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共產黨宣言》讀後感個人感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7K

《共產黨宣言》讀後感個人感悟

共產黨宣言讀後感1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強調,《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共產黨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偉大著作。《共產黨宣言》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品格,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崇高理想,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綱領,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國際主義精神。《共產黨宣言》是一部科學洞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充滿鬥爭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經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場、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全人類謀解放的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為世界社會主義指明瞭正確前進方向。《共產黨宣言》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理論寶庫,值得我們反覆學習、深入研究,不斷從中汲取思想營養。

習近平指出,《共產黨宣言》一經問世,就在實踐上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我們黨開闢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

習近平強調,《共產黨宣言》揭示的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奠定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家園的理論基礎。我們要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統一起來,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不負共產黨人的光榮稱號。

習近平指出,學習運用《共產黨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進人民福祉,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要着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高發展質量,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生活品位,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朝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進。

習近平強調,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證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作的科學預見。我們要堅定不移維護和發展我國發展利益,同時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國際社會共擔時代責任,合作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羣共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

習近平指出,《共產黨宣言》為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説奠定了理論基礎。黨要領導人民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發揚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不能動搖、要求不能降低、力度不能減弱。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重大部署,在整體推進黨的各項建設的同時,重點解決黨內出現的新問題,確保我們黨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色、永遠走在時代前列、永遠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

習近平強調,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要緊密聯繫億萬羣眾的創造性實踐,尊重人民羣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作出新概括、獲得新認識、形成新成果。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全局性戰略問題、人民羣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要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

習近平指出,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學好用好《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原原本本學,熟讀精思、學深悟透,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要加大經典著作編譯力度,堅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培養一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骨幹隊伍。要深化經典著作研究闡釋,推進經典著作宣傳普及,讓理論為億萬人民所瞭解所接受,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

共產黨宣言讀後感2

《宣言》分正文和序言兩個部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主要闡述階級鬥爭理論和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深刻闡明瞭關於階級社會中階級鬥爭的一般原理,闡明瞭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科學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客觀規律。第二章主要闡述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既闡明瞭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的必要性,又闡明瞭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基本綱領,駁斥了資產階級攻擊共產黨人的種.種責難,論述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第三章主要批判了當時流行的各種社會主義,包括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德國“真正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第四章主要闡述共產黨對其他黨派的策略,闡明瞭共產黨人要立足於現實,積極參加和支持當時的革命鬥爭,包括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革命,但不能忘記無產階級的革命原則和最終目標。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宣言》寫過七篇序言,分別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蘭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其中,前兩篇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後五篇由恩格斯撰寫。這些序言除了闡發《宣言》的意義,也從不同角度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宣言》的思想。讀本節選的是《宣言》正文的前兩章以及1872年德文版序言。

節選部分及《宣言》全書內容非常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關於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宣言》作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檄文,通篇貫穿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正如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樣,《宣言》首要的基本思想就是“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這就是説,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政治、精神等上層建築,這是人類社會運動演變的基本規律。《宣言》告訴人們,人類社會的歷史是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在一定條件下,低一級的社會形態必然轉變為高一級的社會形態,這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一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所決定的。人民羣眾是生產力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闡明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為無產階級觀察社會歷史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關於階級鬥爭理論的基本觀點

正如1883年序言指出,《宣言》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迄今為止(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上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奴隸社會主要有奴隸和奴隸主的鬥爭,封建社會主要有農奴和封建領主的鬥爭,資本主義社會則主要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這是因為,社會發展的內部矛盾最終都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最集中的就是代表新生產力的階級和代表舊經濟政治制度的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表現為激烈的階級鬥爭,結果是整個社會達到革命改造,新的社會形態代替舊的社會形態,新的階級矛盾代替舊的階級矛盾。階級社會就是在這樣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才不復存在。

3.關於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基本觀點

《宣言》根據唯物史觀,把資產階級及其社會制度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考察,認為現代資產階級是長期發展的產物,是從崩潰着的封建社會內部迅速發展起來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頁)“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頁)資產階級把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係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也就徹底改變了封建時代的道德觀念。資產階級創造了現代世界體系,形成了“農村從屬於城市”,“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東方從屬於西方”的狀況。資產階級通過開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頁)於是,人類的“世界歷史”代替了地域性的歷史。

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決定了它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由於這一矛盾的存在,“這個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瞭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係、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係的歷史。”(《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頁)這種矛盾的突出表現就是週期性經濟危機的出現。在危機期間,一邊是生產過剩的瘟疫蔓延,另一邊則是工人階級貧困人口的迅速增長。這表明,“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係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係的阻礙;”(《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頁)“資產階級再不能做社會的統治階級了”。資產階級不僅挖掉了自己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社會基礎,也造就了它自身的掘墓人——無產階級。所以,“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頁)

4.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觀點

《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具有徹底革命的性質,承擔着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這是由無產階級的特點和經濟地位決定的。無產階級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底層,既無生產資料,又無政治權利,因而最富有革命的徹底性。大工業使無產階級最富有組織性、紀律性和團結精神,在革命鬥爭中能夠聯合起來,形成反抗資產階級的強大力量。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決定了它能夠代表一切被剝削被壓迫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團結人民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人類解放而鬥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儘管形式多樣,但最終必然發展為奪取政權的政治鬥爭。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政權本質上是“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頁)。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階級統治,必然要運用國家的暴力工具來鎮壓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反抗。因此,無產階級也必然要“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頁)。無產階級的統治是真正的新型民主制度,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必要條件。《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頁)然後,利用自己的統治,實行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改造,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創造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的條件,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做準備。

5.關於共產主義新社會建設的基本觀點

《宣言》指出,無產階級革命成功的標誌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權,此後就進入新社會建設過程,但新社會建設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繼續。《宣言》特別強調,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必須要改造舊的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建立新的共產主義生產關係,但這是一個過程,不能一下子完成;對資產階級的所有權和生產關係要實行強制性干涉,採取一系列過渡性措施。當然,這些措施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宣言》還告訴我們,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舊社會的嶄新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頁)

6.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基本觀點

無產階級要完成歷史使命需要組織自己的政黨。共產黨就是無產階級在反抗資產階級的鬥爭中逐步形成的先進政黨。共產黨始終代表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同時代表社會絕大多數人民羣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頁)共產黨由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所組成,其先進性表現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在實踐上,始終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頁),是革命運動中堅定的先鋒隊;在理論上,以科學的思想為指導,“瞭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頁)因此,共產黨能夠代表整個運動的未來。

共產黨有明確的綱領和策略。其最低綱領即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頁);最高綱領即最終目的是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共產黨人的策略原則是,既要為工人階級眼前的利益而鬥爭,又要着眼於運動的未來;既要支持一切進步運動,包括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和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運動,又要在革命的聯合中堅持獨立自主,不能失去原則。

共產黨宣言讀後感3

《宣言》是對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系統的表述。它科學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系統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明確劃清了科學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的界限,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學説的基礎,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羣眾爭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宣言》的發表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實現了人類思想史和社會發展史上的革命,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宣言》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於1848年2月首次在倫敦用德文發表。160多年來,它被翻譯成200多種語言,出版了數千個版本,成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傳播最廣的經典著作。由於以它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世界上產生了數量眾多的共產黨組織,形成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頁),這極大地激勵了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鬥。《宣言》思想深刻,説理透徹,文風活潑,語言優美,不僅是革命理論經典,也是世界文學經典。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以及《宣言》的一些思想,最早於1899年傳入中國。1920年,北京、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組織了《宣言》的翻譯工作,是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宣言》在上海出版。這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曾回憶,他是在那一時期首次讀到了《宣言》,並在後來讀過許多次。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通過學習《宣言》走上革命道路的。儘管今天的時代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仍然對我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宣言》從唯物史觀出發,科學論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和總趨勢,深刻闡明瞭“兩個必然”,即“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頁)科學論斷,為我們正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160多年來,雖然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但總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儘管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但其固有矛盾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1997年和2008年的兩次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證明了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深刻性,揭示了資本主義危機的深刻根源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儘管蘇東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暫時處於低潮,但世界上為追求美好未來的進步力量的鬥爭並沒有停止,特別是近年來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成功,社會主義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學習《宣言》,就要不斷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趨勢的認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同時,必須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要立足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奮鬥。

《宣言》闡述了一系列需要長期堅持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包括唯物史觀、消滅剝削制度、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共產黨的領導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等,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特徵,推進社會主義事業指明瞭方向。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經過長期探索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黨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學習《宣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做到思想上堅信不疑、行動上堅定不移,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宣言》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説,科學闡明瞭共產黨的性質、特點、綱領、策略等,為共產黨人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和方針政策提供了科學指南。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説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在不同時期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形成了科學的理論、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正如《宣言》所指出的,共產黨不僅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也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我們黨既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先進性不僅表現為理論上的堅定成熟,更表現為實踐中的衝鋒陷陣。不論在戰火紛飛的艱難歲月,還是在改革開放的火熱年代,共產黨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引領着中華民族向着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目標不斷前進。今天學習《宣言》,必須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着眼於增強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全面推進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進一步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宣言》強調,資產階級通過開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頁),“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幹部讀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頁)於是,人類的“世界歷史”開始了。這一重要論斷,科學地預見了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於我們今天認識經濟全球化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既給我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認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努力在深化改革開放中不斷加快自身發展。

《宣言》闡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應當長期堅持。同時,正如《宣言》1872年序言特別強調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今天,我們學習《宣言》,就要辯證地、歷史地理解和運用其中的原理,堅持從現階段我國的實際出發,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會犯教條主義錯誤。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豐富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

共產黨宣言讀後感4

《宣言》在1848年2月問世前,曾經由恩格斯執筆,先後起草過兩份稿本:第一份是提交給1847年6月2日至9日召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一大”(正義者同盟的改組大會)討論的《共產主義信條草案》,第二份是提交給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召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二大”討論的《共產主義原理》,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在我國讀者中,瞭解和熟悉後者的比較多,因為國內歷次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至2012年9月共三版,均為四卷本)和2009年12月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中都收錄了這一著作;但知道前者的讀者,可能就相對比較少了。這其實也不奇怪,由於《共產主義信條草案》是在1968年才被發現的,加之它作為《宣言》的第一個稿本,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看,都存在不少缺陷,特別是某些地方還殘留着明顯的空想社會主義成分,因此,在國內已往出版的馬恩著作集中,僅被收錄於1979年9月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卷中(2014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的《宣言》單行本,已將其作為附錄的第一項內容收入了)。

近年來,國內有學者為了説明“問題意識”和所謂“問答邏輯”的重要性,曾以《宣言》前兩個稿本的形式為例,並在文中將其與古希臘哲學中的“對話體”相聯繫,甚至乾脆等同了起來。從表面上看,《宣言》的前兩份稿本都採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但準確地説,這種形式叫做“教義問答”。請看在共產主義者同盟“二大”召開前夕,恩格斯致馬克思信中的一段話:“請你把《信條》考慮一下。我想,我們最好不要採用那種教義問答形式,而把這個文本題名為《共產主義宣言》。因為其中或多或少要敍述歷史,所以現有的形式完全不合適。”(1847年11月23日-24日《恩格斯致馬克思》,《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16頁)

恩格斯信中的“《信條》”,即《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共產主義宣言》”,即後來定稿的《宣言》。所謂“教義問答”亦稱“教理問答”,是歐洲在15世紀發明了印刷術,尤其是在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後,不論是__(新教)還是天主教,在其傳播過程中經常都會使用的一種印刷成的小冊子,這種小冊子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言簡意賅、條理分明,深受信徒歡迎。當時著名的教義問答,有1537年出版的加爾文的《教理問答》(專供兒童學習使用),俄羅斯正教會在1723年還出版了《正教簡易教理問答》,等等。直到19世紀40年代,這種形式在當時的工人運動中都還具有較大影響,就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前身正義者同盟而言,該組織至少先後產生過兩份教義問答式的綱領,即1838年由K·沙佩爾起草的《財產共有》和1844年由A·艾韋貝克起草的《共產主義教義問答》。

1844年夏天起,馬克思、恩格斯開始與正義者同盟的領導人有了聯繫和交流,並與在同盟中佔統治地位的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魏特林空想共產主義思想進行了鬥爭,最後終於獲得了同盟其他領導人的支持。1847年春,約瑟夫·莫爾代表同盟分別專程赴布魯塞爾和巴黎(此時同盟總部已由巴黎遷到倫敦),面見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請求馬、恩參加同盟並指導同盟的改組工作。由於最初的改組工作主要集中在思想原則等重大問題上,因此恩格斯在先後起草的兩份綱領草案中,仍然沿用了傳統的教義問答形式,儘管他一開始就認為這種形式是陳舊、落後的。

《宣言》雖然吸收了此前稿本中的不少內容,但無論從文體上還是從內容上看,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

1847年12月8日閉幕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二大”歷時11天,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出席了這次大會(“一大”時,當時在布魯塞爾的馬克思因經濟拮据未能出席),大會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所有的分歧和懷疑終於都消除了,一致通過了新原則”。大會最後委託馬克思、恩格斯“起草一個準備公佈的詳細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兩人在會後經過認真研討,最後由馬克思執筆完成了《宣言》。

1848年2月問世的《宣言》雖然吸收了此前稿本中的不少內容,但無論從文體上還是從內容上看,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最初的稿本單從“信條”一詞看,就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從篇幅看,只有不足四千字(指譯為漢文,下同);後來的第二稿,雖然篇幅增加不少(約一萬三千字),內容上亦有重要補充,但仍然沿用了教義問答的文體;第三稿即成為定稿的《宣言》,篇幅約三萬字,則果斷拋棄了教義問答的文體,其結構改為由一個簡短的《引言》和篇幅不一的四章組成。從內容上看,在《宣言》的形成過程中,只有《宣言》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對此加了一個注:“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命題;只有《宣言》明確指出,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但“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無產階級羣眾的地方在於他們瞭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只有《宣言》用比較大的篇幅,同頑固維護私有制的各種論調進行了義正詞嚴的論戰——用“教義問答”的文體顯然是很難進行這種論戰的;也只有《宣言》在結尾部分莊嚴地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儘管這一口號是在1847年6月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一大”上通過的,但並沒有體現在《信條》和《原理》中)的號召,等等。

總之,在《宣言》的形成過程中,曾先後出現過恩格斯起草的兩份稿本,主要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兩份稿本仍然沿用了陳舊而落後的“教義問答”文體;馬克思、恩格斯最後毅然拋棄了“教義問答”的文體,他們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制訂的綱領是“宣言”體——這是一份充滿科學性、革命性、戰鬥性和實踐性的“詳細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宣言》的問世,標誌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正如列寧所説:《宣言》“以天才的透徹而鮮明的語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觀,即把社會生活領域也包括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作為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説的辯證法以及關於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者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論。”《宣言》的問世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告:曾經長期受各種空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和宗教思想影響的歐洲工人運動,從此進入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時代。

我們今天學習《宣言》,當然重在學習其內容,領會其精神,但回顧《宣言》形成的歷史過程,包括這一過程中它在文體上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前期兩個稿本沿用當時流行的“教義問答”文體;後期注重科學性、戰鬥性,用“宣言”體,直接亮明共產黨人的科學觀點),無疑也是大有益處的。

共產黨宣言讀後感5

《宣言》寫作於1847年年底,發表於1848年2月,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託起草的,是馬克思主義與國際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正經歷着一場空前的社會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逐步鞏固,以蒸汽動力革命為基礎的工業化迅猛發展,工廠林立,機器轟鳴,火車行駛,輪船遠航……這一切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景象,標誌着人類工業文明的到來。然而,資本主義的發展也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在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頻頻發生,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生活艱難困苦。資產階級為了開闢世界市場,到處建立殖民地,甚至用血與火開路,使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社會矛盾,成為時代的課題。空想社會主義由此興盛起來,其代表人物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對資本主義的弊病進行了猛烈抨擊,對未來社會的圖景進行了勾畫,但這些美好的理想由於脱離現實,找不到實現的道路和社會力量。新興的工人階級也不斷髮起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19世紀30—50年代,先後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工人發動的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些鬥爭由於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都相繼失敗。時代呼喚科學理論,《宣言》就是適應這一時代呼喚的產物。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於有教養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但他們很早就樹立了為全人類幸福而奮鬥的信念,並在參加國際工人運動的鬥爭中逐步確立無產階級立場,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思想家。1846年2月,他們在比利時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6月,在他們的幫助下,國際性工人組織“正義者同盟”召開代表大會,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同年年底,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受大會委託起草了一個詳盡的理論和實踐綱領,這就是《共產黨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