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3W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有感 篇一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的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愛情故事,它寫盡了世間情感百態,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橫亙半生的愛情,也是一個男人和他遇到的無數個女人之間糾纏不清的情仇愛恨。當半個世紀的滄桑在指間掠過的時候,才會感覺出這本書的厚實、宏偉和氣象萬千。

二十歲的時候他們沒有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彼此不成熟又有那麼多的變數,八十歲的時候他們依然沒有結合,因為他們太老了,彼此已成為對方的知己。愛情,是等待一生最終蒼老的蒼白誓言和殘酷現實。時長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愛戀與等待,這漫長又瘋狂的等待讓我想起了與同樣是女性的林徽因女士有着萬般聯繫的著名哲學家金嶽霖先生。這可確是有依可據的愛情故事了。在林微因短暫而又充滿傳奇的人生裏,“金嶽霖”三個字卻讓人感動和震撼。金嶽霖先生為了林終身未娶,他“逐林而居”,這個“林”就是林徽因女士,即使是在林徽因女士已經為人妻母,甚至到去世……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愛遠遠超出簡單男女之間的傾慕與忠貞,那是矢志不渝的執念,他彷彿在用剩餘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也許能給他一個新的開始……

第一次知道馬爾克斯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但《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儘管《百年孤獨》給他帶來了更多的榮譽,也更為人熟知,但《百年孤獨》聲名顯赫主要是因為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在文學史上開創性的地位。我剛開始看《百年孤獨》,至少到現在,寫這句話時,我覺得在內容上,這位大師晚些年寫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傾注了他更多的人生洞察,筆法愈發成熟,功力更為深厚,書中故事情節對我的吸引力更大,你不會想匆匆翻過這一頁……這本書裏純正的拉美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藴,為它的故事戴上了令人想一探究竟的黑紗,為它講述的這一段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三角戀造就了一個如同重彩油畫一般的背景,展現出了不可思議的愛情和愛情的不可思議,都那麼讓人深思併為之嚮往。

“永生永世!他説。”這是全書的結尾,我想我能夠在腦中清晰的勾畫出這些個情節,從古老的背景格局到人物的外貌動作再到人物的眼神聲音。兩位老人的話不會不在生活在這個物質與浮躁的社會的我們的內心深處激起久久不息的漣漪,哀傷的音樂都能使路人駐足聆聽,這有血有肉的情節怎麼能不催人遐想。每個人都渴望真正的愛情,也幾乎每個人都在苦苦尋找或緬懷真正的愛情。馬爾克斯在這場橫亙了半個世紀的愛情中傾訴了一位智者豐富的人生閲歷和愛情理解,絕大部分的情感是細微綿長,波瀾不驚,卻在時光流逝中積累着痛苦和力量,而到阿里薩顯露勇氣,堅定愛情時,就堅定到永生永世。一切徐徐道來,有着歷盡世事的平靜,要知道這場貫穿了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天的愛情,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對愛情,對世界都做出了一定的詮釋。

書中的名句有:“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人生應真愛過才不遺憾。在真愛之下樑思成確是比阿里薩幸運多了,林微因對樑思成説過“你給了我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的行動來回答你。”

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有感 篇二

愛情是每個人都有所期待和嚮往的東西,但是對於愛情,我覺得不管是花叢老手,還是清純少年,都只能觸碰她斑斕的外表,而對於她斑駁的靈魂一無所知。藉着微博打出的噱頭,讀了八本中的其中一本--<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完之後,有些話想説一説。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小説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史詩,這部小説涵蓋了愛情面目的多個可能性,飛蛾撲火的,忠貞不渝的,蔑倫悖理的,隱祕羞怯的,粗暴放蕩的,更有柏拉圖式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卻也沒給人紛繁錯雜的感覺,故事的脈絡很清晰,我只是對於文章的開頭對攝影師的描述有點摸不着頭腦,只是單純的引出烏爾比諾醫生走向死亡的前奏嗎,不得而知。

小説中,三個人物貫穿始終。

費爾明娜,傳統與反叛,理性和浪漫特質交織,在她身上看到了女性性格中包含的美好與缺陷,她永遠保持着高傲的姿態,一生不被侵犯,高傲似滲入骨血之中,與生俱來一般。我不禁想,她一直這樣端着,人前人後不曾放下,不曾覺得累,厭倦嗎?後來漸漸明白,那件綴滿高傲的華裳一經費爾明娜體温的熨燙,便猶如千山萬水走遍終見歸宿般自然與她融為一體,成為她身體的一部分,讓她在平凡中開出花來,又哪來“累倦”一説,着實愚鈍。她身上的這種特質是現代很多女性所缺失的,也是所向往的,個人覺得女人本就該這般,不委曲求全,不將就憐憫,為自己而活,對自己負責,堅決果斷,這是一種態度亦是一種選擇。

對於費爾明娜,我覺得作者給予她太多偏愛,她就像被命運之神眷顧一般,佛羅倫蒂諾用一生去愛她,終身未娶,一直將她放在心裏妥善保管。烏爾比諾醫生給了她地位和一個家,免她驚,免她苦,除了婚姻中的一些小插曲,也算給了她一世安穩。如此一生,她應該是知足的吧。對於費爾明娜,我欽佩,當她發覺讓一個幻影在自己心間佔據那麼長時間,墜入失望的深淵後,堅定利落抽身而出,斷絕一切關係,不留一絲退路,全身而退,簡直是女性的楷模,但我也驚訝她能這般決絕灑脱的放下一個曾讓她不惜違抗父命,孤身搏鬥的人,理性的讓人覺得薄涼,她是那麼自我,她的愛太過驕傲,她的愛缺乏仁慈,缺乏憐憫。

烏爾比諾醫生光鮮的外表,理性的思考都不能掩蓋他骨子裏的懦弱,一個被家庭觀念和社會地位禁錮了一生的可憐蟲。他做什麼事都必定瞻前顧後,畏手畏腳,從來不會隨心所欲去做一件自己喜歡卻有失身份的事,一切有損他聲譽的事都束之高閣,就連婚外戀與她人做愛,都掐準和靜脈注射藥物一樣的時間,匆匆完成,如公務一般,了無情趣。多麼可憐可悲可笑。這也説明一個問題,一旦一個人得到的越多,地位越高,那麼他承擔的風險也愈大,顧及的也愈多,因為高處不勝寒,站的高,一旦失足,摔的就慘。恰恰那些孜然一身,不名一文的人才活的率真隨性,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所以對一切都有恃無恐。糾結分裂的現狀,多少讓人覺得無奈。

佛羅倫蒂諾用一生去愛一個人,把對愛的所有偏執都給了費爾明娜,這樣的偏執讓人覺得心力交瘁,費之於他,猶如非病毒性霍亂在他身上肆虐一般,寢食難安,神思枯竭。當他確定自己和費爾明娜真的結束了,母親送他遠走的前一晚,他在費的陽台下拉響為她創作的愛的華爾茲,沒有得到任何迴應後,頭也不回地在死一般寂靜的街道上漸行漸遠時,心裏感到的並不是明天即將遠行,而是彷彿多年前就已抱定永不回來的決心,離開此地,足見愛得深切。但是最後並未遠行成功,而是懷着對費爾明娜的愛,等待了多半個世紀。後來他嘗過女人身體帶來的快感後,便一直與多個女人保持這種肉體關係,他沒有對費守身如玉,卻也是守心如一。最後在烏爾比諾醫生死後,他終於有機會為自己的等待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他與費爾明娜在一艘為避人耳目而升起霍亂之旗的船上過着新的卻也帶有欺騙性的生活,他用“一生一世”來回答船長究竟要走到什麼時候的問題,不禁讓人淚目。他用一生詮釋一段愛,不知是可敬還是可憐呢。他如此執着也許有求而不得的原因吧,漸漸,想她變成了他的習慣,愛她變成了他的宿命,它所要的幸福就是陪着她一起見證歲月老去的模樣,一起傾聽時光流逝的聲音。我覺得書中的佛羅倫蒂諾是一個偏理想化的人設,為愛而生,逐愛而活,為了愛散發出向死而生的魄力,他的愛是烏托邦式,像火焰,激情澎湃但也會灼傷自己,與當下的現狀格格不入。註定不被接受認可。

我深知我寫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含有我的感情觀,有自己對愛情的想法,成熟不足,稚嫩有餘,卻也飽含赤誠真心。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 篇三

我們讀愛情故事,念情詩,卻好奇那些奇怪的句子從何而來,不是你的眼睛如天上的銀河或者他們緊密的相擁直到永遠這樣的句子,而是她為什麼要去開設那門彩繪瓷器的課程,她的課和她的愛情有半點關係麼?

我一度也塗塗寫寫,同樣為此困惑,寫作這件事,本質上不是一件太過麻煩的事情,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對於講述一個漫長的故事是如此沒有耐心。寫出來的東西總是關注在結果之上,主人公去了哪裏,做了什麼,怎樣了,然後結束,都不願意多一點心思停留在藍天白雲以及那張扶手磨出底漆顏色的民國太師椅上。巴黎評論有關作家訪談的集子,讀着便能體會那許多文壇巨擎在創作中的辛酸歷程,不是説他們在路上的時候,不是説他們在戰火紛飛中的時候,而是他們拖來一張凳子,擺開架勢卻在打字機上寸步難行的時候。我深知其中苦痛,腦海中隨時不時有關於離奇情節意圖變成完整的故事,但是每當自己意欲從腦海中將他們拽離至紙面上時,卻總是為開頭的鋪墊所擊垮。描寫了天氣,描寫了城市,主人公姨夫隔壁鄰居的斑紋貓咪已經叼走了窗台上的魚,但是主人公還沒有獻出那制勝的一吻,我如同一個急躁的讀着,急於知道故事的結局甚至等不及自己將它寫出來。

慢慢的我才意識到,自己總是在試圖編造一個別人的故事,寫作此時對我實則還只是一種故事的操練,然而當生活衍生到某個階段,便會突然意識到那些平靜綿長的犄角旮旯,藏着作家自己的故事,如同你頭髮蓬亂的那個早晨,你沒有説愛我或者恨我,這個沒有一封情書,沒有一個悲劇,亦沒有一場冒險的早晨,你那在頭頂一寸處招展糾結的亂髮,卻招引了我所有的氣息。它們各自為伍的樣子,讓我想起前一個夜裏從你處聽來的話語,“忘了吹乾頭髮就進了被窩”,在睡眠與睡眠之間,你的句子和你的頭髮將時空的兩頭連結起來,構成了延續的故事的主體。這個故事向前回溯,穿過所有早晨與夜晚,勾起每一句道別,直到你最初出現時的樣子,靜靜的在那裏等待時間的開始。所以作家並非具有讓故事自由生長的力量,他們拿起筆的時候,故事就已經寫就了,順着記憶找到那些連結的節點,找到你一個朦朧的詞語;找到你不在的清晨,案頭的一盆仙人球,找到我們置身於其中的時刻,才將其娓娓道來。我們讀愛情故事,在世間的那一千個愛情故事裏,元稹寫取次花叢懶回顧的時候,一定是從京城的煙花從中走過,手中細攆着108顆佛珠坐在堂前看着發青的石板地時發出的歎息;馬爾克斯散步的時候,一定傾耳聽着有人談及某位故人與丈夫生活在另一篇屋檐下的飛短流長,直到一天其人守寡的音訊來臨而在臉上露出釋然而離奇神色。歸有光寫完一副書法抬頭從窗口望出去,雜草叢間依稀幾棵枇杷樹的婆娑搖曳必然會從清晰變得有些模糊。潘安轉過屏風之際,恍惚覺得案頭的硯台上那攤墨跡彷彿是新近磨就,腦海裏想起兒時父親講述世間有一種比目魚,雙目在側相伴而生的故事,那時還只是有趣。一千個道聽途説的愛情故事裏,作家用的是別人的名字,創造一座虛構的城市,從沒有在一起的戀人相聚了,開場即死去的人們幸福的生活下去,故鄉的電影院永遠再買同一場電影的票,即使進口處的霓虹燈已經有一半亮不起來,但你並未洞悉其中奧妙,而是當主人公撫摸着女主的後腦勺感受到一小塊突起的骨頭硌手卻愛不釋手的觸感,坐在一米外就感受到前一天夜裏河邊秀髮裏青草的氣息從身後飄來,或者給一件掛在衣架上破舊的襯衫穿上外套,拂去灰塵,你捧着書卷突然跌入所有這些時刻,你才真正看到這個作家生命裏屬於自己的時刻,你突然理解,所言非欺也。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 篇四

這部小説既然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説”,其中一定是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我只是萬千讀者中的一員,就淺淺説一點我的見解吧:關於愛情。

初看到小説的名字時,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斥着生死抉擇,大愛無疆,氣勢磅礴的愛情鉅著,然而細細讀下去,才發現恰恰相反,馬爾克斯的筆觸猶如涓涓流水,又如一壺陳年老酒,平緩卻又持續地向讀者描述着一個延綿了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沒有什麼高潮迭起的情節,也沒有什麼感人至深的橋段,在這樣從容不迫地敍述之下,初戀的青澀,熱戀的炙熱,失戀的煎熬,婚外情的刺激火熱,夫妻間的相互依存,露水情緣的易逝,老少戀的暗流……彷彿是回甘的草藥一般,令人回味無窮。

仔細看來,書中給弗洛倫蒂諾和費爾明娜直接的愛情除了在他們熾熱的年少時光之外,幾乎都是在描寫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醫生的婚後生活,以及同一時刻弗洛倫蒂諾和他25個本子上的女人中度過的。年少時候的愛情大概是隨處可見,面對對方的情感困惑時,人們的回答也幾乎是清一色的勸分不勸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相愛時有多痴情,分開時就有多怨恨,甚至於將愛情變成了一場博弈。

可是像弗洛倫蒂諾和費爾明娜這樣的愛情,又有幾個人能,不,還是説,敢做呢?《霍亂時期的愛情》給我們展示的是一種與世俗偏見截然不同的愛情:徹徹底底的不計較回報,沒有輸贏之分,沒有自我陶醉和尋死覓活,雙方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沒有後悔,沒有怨天尤人,甚至於耐住了整個人生的考驗。有人説這本小説就是在講一個人到底可以不甘心到什麼程度。我要説,弗洛倫蒂諾這樣的人是讓人敬畏的,因為,到底是怎樣強大的意志和強健的心臟,才能支撐一個人慷慨超脱如此,平和堅韌如此?我甚至可以大膽地猜測,哪怕這一世弗洛倫蒂諾沒能等到和費爾明娜在一起的那一天,死的時候他也不會有什麼遺憾(當然在讀者看來這個傢伙一輩子就是在為偏執的愛而活着),因為這是一個説過“我對死亡唯一的恐懼,就是沒能為愛而死”的人。我們把愛情融於世俗之中,卻已經忘記了愛情的本質,這兩位的愛情,容不得我等俗人論短長吶。

除此之外,我還悟出了一個道理:任何事情,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結果的。雖然結果可能會好,也可能很糟糕,但是不堅持的結果只能有一個,即與你的期翼相反的結局。

最後我想説,芸芸眾生,無論是尚未懂得愛的,正在享受愛的,已經失去愛的,或是最終得到愛的,每個人,都能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條時間軸上找到自己對應的位置,也總有一段情節,會觸動我們。這,可能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吧。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書筆記 篇五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Jim郵給我的20歲生日禮物。Jim,就是跟你們提過的小明,哈工大的,做留白憶明信片時經“頭頭”介紹託他幫我P圖,正經見面則是大半年後一起去泰山了。

題外話,我這個人有個毛病,許是從小受父親影響,對愛看書的男孩子都非常好奇,女孩子則敬而遠之。.。.。.小明剛好在好奇之列,和他關係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大家都單身。也許是時間年齡問題,不得不説,相比高中,我更喜歡大學裏的自己,更真實,更自我,更自由,更自在,也更快樂。.。.。.吶,扯了這麼多。.。

至少現在看來,這是我在大學裏為數不多的友誼裏很珍貴的一份了。所以看到Jim在明信片裏寫,是他最喜歡的一本書,在我眼裏這是對友誼的最高認可,割雙眼皮前後兩三天,腫着眼睛,斷斷續續認認真真的讀了一遍。

與其説是讀後感,其實只是從和Jim的聊天記錄裏粘過來自己寫的一部分罷了。等着聊天記錄被刪不如投個稿一存。書封頁上寫着“令人心碎的作品”,以為是徹頭徹尾的悲劇。看到最後,happyending,真好,要不眼淚該止不住了。

開始看以前,以為寫的是年輕人間的情感糾葛,然後看着故事在跨世紀的畫卷上緩緩展開,才忽然真實的感覺到感情是一輩子的竟可以如此漫長的一件事。不覺得前半生沒在一起而遺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能從書裏感受到男女主的成長,對愛情的理解逐漸變化,從依附於人,到逐漸能夠掌握自己的一生,對傳統觀念的掙脱。

女主跟隨父親重回這個城市,並開始打理家事在集市上穿梭,後來碰見男主的那段描寫印象很深,感覺是一個不諳世事充滿幻想的小姑娘變得現實投入生活的變化,所以當他再見到有些木訥甚至邋遢的男主時,一時幻滅,斷然拒絕。

貴族醫生一開始大概因為合適而心動追求後來在船上將要彼此擁有時才產生了愛情,女主過上了令人羨慕和尊敬的生活,婚姻穩定和諧。這漫長的幾十年間,愛情一定是有過的,至少在蜜月旅行期間吧,但更多的大概是後來習慣彼此長久陪伴的親情,所以醫生去世以後,會感覺到空蕩,女主和丈夫已然是彼此的習慣,書裏好像並沒有描寫她精神的幸福,與丈夫本就不屬於一個階層,思想上的高度契可能比較難吧,何況醫生真的很在乎聲譽的一個人,他自己也曾説“婚姻該有的不是幸福,是穩定”。

只對書裏女主見到男主時有小鹿亂撞的情節有印象,哪怕到耄耋之年也會面紅耳赤,就像年少青澀年紀模糊的又真切的感情,也許那才是愛情該有的模樣。

感覺男主的痛苦和想逃避痛苦的心態,使得他心裏有些扭曲,而由下半身支配的一段段風流韻事,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看的是《金瓶梅,對待其他人的感情,“只索取不願付出”,大概因為對女主的感情傾其所有的付出,讀書筆記·之後再也不願重蹈覆轍,好在他有個睿智的母親,自己喜歡讀書又愛思考,處理不論感情還是生活都歷練得越來越穩重,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喜歡女主,並堅持下去,不像蓋茨比為了年少時認定的上流社會並不不值得他愛的人枉送了性命。

“船”感覺有非同尋常戲劇性的意義,男女主都在船上失貞,最後又決定在船上共度一生。

書裏最讓我心痛的是男主的最後一個情人,14歲的女孩阿利美亞,對她來講像《洛麗塔》《這個殺手不太冷》裏那種忘年卻畸形的戀愛,愛的同樣是祖父輩的人,可對方卻不愛他,最後又因此斷送了前程和性命,成為別人愛情的犧牲品,真的是可惜。

故事結局讓我想起了,《何以笙簫默》男女主輾轉7年,一個不娶一個不嫁,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當然言情劇更不切實際更唯美一些,書讓我的愛情觀跟着搖擺,女主和醫生讓我覺得似乎合適真的很不錯,就像長大以後相親結婚,畢竟好多人都是如此,婚姻穩定,“前半生擇其所愛,後半生愛其所擇”,以前我一直這樣想的,忠誠是必須也是基礎。.。男主和醫生的風流在我的道德觀裏是不可原諒的,渣男標籤,但瞭解其一生經歷之後,似乎又可以理解,給我有一種出軌也應該被原諒的錯覺,大概是那句“如果你瞭解過去的我,請原諒現在的我”,所以以後看人還是不要太輕易就認定他是什麼樣的人比較好。

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有感 篇六

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完成的第一部小説。

馬爾克斯曾説:“這一部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的是小説寫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愛的故事。他們在二十歲的時候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過各種人生曲折之後,到了八十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故事其中又穿插了不同類型的愛情,而透過各種愛情,甚至,“連霍舌瓜身也是一種愛情病“

於是我懷着強烈的好奇心,隨着作者的筆觸,進入到故事中。磴過三天細細品味後,我完成了對這本書的閲讀,可這書裏的故事卻帶給我無限的感觸和遐想。.。.。.

書中的阿里薩,是個為愛痴狂的男人。他在一次與費爾米納的意外邂逅後,愛上了她。在那棵開篇被意味幽怨與隱痛氣味的苦扁桃樹下,阿里薩終於把長達七十張紙的情書交給了費米爾納。費米爾納也接受了他熱烈而矜持的愛情。之後阿里薩等待費米爾納回信時患上了類似霍亂的相思。阿里薩讀費米爾納第一信是邊吃玫瑰花邊讀完的。阿里薩寄費米爾納頭髮,費米爾納寄他製成標本的葉子,蝴蝶。阿里薩寫着自焚發燒的情詩,而費米爾納寫着清淡平常的家務。爰情爆發的不可收拾。

曾經也為愛瘋狂,這是霍亂時期愛情最閃亮見證。費米爾納離開那座埋葬她愛情的城市之前,給阿里薩信中夾着自己剪掉的頭髮。旅途之中他們的愛情仍在狂熱繼續,實在太藐視當時爆發的一種病症:霍亂了。相思病態類似霍亂,可能是馬爾克斯故設的意外。也給讀者造成不經意的意外,霍亂之所以用於這場爰情的恍惚意義。

在閲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揣測:費米爾納與阿里薩是真的相愛嗎?特別是在費米爾納旅行後,與他第一次相見後説”不必了,忘掉吧“這就是兩年相愛的結果嗎?f話把阿里薩打入了峽

很多年以後,在費爾米納新婚的那天晚上,年輕的阿里薩躺在”那艘不該載他的被忘卻的輪船的甲板上”,發高燒,説胡話,那時他想起他的初戀情人,流了眼淚,也許是因為思念,或許是因為痛苦。我原以為他可以忘了她,可對費爾米納的愛是那麼深刻而強烈,他做不到。於是他開始了等待,漫長的等待。

他等待着烏爾比諾一費爾米納的丈夫,離開人世的那在五十一年九個月零的等待後,他終於有機會向她再次表明自己的心跡,但又遭到了拒絕。阿里薩又耐心地用兩年時間與費爾米納通信,最後和她登上了”新忠誠號”輪船,開始了等待以久的旅行。

我實在佩服阿里薩那磐石般堅定的耐心,他也等來了他要的結果:小説結尾,阿里薩和費爾米納逆流而上,在船上升起了霍亂標誌的黃色旗幟,再沒有什麼人可以來打擾他們。船長詢問這樣漫無目的的航行還要繼續多久?阿里薩公佈了他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個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這實在是難令人不動容。

可我總覺得,費爾米納答應了阿里薩,是因為老年後的孤獨與寂寞。甚至她和烏爾比諾之間也沒有愛情,他倆的結合是各取所需——她的美貌與傲氣;她要他的尊貴與顯赫。在之後的生活中,他們更多的是依賴。當發現丈夫有外遇時,她的憤怒曾使我以為是出於愛。可後來發現,那是因為她的自尊遭到踐踏。或許他們之間是有愛情的,只是他們沒發現,我也沒發現罷了……

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有感 篇七

全書以愛情之名,卻描寫了大量的現實問題,親情與友情,愛情與麪包,死亡與生存,戰爭與和平……更傾注了作者對世界獨特的見解。

關於愛情,書中已經寫盡了所有愛的方【本站】式,有醫生和費爾明娜那種廝守一生平淡度日的婚姻之愛;有費爾明娜與阿里薩那種初見即心動的靈魂之愛;有阿里薩與情婦們那種放縱性慾的肉體之愛;有醫生與情人那種尋求精神刺激的出軌之愛;更有阿里薩與14歲懵懂女孩的所謂不倫之愛……

很難説哪一種愛情更為高尚,只能説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遇見的情感問題,故事的結局取決於當下的選擇而已。如果醫生壓抑了自己出軌的衝動,如果阿里薩決心斬斷過去開始新的生活,如果費爾明娜一開始便選擇了精神之愛,一切也未必會變得更「美好」。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現實,任何選擇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難題,無人倖免。

有人問書裏誰最幸福?我認為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可以説是求仁得仁吧。

我為阿里薩堅持了半個世紀的愛情而動容,同時覺得醫生與妻子間的「穩定」婚姻很幸福。費爾明娜也是如此,她應該也認為兩種愛情都是同等分量的存在,所以在丈夫死後不無感慨地説即使重新來過,她依舊選擇與醫生結婚,但她恐怕也依舊無法逃脱阿里薩的愛情魔咒。

作者以一種平穩的語氣向我們講述了橫跨50餘年的與愛情有關的故事,其中也大量描寫了人性的善惡,但並沒有流露出對某個人,某件事抑或是某種愛情的褒貶。生而為人,我們身上都揹負着善良與邪惡,沒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是閃閃發光的天使,邪惡的念頭也無非是人性和慾望使然,有些人可以控制,但大多數人畢竟還是做不到吧。

馬爾克斯當然能夠讀懂每一種行為,光榮或者可恥,都是鮮活的人間。這便是作家的偉大之處:閲遍人間百態之後,對人類表示諒解和關懷。

有人説這本書就是為了給渣男洗白,當然不是,作者不評價只是為了展現人物飽滿的形象,醫術高明的醫生也會出軌,扛着愛情大旗的阿里薩情婦無數,信奉宗教的修女見風使舵……任何過多的褒貶都影響我們對人物的判斷。究竟什麼才是對錯,不用問作者,問自己就夠了。

人生就是這樣啊,沒有什麼對錯,也充滿了不確定,正是因為如此,生活才變得有趣。所以呢,沒必要老是糾結該如何選擇,也不用為某種放棄而後悔,畢竟無論你選擇哪條路,日子都不會更好過一點。

而無論你選擇哪條路,都希望你忠於自己的內心,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強大,哪怕是充滿荊棘,也永遠不能如藤條一般攀附樹木,否則你可能會向上,但就再也無法向前了。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篇八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被這個春節嚇到了。出生至今,從未有過這樣的新年。

小年夜圖書館借一些書,心理想它們也許能陪伴我,度過一個惶恐時期。然而發現,在家讀不進去。是我心態焦灼嗎?還是我借的書,本身有點問題呢?

借了一本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書名早已如雷貫耳,據説作者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許諾要寫一個圓滿的愛情故事。馬爾克斯反對愛情的悲劇傳統,他用温暖的故事情節為底料,奉獻出一部與眾不同的,反映老年人愛情的小説。

然而,在閲讀這部名著時,我經常中斷。是因為故事不吸引人,還是因為敍述語氣,或是因為我讀書缺乏耐心?

恐怕三個原因都有。

小説男主人公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一出場,我就有拋棄閲讀的念頭。每個閲讀者,都懷揣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去閲讀,就算是沒有目的,純解悶翻翻,也算是一種目的。

記得若干年前,網上曾排名最難閲讀的幾本書。《紅樓夢》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赫然在列。為什麼會被認為難讀?我試圖用自己的理解來分析一下:

大多數讀者,不喜歡那種半文半白的敍述語言,不管文言文有多麼典雅,多麼節奏感和鏗鏘有力,年輕一代會敬而遠之這種大部頭。

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馬爾克斯,那種語言,又是另一種折騰。隨便翻動幾頁,發現他幾乎每個句子裏面都要加定語,大量的定語。

書中隨便抓兩句:而在皮奧第五死於一次之路不善的腸絞痛之後,也是叔叔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

她不寒而慄,就像年少時曾看見弗洛淪蒂諾·阿里薩站在她的牀腳一樣,只不過後者的出現並非出於仇恨,而是出於愛。

馬爾克斯式的語言風格,也是形容詞不可或缺式風格。這會讓句子變長,也會弱化讀者對主語的注意力,漸漸地,一點點地,終於不知作者所云是何物……

意識流小説,都有這個特點,大段的內心獨白,大篇幅的人物動態緩慢描寫,幾乎沒有人物語言和對話。可以這樣説,如果一個小説閲讀者,是以解悶為目的,這種小説非但不會起到解悶作用,還會讓人更悶。

我覺得,喜歡這類小説的讀者,應該是職業作家。一個以寫小説為職業的作家,寫故事已經山窮水盡,寫不出更精彩的情節時,馬爾克斯魔幻現實技巧可以説是一根救命稻草,把本該注重情節的小説,轉向側重寫作技術技巧。

不記得是哪位大家説過類似這樣一句話:好故事早已被前輩們寫盡。

小説落入技術層面是必然?只能説,把握話語權的評論家真把小説往這條路上領,小説會越來越小眾,離百姓原來越遠,一如曾經的宋詞元曲一樣。如果大部分人一讀書一拿起書,就覺得頭疼,這是文本文學(尤其是長篇小説)即將消亡的一個表徵。當真實生活遠比小説精彩,你説我為何還要去閲讀你那無聊的小説?

馬爾克斯的小説,讓我覺得閲讀乏力,恐怕還與我對好小説的定義有關。這本書中的故事,有他親生父母的愛情影子,但他自己對駭人聽聞的瘟疫有多少體會,我很質疑。也許是大師夠理性,在人類焦慮面前,仍然可以用私有的浪漫的愛慾去抵擋。毫無疑問,它不是我心裏的好小説。我心中的好小説,就得有吸引人的情節,富有智趣的語言,如果能捧腹大笑,令我手不釋卷,我必然會高贊。最起碼我內心優秀的小説,一定要有一口氣讓人讀完的慾望。

情節拖沓緩慢,如果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出現這樣的示範效應,那麼小説真可能會走進死衚衕。

雨果曾説,一般化是作者缺乏天才的表徵,這對藝術來説,糟糕而致命。

《霍亂時期的愛情》當然不是沒有一處閃光點,馬爾克斯有那種大師情懷,不少直抵人靈魂的金句,散佈在小説中,比如,描寫烏爾比諾醫生衰老無助,又不得不維持孱弱的生命“他還在儘可能地維持它們,那全是出於在死亡黑暗中找不到上帝的恐懼”。反過來説,小説有一些細節,會令格外挑剔的我不舒服,甚至質疑這位魔幻大師領悟力。普通讀者也許不會如此。

對於中國讀者來説,拉丁文學中,長長的人物名字,很考驗閲讀記憶力,不過對於喜愛多層次語言的閲讀者,一定不會構成任何問題。我認為一部偉大的,不可逾越的作品,是不易被模仿。小説的語言可以模仿,但多寫幾段就會露陷,因為作者的靈魂獨一無二。如果一個寫作者的風格,一下子就被模仿,並被後來者趕上,那他(她)還不能算大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簡單到不可思議,這是用簡潔之美表達深奧理念的一個典範。

這個春節並沒有停止閲讀,只是人各有所需,心靈歸屬也不一樣啊……

《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 篇九

最近借了朋友新買的書——《霍亂時期的愛情》來看,昨天剛剛看完,就想寫篇讀後感,不為別的`,就是想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免時間長了便什麼都忘了。

讀着《霍亂時期的愛情》,儘管作者在其中以烏爾比諾、費爾米娜。達薩和阿里薩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給我們描述了很多種愛情,但是在我看來,這本書裏描述的不僅僅是愛情,還包括歷史和人在老年。

關於愛情,從總體來看,書中描述的愛情包括幸福的愛情,貧窮的愛情,高尚的愛情,庸俗的愛情,粗暴的愛情,柏拉圖式的愛情,放蕩的愛情,羞怯的愛情……甚至,“連霍亂本身也是一種愛情病”,如此種種,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類型,而且每一種都描寫得透徹,描寫得一針見血。但只有主人公費爾米娜、達薩、烏爾比諾的愛情故事是主線,就如同一條河流,貫穿於小説的始終,如河流一樣涓涓而流。其他的愛情,有阿里薩像捕獵似的獲得的各種類型的愛情,也包括烏爾比諾與林奇的短暫愛情,這些就像河流中偶爾突出的一塊塊石頭,即使在河流中也會形成小小的漩渦,但是卻不能阻止河流繼續向前流淌。就如同我們的婚姻生活,也許中間會出現一些影響其順利進行的因素,比如現在最常見的所謂第三者插足,但是隻要婚姻的雙方,愛依然存在,那麼我相信婚姻仍然可以像河流一樣一直流淌下去,那些小小的漩渦,終將會被河流丟在歷史中,而真愛永恆。就像阿里薩對費爾米娜一樣,愛一直在,也終究陪伴他們到生命的盡頭,一直到“永生永世”。

關於歷史,在所有愛情的描述過程中,作者也展現了哥倫比亞的歷史。內河的容顏的改變與阿里薩愛情心理的變化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關係。在他年輕的時候,為了忘卻被費爾米娜拒絕的痛苦,他踏上了內河航行,當時的河岸隨處可見的短嘴鱷、河牛、河裏豐茂的水草,茂密的熱帶雨林都噴發着勃勃生機,而那時的阿里薩卻是已經痛苦不堪,心灰意冷;隨着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革新,人類的貪婪,到阿拉薩老年以後,為了費爾米娜再次踏上內河航行時,河岸兩旁存留的只是光禿的樹樁、零星的僅存活於動物園的動物,轟鳴的飛機、冒煙的汽車,大批的捕獵者,污染的河水……可是這也沒有能讓他有任何心情不快,相反,由於能和費爾米娜一起旅行,阿里薩的心情很是高興,在因霍亂而不能上岸時,他仍然沒有感到沮喪,而是告訴船長一直航行下去。

關於老年,小説開頭就講了烏爾比諾好朋友的死亡,死亡原因是對老年的各種徵兆的恐懼和不安,無法面對老年的各種不堪,以至於用死亡來拒絕這種不堪,維持所謂的一生的尊嚴。再到後面,烏爾比諾在年齡已經很大的情況下還爬高捉鳥而不幸摔死;阿里薩其中一個情人説,我們都有一股禿鷲的味道,正如作者説描述的,那是人年老的時候所發出的一種酸腐的味道;還有阿里薩自己因不想承認自己老了的事實,而在醫病的時候拒絕相信醫生的話,而自欺欺人地説自己很快就好了,絕對要不了醫生所説的三個月等等,都展現出了人對老年在心理上的拒絕。但同時,我們又看到了老年人熱愛生命、迴歸青春的希望。在小説最後,費爾米納早已枯萎的愛情又被激活,且漸漸灼熱起來,費爾米納與阿里薩在半個世紀後終於走到了一起。在內河航行的日子裏,兩位老人如患上“霍亂”一般迷醉,他們的愛情似乎冒出了騰騰的蒸汽。這簡直就是愛情挑戰死亡、青春活力衝擊生命極限的神話。這讓我們感到老年並不可怕,只要仍然有所堅持,老年依然可以有愛情,而且這種感情沒有期限,如果非要給它一個期限的話,那就是阿里薩“在五十三年零十一個日日夜夜前就準備好的答案”——“永生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