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荒原狼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2W

荒原狼讀後感精品多篇

荒原狼讀後感 篇一

什麼是經典?什麼樣的書能夠成為經典?我想,經典應該是是受人歡迎的。難道説在網絡上的受人追捧的小説就是經典嗎?顯然不是,因為它們很快就會過氣。真正的經典應該像一顆鑽石“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儘管可能會一度蒙上灰塵無人問津,但經典就是經典,它有深度,有氣魄,有意義,發出了時代的聲音。最近,在瀏覽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書目中,我偶然地發現了《荒原狼》,這部作品充滿魔幻意味和人文主義,同時也直擊兩次世界大戰間人們內心矛盾的心理變化。它深深吸引了我,一口氣讀完,想要一吐心中的所感,於是作下了這篇讀《荒原狼》有感。

這篇文章的故事是圍繞主人公的內心矛盾來展開的。主人公哈里,是一名學識淵博的學者,一生與文學打交道,在外邊看,他是個温文爾雅的好人。可是在他的內心卻藏着一個困擾他許多年的祕密——他心中不僅有人性,還生活着一隻荒原狼,一隻桀驁不馴的荒原狼。狼性直率但衝動粗暴,人性文雅但敏感虛偽。這兩種完全不合的性格交織卻成了一個完整的人。但他很痛苦,想要找到解脱的方法——自殺,他想在50歲的時候終結自己的生命,他感覺很滿足,對50年的生命有了目標。50歲臨近,當他發覺他即將死於冰冷的剃鬚刀片下,他感到寒冷恐懼,不得不到街上盲目地走動。平時他總會去酒吧喝喝酒,但這一天,他碰到了之前志同道合的好友,一番訪問後,他徹底失望了,同時他也發覺人性的偽善。就當他絕望之時,他發現的“魔劇院”,也邂逅了漂亮善解人意又機靈狡猾的酒吧女。他陷入了愛河,每天都盼望着與她相見,甚至為了她學習了他之前不屑的流行舞。酒吧女嘲笑他從來不會享受生活,並帶領他走進了她的生活,帶他享受生活——參加舞會,儘管舞步不瀟灑,但哈里真正愛上了這種生活。直到魔劇院的遭遇,使他徹底認識到了狼性不曾消失,只不過在蟄伏,正是因為突然爆發的狼性,使得他錯殺了自己心愛的人。他感到無比後悔,在魔劇院主人的帶領下,在幻真幻假的迷霧中,他找到了自我,並救贖了自己。或許這一切都是夢,無論如何50歲成為了他新的開始。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動我,首先是它精妙絕倫的人物描寫,一毫一釐刻畫得很入骨,彷彿我們的心能隨着主人公一起跳動;其次是它有深刻的歷史和文學意義,他魔幻浪漫的`手法有一種特別的美,這種美讓我不能自拔。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考據,批評與欣賞》中提出了欣賞一種美,不僅要有聯想和快感,還應該有批評和考究。《荒原狼》是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歇期寫成的,經歷了戰火帶來的精神和物質創傷,那個時候的人們的矛盾是普遍而深刻的,這種矛盾有很多方面,文章中的“人性”和“狼性”的矛盾具有聯想和深入思考的意義,同時這也是許多矛盾面的映射。作者將這個時代的隱痛用筆和紙,用藝術寫入文學史和歷史的篇章,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就是他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從大題材內容的方面來看,《荒原狼》這部作品足以稱得上是一部悲劇。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悲劇應該有由福轉禍的結構,結局應該是悲慘的。同時,理想的悲劇主角應該是“和我們自己類似”的好人,為着小過失而遭受着大禍,不是罪有應得,也不是完全無過錯。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看《荒原狼》的確是一部悲劇。

那麼,作為悲劇的《荒原狼》,它的意義在哪?由悲劇引發的情緒應該是不健康的,比如説哀憐和恐懼或者其他使我們正義感受到很大打擊的情感。悲劇“激起”它們,讓他們“發散”掉,就像膿包一樣,把它戳穿,讓他發散掉,就減輕了它的毒性。悲劇也是這樣,所以悲劇效果上,是在人的心理上產生健康的作用。我們也可以認識到,人心中有一些原始的慾望“狼性”和文明社會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壓抑而不及時疏導,可能會成為許多精神病的病根。《荒原狼》通過對這些“原始慾望的昇華”將這些問題擺上枱面,讓人們意識到,並在不知不覺中減輕了自己的毒性,實在是厲害!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荒原狼》這部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思想的開拓和成熟。正如之前所聯想,批評,考究,欣賞的那樣《荒原狼》在我心中的確算得上是一部經典,或許時間會證明這一切。

荒原狼讀後感 篇二

讀完荒原狼有幾天的時間了,當時讀完特別無語,什麼呀,這結局昏慌的快趕上《1984》了,好歹人《1984》還算有個能夠理解的結局,這,什麼呀!去網上找評論,看了這本書的背景和別人對於這本書的分析,將將有些明白,這幾天再看了看榮格的心理學,又有了新的認識。

之前看到赫爾米娜出現之後,二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變化,就覺得赫爾米娜這人根本不存在,只是哈里自己的幻想而已。其實現在看來,整本書中的人物大部分都不存在,整本書是黑塞的獨白,則全書的角色都是黑塞人格中的一部分,是其完整人格的分解。以分析心理學的原型來看,荒原狼、哈里本身代表陰影,瑪利亞是阿尼姆,莫扎特和歌德則是智者的形象。

而赫爾米娜則是哈里的對立面,兩個人同時都深感自己的缺陷,都深感對方是自己的補充。當對立面出現的時候,如果能夠和諧共處,則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但又談何容易,所以玉石俱焚,哈里從一開始、一直、到最後,註定會殺死赫爾米娜,作為其最終結局。

這幾個人分別代表着人格中相互衝突、相互補充的成分,但其不是獨立的,其作為一個整體反映了黑塞本人內心的衝突與矛盾,內心巨大的不穩定。其原因也在小説中反映出來。哈里作為一戰後的反戰知識分子,其對於戰爭的反對與周圍的人的思想格格不入,這對其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其不為社會所接受的理念使其喪失了歸屬感和認同感,這些感官對於其心理造成的擾亂超過了他的承受能力,哈里一度精神崩潰的邊緣。

我們回來説哈里殺死赫爾米娜而後在莫扎特的引導下思想得到重生,開始決定重新投入生活,我確總不這麼想。從出版人序中看出,哈里離開了那座城市,若是去到新的城市,開始新的生活是否會像剛來這座城市時一樣。歷史總是在繞圈,我又回到了那個很悲觀的路徑選擇理論。就像《改變》裏面説的那樣,如果沒有第二序改變,單在本系統內是無法發生質的改變的,就像貴族士族階級無法拯救東漢命運一樣。哈里的命運不過是總在不斷的循環。

赫爾米娜的死似乎從她出現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成為這個故事的結局,扯遠一點,這似乎也是美學上固定的模式。“美人之死”似乎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崇高、最為悽美的畫面。所以莎士比亞、所以各個狗血電視劇都會以美人之死為結局。死亡作為一個生理上的消亡也伴隨着其精神的消亡。

最大的收穫還是發現了榮格心理學,我這孤陋寡聞的,又有研究的興趣了。

荒原狼讀後感 篇三

人性究竟有幾個側面?如何應對內在的矛盾體之間激烈的衝突?理智與情感,冷漠與熱情,抽離旁觀與全身心投入這種種靈魂的極端究竟要怎樣調和才能坦然的自處而不必忍受心靈的煎熬呢?

赫爾曼·黑塞正是在《荒原狼》這部自傳體小説中,通過大量的內心獨白寫照來向我們逐層剖析問題的內核。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雖然遠去了戰爭的陰影,生活在一個包容、豐富的社會環境下,但隨着經濟、科學的高速發展伴之以精神文化碩果的緩慢穩進,各種社會矛盾衝突仍愈發激化。

我們想保持本真赤誠,卻不得不在職場上圓滑世故;我們渴望靜下來享受心靈的交流,卻不得不面對網絡時代海量襲來的龐雜信息;我們想秉持精神、信仰、理想的追求,卻不得不接受以金錢、名譽、地位作為衡量標準的普世價值觀。

小説主人公最後在魔劇院的暢遊中,頓悟到了一條出路——反覆去體會生存的痛苦,將這場人生遊戲玩得更好些,“總有一天會學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