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新版雷雨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2W

2021年新版雷雨讀後感

《雷雨》是曹禺先生久演不衰的代表作之一,《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雷雨讀後感,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雷雨 讀後感1

《雷雨》,這部家喻户曉的話劇的問世,使曹禺先生開始了創作生活的第一步。

《雷雨》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人物的性格衝突,曹禺筆下的人物都具有真實性。他們的每一言每一語都由人物的內心發出,而每一句話中,必然充滿着個人的情緒色彩,符合他們的身份,性格特徵。

故事的根牢牢地系在30年前周樸園對侍萍(魯媽)始亂終棄。那時的侍萍還是個天真美麗、賢慧的少女,在周公館當下人,身份是卑微的,地位是下等的。可是周公館的少爺卻偏偏給了這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姑娘希望與幻想,她幼稚地違背道德與貞操為他生了兩個兒子,無名無份,默默煎熬,像周樸園這般身份的人是不會把一個下人正式的娶進門的。當時的社會講究的是門當户對,這也造就了無數樁構築在金錢與利益之上的婚姻。

也許侍萍很清楚這一點,但她只有最淺顯的要求,哪怕當個妾也好,可是周樸園沒有這麼對她,在大年三十晚上,在侍萍生了第二個兒子才三天,周公館把她逼進了漫天風雪中。手裏抱着的,是危在旦夕的嬰兒。這時的侍萍絕望到了極點,她更悔恨自己,恨自己的無知與幼稚,於是,她絕望地跳河自盡。故事發展到這裏,很自然地讓我想到《家》裏的鳴鳳,一樣是大户人家的下人,一樣博得少爺的愛,可結果都是同一條自殺的路。為什麼?這也正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封建家庭的沒落與腐朽,社會制度的冷酷與自私,從她們身上,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當時中國家庭的、社會的罪惡。

然而,侍萍的求死卻沒有如願,這也註定她仍要在殘酷的現實裏掙扎,一個女人,帶着個重病的孩子,流落他鄉,孤苦無依。為了生活,她嫁過兩次。幹過各種雜活。可在當時的社會裏,她遇人都不如意。是的,有錢有勢的,對她不屑一顧;好人家又會嫌她的不清白。周樸園帶給她的,是三十年無休止的痛苦與恨。

故事在三十年後侍萍與周樸園的重逢中發展到了高潮。面對昔日的愛人與仇人,侍萍經歷了痛苦的矛盾鬥爭最終勇敢地與他相認。她並不是用這種方式來敲詐他,面對周樸園搪塞打發的5000塊錢支票,侍萍不屑一顧地撕個粉碎。也許她只是覺得“我三十年的苦不是你拿錢算得清的”可是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她骨氣與自尊,她表明身份,也許是出於一個母親的愛子之心,想為門外候着的魯大海爭取説話的權利,也是了為見一見三十年未曾謀面的大兒子周萍。周樸園對於侍萍的出現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驚喜,他只有恐懼、擔心、害怕,害怕自己一直以來苦經營的好名聲會毀於一旦。那個時代的封建資產階級的本性就是在這種虛偽的外表掩蓋之下的冷酷、自私,對於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遭遇是悽慘的,待遇是不公平的,甚至對於親情的渴求,也很難得到滿足。

不是嗎?周萍面對眼前的親生母親是冷漠的,無情的,雖然沒有相認,但絲毫的血脈相連都感覺不到。還親手打自己的弟弟。侍萍的心在滴血,兄弟反目,父子成仇,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摧殘着她的身心,階級地位的懸殊又使她不能認回親生兒子。鮮明的階級對立,有着天壤之別的等級待遇,這是侍萍不願意看到的,然而社會畢竟是現實的,殘酷的。

侍萍其實很可悲,這麼多年,她始終未能清醒,而是聽任命運的擺佈,讓時間與辛勞一點點地消磨自己的憤恨與痛苦。而她苦難的一生也正是對周樸園的控訴和那個萬惡社會制度的宣判。

雷雨 讀後感2

名家畢竟是名家,經典畢竟是經典,這是年齡和閲歷都無法動搖的。在讀完曹禺先生的處女作《雷雨》後,我心中只剩下了這樣的感慨。若是不看簡介,誰能想像得到,寫這齣戲劇時的他才二十三歲,還是個涉世未深的青年?

還這麼年輕,他就讓這部劇的思想到達了一個至今少有人及的高峯;還這麼年輕,他就雕琢出了這樣個性鮮明,真實生動的人物;還這麼年輕,他就刻畫出了這樣糾纏的嗔痴愛恨。比起充斥着粗製濫造的流行小説的現在,他的作品不得不説是讓人強烈地懷念那個大作輩出的過去的。現在的小説,人物正派反派分得分明,要麼是一無是處,要麼是渾身散發着正義的光芒。而《雷雨》不是,周蘩漪、甚至是周樸園都並非生來陰鷙,心狠手辣,他們都曾有過發自內心的愛情,心中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這裏的人物幾乎沒有善惡之分,美醜之別,正所謂由愛生恨,最初的愛偏移了軌道,自然會扭曲成後來可怕的模樣。

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

我相信他們之間的的確確是存在過愛的。只不過,愛得太脆弱,太容易動搖,太不負責任。周樸園為了娶富家小姐,在侍萍生下孩子的第二天,便把她掃地出門,又接連着搬了兩三次家,唯恐她找上門來。然而,他卻説自己把侍萍當正式嫁過周家的人看待,在新宅裏保留她用過的傢俱,珍藏她的照片,甚至連她夏天愛關窗户的習慣都原封不動地繼承了。

他原想修葺一下她的墳墓,卻在知道她沒死的時候驚愕無比。當他真真實實地見到侍萍的那一刻,他嚴厲地説:“你來幹什麼?誰指使你來的?”這與他前面的所作所為簡直判若兩人!原來,他愛的不過是三十年前那個弱不禁風,順從乖巧,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威脅的侍萍。也許,他的追憶想念都是發自真心,但他卻無比害怕這個活着的她來破壞自己現在的生活。他心中僅僅殘存着一份愧疚,卻不願面對活着的她和她造成的麻煩和痛苦。説直白些,他寧願她早就帶着過往一同死去了吧。

這份愛的扭曲,或許來自於周樸園對名利不顧一切的追逐,他是個典型的可以為了事業放棄家庭幸福的男人。也正是他的這種極端,這種封建家長的性格,造成了死氣沉沉的鐵籠子般的周府,造成了性格壓抑而扭曲的一羣周家人。

周蘩漪對周萍的愛

周蘩漪是作者曹禺最喜歡的角色,作者這麼形容她:“她是一個受過一點新式教育的舊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

在周府,她沒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樸園的附屬品。雖然在物質上她應有盡有,但在精神上卻貧困如洗。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侷限於周府之內,她愛上了自己名義上的兒子周萍。在他人眼中,這自然是有辱門楣之事,但壓抑許久的她越來越不在乎這些了,情熱燒瘋了她的心,她如一匹執拗的馬,進行困獸欲斗的反抗,她毫不猶疑地踏着艱難的老道,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夢救出自己,而這條路也引到死亡。

她是惹人愛憐的。劇本中,她有許多不顧一切的反抗台詞,“我不是你的母親,我是見着周萍又活過來的女人。”這些台詞無不彰顯着她的敢作敢為,她追逐幸福的堅定勇敢。是周樸園逼她的心靈一步步扭曲,是他命令她喝藥,命令她看醫生,命令她上樓,一道道如鐵的命令,使她慢慢絕望,到決心反抗。

作者説,她的生命遇到電火一樣地白熱,也有它一樣地短促。她的生命交織着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這樣美麗又這樣妖冶的女人,為什麼會擁有這樣跌宕的命運?

周萍對魯四鳳的愛

這份愛只有在特定的場景中才會激發出來。如果沒有心裏藏着一份對父親的愧疚,對與後母私通的負罪感,周萍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愛上四鳳的。他對四鳳的哥哥這麼説道:“(後母)叫我恨一切受過好教育,外面都裝得很正經的女人。過後我見着四鳳,四鳳叫我明白,叫我又活了一年。”因為深入骨髓的壓抑,迫不及待地想要離開,想要接觸外面世界裏純淨的事物,所以四鳳讓他一見傾心。

我不能夠説,這是不是源於一種新鮮感,這種愛情是否牢靠。但經歷了這麼多的家庭變故,而這份愛又是位於層層壓迫、層層阻撓之下,這時候的愛再也不能夠是最原始的、沒有功利性的愛了。在我的想象中,這與若干年前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一定是異常相似的。只有歎造化弄人了,《雷雨》這齣戲的設計本來就具有極強的戲劇性,侍萍不但自己沒能逃出周家的牢籠,連女兒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更可笑的是,自己的女兒懷上了自己的兒子的兒子!悲劇從一開始便註定要發生了。

讀罷《雷雨》,內心越來越糾結,許許多多的問題,翻來覆去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網上有朋友説,這部書裏面的每個人,其實都有着強烈的生的慾望。周樸園盡力去維持這樣一個封建大家庭,周蘩漪抓住周萍不放手,周衝向往着衝破這污濁的世界,魯侍萍只是不想讓女兒步自己的後塵。然而,在故事的結局,每個人都沒有達成自己的心願。終於,壓抑而悶熱的天氣,終於迎來了一場雷雨,在那個撕碎一切的夜晚,所有的年輕人都死了,只留下一個女傻子和一個女瘋子······

《雷雨》是二十三歲的曹禺為我們編織的一個謎一般的世界。

雷雨 讀後感3

一個人一生只死一回,我們都欠上帝一死。今天死了,明天就不必等死。(《亨利四世》)

——題記

讀《雷雨》,我只用了半天時間。應該説能夠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地感受其神韻的文字魅力和行雲流水的情節,本就是一種非凡享受。而其中最玄妙,也是最出彩的地方,無疑是結局一個又一個突如其來的死亡,它會讓人們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復了那些紛亂的情緒,定神淺思,也許“死亡”,對於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們,本就是一種痛定思痛的解脱。拋離愛恨的糾葛,解繫世俗的仇恨,最終我們還是要把靈魂交還給上帝,經歷審判,得到救贖。

“死亡”一詞,可以説貫穿了整部《雷雨》,姑且以此為線索梳理一下思緒,會發現它更像是一個引子,通絡了一個家族的命運。

從序幕中兩位尼姑談論的神鬼,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的懺悔或執着,最終直指那些無知青年的咽喉,每一個佈景和情節,都或多或少瀰漫着對死亡的歎息和恐懼。然而面對這一出悲劇,真正可怕的到底是死亡,還是愛情的盲目?

其實我一直在想,魯四鳳——這個揣着小幸福蠢蠢欲動的女人,這個在愛情與道義的掙扎中活脱出來的女人,如果不是意外,不是命運的捉弄,她是否會得到最終的幸福呢。也許會吧,帶着母親臨終的祝福,攜着愛人私奔海角,從此擺脱家族地位的一切捆綁和束縛,從此過上一種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更也許不會吧,因為她雙手緊緊挽着的是一個揹負罪責,終生處於悔恨和惶恐中的男人,他們可以背離家族的往生,可以亡命天涯追尋他們想要的幸福,然而無論足跡印留在多遠的彼處,他們的精神裏卻始終會殘留另一個的女人身影。如那夜雷鳴的雨後,她惡毒的詛咒,那低低的嗚鳴聲竟會如此四壁迴盪。四鳳的悲哀並不在命運玩人,而在於她本就選擇了一個擔不起責任的男人。

所以説周萍的死,在我看來到並不算意外。感情用事地講,我很不欣賞這個男人。周萍的一生應該可以用極其卑微潦倒來形容了,他總是在是非之中搖擺,前世深陷在與繼母的亂倫情事中,後世又投入了魯四鳳的愛戀糾結。此人活得實在不夠坦蕩,屬於淡薄尊嚴,丟棄理想,泯滅自由,只把結餘的生命留給“情”字,死不撒手。我以為,愛他,就好比施捨同情,女人的憐憫下,只有懦弱的男人。

曹禺曾經在《雷雨》的序言中評價過他自己筆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讚賞的卻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便是死得很不值當的二少爺周衝。()相比而言,我覺得周衝是《雷雨》裏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對四鳳的求愛失敗;又在爭執中委命於父親的呵斥,認識到獨權的威嚴終究是不可動搖的;之後他又抱着近似菩薩的善心去探望困頓中的四鳳,卻被魯大海視為不速之客辱罵出門;最終他還是被自己最敬重的生母周蘩漪利用,做了一段家族恩怨的陪葬品。一件件打碎他夢想的事情接踵而來,殘酷的現實生活留給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種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絕望。周衝是無辜的,他只是一個被社會矛盾、家庭仇恨無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個在夢想與現實中游離屈尊的年輕人。他最終還是死在自己夢開始的地方,令人悲憐不忍,心痛不已。

從死亡的——陰——霾中走出來,我看到唯一一個還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靈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也是他認為最“雷雨的”角色,。按理説,周蘩漪並不算什麼討巧的角色,,但她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卻盡顯了一個女人最剛烈最隱忍的一面——為了愛情而活,卻又被愛摧殘了身心,絕望了人世。我能夠給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説是仁愛。周蘩漪是鮮活的、真實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經沉淪,但是在感情崩潰的邊緣卻忽地懼怕起了死亡,露出對現實的無盡渴望和激,情,於是她本能地抓牢身邊最後的一棵救命草,不顧一切地瘋狂地向上攀爬,但卻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終還是土崩瓦解在一個懦弱卑微的男人手裏。而我的同情,最終停留在曹禺先生沒有給周蘩漪一個超脱的權利,死亡對於她來説是甜的,但卻不可得,她將帶着遺恨和罪責感孤守在愛人和兒子的墓冢前,直至生命的終結。

在我看來,《雷雨》裏這幾個徘徊在死亡邊緣的角色,,其實都有着對生命的無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們在命運的衝突裏偏離了原有的軌道,最終,淚水和痛苦交織相容,命運之手把他們拽到了它永不知足的戲弄之中。但是,關於那些愛與恨的矛盾糾纏,也許也會因為這些死亡而被釋解,沒有什麼是不可原諒的。

人與人的交往就好比一隻刺蝟,總需要保持一定距離來自衞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統一,總有那麼一些關係,一些感情,始終糾結不清的。

雷雨 讀後感4

大風呼嘯把樹木壓彎,天空黑壓壓一片正是“雷雨”的到來,讀完它的篇章由此我有感而發。

《雷雨》毀謗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家庭。其中周樸園是個封建地主轉化的資本家,他為了達到目的是可以不惜一切的代價;魯侍萍是一個被迫害的封建婦女,她善良,剛強;但他倆的恩怨牽連到了下一代。她的女兒與她的兒子成了戀人,到後面卻成了悲慘可笑的結果,他們是無辜的,但由於周樸園他自己的自私

想過要把過去抹去則沒有揭示過去,而魯侍萍則是自己不想與他有牽連則不棄與他斷絕關係。使得他們的兒女受到了不可抹去的傷害,導致他們最終也不能從後悔中走出來,使得自己揹負着巨大的石頭呼吸不過來。這兩個家庭反映的是就中國家庭的矛盾導致他們下一代的矛盾與痛苦,也反映了舊中國的動盪與不安。社會的和平與家庭的和諧是分不開的,所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也體現了家庭和諧的重要性,詮釋了一個家和萬事興的道理。

《雷雨》反映的是人的善與惡,其中周樸園一直以一個壞的資主義資產家的形象呈現在我的眼前,但他再怎樣自私和冷漠也是父親,在多年後再見侍萍時(忽然嚴厲地):“你來幹什麼?”其中還故意提到“淹死了兩千二百個小工,每個小工的性命扣你三百塊錢!”不管他是如何的冷漠與貪婪,他最好還是把事情都告訴了子女們,認真的悔過了,但命運就是如此,他的悔過並沒有換來一點的幸福,這就是“人在做,天在看,”他先前做了那麼多壞事卻沒有受到懲罰不過是:“報應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罷了,所以現如今他必須默默承受失子的痛苦。

魯侍萍有錯嗎?不,他只是一箇舊中國的勞動婦女,她善良、勤勞、愛自己的子女,但在那時的社會容不得這樣的人存在。為什麼?究竟是為什麼?因為萬惡的資本家容不得如此存在,他們必須把這些人毀掉,才能讓他們覺得世界都是應該這樣子的,他們無須為道德淪喪而懊悔而改過。當今社會也不會有這種現象,為自己的一己私慾,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惡有惡報,最終落入法網接受法律的制裁,也許當時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也許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

《雷雨》中困難最讓我感動的便是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與保護侍萍多年未見的兒子萍兒,她有多思念她的兒子我們都可以從文章細節看出來:在旁邊痴痴的看着,在兒子被打了走上去也不是破口就罵而是説:“你是萍—憑什麼打我兒子。”想要認兒子的心情也難言於表。“我是你的—你打這個人的媽。”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母親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幸福他便死而無憾了。在魯家,周萍去找四鳳幽會被抓了個現行,她看出來了但她沒有去追,還有女兒四鳳,為了不讓他們亂倫而不惜讓她發下毒誓,無一體現一個為人父母的無奈與痛苦,但又如何呢,子女才是自己存活的牽掛—侍萍的一舉一動無不體現了躺下還沒的愛子之心,牽動了無數人的心絃。

只有周樸園最後為了不讓孩子受到傷害,把前因後果都告訴了他們,這也體現了一個父親對子女的愛,為何周樸園能做到殺人扣體卹金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難道僅僅體現了他的貪婪麼?不,他也是有原因的,為了子女活得更好,因為作為當今社會的我們更應該孝敬我們的長輩,正因為他們是父母親人,所以我們更應該保護與孝敬他們。現有“孝先立”的人人傳語為的就是提醒現代的年輕人多愛的他們的父母,動物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之情,更何況我們有血有肉的人類呢?

曹禺先生曾説“《雷雨》是沒有太陽的日子裏的產物。”這部《雷雨》戲劇是他在舊中國時期為了發泄被壓抑的憤懣;也是在舊中國的黑暗中孕育的。當時舊中國遭到列強的嚴重迫害傷害。當時的文人大多數起來反抗,但大多數也被殘害致死,這很是讓人痛惜,而我則為了表現對舊社會的不滿與憤懣之情才寫此篇,為的是點醒人們讓他們知道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是有才能的人區拯救中國。”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中國人的了熱血為了反法西斯而去戰鬥最後贏得了勝利,而我後輩則要捍衞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險中國是不會隨意破壞這和平的社會,但是有人來侵犯我們,我們的中華兒女也不會輕易的放過他們的。正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句話則代替現如今強大的中國對侵略者的態度,所以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居安思危,時刻承擔起做中國兒女的責任,時刻為國家着想。當自己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矛盾是優先考慮國家利益,讓我們的未來更加光明,讓沒有陽光的產物在陽光鍾暴露。

我讀《雷雨》的感觸很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的,它使我收穫了很多,讓我感到人世間的種種情感不是我能想像的,所以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雷雨 讀後感5

我與《雷雨》相識,媒人是電視台播出的話劇。時值春節,一邊在各屋跑來跑去感受節日氣氛,一邊隨意地給正吸引着大部分家庭成員的電視屏幕送去幾瞥的我,左耳充斥着鞭炮聲,右耳不時地捕捉到這樣的語句——“在這間屋子裏……”。我從不知關於《雷雨》任何細節和信息,所以當時以為這只不過是一部有着無聊透頂的情節還稍稍充斥着一絲恐怖氣氛的劇本。然而當我實在無所事事也坐下來觀看這部由眾明星出演的話劇時,我才發現自己錯了,這也開啟了“我‘讀’《雷雨》”之路的大門。

其實仔細想來,在電視上主要用耳朵“讀”的那遍是完全沒有讀懂。年少的我對於任何有關愛情的事物都不用家長提醒地有所排斥,而《雷雨》的第四幕,也就是最後一幕,更因此讓我似懂非懂。我只依稀記得演員誇張的語氣和動作,場景的單調和乏味,還有句中人物的痛苦生活,其他的內容是完全沒有印象的。就這樣,初“讀”《雷雨》就這樣謝幕了。

記不得是什麼時候又為什麼想到捧起《雷雨》的原作好好讀上一遍了,只記得這一看就怎麼也放不下。不過其實最初的只用眼睛“讀”的那幾遍還是沒能讓我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比如説我從沒想過“鬧鬼”這個情節是什麼意思,還有我曾一度認為“大少爺”這個可憐的人物為什麼不能得其所愛。雖然我還沾沾自喜地認為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穫,但是我還是隻把它當作一個故事,完全沒有理解作者寫此書的用意。相比之下,巴金的《家》理解起來就要容易得多,不知是不是由於讀《家》時已經長大的緣故,僅讀一次就大致明白作者的用意,而《雷雨》可讓我費了不少“心血”。

閒話少説,這就進入了最後一段的路程——真正的用心去讀。不是説之前沒用心,而是即使用心讀也因為缺乏背景知識而根本讀不懂。而之後越看越順到能背出其中不少句子的幾次,我是真的對其有所感了。至此,我才想要將《雷雨》的大意以我自己的理解,用我自己的方式概括一下。其實情節很簡單,不過是講述了周家及其身邊的兩代人之間的故事。關於更多的細節,這個很難説。因為對於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之後的見解就只能算是個人的愚見了。

就先從主人公入手吧。這個問題其實很難説。初讀雷雨時,我一直認為主人公是周萍,因為他有才華,又是糾纏了很久的感情戲的男主人公,還把他視作得不到幸福也得不到施展空間的大英雄。當然這種相反不免顯得有些幼稚可笑,而我現在則認為每個人都是故事的主角。周萍是這樣一個人,或許他和周樸園一樣,愛上了本永遠不可能屬於他的僕人;或許他比父親更甚地與自己的“後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感情;或許他沒有承擔起家中完整的職責,沒有做出榜樣反而在家中時時顯得無精打采,但他的本性從不是惡的。或者説,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周萍為何與繁漪產生感情?是因為他在缺失雙親的愛的情況下終於有了一個與自己年齡相差不多的“母親”,當然兩人的感情會日益加深。周萍為何愛四鳳到如此地步?就是因為在這個家中,他既要充當孝順的兒子,又要充當辜負感情的“前男友”,還要承擔作為兄長的責任,而自己從沒有過依靠,被壓抑得太久。而這時,開朗活潑、勤勞大方的四鳳就像他前行道路上的一盞明燈,能聽他訴説自己的苦惱,能理解他渴望自由的心靈,能無所顧忌地抒發出自己內心的感情,於是二人自然而然走到一起。周萍又是為何精神萎靡?這是最容易解釋的,每個人在壓力面前都有想退縮的念頭,而在重重壓力之下無法脱身的他當然不例外。由此可見,周萍的種種做法,我們都能一一找出原因。

本劇真實的主人公是周樸園。或許他不是戲份最多的,或許他不是個性最鮮明的,整部戲的所有人員都和他有某種關聯。由此,就涉及到了本劇的構思和主旨。作者是想通過寫周樸園和他身邊的人之間的一些事情,來影射到所有當時的有權有勢的富商家族的領導者。周樸園或許不是一個平凡的父親——他在商海乘風破浪、運籌帷幄,但他是個普通的父親、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男人。他實際上有三個兒子,但每一個都是他的心病:周萍無法變得剛強起來,自己也只能為止提供經濟的支持而非精神的溝通和鼓勵,同時,還要眼看着他愛上四鳳,重蹈自己當年的覆轍而無能為力;魯大海屬於從小就沒再見過,終於相見卻是以敵人的身份;周衝也是令人不放心的一個,思想太過單純天真,而且無法很好地進行親子間的交流——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父親。而説起他的丈夫職責,只能説他只有一個妻子,就是繁漪。或許因為商業或名譽上的原因,這兩個十分不和的人成了一對,周樸園於是只有以忙碌和工作需要為藉口,做一些看似“荒謬”的事情。一旦他擁有了以上兩條煩惱,他怎不是個普通的在家裏受雙方面壓力的男人?在外,他面臨着更多的困擾:為了企業的利益,要狠下心來做任何事情,包括犧牲工人的生命;為了企業的聲譽,要“敢於”採取任何手段,束縛任何人,包括妻子和兒女;為了所謂的“忠義”,甚至不得不放棄一些作為人最基本的感情,包括愛情。所以,作者從周樸園的方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現狀——每個人都生活在網中,看不清生活,看不清世界。

至於巴金所説自己在《家中》“沒有給讀者指出一條明確的路”就草草收尾,曹禺就很好地避免了這個問題。就他自己多次在多處提到,曹禺最喜歡的是繁漪這個人物,意在表明他欣賞這樣敢於反抗的人,並且提倡這種特立獨行不受壓迫的精神,這已然是為讀者指明的道路了。至於魯大海,我原本也是很欣賞的,但後來才明白了他行事魯莽的方式,對於那個時代也是很不適合的,而曹禺恰恰通過“逃跑”這樣一個結局反映出:盲目的抗爭其實沒有什麼效果,不會改變任何人和事,反倒是最終可能傷了自己。其實世上的事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亂世的事更是這樣。

我讀《雷雨》,只是因為自己能與文學大師進行某種程度上的交談而欣慰。我也看過很多當時那個年代的影視作品,也都明白它們想表達的又是什麼,與其説是一種希冀,一種祈求,不如説是一種內心深處感情的觸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