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富論讀後感 優選2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9W

【導語】

國富論讀後感 優選20篇

國富論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WWWW”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國富論讀後感篇2:國富論讀後感篇3:國富論讀後感篇4:國富論讀後感篇5:國富論讀後感篇6:國富論讀後感篇7:國富論讀後感篇8:國富論讀後感篇9:國富論讀後感篇10:國富論讀後感篇11:國富論讀後感篇12:國富論讀後感篇13:國富論讀後感篇14:國富論讀後感篇15:國富論讀後感篇16:國富論讀後感篇17:國富論讀後感篇18:國富論讀後感篇19:國富論讀後感篇20:國富論讀後感

【正文】

篇1: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們一一分析了經濟與國家的種種關係,讀後筆者覺得受益匪淺。

亞當·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頓的思想,他還撰文讚揚過牛頓,之後他用牛頓的物理學原理作為經濟體系,造出了一本擲地有聲的《國富論》,之後西方就出現很多的所謂經濟學名著。所以,世界就像開設了一個經濟文化大賭場,所謂的經濟學家就像賭場中一個個旁觀他人輸贏的馬仔,圍繞着博弈實體經濟學理論憑個人感覺進行猜測,憑個人主觀意願盲目欣賞。但《國富論》裏沒有引入輸贏與均衡的標準,沒説怎樣取勝,沒有給出一個整體如何對大小的區分,沒有開端,沒有終結,也就是沒有邊界,都是一些宏觀抽象的概念。無論混沌和有序怎樣互相轉換,《國富論》中並沒有給出任何博弈行為取勝的依據。全世界經過230多年的研究,沒有發現什麼有效可示範的依據。230年以來,無數人渴望從書中挖掘有用的東西,最終發現了一句話“看不見的手”,它在《國富論》中只出現過一次,眾所周知,一篇鉅著裏一個詞出現一次,最多隻能稱其為一個文化信息,一個詞偶然地出現,這不是經濟學思想,更不是理論,亞當·斯密也就沒有定性解釋過它的本質特性。人們對它似懂非懂,幾乎所有人的解釋都是自圓其説,一傳十,十傳百,無限的放大,“看不見的手”就成了神話。

今日我們用《博弈聖經》實體與性質的觀點解釋“看不見的手”,它就是博弈實體法則的威力。博弈實體法則的癮魂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其內在邏輯是道德與博弈的法則,市場經濟就是根據一套“博弈法則”使資源配置經過道德協同與博弈協同得到調整,亞當·斯密的“自發秩序”和“看不見的手”都是在觀察博弈實體時得到的感覺。他宣稱市場經濟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為了維繫兩個假設,一是效率,二是窮人的生活。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僅有對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們才格外地進取,這會帶來你死我活的競爭和掠奪。西方的經濟學大師,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專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質的博弈對局不是博弈實體就不存在“看不見的手”,對個體瘋狂的掠奪就無法干預。

能夠想象在230年前亞當·斯密已經模模糊糊地感覺到了博弈實體的威力,可惜他還沒有認識到博弈實體的本質特性,他感覺到,“人類行為的結果是非存心出現的”,好像參與者帶來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見的手”給予的,這是一個賭徒,對賭博結果的無奈,對博弈實體的無知才有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我們從邏輯的哲學出發,研究科學發展觀的博弈實體戰略,發現它的文化結構複雜而宏大,人們難以理解,語言也很難表達,它比《國富論》描述的“看不見的手”複雜得多。“看不見的手”僅有簡單的幾個邏輯步驟就能夠告成,異常對哲學素養準備不足的經濟學家他首先感覺到“看不見的手”語言流暢,琅琅上口,還有一個“手”以穩固的形象在場景中的表現,它還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場運行機制恰是“看不見的手”,人們就深信不疑,學者也相信它,傳播它,把它神話了。

馬克思、恩格斯也諷刺過“看不見的手”,“這種關係就像古代的命運之神一樣逍遙於環球之上”。“看不見的手”沒有表述政府特殊宏觀調控對市場干預產生的社會效應,沒有談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為追逐國家利益的外交動機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沒有表述官員的行為是代表國家實體戰略的手,這是亞當·斯密理論的缺失。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不會演繹出正理均贏論,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外交的通用名詞,不談正理均贏論,人們就會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對博弈實體社會的凝聚力。經濟學的理論忽略博弈實體政治的社會特性也只能稱為個體經濟學和窮人經濟學。如果不談正理均贏論,一切追求最大化,它會逐步地使經濟資本不斷的擴張、掠奪、侵略,必須會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沒有具體闡明博弈實體法則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學理論。

忽略博弈實體政治,單一的追求主體效率最大化,有權有錢的人不明白自我與實體的關係,就會藐視博弈實體法則,使人的利益透支,權益透支,肆無忌憚,變本加厲,最終的瘋狂構成鉅貪罪惡,一切追求經濟最大化的經濟衍生物,像道德與誠信將會消失,一切浪費、污染、錯誤都包藏起來,表現虛擬的實體假象,最終造成經濟危機,物價膨脹和市場經濟大蕭條。我們看《博弈聖經》二人對局的取勝原理,再看科學發展觀的定義可知,以人為本的行為才是經濟學的核心議題。《博弈聖經》在開篇中有一句話:“博弈並不關注目的的本身,而關注到達目的的行為,到達目的的行為才是經濟研究的資料。”

篇2:國富論讀後感

讀《國富論》有感

實話實説,初讀《國富論》是由於它的聲望,有人説,它是經濟學領域的不朽鉅著,有人説,它對人類幸福所作出的貢獻,超過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的貢獻的總和。帶着這些讚譽聲,我翻開了這本書。

《國富論》於1776年在英國出版,他的作者是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對經濟學有必須瞭解的人都明白,亞當·斯密,一個引領時代經濟發展的巨人,他的自由經濟思想,一向沿用至今。讀好一本書,必須先了解它問世的時代背景。在18世紀的西方,由於世界地理大發現,發現了新大陸,工業革命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新興資產階級進取進取,。在這些新背景下,就需要有新的制度來維繫。《國富論》由此產生。總的來説,貫穿整本書的思想就是自由主義,圍繞自由他談了自由經濟,自由市場,自由貿易。他在《國富論》中建立了以自由競爭為基石的一種新的經濟秩序。它解決了財富來源的問題,斯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增加國民財富為主線,以資本主義社會3個階級的收入理論為核心,總結出國民財富增長的兩種途徑,一是分工和勞動生產卒的提高,二是增加勞動者數量和資本積累。斯密的《國度論》系統的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範疇,共分為五個篇章,它不僅僅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政治經濟學的著作,還在思想學,社會學上發揮重要作用。

有位名人説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知識水平,思想道德不近相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方式不一,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觀點。接下來,我就這本書中所涉及的資料談談我的觀點。首先,我對斯密提出的自然權利與自由思想表示贊同。自然權利是自然秩序賦予我們的權利,而自然自由作為一種經濟自由,則是自然權利的一部分,為人們所享有。自然,是《國富論》中倡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也是它的核心概念。可是,亞當·斯密將自由理解為完全自由,這是不對了,我們都明白,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那裏的自由也應當理解為相對自由,這也是今日在中國倡導發展的經濟理念,當然,這是後話了。其次,與自由秩序一致的理念還有平等觀念。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始終把公平,平等,平等對待作為夢想。他解釋道:“兩個性格極不相同的兩個人,一個是哲學家,一個是醫生,他們的差異,不是起因於天性,而是起因於習慣,風俗與教育。”他關於平等觀的思想是超越了幾個世紀,與當代所倡導的平等自由相呼應,我想這大概就是偉人的獨特之處,他們永遠快於時代的步伐,他們永遠指引着前進的方向。同時,讓我不禁感歎,思想是自由的,只要你敢想,亞當在那個黑暗的,被宗教思想所控

制的時代都敢想公平自由,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另外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並沒有把追逐個人利慾的行為排除在道德領域之外。他不僅僅承認出於同情、仁愛動機的行為具有商業價值,並且也認為出於自利動機的行為同樣具有道德價值。他重申了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能夠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而商業的本質中也有道德的基礎,會對社會習俗和道德風尚起到促進作用。我認為他的這種思想恰恰與“無奸不商”的説法構成了鮮明的比較,這也貼合我國的一句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由此可見《國富論》不僅僅是一本只供商人獲得利息的指南,它還是一本具有思想內涵的書籍,在給予人經濟學領域知識的同時,還幫忙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

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長處,到達優劣互補的效果,共同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中市場經濟中所涉及的自主經濟、競爭經濟、效益經濟、服務經濟、網絡經濟、開放經濟等資料都能在《國富論》中找到源頭。由此可見,一本著作的影響之大,影響之廣,對今日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誠然,再好的東西也會有侷限性,最完美的作品,也會有瑕疵,《國富論》的本質還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但就長遠來看,它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人類禮貌提高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閲讀,使人更願意花時間去思考,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人因有思想,會思考而偉大。

窗外下着雨,思維不用撐傘,早已飛到了天際。

篇3:國富論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國富論讀後感!

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説:"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齊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説起國富論真的是經濟學當中的開山之作,至今200餘年仍有很實際的經濟指導思想與教育意義。

先説説這本書產生的時期。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剛剛結束的時候,我們明白英國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時代較早,資產階級革命也相對不夠完善,實現了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妥協,議會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憲制。在這種情景下,當時的英國還擁有着很多的封建殘餘,很多的封建主還擁有着土地,仍然能夠在經濟上和資本家一較高下。而資本家都是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仍然看不到商業的發展前景,也不明白該怎樣做。從微觀的資本家的角度來看既是如此,那麼對於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來説,商業發展的影響更是巨大,東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開闢出了新航路,並且經過殖民掠奪的方式奪得了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絕大多數殖民地,也所以獲得了很多的資本積累,東邊的法國已經奪得了西歐的陸上霸權,掌握着西歐的經濟命脈,而長期居住在北歐的以海牧維生的荷蘭人,又霸佔着國際的海路貿易。在這種四周環敵的地理位置與貿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國如何崛起,新興資產階級如何生存,在他們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這個時候,先知誕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穌,也不是佛祖釋迦牟尼,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個在海關任職的專員,而就是他教會了英國的資本家們該怎樣做,使大英帝國在百年之內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一強

國,這個人就是英國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先生,〈國富論〉的獨家作者。

為何這本書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呢?閲讀過本書後我們不難發現,本書雖然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而當中的經濟學思想卻十分縝密,確實能夠稱的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裏面的很多思想仍為我們此刻所用,經久不衰。

勞動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們最早上在高中學政治時期提到的社會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類社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原始社會中期的原始農業與原始畜牧業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促進着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發生在奴隸社會中期的農業和手工業分離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着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當時的英國所處的時代,商業與手工業的分離,促進着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些思想雖然都是馬克思具體提出的,而這些思想的雛形卻是亞當。斯密的提出。一個資本主義思想的開山鼻祖,一個社會主義思想的無上宗師,似乎是兩個勢不兩立門派的絕頂高手,卻在社會發展與歷史研究這門武學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與感悟。三次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的三次飛躍使亞當。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勞工分工能夠充分提高勞動效率。例如平時資本家們生產產品,都是讓工人一人對一台機器的生產,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汽車的生產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線作業的方法,每個工人都有屬於自我零件的任務分工,他們不用在一個人或幾個人對着一輛車子工作,每個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擰螺絲那麼簡單,可是分工後出來的效果卻是企業效益的高度暴漲,這

就是勞動分工思想的魔力。

剩餘價值論,這似乎又是馬克思提出的,而這也是亞當。斯密最先提出的,可是他們所處的角度不一樣,亞當。斯密站在資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潤從何而來,就是從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中來,僅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積累資本,擴大生產規模,進行再生產,這樣資本家們就會越來越富有,而資本主義國家也會所以而積累很多的財富而稱霸世界。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資本家取得利潤的實質就是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工人們站起來,用無產階級暴力革命來推翻資產階級。

階級論,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係,屬於生產關係之間相互矛盾卻又相互依靠的關係,地主為了取得高額利潤而抬高地租,資產階級又要為了減少成本和提高利潤而與地主討價還價和降低工人工資或提高工人勞動時間。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乾點活以及提高自我的工資而與資本家進行交涉,甚至罷工與暴力革命。這生產關係的三環一環套一環,缺一不可。其實這個思想在我國的現實社會也是有很大的意義,我國最大的地主就是國家,因為土地是國有的,在可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今日,國家不得不將地租抬高,賣給有競爭力的房地產商,而代表資本家的房地產商為了支付高額的地租而抬高房價,而作為類似於三環中工人階級的消費者,就要和房地產商討價還價,甚至不斷變幻東家,以取得貼合自我經濟實力的住處。而在很多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擔憂的時候,國家又要研究消費者的實際情景下條文説如果房價再不下調,就對城市一二把手進行懲辦。所以説,三環之中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互相影響,這種思想用在今日,用在中國也是完全適宜的。

而〈國富論〉當中最為重要,也最有意義的思想莫過於自由主義了,也是我們高中政治經常提到的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俗稱“看不見的手”,在當時的世界局勢當中,唯有英國敢於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貿易壁壘而公開的和任何國家進行貿易合作,英國以自我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優惠來換取其他國家對自我的優惠。甚至在英法戰爭中,英國運用自我的財富採購着先進的武器來消滅法國部隊,而這些財富都是經過英國賣給法國軍隊用來做軍服的棉紡織品而賺來的。

當然,一味的自由主義雖然能使資本家取得高額的利潤,可是另一方面卻會使資本家過於的盲目對待市場,投資市場,為了高額的利潤哄抬物價,結果會出現生產出很多的剩餘產品,資本家為了不使物價下降,公然違背價值規律,寧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價賣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由於消費不起乾脆不消費,甚至遊行示威,這導致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資本家破產,國家的統治不牢固。於是在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後,誕生了凱恩斯主義,即我們今日説的國家宏觀調控,俗稱“看的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憑市場調節,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只憑宏觀調控,就會使市場失去自由與活力,止步不前。[由本站網友投稿]

斯密死後,人們把《國富論》奉為經濟學的聖經,把他關於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為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為災難。

篇4: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亞當·斯密,經濟學之父的經典代表作。這本書的初版為1776年版本,它能夠和當時美國的《獨立宣言》被後人視為1776年發表的兩個最重要的文本,可見其歷史價值之高。而我讀後也受益匪淺。

《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場經濟的聖經。讀過本書之後,我認為此説法有其道理所在。隨着歷史的發展,人類不斷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經濟學著作或者説經濟學原理不能理解不一樣歷史時期的檢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與其歷史侷限性,即它只適用於必須條件下的經濟狀況。而《國富論》不一樣,《國富論》分析揭示的是經濟學的本質,是從事經濟的社會中的人的本質,而人的活動的本質、心理是不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的,或是説,沒有重大改變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亞當·斯密的觀點無論是對於早期還是現期的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與借鑑意義。其許多觀點也亦被當今人們奉為經濟學中的定理。

《國富論》中最具精華的理論,我認為,即是“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斯密從人的利己的本性出發,論述了利己主義的利益觀。他認為,每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主要是在於利己,求得自我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個社會就在不一樣的個人實現自我的效益最大化過程中實現社會的效益最大化,即社會福利。所以,他認為,利己心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自私有利於社會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書《道德情操論》中從人具有同情心出發,論述了利他主義的倫理觀。這看似矛盾的觀點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內心世界,在我看來,也揭示了經濟活動中人們矛盾的內心世界。人們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倫理觀、社會觀。經濟實際上是利己性與利他性結合起來完整的人的活動,是人們追求自身來自物質與精神整體的效益的最大化。這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市場實現每個人的最大效益,並實現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書中提到了分工。他認為分工能夠帶來很多好處,分工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每個人必然有不是自我專長的方面,如果每個人都自給自足,那麼帶來的將是低效率的生產。分工使每個人都從事自我最擅長的一方面,分工促進生產的專業化。經過分工,社會資源能夠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經過分工,每個人的生活狀況都將變得更好。

正因為如此,斯密反對殖民地政策,主張自由貿易。他認為,殖民地國家大多實行“重商主義”政策,而這對於殖民地及其統治國雙方都是有害無益的。殖民地國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經濟壟斷不僅僅使殖民地財富與資源很多外流,也阻礙了殖民地生產力的發展,制約了其分工的專業化進程;統治國亦未在其與殖民國交易的過程中取得分工的好處,從而帶來兩國整體效益的無謂損失。斯密也主張“自由放任”,他強調,僅有對內對外的商業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個國家得到充分的發展和繁榮。自由競爭促使資源向實現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動,因而,他反對各種公司的壟斷,因為壟斷同樣能帶來低效率的生產。私密將此理論向更深一步擴展,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應像個人與個人之間一樣實行分工,即主張自由貿易。此觀點,無論是之後的絕對分工理論,還是相對分工理論,都證明了其正確性所在。

基於此,斯密在書中對政府存在的意義提出了自我的觀點,確切地説,他對政府的職責規定得相當具體。他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在於:保護社會免遭其他社會之暴力入侵;儘可能地保護每個社會成員免受其他社會成員之不正義的壓迫;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總結起來,即:對外抵禦敵國,對內執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個重要職責是“創立並經營某些公共工程”,這也就是我們此刻稱之為“公共事業”的各種設施。異常地,他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主張“自由放任”。

此外,《國富論》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動教育的發展。亞當·斯密指出,在自由國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輿論,而這與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公眾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確定的本事。

從《國富論》初版出版到今日已經兩百多年了,然而,《國富論》中許多觀點對於今日的社會經濟活動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承認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場經濟的前提。“人是利己的”這一人性假設被認定為是研究、從事經濟學的第一塊基石。書中指出,計劃經濟對人性的假設不貼合真實的人性,而在這個錯誤的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理論和實踐也必然是錯誤的。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利己性本來就是不言而喻的,就像買東西的人都期望買儘量便宜和好的東西,而賣東西的人都期望東西賣得價錢高一些一樣自然。僅有承認這個不變的定律,才能站在正確的角度上研究經濟學。

其次,亞當·斯密主張分工,提倡分工的好處。這在當今社會也具有必須的借鑑價值。分工促使專業化,分工讓每個人更有效率的生產,然而我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資源不會像書中前提假設的那樣能夠完全自由流動,即使能夠,自由流動到達的社會生產狀態也未必是人們最期望的,因為人們存在自身的偏好。無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或是一國之內地區與地區之間,或是一個地區內企業與企業之間,政府或生產商出於某種長遠的研究或額外的目的會暫時採取一些違反經濟基本原理的措施,例如貿易保護以扶植特殊產業等。分工對於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來説或許是合意的,但如果人為的將利益區域化,分工、自由貿易就不必須是最可取得了。

最終,亞當·斯密對於政府所論述的其作用今日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但今日,更多的人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與適時監管。市場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時,斯密在書中將經濟活動的前提過於夢想化與簡單化,而這些假設在現實社會中並不存在,或者説很難存在。所以基於其上的政府理論也有待完善與修改。

總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即使在今日,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對我們從事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迄今為止,經濟學領域的主流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國富論》的基礎之上的。

篇5: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我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現象。茅於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君子國裏的故事加以説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説第十一回裏描述了君子國裏一名隸卒買物的情景:隸卒﹒﹒﹒手中拿着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

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己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説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只聽隸卒又説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説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盤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裏肯依,只説“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茅於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我利益引起的。所以,我們常常地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過自我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裏發生的事情,恰恰説明了把關心別人利益作為自我的行動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業交換中,買方和賣方經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議。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裏,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説不得不借助兩個過路老翁來調解矛盾。那裏包含着一個極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能夠到達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為“小人國”。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合於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得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使君子吃虧自我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我的處境,使自我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為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

都明白,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我的利益才產生了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經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於軾先生趣味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礎之上了,僅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另外,對於資本用在哪裏能夠生產出最有價值的產品這一問題,斯密認為,顯然一個身臨其境的人能做出比政治家或立法家更好的確定;斯密在貿易方面主張“自由放任”,反對商業上的壟斷與限制(包括退税與出口獎金)。斯密認為,享有這種國內市場壟斷權的各種產業,往往受到極大鼓勵,並且使社會較大部分的勞動和資本轉到這些產業上來。但這樣做能否增進社會總產業,並引導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發展,也許並不十分明顯。

由於壟斷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妨礙了土地的改良。土地改良的利潤,取決於土地的現實產量和投入必須資本後可能產量之間的差額。如果這一差額供給的利潤,大於等量資本從任何商業取得的利潤,土地改良就能從商業抽取資本。反之,商業從地改良業抽取資本。無論什麼原因提高了商業利潤,都會減少土地改良相對高的利潤。所以,壟斷阻礙了土地改良

壟斷確實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可是由於阻止了資本的自然增加,不會增加國民資本利潤總額,而是減少了這一總額。因為大資本小利潤(薄利多銷)比小資本大利潤能供給更多的收入,壟斷雖然提高了利潤率,但肯定比沒有壟斷時候少。由於壟斷,所有收入的來源﹑勞動力的工資﹑土地的利潤,都不如沒有壟斷時候那樣充裕。所以,壟斷是為了一個小階層的利益,而傷害了其它所有階層的利益。(《國富》442頁)

所以,任何一種學説,如果試圖經過異常的鼓勵,違反自然趨勢將更多的社會資本吸引到某一特定產業,或試圖經過異常限制,將本來有可能投入某一特定產業的資本抽走,實際上都有悖於他要促進的主要目的。這將阻礙而不是加速社會真正富強的進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真正價值。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明白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提高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着人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可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之“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的失敗,已經迴歸了市場經濟。可是中國的市場經濟並不充分,在諸多領域內還存在着壟斷﹑不平等﹑欺騙﹑霸權,等現象,這些現象造成了社會的諸多不和諧。但這並不是市場經濟的錯,而是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充分,當中還存在着過多的政府行為。斯密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政府所應當做的是1﹒保護國家不受其它國家侵犯。2﹒維護司法的正義。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也要研究引入競爭機制;在目前社會轉軌其間,老百姓們切不要對市場經濟失去信心,如果我們拋棄市場經濟,我們將回到更壞的計劃經濟。政府更不要自以為是,以為沒了政府,市場經濟就會陷於混亂。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關心自我利益的人民來推動,而不在政府。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小政府,大社會”,管理得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就如同老子所説,“太上,下知有之。”政府更要明白自我的界線在哪裏,這樣才是一個好政府。

篇6: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是一本經典的經濟學著作,是每個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書。在還未翻閲《國富論》時,經常能聽教師們對它的高度評價和看到一些網友對它的讚賞,當時就在想這是一本怎樣的書?為什麼能讓閲讀它的人都能夠愛不釋手呢?在寒假期間,我也翻閲了《國富論》一次,看後心生四個字“佩服、敬重”。

在還沒看《國富論》之前,看了一些網友對它的評價,就像“有一千個莎士比亞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一樣的人對這本書的讀後感是不一樣的。我們公認的評價有“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經濟學的百科全書”、“西方經濟學聖經”等。當這些榮耀冠之《國富論》的頭上之時,其內涵和本質也不會有任何的變化。如果一個人想了解經濟學,想研究經濟學,那麼《國富論》是他的必讀也是首選之書。

剛看《國富論》時,我是真心佩服本書的作者亞當·斯密。首先,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説,對“勞動分工”、“商品價格”等這些經濟學的名詞是比較難理解的,可是作者卻用好幾個生活當中的實例向我們闡述什麼是勞動分工,怎樣進行勞動分工,什麼是商品價格,其又受哪些因素的影響。簡單的舉例能讓我們印象深刻。其次,本以為經濟學是一門相對枯燥的學科,可是讀完這本書後卻不以為然,異常是當論到羅馬帝國崩潰後這一章節的資料時,感覺自我不僅僅是在研究經濟更是在研究歷史。或者説其實經濟和歷史本來就不分家,經濟是基礎,歷史的發展進程是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的。最終,“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交流”。我對亞當·斯密並沒有深入的瞭解,可是當我閲讀他這本花了八年的時間全心著述的《國富論》時,我感覺到他不僅僅是一位細緻淵博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集哲學與歷史於一身的學者。我幾乎在書本的每一章節都能夠看到他細緻的講解,並且他也是一位謙虛的學者,學術永無止境,在提出不一樣觀點時,他都能夠謙虛謹慎。

《國富論》中大部分的觀點都是經典的經濟理論,可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着實踐的發展,書中的一些觀點也得到社會發展的不斷豐富與完善。閲讀完《國富論》後,我對以下兩個方面有自我的想法:

(一)城市商業對農村改良的貢獻

儘管時代不一樣,儘管社會背景不一樣,可是書中城市商業對農村改良的三方面的貢獻在如今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值得借鑑的,異常是我們此刻要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那麼我們就需要藉助城市發展的商業力量帶動農村的發展。第一,農村由於地域的侷限,市場遠沒有城市廣闊,可是農村的原料和氣候條件卻比農村好。所以兩者能夠優勢互補,利用城市的市場、技術和交通運輸方式,利用農村充足質優的原料和廉價充足的勞動力實現農村與城市的有機結合,進而發展城鄉一體化。

第二,中國人的宗族觀念根深蒂固,落葉歸根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會有的心態。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在城市獲得財富後的居民在年邁時都會在鄉間購置土地,異常是隨着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相比較而言,農村的環境則更適宜養老居住。異常在近幾年,不僅僅城市房價漲了,鄉間的房價也漲了。企業期望在農村投資建房獲取利潤,這一方面會帶動房價的攀升,另一方面也是在經過投資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三,新農村的建設也需要加強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本事,政府起的是引導的作用。加強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與發展農村經濟結合起來,引進工業城市先進的管理經驗再輔之農村的特點,才能真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國富論》一個很大的優點在於其預見性,書中很多經濟學的理念和觀點都能與實踐相結合,都對實踐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可是,實踐的不斷髮展又要求我們要不斷突破理論而創新不斷追求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二)對外貿易的公平性

採取高關税或絕對禁止的手段對從國外進口的產品實行限制,在必須程度上或許能夠保護本國的產業,可是長久下去則是對本國產業的一種“溺愛”。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證明,閉關鎖國只會落後,落後就要捱打。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的企業本身自主創新本事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處於劣勢,可是我們企業仍要堅持迎難而上,堅持屹立於世界市場之中。對外貿易需要公平性,需要一隻“看不見的手”的調節的同時也需要必須的市場機制的規則。並且,這些規則的制定需要貼合絕大多數國家的利益。在國際市場上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經濟利益,運用些非正當的手段謀求不正當的利益,此時我們就需要毫不保留的運用市場規則保護自身利益,不能向霸權主義妥協。

“每一個人都不斷努力為自我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誠然他所研究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利益。”的確,利潤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可是,經濟的全球化已經與舊時代的地區分散不一樣了,舊時代的經濟是經濟發展勢頭好時就合作愉快,一旦發生經濟危機就以鄰為壑,轉嫁危機。全球化的發展需要全體經濟參與者共同努力,趨利避害,孤立誰,少了誰都是不完整的經濟發展,都會有損自身的利益。

初讀《國富論》時覺得它晦澀難懂,可是越讀越起勁,可惜的是到了書的後半部分自我只是略讀了一次,並沒有像剛開始那樣仔細閲讀,想必也少了許多新的感悟。有一個講師曾説他已經讀了《國富論》好幾遍了,每一次的閲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所以,這本書還是要繼續捧在手心,細嚼慢嚥。

篇7:國富論讀後感

老子以往説,“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夢想中的政治是一種放任無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統治者)應是一個無為的政府,老百姓明白他的存在就能夠了。好政府是很少發號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

今日説的並不是老子,而是有經濟學之父譽稱的亞當﹒斯密,他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説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供給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説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説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一樣的數字與因素一併研究,對以後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我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現象。茅於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君子國裏的故事加以説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説第十一回裏描述了君子國裏一名隸卒買物的情景:隸卒﹒﹒﹒手中拿着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己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説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只聽隸卒又説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説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盤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裏肯依,只説“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茅於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我利益引起的。所以,我們常常地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過自我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裏發生的事情,恰恰説明了把關心別人利益作為自我的行動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業交換中,買方和賣方經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議。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裏,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説不得不借助兩個過路老翁來調解矛盾。那裏包含着一個極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能夠到達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為“小人國”。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合於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得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使君子吃虧自我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我的處境,使自我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為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明白,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我的利益才產生了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經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於軾先生趣味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礎之上了,僅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篇8: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明白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提高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着人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可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之“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斯密是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他認為,在禮貌商業社會,對普通人民的教育,比對有身份有財產的人更需要國家關注。因為,有錢人在年青的時候有時間﹑金錢來學習。此外,有身份與財產的人所從事的職業,用腦時候多,用手時候少,不至於使腦力變的遲鈍。而普通人由於生活壓力,即缺少財產和時間,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用腦力會很少,所以窮人更需要國家教育資助。所以,國家只需要以極少的費用,就能夠使全體人民,甚至強制全體人民獲得最基本的教育。並且,在普通人的孩子中,如學業優良者,國家應給予獎學金。

斯密認為,即使國家對下層人民的教育得不到任何利益,這種教育也是值得國家注意的。人民受了教育,國家會受益匪淺。在無知的國民之間,狂熱和迷信往往會惹起最可怕的騷亂。一般下層人民所受教育越多,愈不會手迷信和狂熱的迷惑。另外,受教育及有知識的人都比無知識而愚笨的人更守禮儀和秩序,他們都會覺得自我人格高尚,自我更能得到法律的尊重,因而他們會更看中那些法律。這樣,反對政府的文字或論調,就不能欺騙他們。這對政府來説,更是一件好事。

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的失敗,已經迴歸了市場經濟。可是中國的市場經濟並不充分,在諸多領域內還存在着壟斷﹑不平等﹑欺騙﹑霸權,等現象,這些現象造成了社會的諸多不和諧。但這並不是市場經濟的錯,而是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充分,當中還存在着過多的政府行為。斯密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政府所應當做的是1﹒保護國家不受其它國家侵犯。2﹒維護司法的正義。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也要研究引入競爭機制;在目前社會轉軌其間,老百姓們切不要對市場經濟失去信心,如果我們拋棄市場經濟,我們將回到更壞的計劃經濟。政府更不要自以為是,以為沒了政府,市場經濟就會陷於混亂。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關心自我利益的人民來推動,而不在政府。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小政府,大社會”,管理得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就如同老子所説,“太上,下知有之。”政府更要明白自我的界線在哪裏,這樣才是一個好政府。

篇9:國富論讀後感

亞當·斯密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他關於市場機制的論述已成為經濟學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間一向被視為“至聖先師”。可是,斯密在天堂過得並不開心,人們崇拜他,談論他,可是卻並不瞭解他的思想真諦,只是用他的某個思想來為自我服務。《國富論》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過程做了系統的描述。亞當.斯密第一次對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系統的研究,創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把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終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鬥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台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第五編,亞當.斯密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所以,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着牛羊羣的出現,產生了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僅包括"可怕的"軍隊,並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他説,"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終,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之後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

,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可見,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斯密死後,人們把《國富論》奉為經濟學的聖經,把他關於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為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為災難。

《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要研究什麼是財富和如何增加財富的,即如何“富國裕民”的。以後的經濟學家把斯密的思想簡單地概括為三點:第一,追求財富增加是每個人和社會的目標;第二,利己是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即人是經濟人;第三,市場上價格這隻“看不見的手”把個人利己的行為引導向有利於整個社會,即經濟中的自由放任。這是現代人對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經濟學發展而來的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原則。

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各種市場經濟,其中一大部分是壞市場經濟。原始資本積累時期的市場經濟是掠奪式市場經濟——靠對海外殖民地和國內勞動人民剝削和掠奪的市場經濟;東南亞、拉美和東歐國家的市場經濟是一種權貴市場經濟——少數人靠權力侵吞國有資產而致富,多數人墮落為赤貧者的市場經濟;許多國家以往或正在構成的貧富對立的市場經濟——只注意效率而忽視公平,兩極分化的市場經濟;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污染性市場經濟——以環境嚴重破壞和生態失衡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市場經濟。當然還有各種半計劃半市場的偽市場經濟。這些都不是斯密心中的好市場經濟。

現代經濟活動追求的應當是斯密夢想中的既有公平又有效率、在道德基礎之上運用市場機制調節的好市場經濟。但這條路不是筆直的,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偏差也不奇怪,關鍵是要及時糾正錯誤。例如,把GDP作為一切,用增長代替社會全面的發展。其結果是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社會矛盾加劇。這並不是説GDP不重要,只是説GDP不是惟一的。斯密在《國富論》中所強調的財富增加不等於幸福增長就是這個意思。

市場經濟承認人利己的合理性,也要利用它來發展經濟。這就體此刻社會與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上。但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難的是還要人們建立起能克服自私的“道德情操”。我們目睹了金錢欲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會感到斯密稱《道德情操論》比《國富論》更基本的含義。市場經濟應當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道德的建立要靠法律和制度,也要靠教育。

篇10: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説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我比較感興趣的分工這部分。

分工是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善,以及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多的嫻熟程度、技巧和確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句話在《國富論》居於開篇之位,足能夠讓我們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書中,斯密為我們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個工人,如果沒有受過制針這種職業的相當訓練,也不明白怎樣使用它的機械,那麼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許也造不出一枚針,當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針了。可是現代商業已經使這種工作成為專門職業,並且將這種工作非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的職業。……有一個這種小工廠,只僱用十個工人,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一日也能成針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800枚。”

如果他們不分工合作,不由每個人專門操作某道工序,那麼不論他們怎樣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針,説不定連一枚也造不出來。

凡是能夠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夠相應地增加勞動的生產力。汽車生產商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為改傳統的汽車生產車間模式為流水生產,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擊敗競爭對手,佔據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此刻對於我們來説都是比較遙遠的,不能親身體驗那種分工的效果。就拿我們平時在家做飯來舉個例吧。過節時家裏都會做一頓豐盛的大餐,如果這個時候只由媽媽一個人負責煮飯做菜,那她大概就得從中午開始忙活,不然是不夠時間煮大餐的,可是如果全家出動,媽媽負責炒菜,爸爸負責殺雞,姐姐負責切菜,我負責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麼很快就能夠煮出一頓美味的盛宴,並且所需時間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媽媽一個人工作時的四分之一的時間。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們此刻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來的知識,而斯密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卻是他從生活中工作中認真觀察,分析研究出來的。在《國富論》一書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時代前端的對各種經濟現象的發現和體會認識。

《國富論》這本書中值得好好品味的資料還有很多很多,我此刻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層。它不是我只讀那麼一遍就能深入瞭解的,在以後,我還會好好的再次研讀這本書,期望有興趣的各位同學,也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吧。

篇11:國富論讀後感

看完國富論、美國近代經濟發展史、羅斯福新政後,一向想寫點嘛。此刻4點多了,也睡不着了,就寫點吧。

1929-1933年的美國,是美國經濟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這個時期,是美國私人壟斷企業發展到最鼎盛的時期,可是這種私人壟斷鼎盛帶來的,是國民經濟減少,貧富懸殊加劇,階級矛盾尖鋭,社會動盪不安。每一個人都把最壞的東西扔在大街上,都追求自我的利益最大化(就跟今日的中國發生的情景一樣)帶來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私人壟斷企業的鼎盛。因為私人壟斷企業追逐的就是利潤,就是個人利益,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它是不負任何社會職責的(就像此刻的中石油,中石化。我壟斷了我就是不降價)很多商品他寧可囤積爛在倉庫裏(就像此刻的囤積房地產),倒在大海里,也不願銷售出去。因為賠本銷售,帶來的是不盈利。私人壟斷追逐的是個人盈利。社會動盪什麼的,似乎跟它無關。

但私人壟斷忘記了,個人利益雖然最大了,但在一個動盪、黑暗、每一個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折手段的社會裏,怎樣安全消費,利益再大又有何用。僅有社會穩定,人人富裕,商店顧客盈門的環境裏去消費,才能真正實現和體現個人利益最大化。這就是為什麼今日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到處遊説,提倡富人要把自我的財富,反哺於社會。這就是為什麼郎鹹平在講座時,一遍一遍問富人們,你們還敢不敢讓孩子一個人去上學。這就是為什麼今日美國富人們為什麼去上書國會,主動要求增加自我的税負。他們這種財富來源於社會,就要反哺社會思想的起源,就源自1933年以後的羅斯福新政。

1933年,羅斯福上台,實行新政,結束了美國最黑暗的私人壟斷企業時代。最主要的做法,就是由國家拿納税人的錢,出手收購私人壟斷企業部分股份(不交出股權的就反托拉斯法解散掉),使私人壟斷企業發展成國有私人混合的壟斷企業。美國也由一個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為一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雖然企業還是壟斷,但因為股權的改變,導致壟斷的受益人變了,壟斷賺的每一分利潤,都經過國家控股這一部分,返還到每一個納税人手裏。每一個美國公民納税人,都經過手中的身份證,享有這些壟斷企業的一份股權,享有壟斷帶來的利潤。(這點更像是共產主義)

私人企業的缺點是什麼,私人企業的缺點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企發展的最終形態,就是私人壟斷。當市場都被壟斷以後,矛盾就出來了。商品的價格我能夠隨心所欲的抬到10倍以上,其他商品哪怕爛在倉庫裏,我只要賣出去一件,就賺回本了。兩件就是100%的利潤。價格被抬到10倍甚至百倍以上的結果,就造成社會生產只為個別壟斷資本家服務,而付出勞動去生產的工人,卻享受不到社會生產帶來的成果。社會矛盾所以尖鋭,社會動盪不安。舉個例子,黨國是誰亡的?有人説是蔣介石,有人説是宋子文。而真正忘掉黨國的人,是宋靄齡,宋靄齡是個很聰明的小女人,説她聰明,是因為她很早就看到蔣介石的光輝政治前途,將妹妹宋美齡介紹給他,再利用宋家的威望,將老蔣送入大總統的寶座。老蔣掌權後,她就讓其夫孔祥熙做了行政院長,其弟宋子文做了財長部長,把持黨國行政財政大權,天下財富盡歸我有(如上海打老虎,就是蘇聯留學回來的蔣經國打囤積壟斷,一打就打到孔家了)。但説她小女人,是因為她沒有大的眼光,天下財富盡歸我有這種私人壟斷最終帶來的,就是天下大亂,動盪不安。黨國很可惜沒能等來羅斯福新政,亡國了。(當然那個時候也不可能迎來羅斯福新政,因為貴族門第思想嚴重,普通人民

自我意識太差。僅有經過共產主義革命後的中國,人民自我意識覺醒,才有可能迎來新政。)

國有企業的缺點,這點每個國人都明白,就是效率低下,產能低下(大鍋飯嘛,幹不幹都一樣,我幹它幹嘛。)投資沒有職責(不是自我的錢,花的不心疼)。那裏講一個笑話,這個笑話是索馬里海盜的笑話,索馬里海盜劫了一艘中國船,中國派了個官員去談判,海盜要200萬贖金不還價,最終這個官員一看沒辦法的就説:“我給你300萬,你給我開個900萬的發票好不好。”海盜一聽哭了:“兄弟們,別做海盜了,去中國當官吧。我們風裏來,雨裏去,槍林彈雨的才掙300萬。人家動動筆,改個發票就能掙600萬。”這個笑話折射的就是沒有信託職責的國企的特點,投資,不是自我的錢,花多少都沒關係。是否盈利,也沒關係。不需要評估報告,隨心所欲。國企,缺乏監管;監管,形同虛設,甚至是共同利益人。再舉個例子,這段時間沸沸揚揚的鐵道部的張曙光,網傳他貪腐了20億,有人就不平了,説張曙光招標高鐵項目,砍英美企業的報價,一下就砍掉30億,替國家節儉了30億。我就想問一個問題了,這個價格是怎樣組成的,翻翻國富論就明白價格是由土地地租,勞工工資,和資本利潤三部分組成,國富論是西方經濟構成的基礎,堪比中國封建王朝之論語,歐美的大企業能不明白。去競標一個項目,都會拼命把利潤降低,把價格壓低以求中標。但這

幾個歐美企業卻一下就虛開30個億,30個億啊!這是為什麼。唯一的可能,就是政治賄賂。好吧,你要面子是吧,你要政績是吧。我在送上政治獻金的同時我告訴你,我把報價虛報了40個億,你明天砍我30個億我就理解(我當然也得賺10個億嘛,你看獻金都在你手裏了),給足你面子。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測,但這就是國企啊,這就是沒有監管,產能低下的國企啊。

而國企和私企相結合的這種混合企業,就正好有效化解了兩者的矛盾。

私人企業,追求利潤,追求壟斷。而混合企業經過國有控股這個有效手段,使得國家這個股東,能夠監管他的財務,防止他的壟斷,和價格虛高。並且又經過國有控股這個有效手段,使得企業的利潤,又經過股市,返還到每一個股民,每一個納税人身上。促進資本流動,緩和了社會矛盾。

國有企業,產能低下,而混合企業又經過私人控股這一部分,將企業利潤,獎勵給企業的經理人,返還到每一個私人股東。企業的私人控股的股東,又為了利潤,主動對經理人進行有效監管(如果私人股東和經理人聯合起來做假賬,這不光是要坐牢,還會被遊街的)。這就使得企業在監管下,很有效的向前運行。

這就是揚長避短的混合企業,這也是資本和社會主義結合的最終形態,國有壟斷混合企業。

篇12:國富論讀後感

該書由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著,並被譽為“經濟學聖經”,雖不能拜讀到原著,但經過譯本的閲讀我還是對《國富論》有了點皮毛的認識,此刻就以自我感受較深的一方面記錄一下對其的感悟。

或許有人會説,《國富論》之所以能收到如此熱烈的追捧,是人性本身的私利引起的,大家認為《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經濟,而經濟的出發點就是利己心,但我要説每個人追求自我的利益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種自然表現,而《國富論》能夠經久不衰,更因為其資料的超前和作者恰到好處的遇見以及大膽的猜想。

在論分工一節中,他提到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善級生產力指向或應用所體現出來的技能、熟練性鬥士分工的結果,並用一個簡明的制針業例子完美的詮釋了它。大家都明白針是個極小的東西,但其製造工序其實是十分繁雜的,如果只是由一個人將整套流程做下去的話效率只是十個人分開每個工序完成的十二分之一,同同是一樣的技術工人,因為分工合理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卻差那麼遠。

在亞當的分析中,原因有三:其一,一個人特定做某一種活後,熟練程度會相應提高,效率自然就高了;其二,省去了工人從一個工作轉到另一個工作花費的時間,這個很好理解了,當一個人轉入到一個陌生的工作環境中,肯定要花費必須的時間去融入;其三,當工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一個工序中,就會激發他的潛力,創造出提升工作效率的輔助工具。以上論述清晰的闡明瞭分工之於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從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這其實跟我們平時生活工作中互相合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個人如果都是單獨作戰的話,效率也會低的可憐,大家都各自為營的話就有可能被人家各個擊破,但只要聯合在一齊的話就會實現一種蜕變,不一樣的人在各個領域的天賦是有差異的,大家如果團結起來互相填補各自的漏洞,就將會構成一個強大的共同體,這其中歐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這麼多個國家聯合起來發展,互相支援各自的困頓,各自分工合作,將自我的優勢項目全力的發展,並補給給他國,而自我的劣勢也由其他國家來支援,在短短的時間內再一次的崛起,成為了叫板世界的共同體,這不正好體現了分工合作的強大魔力?

尤為驚人的是,亞當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想到了這樣的局面,他清楚的認識到,每個人都很自私,都為利益着想,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聰明的人都會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團結合作、各自分工發展自我的優勢,借用別人來彌補自我的短處,是大自然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些東西都十分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篇13: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一書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200多年前所寫,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由於他第一次系統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重要的經濟理論,對國民經濟的運行作了較為系統的描述,使他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立者”,而《國富論》也被認為使西方經濟學的“聖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是市場經濟,就需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學理論,而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就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就像物理學中牛頓的理論一樣重要。其“看不見的手”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是亞當·斯密獻給人類的偉大觀念,這一觀念培育出來的市場經濟制度,儘管有各種不盡如意的地方,但迄今為止卻是人類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種被實踐證明能夠成功地組織經濟活動的經濟制度。我們以往長期否定亞當·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説成是對“私有制的公然辯護”。所幸的是,此刻我們已經理解了亞當.斯密的主要觀點。具體地説,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今日中國之意義主要表此刻以下兩點:

首先,承認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場經濟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經濟學的第一塊基石,經濟學的大廈就建築在這塊基石之上。計劃經濟為什麼在全球範圍內不盡如人意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計劃經濟對人性的假設不貼合現階段真實的人性,而在這個錯誤的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理論和實踐也必然是錯誤的。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己性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就像買東西的人都期望買儘量便宜和好的東西,而賣東西的人都期望東西賣得價錢高一些一樣自然。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我們幾十年都不敢或不願意承認,連實話都不能説,怎樣能行得通呢?我認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設,應成為我們分析經濟問題的基石,僅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好的經濟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經濟理論和實踐。

其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見的手”管理經濟、儘量減少政府幹預的思想對我國的經濟改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國此刻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發展主要由關心自我利益的基層人民來推動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動。簡而言之,市場經濟的權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場需要的是“小政府”,要變管理型的政府為服務型的政府,政府應當儘量少的參與經濟活動。當然,市場經濟並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個明白自我界限在哪裏的政府。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也中允許政府在“看不見的手”之外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按照亞當·斯密的觀點,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三項基本職責是:(1)保護社會免遭其他社會之暴力入侵;(2)儘可能保護每個社會成員免受其他社會成員之不正義的壓迫;(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的設計也應當研究引入戰爭。

誠然,該書對西方資本主義初期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起到了進取的作用,對於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有諸多可借鑑之處。可是,由於中國經濟的性質及發展模式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不一樣,也由於東西方政治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國富論》中的某些觀點、某些理論並不能解釋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中的特殊現象,也不能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首先,中國的“高增長、低通脹”經濟增長模式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奇蹟。這也是《國富論》中的理論無法解釋。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是與貨幣通脹(商品流通市場價格)呈對應關係的。也就是説高速的經濟增長必然會使貨幣發生通脹。然而,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恰恰與之相反,經濟高速增長而貨幣沒有發生劇烈通脹。這又是何原因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平均GDP增長為10%左右,同時,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強,已經接近60%。可是,無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加入WTO都沒有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發生改變。經濟學家想象中的“經濟泡沫”沒有在中99.國大陸出現。中國的改革開放,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同時消費的增長速度受收入增長速度的影響,與生產力相比相對滯後。於是就出現了產能大於消費,短缺經濟一下變成了過剩經濟。這正是中國經濟構成“通貨緊縮”的原因。由於國家財政採取進取的貨幣政策,使得對內內需加大,對外引入外資加快,導致中國在“低通脹”的情形下仍然堅持了較高的GDP增長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經濟模型是無法解釋中國目前經濟發展模式的。

其次,我們再來審視中國對外經濟的策略。説到對外貿易,就不能不談到“重商主義”。這是《國富論》一書中重點闡述的理論之一。重商主義提出富國在對外貿易中應當獎勵輸出,阻抑輸入。可是對於像工業原料及職業工具這樣的特殊商品又恰恰與之相反。這一點用到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中十分適宜。目前,中國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農產品及輕工產品,而進口的確是高附加值的重工業產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進技術及戰略性資源,石油、礦產等。出口產品由於價格低廉品質好大大佔領國外市場,而進口產品又為經濟的發展供給了物質上的保證,貿易順差日益增大,從理論上講能夠説相當夢想。而這種狀態能持續多久,就要考問一下中國自我了。從WTO規則上講,中國商品的出口增加對外國同種商品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直接導致外國生產企業的日益萎縮,甚至倒閉,同時加劇了國外產業工人失業率的增加。這勢必會加大中國與他國的貿易爭端,不利於長遠發展。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貿易順差,使中國的外匯儲備日益增大,對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他國的貨幣是一種隱性威脅。所以如何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還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中國企業自抗商業風險本事的增強。也就是從宏觀和微觀兩種途徑去解決問題,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當然,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困惑還有很多,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決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義的錯誤。可是,也不能脱離書本中的經濟理論,畢竟理論與實際是相輔相成的。僅有正確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辨正關係,才能使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對於《國富論》這本書,我們還是應當秉着魯迅先生所倡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度來讀,畢竟其裏面還是有不少觀點不適合中國國情的。

篇14: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一向以來,對於這樣專業而高深的書籍是敬而遠之的,這一次,在推薦的書目中,我首次拿起它並閲讀其中對於經濟學的深刻分析,頗多感慨。

這本書產生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各個不一樣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瞭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亞當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這並不難理解,國家財富的增加有利於個人工資的提高,而個人工資的提高必然大大刺激了工人的生產進取性,從而為社會財富的增加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着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儘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很多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説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研究到諸多的外生變量,需作進一步的改善,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説服力。

亞當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研究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儉消費,期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的確,温飽問題如果都僅能勉強滿足,那麼剩餘的消費根本就是妄想,因為,社會的發展和推動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唯有最大限度的調動大家的消費慾望,才能為社會財富的增加供給長期的保障。

亞當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我的愚蠢。所以,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所以,借款也是要有必須的條件的,如果僅僅是為消費而借貸,這樣只會助長社會的不良風氣,也會讓富有的人喪失信心,最終不利於社會的提高。

社會的發展是多方面的,經濟的運行更是錯綜複雜,我們需要從中慢慢去發現並尋找其中的規律,經過高度的總結來讓其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所以,我們的路還很漫長,期望國家也能更好地發展,成為世界強國。

篇15:國富論讀後感

《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説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供給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説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説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一樣的數字與因素一併研究,對以後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斯密《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各個不一樣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瞭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分工的理論,分析了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並進一步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不一樣經濟實力的欠發達區域在不一樣的階段如何選擇最優分工網絡,並藉此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為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但經濟學發展的一百多年間,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而勞動分工理論卻相對顯得蒼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復甦了斯密關於勞動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勞動分工是經過制度安排而與交易費用相互決定的,即: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經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並進而降低交易費用。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之後,作者證明了勞動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勞動分工產生遞增的規模報酬,是經濟提高的源泉。

命題2:勞動分工依靠於勞動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勢的單純分工也能實現經濟提高。

命題3:經濟發展依靠於必須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表現為一個波浪式的推動過程。

另外,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證明,不一樣區域在不一樣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於不一樣的分工水平,產生不一樣的增長效果。所以,欠發達區域應對不一樣的人口規模、制度供給、交通條件,應選擇不一樣的分工模式。作者據此將欠發達區域分成三類,並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擇。

區域模式1:人口較多、居住密集的欠發達區域

根據命題2,此類區域即便沒有任何優越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勢,依靠自身的市場需求,選擇適宜的分工模式,也能實現經濟提高。

作者認為,應將此類區域細分為若干個子區域,將相關產業分類聚集,發展“園區經濟”,以節儉交易費用,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產生產業簇羣。

區域模式2:人口較多、居住分散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以中國中西部的農業大省為典型代表。因為多數居民都分佈於廣大農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間貿易的交易費用很高,制度創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給水平低下。當務之急是提高專業化水平,以便與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對接。

提高市場分工水平有兩種途徑。一是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和制度創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鼓勵專業化的生產和服務,為個體私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供給服務。根據命題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產業,也應當是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選擇以農產品為核心的分工網絡。

二是融入臨近區域的分工網絡,即給發達區域“打工”。因為在經濟發展初期或工業化前期,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支付交易費用和學習成本,也難以承受為集中人口而進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費。而此類區域勞力成本相對低廉,所以可選擇有資源稟賦或內生比較優勢的臨近區域,為其供給配套生產或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勵企業向專業化發展,經過產業集聚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業家的管理素質。

區域模式3:人口較少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人口較少,無論是否集中,從理論上講都難以獨立構成一個合意的分工網絡。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區域在某些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以便融入發達區域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在積累了必須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經濟環境得以改善後,在分工網絡上能夠逐步擺脱對地理交通條件的依靠,從而逐步與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區域進行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重點扶持有必須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併購、擴張,帶動其他企業構成連鎖效應和學習效應。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明白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提高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着人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可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隻“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篇16:國富論讀後感

該書由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著,並被譽為“經濟學聖經”,雖不能拜讀到原著,但經過譯本的閲讀我還是對《國富論》有了點皮毛的認識,此刻就以自我感受較深的一方面記錄一下對其的感悟。

或許有人會説,《國富論》之所以能收到如此熱烈的追捧,是人性本身的私利引起的,大家認為《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經濟,而經濟的出發點就是利己心,但我要説每個人追求自我的利益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種自然表現,而《國富論》能夠經久不衰,更因為其資料的超前和作者恰到好處的遇見以及大膽的猜想。

在論分工一節中,他提到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善級生產力指向或應用所體現出來的技能、熟練性鬥士分工的結果,並用一個簡明的制針業例子完美的詮釋了它。大家都明白針是個極小的東西,但其製造工序其實是十分繁雜的,如果只是由一個人將整套流程做下去的話效率只是十個人分開每個工序完成的十二分之一,同同是一樣的技術工人,因為分工合理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卻差那麼遠。

在亞當的分析中,原因有三:其一,一個人特定做某一種活後,熟練程度會相應提高,效率自然就高了;其二,省去了工人從一個工作轉到另一個工作花費的時間,這個很好理解了,當一個人轉入到一個陌生的工作環境中,肯定要花費必須的時間去融入;其三,當工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一個工序中,就會激發他的潛力,創造出提升工作效率的輔助工具。以上論述清晰的闡明瞭分工之於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從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這其實跟我們平時生活工作中互相合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個人如果都是單獨作戰的話,效率也會低的可憐,大家都各自為營的話就有可能被人家各個擊破,但只要聯合在一齊的話就會實現一種蜕變,不一樣的人在各個領域的天賦是有差異的,大家如果團結起來互相填補各自的漏洞,就將會構成一個強大的共同體,這其中歐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這麼多個國家聯合起來發展,互相支援各自的困頓,各自分工合作,將自我的優勢項目全力的發展,並補給給他國,而自我的劣勢也由其他國家來支援,在短短的時間內再一次的崛起,成為了叫板世界的共同體,這不正好體現了分工合作的強大魔力?

尤為驚人的是,亞當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想到了這樣的局面,他清楚的認識到,每個人都很自私,都為利益着想,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聰明的人都會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團結合作、各自分工發展自我的優勢,借用別人來彌補自我的短處,是大自然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些東西都十分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篇17:國富論讀後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6秒,在朦朧的煙霧中,在千萬同胞的期待中,我國的第一艘宇宙飛船最終成功發射。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又向未來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發展的新時代更近了一步。

17年後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發上,專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這本《國富論》,竟情不自禁地把它與祖國的復興之路結合起來。

開《國富論》是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專着。這本專着共為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説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程做了系統的描述,它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論代:從《國富論》中文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由主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十分重大的。

在我國的今日,脱離了計劃經濟也可是三十年,與英國將近三百年的自由經濟意識還無法相比,東部開放的海城市還好,西部地區則明顯的體現出落後,不但經濟落後,思想也落後,表現命令不到絕對不作為的慵懶心態,與沿海開放區的那種創新思想大相徑庭,這也是西部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動,就會落後。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難以創新的國家,可是少年強,國則強,少年弱,國則弱。中國沒有因為別人的評論而放棄自我的夢想,從來沒有放棄過追夢。因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只要不放棄自我的信仰,就會成功。就算失敗了也要再爬起來,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就好像每個人都能夠仰望星空,心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

篇18: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是一本怎樣的書呢?雅各布·維納曾指出,“好的教科書的功績在於對理論的綜述、生動相詳實的説明,以及把僅有學者才能明白的材料以簡明易懂又系統化的方式進行重新表達。”按照這種定義,加文·肯尼迪認為:《國富論》不是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也不是現代經濟學家心目中的那樣經濟學理論著作。

《國富論》的全稱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它是以英國為案例的個案研究,體現的是亞當·斯密的世界觀在更為宏大的歷史上的應用,如:是什麼原因使得英國經濟在緩慢而穩定的增長中出現了持續改善的跡象;如果改變了對待同鄰國和北美殖民地的國際貿易問題的政治立場,英國經濟能夠好到什麼程度;與此相比較,是什麼妨礙了它,使它不能做得更好,等等。

《國富論》有五編構成。在第一編和第二編中,亞當·斯密追蹤了社會從人類最“粗野”的時代(狩獵時代,以北美的印第安人部落為代表),最終發展到“商業”時代(經過勞動分工獲得發展,而勞動分工實際上是由人類“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商品交易”這一習性引發的)歷史情形,這是亞當·斯密闡述政治經濟學時的主要特特徵。他解釋了市場的基本活動,解釋了貨幣的演化如何促進了已存在的交換方式(並在必須的時間地點促進了被市場程度所限制的勞動分工),解釋了那些商業合作維持生計的人們之間的關係,也解釋了他們分享共同勞動所得的不一樣方法。

《國富論》的中間部分(第三編和第四編)篇幅較長。亞當·斯密批評了一些錯誤觀念並將其概括為“重商主義的政治經濟思想”,並説明了它如何扭曲、妨礙和阻撓了本來能夠實現的增長,從而減緩了繁榮富裕的傳播,讓社會,尤其是社會中最貧困的人付出了實實在在的代價。

《國富論》的最終一個部分(第五編)探索了什麼樣的政府行為和政府幹預(如國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機構,還有維護君主尊嚴等)適合於激發經濟的增長,其中包括對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和宗教機構進行投資,以及設計何時的税收體系。

《國富論》總體上強調的是經濟增長的問題。

篇19:國富論讀後感

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各個不一樣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瞭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於《國富論》藴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並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異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着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那裏僅從數字能夠説明,至於這個數字的準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可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儘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很多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説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研究到諸多的外生變量,需作進一步的改善,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説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於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此刻已不能絕對地説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説法也許更適宜),但利潤比較小,所以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所以,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於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願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能夠經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經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終經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迴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堅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經過引導和規範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研究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儉消費,期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斯密經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於支配和使用不一樣類型的資財,為之後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供給了依據。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我的愚蠢。所以,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由於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資料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擇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閲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儘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於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頭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期望教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範鉅著。

篇20:國富論讀後感

在談了分工巨大作用之後,亞當.斯密開始探討分工的原因。斯密認為,分工是由人類的“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傾向造成的。”斯密指出,“由於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經過契約、交換和買賣取得的,所以當初產生分工的也正是人類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也就是説,交易在先,分工在後。

可是,在證明分工和交易的前後順序後,斯密又指出,“人們在多數場合表現出的不一樣才能,與其説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説是分工到結果。”斯密這句話的意思是,分工產生了人們的不一樣才能。人們出生的時候天賦才能差距並不大,人們在壯年時候表現出的在不一樣職業上的不一樣才能是分工的結果,就象我們平時説的,我們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被人畫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前半句正是證明了斯密的話,而後半句我覺得應當改成這樣説更為恰當-----由於不一樣的人生在不一樣的家庭,成長環境不一樣,雖然在小時侯看不出明顯的差距,但在7-8歲以後,由於不一樣的人蔘與了不一樣的分工----=即職業不一樣,所以顯現出了他們不一樣的差異

總結上頭的兩段話,得出結論:交易——分工——本事差異。

那我們又產生了一個疑問,交易的原因是什麼呢?按照斯密的邏輯,交易的產生是因為人們之間需要互通有無,互相幫忙。那麼,人們為什麼要互通有無呢?互通有無的意思就是雙方存在一種本事差異,就是"我有的你沒有,你有的我沒有"。那麼這種本事差異又是怎樣發生的呢?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我的處境,使自我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為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明白,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我的利益才產生了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經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於軾先生趣味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礎之上了,僅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分工起因於交換,所以分工的程度就要叢交換的大小來説幾受市場的限制.斯密舉了在小鄉村裏走20里路都很難找到鐵匠,木匠和水泥匠,而農村的木匠不僅僅是木匠還是細工木匠,傢俱石等等,他們一人要會多種手藝.而他們在小鄉村需要這麼多手藝還掙不到很多錢,因為市場即需求少,相反在大城市,他們只需要會一種手藝,同時他們能夠憑藉這一種手藝掙到比在小鄉村更多的錢!所以他們當然會選擇在大城市.也就是選擇大的市場!這是和人的利己心裏分不開的!

我讀國富論會被斯密的思路所吸引,因為斯密用的都是一各個事例來説明他的理論很有説服力.但我一向在思考一個問題:因為最早的分工是應當是男女分工,男人和女人為了使自身不一樣的特點得到最大的發揮,以他之強補己之弱.於是有了分工.可是這種分工的產生是在交易的前提下嗎

【小編簡評】

國富論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國富論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佈局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