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行走中的玫瑰》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84K

《行走中的玫瑰》讀後感【精品多篇】

《行走中的玫瑰》讀後感 篇一

閭丘露薇,相信喜歡鳳凰衞視的觀眾們,一定對這個名字不陌生。曾因XX年在伊拉克戰爭時作為在巴格達地區進行現場報道的唯一一位華人女記者,而一舉成名,被譽為“戰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這本書是她所寫的唯一一部個人傳記,出版於XX年,而我讀的是XX年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書中從“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後”的兩個視角來討論每一話題,流年對照,展現一位職業女性的成長軌跡和她所感觸的社會變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裏,閭丘露薇放下了記者的姿態,沒有報道新聞,沒有評論時事,而是用她所收穫的成長經歷,以一顆樸素、敏鋭、善感的心,分享着每個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題,如大學、情感、愛情、婚姻、選擇、生存、困難、機會、自信、壓力、變化、女人、品味、付出、快樂、學習、運氣、緣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輕、健康等等。她在書中説道:“七年的時間,最大的變化,不再只看到個人的自我成長,而是學會了把自己放在社會裏。沒有一個人,能夠脱離社會和羣體,而個人的修養和成長,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價值體系的話,到了某一個時候,就會失去方向。”我想這應該是這本書最終的意義,每個人從小到大,由於家庭環境、與人交往環境、社會環境、成長經歷等等的不同,造就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念,使對待問題的看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個人都無法擺脱社會羣體這個框架,只有將自己與社會完美的結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價值體系,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閭丘露薇對書中的每一個話題的思索和感悟,都那麼直接而真實。在關於“機會”的話題中,她想告訴年輕人:“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沒有每天認真工作的積累,沒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簽證,沒有提前組織攝影團隊,那麼一個在戰爭一線採訪的機會怎麼落到一名女記者的頭上呢?同時,她也談到機會與時代的重要關係,時勢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還有機會上名牌大學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嗎?她聯想到:“在二十年前,一個窮困山區的孩子,只要努力讀書,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可以上名牌大學,可以拿到獎學金出國留學,可以創業,但是現在,這樣的機會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認為自己是時代的受益者,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責任回報社會,所以她一直為現在的年輕人創造機會而努力着。

《行走中的玫瑰》這本書裏,閭丘露薇以她豐富的人生經歷和開闊的看事視野,引導着每一個在生活道路上奔走的人們進行反思。人生需要時常停下來靜靜地思考,對自身成長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對自身價值感進行修煉。正如她在書中問自己的兩個問題: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要一種怎樣的生活?

《行走中的玫瑰》讀後感 篇二

因為寫論文要用的那本理論書北校區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長途跋涉去南校區借。在公車上的那一個多小時把閭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對她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戰地女記者,其他都不怎麼了解。在圖書館偶然瞥見,隨手一翻發現寫得挺淺顯易懂的就借了回來。

題外話:現在每逢看到安妮寶貝體或郭敬明體就有點厭惡,總覺得有種裝腔作勢的感覺,不好好説話。有時候耐着性子看完還是沒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鬱悶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腳的譯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師寫的東西,越好懂。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幾本散文集,劉文炳的《為了莎士比亞》,寫得通俗易懂,但是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句話,一個本子收了好幾篇文章,看了前兩篇後面的就不用看了。吳興文的詩文集,果然是學者,學術味十足,還是比較喜歡他的譯作。卞之琳的話,文章裏不知怎麼地帶着文革時代的文氣,文章不及他的詩作好。最賞心悦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寫散文的好手。

看她幹練的摸樣,以為她為人一定很嚴肅正經,結果發現她和我們一樣,也聽孫燕姿,也是愛情至上,也會為了茶餘飯後有談資看看八卦新聞。讓她與眾不同的是她的視野,她的較真勁兒,她的勤奮和她的豁達。書中好幾句話,我都覺得是專門給我開的偏方。她在第69頁寫道:“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覺得只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就能夠證明給大家看。但是其實事情不是這樣簡單,有時候真的要經常地反省一下,當機會出現的時候,為什麼總是輪到別人而不是自己,自己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譯比賽時,當得知沒進最後一輪,我第一個反應是難以置信:信息沒我全的選手都進了。第二個反應是開始質疑評審的評判標準。卻一直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一味地揪着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環節。那時候還不甘心,真想拽着老師説,“再來一次,我要證明給你們看”。就像閭丘露薇在書中所寫的那樣,有時候機會來了不一定是好事,關鍵要看你準備好了沒有。我還半斤八兩就老想着得到別人的認可,現在回想覺得那時的自己實在是太可笑了,不禁為自己感到羞愧。

她還在148頁寫道:“大學四年,書反而沒有中學看得多了,時間花在了聽各種各樣的講座上。那時候來大學做演講,從來沒有受到過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台下那種挑戰的神情。講座的種類很多,藝術,哲學,還有企業管理,我都會去聽,我覺得,聽那些比自己聰明和有經驗的人講話,真的要好過看一本其實怎麼也看不懂的書。”以後我會堅持每週六都去聽公眾講壇,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還要多讀書,這樣對事物的看法才不會只停留在表面。

《行走中的玫瑰》讀後感 篇三

這本書是20xx年再版,書中每個話題都有相隔七年的兩個視角,流年對照,閭丘露薇的成長軌跡,也是每個年輕人的參照,諸如夢想、大學、愛情、選擇、生存、壓力、婚姻、名利。

“戰地玫瑰”— 是人們對她最為熟知的稱呼,每當世界上有大事件發生時,總有她的身影。然而以報道全球重大新聞事件聞名的閭丘露薇,,她不再評論時事,沒有報道新聞。帶着自己入行17年積累所沉澱下來的沉穩和厚重、對人生的思考,分享着每個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題。

看到作者討論的每個標題,總會產生些憧憬,從上學到現在工作一年,經歷了人生中最最簡單的時候。就像書的扉頁寫着“有了足夠的積累,人會變得自信起來”,當我們在不斷積累時,會發現身邊的一切在變化。我們常要在走了一段路後,回頭看看,也算是對自己的總結。正如書裏説的“七年的時間,想看看自己過去和現在的文字,最大的變化,我想,我不在看到我個人的成長,而是學會了把自己放在社會裏。”是的,從這句話我讀出了,沒有人可以脱離社會和羣體。學會反思,學會成長。

關於大學,這是書裏離我最近的一個話題,閭丘露薇闡述了七年前和七年後,關於大學的思考。

關於自信,七年之前: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創造的,這是需要時間,需要經歷,需要磨練,需要體驗而自自然然得到的東西。七年之後:當然,到現在我還是覺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線之差,而且我也覺得,一個人發自內心地謙卑一些,反而讓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來更加專注,沒有顧慮。

七年前:大學的四年,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戀愛,學習面對社會,學會對待生活。這是多麼似曾相識的聲音。然而七年後的閭丘露薇卻説:我明白,人生會怎樣,不是依靠一句話來支撐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價值觀,依靠自己對應對變化的能力。也許大學帶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學習和思想的迸發,它該有更深層的意義。就像我們在面對人生眾多的選擇時,不該僅僅想我們想選擇什麼,社會要我們選擇什麼,而是當我們做了選擇,如何去承擔責任,因為我們已經成年。

關於成長,書裏討論了愛情、婚姻、壓力、生存、健康、工作等諸多話題。成長是人生活的基本。從擁有隻能留在心底,無法分享的愛情開始,到我們為了生存必須有勇氣和韌勁來面對這個社會裏的人和事。年輕時的無知者無畏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沒有比較,哪兒來的成長?享受人生不同階段的每一點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