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12K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精品多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一

第一次讀《孩子,你慢慢來》是在大學。那時偶然中發現了龍應台以深情款款的語言寫出了平凡的人生。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醫院裏,醫生正在響亮的哭聲中剪斷血淋淋的臍帶;鞭炮的煙火中,年輕的男女正在做永遠的承諾;後山的相思林裏,墳堆上的雜草在雨潤的土地裏正一寸一寸的往上抽長……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喜歡這種行雲流水中透着生活的真實。讀完這本書,我一直想從這本書中得出一些啟迪自己思想的文字,可是默默思考了兩個晚上,都還只停留在:生活,要慢慢品味;教育,要慢慢着手;人生,要慢慢地行走。可是,轉念又想,我的人生經歷尚淺,還無法得出屬於自己的深刻。

工作一年後的今天,我又一次打開了這本書,細細感受作家筆下對人、對事的描寫。

我喜歡閲讀,閲讀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和文本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習作家語言的過程。工作這一年,很少再讀這類情感濃厚的文字,怕觸動自己的感性。

工作這一年,也歷練了自己,理性的思維佔據了上風。也因為如此,當我再次打開這本書時,我不再迷戀作者筆下的情感,而是迷戀這種情感表現的方法,也為自己如何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打開一些思路。

寫作內容,要"積累"。龍應台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對人、對事多了一份經歷和認知。經過一年的作文教學,我發現學生的作文總體上有了一些進步,但班級那些作文寫的好的同學平時特別喜歡看書,而那些平時對作文比較頭疼的同學雖然也看書,但是不會積累運用。所以班級"智慧小屋"那裏,擺滿了各種書籍,只要有時間,學生都可以自行翻閲,為的就是讓學生多讀書,多積累。

寫作方法,要"創新"。有的時候大昂我們看到一篇與眾不同的文章時,我們總會忍不住看一眼,看完還會想一想作文的不同之處在哪,我想,那些作文之所以吸引我們,是因為有別於我們平時看到的文字。有的是因為語言文字,有的是因為格式編排,有的是因為寫作手法。但現階段三年級寫作教學,我覺得還是着眼於語言文字。品讀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文字並運用。

寫作效果,要"堅持"。我告訴學生:寫作是一件長期堅持的事情,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遇到讓自己心儀的事情,讓文字記錄它,這是一件美的事。多年後,我們都會忘了當初的情景,但文字幫我們記錄了彼時彼景。每個星期的日記,不管長短,最重要的是記錄真實的心聲。

讀完《孩子,你慢慢來》,我被作家筆下描寫的一段段場景所吸引。文字承載了這樣的美,中國的文字在作家筆下多了一份詩意,一份意境。如果有可能,以後我會尋找這樣的文字,讓學生也來讀一讀,多積累。

寫作,是一件美的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二

《孩子你慢慢來》這篇文章有一幅非常普通的畫面,母子倆蹲在一起,母親手裏捏着一撮小草,似乎在教小寶寶辨認這小草。

龍應台這樣附文:“一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

是的,爸爸媽媽,難道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導遊嗎?你不覺得世界在有意無意地引導你嗎?對於父母來説,孩子就是他們一種新的體驗,一種新的“人生課”,甚至是一種尚未畢業的終身學習課程。

龍應台用這樣一句温暖的話描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恰到好處啊!

整本書都充滿了這位母親對孩子們的愛和尊重。從睡前故事到幼兒園的選擇,從學校課堂作業到家庭作業,媽媽都有一顆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的細膩的心,並確保她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因為她認為,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數的人間醜事,沒必要從童年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就像蒲公英每年都會開放一樣,但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次啊。

人類幸福的童年是多麼匆忙和珍貴啊!由於環境的不同,龍應台的教育模式和思想與內地略有不同。她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應該給他們最大的選擇自由。在生第二個孩子期間,她非常照顧第一個孩子的感情,她的孩子們是多麼幸福!

當我準備生孩子的時候,我懷着對1+1=3的渴望,也懷着對自己未來身份的恐懼和對母親不可避免的分娩的恐懼。矛盾的心理,讓我不知所措。

每次月經來的時候,我都會因為沒有懷孕而略感失望,但也悄悄地鬆了一口氣:還有時間讓我慢慢做好心理準備。然而,這本書充滿了孩子們純真稚嫩的聲音,看這些年幼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希望此刻有一個嬰兒在我手裏,讓我真正體驗做母親的滋味,見證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所以,孩子,我做好準備當你的導遊了,你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三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龍應台著的書——《孩子你慢慢來》。讀完後我掩卷沉思。微風書頁,輕輕地翻動着母親為我買的書……

《孩子你慢慢來》寫的是龍應台生命的實景寫生,生活中的散文。書裏寫了許多龍應台與兩個孩子兒時的事情。我讀完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龍應台坐在台階上看着華安,讓他從容地把蝴蝶結紮好。

我的母親不是龍應台,不會看着我去扎蝴蝶結,但她卻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我的愛。“閨女,吃飯了。”簡單的家常菜飄着令人饞涎欲滴的香味,每當我吃飯時,母親總坐在一旁為我夾菜,勸我多吃一些飯;寫作業時,母親就算再想看電視也不會去看,只是坐在旁邊一邊繡着十字繡一邊看我是不是在認真學習;寫完作業後,母親為我檢查,如果她覺得有錯誤,就會叫〈WWW.〉我一起研究並糾正。母親的愛的確有一些“煩人”,卻充滿了對我的關心;母親的愛的確有一些“多管閒事”,卻都是對我的幫助;母親的愛的確有一些“囉嗦”,卻句句都説在了我的弱點上……

讀完這本書後,像股股春風吹進了我的心裏。這就是母愛,簡單卻最動情的愛。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四

我覺得這本書挺適合我來讀的,我家孩子剛兩歲,我覺得他太調皮了,在學校,我覺得學生們又太笨了,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於是假期裏,我決定不管再忙也要把這本書讀完,就當是教育孩子的參考。

龍應台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温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温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孩子,你慢慢來》所包藏的母愛,除了一個母親能用心感受到,還有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能挖掘。我覺得不管是從媽媽的角度還是一個教師,這本書都值得我們去閲讀。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五

《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台的書。

讀龍應台的書從最早讀過的《野火集》到後來的《孩子,你慢慢來》,從最初的言辭激烈、橫眉冷對、萬丈豪氣,到《孩子你慢慢來》的款款深情,凝聚了作為母親的龍應台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台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説,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作為教師的我們,作為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女性長輩之一,作為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其次,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着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所以,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在現代如此快節奏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對人生的態度也顯得越來越急躁,不知是誰高喊出了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萬家長整裝待發摩拳擦掌,在這千千萬萬的希望與期待下,孩子們收拾起童心,規範地坐在課桌前,從“你我他”到“123”而後又是“ABC”,從鋼琴到小提琴而後又是琵琶古箏,從畫畫到書法而後又是圍棋象棋……林林總總,家長用自己曾經想學的,認為孩子要學的種種課程填滿了孩子的童年。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快,還是反而毀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天生的創造力呢?我們何不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慢慢的地學會識字,讓孩子慢慢地與人交往,讓孩子慢慢地觀察世界。而作為一名老師,要去改變父母的教育理念上是需要長時間溝通的,但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為孩子尋找樂趣,引發他們的興趣卻是一定要堅持實施的,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來給予教育與指導,這樣的教育理念應該更值得推廣。

“我的手還小,請別要求我在整理牀鋪、畫畫和打球時做得很完美。我的腿還短,請你走慢些,好讓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請讓我自己觀察。我的年紀還小,請拿出時間和耐心向我解釋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還很脆弱,請照顧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責我。”孩子是一個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人,他們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那是不是更多的是對我們成人説的呢?

書的最後,龍應台説寫道:你可以説“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回過頭去看第一個故事,婆婆呵斥着孩子的動作太慢,但她卻又能放手讓孩子幫助她,去做這些為客人服務的'事情,看得出來,婆婆已經將這個最難的“放手”做到了,這種信任,又是對孩子怎樣的一種尊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