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的麥克白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3W

高一的麥克白讀後感

讀完了《麥克白》,心中的各種感觸都湧上了我的心頭。本來,麥克白是一個為國打了勝仗的英雄。然而巫師的預言、夫人的慫恿、自己的野心,使他不擇手段當上了蘇格蘭的國王,開始了他的暴政生涯。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高一的麥克白讀後感,請您閲讀。

高一的麥克白讀後感1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悲劇之一,主要講述了:將軍麥克白與班戈在凱旋時碰到女巫,女巫預言麥克白與班戈之子弗裏恩斯會君臨一國.麥克白在妻子勸誘下殺死國王鄧肯並登基..登基後麥克白濫殺無辜.最後,在叛逃的大臣麥克德夫的幫助下,先前潛逃出國的國王之子馬爾康帶領軍隊復仇,麥克白死在了是早產兒的麥克德夫手中,馬爾康登基,一切落幕。

看完這幕劇後,我不勝唏噓.因果輪迴,報應不爽在這幕劇體現的淋漓盡致。麥克白作為一個將軍,是成功的,但是在女巫的引誘下,他墮落了.其實女巫不過是他內心的一個投影,如果麥克白真的是忠誠,那麼女巫無論説什麼,恐怕麥麥克格雷迪克白也不會相信。但是女巫象徵着慾望,正如洛麗塔象徵一切不可及的夢想一般。

同時麥克白夫人對麥克白的背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她這樣勸誘麥克白:“你寧願像個弱懦的貓兒,讓“我不敢”跟在“我想要”後面嗎?”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麥克白夫人無疑是一個善於決斷的人,我不由想起了武后與日本的推古天皇。她們都是善於決斷的女人,但我們活在世上,猶豫不決之時,應該以虎狼之心,行仁義之事,而行這所謂不義之事,往往不會有好結果的.這就是她們結局都很悲慘的原因。

這幕戲劇另一個讓我感歎的地方,便是麥克白的判若兩人.登基前的麥克白英勇,忠誠,有着強烈的進取心,這就是他敢於謀逆的原因。這無所謂對不對,因為我很贊同顧炎武的説法:“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謂之亡天下。保國者,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麥克白的背叛,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個是陷得太深,另一個是自卑.他登基後,便殺掉鄧肯,因為他認為鄧肯之子會登上王位,他不願讓自己背叛才得到的王位給別人,便對鄧肯下手。從這我們可以看出,麥克白殺國王的心理負擔成了他殘暴的源頭。

我不由想起了一句話“囚禁是叛逃的理由,走得遠了,前一段路變成了後一段路的理由.”麥克白另一個缺陷便是自卑。當他得知麥克德夫是早產兒時,堅信自己不會被生出來的人打敗的他便崩潰了,於是死在年邁的麥克德夫手中,信仰成了他戰無不勝的理由,也是他自暴自棄的理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總之,麥克白哭過,笑過,成功過,失敗過.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他活的很精彩.而我們也要記住這一點:我見過醜的,美得,善良的,殘暴的,卻從沒見過好人與壞人,因此,只要人生精彩,那麼,就不後悔!

高一的麥克白讀後感2

《麥克白》講述了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因為聽信巫女的預言而弒君謀反當上了蘇格蘭的國王,同時又因為懼怕命運而殺害自己的好友,導致眾叛親離,麥克白最終也沒有逃脱所謂的“命運”。

“命運”是什麼東西?當巫女預言麥克白將會當上考特爵士並最終成為蘇格蘭王的時候,麥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隨後的消息卻是鄧肯冊封其為考特爵士,於是麥克白開始相信巫女的預言了。麥克白相信自己命中註定會成為蘇格蘭王,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麥克白弒君謀反,在這一過程中,麥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誠、善良等信念最終沒有敵過權力的誘惑。

麥克白如願以償的把王位握在了自己手中。他以“命運”的名義殺戮,卻又想反抗“命運”。正是因為麥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預言,所以才弒君,同時他也相信了巫女關於班柯的後代將為國王的預言,所以才想殺掉班柯及其子。這種行為的結果是悲哀的,因為刺客最終也沒有殺掉班柯的兒子,在麥克白看來,這似乎在應驗所謂的“命運”。

於是麥克白再次求教於巫女,幽靈告訴他“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可以傷害麥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向鄧西嫩高山移動”,否則麥克白不會失敗。於是麥克白勇敢、殘忍的接受了王子馬爾康帶領的英格蘭軍隊的挑戰。最終麥克白失敗了,似乎是因為“勃南的樹林移動了”,而且麥克白也是死在所謂的“非婦人所生”的人手上,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命運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轉。

《麥克白》的行文始終存在着“命運”這一暗線,然而,何謂“命運”?難道命運不是自己選擇的嗎?如果麥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預言,很難想象他會弒君謀反。那樣這場悲劇還會存在嗎?我堅持認為,所謂的“命運”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人們自己作出的。麥克白對權力的野心使其輕而易舉的相信了巫女的對自己有利的預言,但是卻又想反抗對自己不利的“命運”,這不失為一種諷刺。我們無法責怪麥克白,因為這對每個人來説都可能是抵禦不住的誘惑。很多情況下,“命運”只是藉口,為我們做出的選擇進行辯護的藉口。成功者可以用“命運”來為自己的成就披上神聖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失敗者可以用“命運”來為自己的失敗尋找藉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錯誤本身。

在巫女作出對班柯的預言時,班柯曾經説“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起見,往往故意向我們説真話,在小事情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後在重要的關頭我們便會墮入他的圈套。”這番言論可謂一語中的。而沙翁最終並沒有説明班柯後代的命運,這可能也是作者對麥克白相信命運的諷刺吧。

高一的麥克白讀後感3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是人性與慾望的演繹,是一部揭露和鞭撻野心的悲劇。主要講述了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上遇到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説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説他將進爵為王,但他並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

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衞,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裏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削首的下場。《麥克白》的成功之處有三:其一,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劇性,心理描寫真實而細膩。在莎士比亞的筆下,麥克白由一個高貴前途無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與權力的誘惑下變成了一個舉國聲討的歷史罪人,展現出了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劇性。女巫的預言、妻子的慫恿、野心的驅使使麥克白走上了弒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後,權勢的貪戀使其人性徹底泯滅,不僅殺害了侍衞,就連班柯和麥克德夫的家人也慘遭毒手。可見麥克白的悲劇是由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劇本中作者通過大膽而文藝的言語表達深刻的展現了人物的心理。

“堅固結實的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麼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露了我的行蹤,把黑夜中一派陰森可怕的氣氛破壞了。”文中的這一句就深刻形象的寫出了麥克白內心的掙扎與恐懼。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裏,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其二,藝術風格別具一格,悲喜的有機結合。《麥克白》是在不損害悲劇基調的原則下把悲喜結合起來,在情節發展的進程中,讓莊嚴的中有輕鬆,從而達到以喜襯悲、以喜促悲的效果,並使主題藴意得以昇華。例如“看門人”那一場中就有鮮明的體現。“誰在那兒?哼!一定是什麼英國的裁縫,他身前給人做條法國褲還要偷材料,所以到了這裏來。進來吧,裁縫;你可以在這燒你的烙鐵。。。。。。。”這一門房的話出現在麥克白弒君之後,在這樣恐怖黑暗的時刻,不明就裏的門房説出這話無疑給這緊張陰森的氣氛增加了一些緩和輕鬆之氣,使悲劇增添了一些喜劇色彩,使其氣氛不致於過分凝重,緩和讀者的情緒。其三,充分運用意象,深刻揭露主題。《麥克白》中的“黑暗”、“鮮血”、“不合身的衣衫”等意象,它們具體形象,含藴深遠,最大限度的表達了作者的意念和思緒。但劇中的意象大多以對立組合的形式出現,比如“嬰兒”與“母親”、“血”與“水”、“黑暗”與“光明”等。“黑暗”與“光明”的衝突有力地反映了那個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尖鋭的社會矛盾,激烈的階級衝突和鬥爭。劇中的麥克白夫婦為代表的“黑暗”和正義的“光明”的衝突,就象徵着封建制度與新興資產階級的衝突。反映出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為代表的矇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觀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佔據統治地位。

該劇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

作品是當時社會的寫照,這説得一點也不錯,通過這部作品我就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動盪,黑暗的籠罩,光明的渴望。看完這本劇,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人的可以有慾望,但卻不能膨脹。一個人的野心會矇蔽人性的雙眼,終將導致一個人的滅亡。

高一的麥克白讀後感4

麥克白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蘇格蘭民族英雄,得勝歸來.和大將班柯在途中路遇三個女巫,女巫預言了麥克白將會成為蘇格蘭的國王,隱藏的野心被挑旺起來.他在妻子的煽動下殺死了國王鄧肯.篡位之後,麥克白感到內心極度的恐懼,為了保住王位,他殺死了班柯,並開始瘋狂的濫殺無辜,最後被麥克達夫殺死。他的妻子也因為無法承受殺人後的恐懼自殺了。

讀《麥克白》,你會發現殺死國王鄧肯後,麥克白和妻人失去的都是睡眠,他們無法入睡。從殺人那刻起,榮譽和美德已不存在,麥克白永遠失去了“那清白的睡眠,把憂慮的亂絲編織起來的睡眠,那日常的死亡,疲勞者的沐浴,受傷心靈的油膏,大自然最豐盛的菜餚,生命盛筵上主要的營養”。我引一段老師在講這部悲劇的一段話“擁有正常、甜蜜的睡眠,就是擁有人生(包括現世與彼岸世界)真正的意義;正常、甜蜜的睡眠,就代表了正常的,寧靜的秩序,它包含着人與神之間和諧的關係、人自身靈與肉的和諧關係、人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這是一種既屬世又指向超驗世界的永生的秩序。當麥克白向鄧肯舉起屠刀,從世俗層面來説,作為臣子他打破了君臣秩序,作為親屬他蔑視了血緣關係與起碼的人倫,作為國家的保衞者他公然破壞國家作為政治統一體的秩序;然而,從更本質的真理意義上説,當他以慾望為主宰破壞了作為一個人自身靈與肉的和諧的同時,也破壞了他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破壞了他與神之間的和諧關係,他破壞了他整個生命的正常健康的秩序。當這樣一種秩序被破壞以後,他所有的世俗生活中的美好內容都被扭曲,他在‘死亡的睡眠’中的美好盼望永遠落空,他內心的寧靜也永遠消失了---一句話,他殺死了自己的‘睡眠’”。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後一部悲劇,也是最優秀的悲劇之一。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到最後的《麥克白》,從宣揚和肯定人文主義精神到最後開始批判和反思人文主義,莎士比亞的思想有了相當大的轉變。他深刻洞見到人文主義帶來的以世俗慾望滿足為主要內容,極端自我中心,功利主義,一切從自己出發的生活方式所導致的惡果。《麥克白》就是一個向人們展示個人慾望無限膨脹和畸形發展導致罪惡、導致毀滅的故事。引以為鑑,必竟,誰都不想殺死自己的睡眠,誰都想有個正常,甜蜜的睡眠。

高一的麥克白讀後感5

“我為什麼要學那些羅馬人的傻樣子,死在自己的劍上呢?我的劍應該是為殺敵而用的。”這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任務麥克白所説的話。在《麥克白》這篇戲劇中,麥克白從一個忠心耿耿和屢建奇功的將軍變為殘酷的暴君,最後被打敗。這一蜕變過程無不吸引着我,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給我帶來得是悲傷和思考。

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的時期,擺脱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達到作為神學和經學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等觀點不斷被提出,許多優秀作品不斷出現。《麥克白》就在這樣的時代誕生的。讀過《麥克白》之後,不禁發出疑問:是什麼讓麥克白從一位忠心的臣子變成參保的君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周圍的人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女巫的出現以及預言燃起了麥克白對權利的渴望。他決定刺殺鄧肯國王是,他內心是掙扎的,但是他的妻子卻一昧的教唆他去做這件不義之事。妻子的支持讓他決定這是理所當然的,於是麥克白開始了他的殺人之路。一個人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人不肯每時每刻都頭腦清晰,會迷茫會掙扎。此時,需要的是身邊的人給予幫助,而不是需要一個把自己推進火海的人。除此之外,還有的是內在原因,面對權利的誘惑,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堅定。麥克白原本是一位屢獲奇功的將軍,而面對權利和他人的教唆時卻不能堅定自己的內心。他掙扎過,迷茫過,害怕過,但正義的曙光並不能將他照耀,將他喚醒。從此,我們失去了一位忠心的將軍,多了一個殘忍的暴君。《麥克白》本身就是一部戲劇,許多人也許都喜歡通過舞台瞭解其中的悲哀。但我更喜歡感受字裏行間的那種氣息,那種悲傷,掙扎,黑暗的氣息……

該劇大膽批評了封建制度的殘暴黑暗,以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這種對理想的追求值得讓我們學習。社會的進步思想也需要不斷更新。封建的舊思想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作品是當時社會的寫照,這説的一點也不錯,通過這個作品讓我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動盪,黑暗的籠罩,光明的渴望。看完這部劇,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人可以有慾望,但卻不能膨脹。一個人的野心會矇蔽人性的雙眼,終將導致一個人的滅亡。足夠大的野心甚至可以毀滅世界,我們所能做的是在慾望面前把握尺寸,控制住自己。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衝破黑暗的決心。封建制度對於人們的毒害是十分的嚴重,它是一根插在社會心臟的一顆毒刺。只有忍痛拔去,才有以後的復原。《麥克白》這部戲劇讓後來的人們可以深入的瞭解封建社會的狀況,給現代的人們一個重要的借鑑。

忽然想起紀伯倫曾説過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我們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我們應該控制自身的慾望,不忘初心,不讓野心控制住我們。我們要做的是使世界少一個墜入深淵的麥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