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86K

新版《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九年級【多篇】

儒林外史讀後感1100字作文 篇一

《儒林外史》是我國知名的長篇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用詼諧幽默而又尖鋭的筆觸為讀者再現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説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庸才及貪官污吏。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後,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本書不僅揭露科舉制度使人墮落,更批判了科舉制度是封建禮教幫兇。如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卻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説:“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八天以後,女兒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絕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説:“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後,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家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悽悽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兒,心裏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着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歎。

關於儒林外史的800字讀後感 篇二

《范進中舉》是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學到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關於這篇文章是怎麼來批判封建社會怎麼用科舉制度來控制人民,怎麼把讀書人殘害成他們的愚民工具。但是,我卻深深記住了什麼叫樂極生悲,人如果瘋了可以狠狠的把他打清楚。因為小時候並沒有時間來讀《儒林外史》,多年來還是十分牽掛着范進的人生髮展。

王冕:

王冕這個人物,應該是我們國小時候就學到的人物。那時是一個立志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認真,只有我們全心的投入就可以有所成就。讀了《儒林外史》我對王冕才有了更深的認識,原來他才是一個淡泊名利、有膽魄、有氣節的讀書人。《儒林外史》從王冕開局,為整部書人物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範,從而也讓我們更好的加以對照來了解外史中林林總總的各色人物。作者吳敬梓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文人,他並沒有對封建文人失去信心,他還是在文章中刻畫了幾個淡泊名利、不失文人氣節的人物。

兩個燈草:

從前是在連環畫中看到這個守財奴嚴監生的故事,讀了《外史》才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他的哥哥嚴貢生更是了得,為了謀奪弟弟的財產更是不擇手段。臨終之時,油燈的芯多了一個都能障礙嚴監生的心念。我們每個人在世間上,有多少的慾望掛礙着我們,讓我們不能清醒,讓我們沉淪六道不能自己。

讀了兩遍《儒林外史》:

讀了第一遍,剛剛模模糊糊認識了故事的脈絡。第二遍,人物才開始漸漸生動了起來。到今天也已經快半年了,每每想起還是覺得暢快淋漓。每個故事的起伏也不太大,但是故事的發展也很有節奏。每個人物作者都沒有自己的批評,然而讓我們讀來都覺得挺有意思。

形形色色讀書人:

最近看到一塊祖碑,祖上被稱作“處士”,我查閲了一下處士是指沒有當過官的讀書人。《儒林外史》也在文章的最後也提到了幾個沒有入仕的讀書人,都很有特色。今天因為社會分工的細分,怎麼定義讀書人卻成了問題。

閒齋老人:

閒齋老人為《儒林外史》作序,序中説:有《水滸》《金瓶梅》之筆之才,而非若《水滸》《金瓶梅》之致為風俗人心之害也!則與其讀《水滸》《金瓶梅》,毋寧讀《儒林外史》。我們來讀《儒林外史》,可以當笑話故事,也可以當歷史文獻,更可以來了解什麼樣的人才算讀書人。

儒林外史讀後感900字初 篇三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乾隆十四年,由吳敬梓所著的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問世。本書通過對生活在科舉制度下的文人的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為讀者展現了一副生動的世間百態圖,至今仍具有警示意義。

科舉制度是隋唐以來選拔人才的途徑,但到了清朝時期已極度腐敗,成了人們追求功名利祿的工具,扭曲人們靈魂的毒藥。“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毒害了當時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為了財富和地位,他們能廢寢忘食地苦讀,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80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幾十年終於中榜喜極而瘋的范進,死磕科考的哭號童生……在儒林中,為了求取功名,發家致富的普通百姓數不勝數,他們因愛慕虛榮而丟失了道德底線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儒林外史》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愛財,貪婪,佔盡便宜,心狠手辣。在他的身上,集中了當時剝削階級的特性:陰險狡詐,霸道虛偽。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一些官員為了錢與權力,不顧人民利益,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做人要堅守本心,不要被利益矇蔽了作文吧雙眼。

當然,儒林中也存在“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渾濁我獨清”的人。王冕家境貧寒,自幼博覽羣書,才氣橫溢。有人提拔他做官,他卻委婉拒絕,隱居深山,不為功名利祿所惑。正如作者吳敬梓一般,顯赫家境的敗落,讓他窺破了官場的勢力和人心的難測。於是他拒絕了朝廷的仕途道路,將自己的才華與感情投入了《儒林外史》的創作中。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早不像以前一般腐朽敗落,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為本的國家;封建王朝的官員大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拼命,現在的中國人民是為了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在儒史中,作者的目光如朝陽一般,從封建制度的迷霧中緩緩升起,照耀着書中蠕蠕而動的眾生,照耀着生活在新中國的我們身上。

生活在黨領導的新中國,我們不必因腐朽沒落的封建科舉制度所煩惱,我們享受着祖國為我們帶來的優質教育,感受着祖國對我們深切的期望;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也不會被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我們將用自己的優異成績和思想品德來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儒林外史讀後感1100字初 篇四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説: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閲讀經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增強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貫穿全文,全書的思想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科舉制度及儒林人士的嚴峻批判和辛辣諷刺;一是對理想社會和道德楷模的熱切渴求。就如書中寫道:蘧公孫由“名”的驅動來拜會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聽説蘧公孫不曾致力於舉業,便把舉業與做官的緊密聯繫不加掩飾的揭示出來,充滿諷刺之意。古人致力於舉業來取得功名富貴,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嗎?

很多人都認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僅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難。就如《黃曉明的兩個億婚禮和屠呦呦的半個客廳》這篇文章所述一樣,科研人員所得收入還不如一個戲子收入高。屠呦呦畢生致力於科研,飽受艱苦,可所得獎金卻只夠在北京買半個客廳,於是就有些人本想從事科研行業,但卻因為諸多困難而放棄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棄為國貢獻的機會,那我們的國家還有什麼發展;如果人人都因為功名富貴才致力於舉業,那我們的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儒林外史》的現實意義就在於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會,保持優秀的道德品質。我國近幾年的反腐活動提倡“老虎蒼蠅一起打”也是為了抵制某些人為了功名富貴而做出有損他人利益的行為。還有曾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中講到的一連串利益集團一網打盡的故事一樣,反腐反俗一直是國家工作的重點。的卻,作為一名學生,我們不應該為了功名富貴才致力於學習當中,應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像屠呦呦一樣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科研行業,不應為外在的困難使得內心有所動搖。

現今眾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錢至上”為原則,用物質享受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裏。有的明星也是為了提高知名度,惡意炒作,在社會上造成不良風氣。這些人,他們在物質上是得到了滿足,可精神生活卻如此的迂腐,這些令人嘲諷的行為不應該早日杜絕嗎?

唐朝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人民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裏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當官以後,縱使身份高貴,但妻子和兒女仍然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他也不會為此而貪污國家的一分錢。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深得人民愛戴。陶淵明看透官場迂腐,離官歸隱,嚮往山水田園的生活。他們不曾渴望功名富貴,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為世世代代所流傳。所以,功名富貴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願世人少為功名富貴而忙碌,靜下心來保持職業操守。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祖國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儒林外史》讀後感1100字 篇五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就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能夠説,這也就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就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就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能夠廢寢忘食地讀書,能夠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就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就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就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就是奮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就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l)在我看來,讀書就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就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就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到達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清正廉潔的名言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就是沒有。王冕就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正因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一樣,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儒林外史》讀後感900字 篇六

《儒林外史》以描寫明朝書生的故事,來描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也藉此來諷刺清朝時期的科舉制。

吳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出生於名門貴族,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但由於經濟地位的變化,是他接觸了勞動人民,看到社會的黑暗,所以寫出了《儒林外史》。

書中有寫許多書生,如寫周進、范進為考中舉人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到鬍子花白還沒有考中秀才。儘管生活極為困頓,還是念念不忘科舉考試。周進路過一處考場,進去觀看,觸動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聲大哭,竟然難過得死去活來。後來在一些小商人的幫助下參加了考試,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時來運轉。當他考中舉人時,以前譏諷挖苦他的那些人,都來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學問的人。又如范進,中舉前家裏窮得沒有米下鍋,抱着一隻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幸虧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這時候,當地的鄉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的,范進的生活立刻發生了變化。

《儒林外史》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藴含的意義。例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言猶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説:“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裏吵哩。”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范進吃飯,范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一雙白顏色竹箸來,“方才罷了”。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着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心才安下來。真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

此書描寫了許多人物,當中,馬二先生喜歡與他人談論文章,卻不知李清照;范進中了舉人,卻不知蘇軾為何人,如此悲哀!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