我們居然能淡泊、灑脱的揮手告別沉魚落、閉月羞的師妹們,前仆後繼地鑽入村姑無處尋的大山深入的礦井裏,我們當真、果然才是這個時代的隱者。

閒言少敍,正題要緊,卻説桂明在新世紀的第二年,掐指一算,眾所周知就是2001年,不才考上高中,才上高一,雖課業繁重,但那會有些誤入歧途,有點文青的範,整天詩文不離手,偶爾也做做小詩,那會流行下半身現代主義風格,但無奈小縣城,能閲讀的只有讀者、知音、故事會等人文社科類期刊雜誌,當然最上檔次的還是讀者,那會從《讀者》上看到美國原版桂明因其在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傑出成就獲2001若貝爾經濟學獎,那時開始知道劣幣驅逐良幣及檸檬市場,當是時還是有點小感慨,乖乖,這麼簡單的觀點就能獲若貝爾獎啊,從此就開始對經濟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0年一口氣看了好些佛學書,心態變好了些,6月底重新殺入股市,到年底有所斬獲,期間由於王牌大明星停播,故找來不少耶魯大學公開課取代之,剛開始看博弈論,不過了無新意,所講大部分已懂,後來看羅伯特希勒(RoberJShiler)講金融課,羅伯特希勒人巨帥,講課時,時常從骨子裏甩出的微笑賊迷人,剛開講他就推薦自己2000年出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Exuberance),而《非理性繁榮》之前也頗有耳聞,但不知是這丫寫的,因當時手頭上還有很多書要看,就沒有立即購買,一晃就到了上個月,當時原本是想買原版英文的,但是要160多,於是作罷,在噹噹買了中文版,書到幾天後開了個頭,便匆匆煞了尾,大概只看了20多頁,本週末由於木發工資,閒來無事,從昨天下午看到今天中午,草草翻了一遍,還是頗有所獲的。預知所獲幾何,且聽桂明慢慢道來。

首先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Exuberance)是在1996年底由格林斯潘(Greenspan)所講的,後來該詞成為格老所有講話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個詞,1994年初道指還在3600點附近徘徊,而到1999年卻已突破了11000點,以道指為代表的股市整體價格在五年內總漲幅超過了200%,然而為何稱這股市的繁榮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經濟指標並沒有同幅增長,美國居民個人收入和雞的屁增長不到30%,如果剔除通脹,這個數字還要降低一半,而企業利潤增長也不到60%,故股價如此大幅度的增長是缺乏實際經濟基礎的,從歷史上看,這種情況也不會持久。

書中第二章,希勒就通過大量的數據、詳細的分析指出長期來看投資房地產的回報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觀點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讓人有共鳴,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們經常會認為作為房價最主要組成部門的土地價格會不斷上漲。他們確信居住在這些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人們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區的聲望,也可以從這些地區的商業機會中獲取利益。那裏的居民很容易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抱有和他們一樣的想法,人們會繼續哄抬他們所在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開始出現。但事實上,如果房價相對於居民收入漲得太高,人們就很,難負擔得起一套像樣的住房。人們的想法也會因此發生改變。他們將逐步意識到,居住在大城市裏給人們帶來的聲望並沒有那麼重要,儘管個別城市由於擁有獨特的商業活動而名聲在外。人們會發現擁有同樣商業活動的其他中心在不斷建立起來,最後會引發企業重新選址,人口會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轉移,從而對老中心的房地產價格產生壓力。除此之外,過高的房價將帶來政治壓力,迫使政府放鬆對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終導致這些大城市住房供給(如高層公寓)的增長。

在第三章的促使市場泡沫產生的12個因素中的市場經濟的疾速發展與業主社會(ownershipsociety)中也有有趣的解釋,甚至讓我掩卷深思。

罷,罷,累了,長話短説,以後再敍。總之一句如果要炒股、炒房,甚至買房等投資,這本書都可以是奉為圭臬的一本書,桂明傾情推薦。

《非理性繁榮》讀後感 篇五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隨着中國經濟的日益繁榮,儲蓄、股票、房貸、基金、債券等金融理財產品,已深入千家萬户,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説,當今社會幾乎人人離不開金融,學金融,懂金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因此,作為當代青年,應將金融學作為自己的一項人生必修課。經朋友推薦,我閲讀了金融系列圖書之一的《非理性繁榮》,對股票投資有了新了認知,頗有收穫。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於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裏,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非常慘淡,甚至十分危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

對於股市,“什麼是利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獲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誡投資者不要過於相信自己已經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提供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規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對於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作者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峯,從通貨膨脹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涵蓋了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影響到股價的因素。猶如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個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價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脱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結果往往也難以實現。我們當然不能説投資者是賭徒,可是誰敢説自己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作者所説的信心過度,可是幾次波動下來,大家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於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產生了。這本書中總結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股票在下跌之後總會反彈”是個基本常識,而作者卻證明他們想錯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也可以低迷許多年。人們還會認為“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於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然而作者證明他們又錯了——在數十年的時間裏,股票並不比其他投資優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在《非理性繁榮》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統計數據、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等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從這裏,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對股票投資認識的侷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資心態,避免情緒化的投資給我們帶來不良的影響,是我閲讀該書最重要的收穫之一。

通過閲讀本書,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對財富夢想的狂熱追逐、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引導廣大普通投資者如何防範和規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