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走進陶行知精品讀書筆記心得感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92K

走進陶行知精品讀書筆記心得感悟(多篇)

《陶行知》讀後感 篇一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愛是最偉大的信念,愛是教育的至寶。只有心中有愛,愛你的事業,愛你的學生,愛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會有熱情,也才會有意義。可以説沒有愛就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真誠;沒有愛,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深厚的愛生之情,會促使教師去尊重學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學生,積極尋找與學生對話的機會,以真誠的目光去關懷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給他們以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領路人,這樣,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教育教學才會順利進行。只要凸現出愛,愛也永遠伴隨着你。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説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讀《陶行知》有感 篇二

最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受到很大觸動,其中感觸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創辦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的校訓。他強調:“‘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指導整個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方針。

“教學做合一”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麼是“做”呢?“盲目盲動”是做嗎?不是,胡思亂想是做嗎?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後來他又指出:“所謂‘做’是包涵廣泛意味的實踐的意思”。

不難看出:“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教學中脱離生活、脱離社會、脱離實際的三脱離的敝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要求學用一致,在實踐中加強理解,推行手腦並用,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聯繫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學會、能應用知識,且能會學,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教師採取“自動”的方法、“啟發式”方法,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由此我聯想到了我的《機械製圖》課的教學,《機械製圖》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從而能夠順利地閲讀機械圖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學,因為我感覺用模型過多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圖紙,結合三個視圖從多個角度講解,就能夠慢慢地把閲讀視圖的方法灌輸給學生,學生就會一步步的學會看視圖的方法,然後再用模型對照,找出看視圖時的不當之處,更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比直接看模型要好的多。

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適合我們的職業學校。由於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們職業學校的教材變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沒有大的變化,社會新興的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也日新月異,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最新、最優的知識教授給學生,我們老師必須時時刻刻都要堅持學習,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此我們除了參加各種規定的繼續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手段,及時搜索本專業的最新信息,及時傳授給學生,這樣才是充分貫徹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這樣才能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學生,也才能做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陶行知讀後感 篇三

説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為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為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裏認真閲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説:“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着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説:“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裏,我抬頭看着天花板,心裏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着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鍊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讀《陶行知》有感 篇四

雖知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也零星地知道他的一些教育名言和思想,但一直沒有深入地瞭解。借這次學校的讀書活動,我對他的《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進行了認真拜讀。那一個個真實而又具體的事例,彷彿正發生我們身邊,那一句句真知灼見的話語,無一不引起我的同感。我不禁驚歎於他教育理念的先進;敬佩他對教育的熱忱與摯愛。他以畢生的精力在思考,在實踐,在研究,即使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他的思想依然那麼鮮活,與我們今天的教育緊緊相扣。讀罷全書,反思自己的教學,更是觸動頗深。

一、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我們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孩子,隨着社會的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日益加速,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廣泛和便捷。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在教學中只有不斷讀書,學習,才能以廣博的知識讓自己的教學內容更豐富,更精彩,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只有讓自己具有豐富內涵底藴,才能從容正視學生求知若渴、躍躍欲試的目光,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在教學中思考。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讀書,共建書香校園的今天,我也加大了自己的閲讀量,平時和孩子們讀童書共討論,課下讀專業理論書籍,工作之餘也會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努力讓讀書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漸漸地,我發現只有經常閲讀報刊,上網瀏覽,才能夠讓自己對社會,對事物保持一種新鮮感;只有經常閲讀經典,才能促使我學會思考;只有和孩子們一起讀書,才能找到與他們共同的話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並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以自己的指示魅力來影響和教育孩子。

二、生活即教育——讓我們的教學融於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認為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脱離生活,脱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是一羣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略“書呆子”。的確,我們的教學歸根到底是為了讓孩子學以致用,將來更好地踏入社會,更好地學會生活。但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孩子表達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忽略了他們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記得在前幾天的春遊活動中,為了節省時間,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時間內統一完成指定項目,併到指定地點集合。有些小組早早完成了活動項目,並做了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有兩個在平時學習表現還不錯的孩子,卻因為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在一兩項遊戲中長時間的排隊,直到臨集合的時候才剛剛活動結束。現在想來,我們很多時候就像一位辛勤的老母雞,總把孩子牢牢地護在懷中,殊不知這份過度的愛,恰恰剝奪了孩子們動手實踐的機會和權利,又怎能讓他們獲得實踐能力的提高。我們所要教會學生的不僅僅是書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書本與生活聯繫起來,這樣才能學得紮實,學得有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三、變個小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一個成人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學生,總覺得他們經常異想天開,不可思議;覺得他們是那樣貪玩、調皮,存心搗亂;甚至覺得他們有時是那樣的不可理喻,這樣簡單的問題還理解不過來。在這樣的挑剔之下,沒有幾個孩子讓我們滿意。 陶行知先生説,“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為真正的先生。”“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讀到這裏,忍不住捫心自問,我是孩子們的好朋友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在課堂上我和他們關係融洽,討論熱烈;課間,我會微笑着和他們聊天打趣;活動中,我也和他們一起踢毽子、跳繩、跳皮筋。但是,我並沒有真正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原因何在?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是因為我沒有變成一個小孩子,變成一個“內外如一的小孩子”。

我想,教育作為一門學問,是值得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和學習的。通過讀《陶行知名篇精選》,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也增強了自己的信心和動力,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引導下,我會走好今後的每一步

《陶行知》讀後感 篇五

讀了陶行知教育理論後,我深刻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吸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使我深深的認識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想思維的源泉,傳統的教育的致命弱點是隻教人讀書,陶行知批評舊教育是教死書,過去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強化了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社會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意義,這就要求教育從課堂中走出來,去關注生活,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從社會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教學和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使幼兒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我認為教師學習並實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學思想,只向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效果好。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優勢具體的教學思想,因此他又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今後,我更要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思想,更新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品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質,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讀後感 篇六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説:“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為,在教 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讀後感 篇七

我閲讀了陶行知一連串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陶先生的教育觀:學生在犯錯教育他們的時候,不能採用暴力的教育方式,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在錯誤中發現同學們積極正確的一面。通過肯定和賞識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面。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換個角度想想問題。可見,父母教育孩子經常問自己:“要是我處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麼想呢?又會怎麼做呢?”我現在又該做點什麼,他的心裏會好受一些呢?這樣,孩子往往會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從而產生寬容的品格。讓我不禁聯想到我自己,在家我排行老大,平時,我在家和妹妹弟弟玩,我每次都很沒有耐心,都很暴力,我卻沒有像陶行知這樣有愛心,每次把弟弟妹妹弄哭,爸爸媽媽批評我,我卻一點都沒有錯誤意識,讀了這個故事,給我的感觸很深。我不能再繼續這樣,我以後要對弟弟妹妹寬容一點。

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給我的啟發很大,讓我明白了寬容,大度等道理,我感謝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