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敲雪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1W

第一篇:敲雪讀後感

敲雪讀後感

只聽見外面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父親又去敲雪了。

雪一直不停地下,父親害怕雪打壞了我們的“書本”——指的是我們一家孩子上學收入來源的果樹,被父親稱之為“書本”。便半夜起來拿着趕鴨子的棒子,來慢慢敲雪。父親的動作十分輕巧,小心翼翼地敲樹上落下來的雪。從這裏體現出了父親對我們種的果子的珍惜與珍愛。表現出了父親對我們一家幾個孩子學習的重視,體現出了父親對我們深深的愛。

父親問我“今夜還下雪不?”我用在學校學習過得只是來回答父親,雖然由於今夜下雪,父親十分無奈,可是當父親在聽到我的回答時,父親明白了我學有所成,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即使父親再無奈,再不情願,可是當父親想到了我要上學,就會精神飽滿,半夜起來敲果樹上的雪,以防果樹上的果子壞掉,來年我們姐妹兄弟幾個人的學費沒有了着落。

春天來了,父親由於忙着敲雪,晚上睡的少,終於生病了。但在父親的照料下,果子豐收了,買上了好價錢。由於父親的病十分嚴重,我們給父親摘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可是父親卻執意不吃,説桃子是用來賣錢交學費,並不是用來吃的,如果吃了的話,就沒有錢來買書本。在我們一次次的強求下,父親勉強吃了,可是我們卻雙雙淚流滿面,從中體現出了父子情深。

第二篇:路易讀後感手敲版

11241083韓錦飛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讀後感

第一部分:內容概述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共分七個章節,由三個大的部分組成:該文的第一部分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序言;中間的五個部分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複雜多變的政治歷史全景畫面,詳細敍述和分析了事件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第七部分作為一個結論則是對波拿巴政變成功原因及其社會後果的理論反思和總結。它是馬克思針對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的政變爾撰寫的一部評述法國政局的著作。也是馬克思最經典的歷史著作。

法國大革命後共和八年霧月十八日即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一世發動政變,改行帝制,實行軍事獨裁。時隔52年後,即1851年12月2日,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廢除共和,復辟帝制,號稱拿破崙三世。馬克思對政變進行了科學的研究與分析,準確地闡述了“法國資產階級鬥爭造成了一種條件和局勢,

偉人馬克思為我們講述了從法國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變期間的革命形勢,馬克思把1848年2月24日到1851年12月間的法國革命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二月時期(1848年2月4日至5月4日)、共和國建立或制憲國民議會時期(1848年5月4日至1849年5月28日)、立憲共和國時期或立法國民議會時期(1849年5月28日至1851年12月2日),並依次分析各個階段的特點。馬克思冷靜的剖析巴黎無產階級在二月革命以及六月起義中失敗的原因,指出“每當無產階級上

面的某個社會階層遭遇革命動盪時,無產階級就與它締結同盟,從而承擔了各個政黨依次遭受到的全部失敗”,同時他對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作用予以肯定:“無產階級至少是帶着進行過世界歷史性的偉大斗爭的光榮而失敗的。”隨後又回顧和分析了制憲國民議會時期,資產階級共和派如何被更加反動的對手趕下政治舞台。馬克思批判了資產階級共和派擬定的1848年憲法,認為它撕下了共和派虛偽的民主和自由的面紗,同時指出了共和派宣佈巴黎戒嚴引燃了法蘭西人的民族情感。並分析出1848年12月10日的選舉中波拿巴得以勝出的原因:他得到了農民、軍隊、大資產階級、無產者和小資產者的一致支持。他還剖析了代表波拿巴的巴羅內閣和秩序黨是如何煽動民眾請願、使用軍隊作為暴力工具強行解散制憲議會的過程。接着他闡述了立法國民議會從成立到解散的整個過程。回顧和分析了下面的內容:這一時期的山嶽黨、保皇派、波拿巴各階層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正統派和奧爾良派如何聯合成秩序黨,併成立新議會控制國家所有政權;山嶽黨是如何落入秩序黨的圈套,並最終喪失自己在議會中的地位和在國民中的名譽。馬克思強調,山嶽黨人的失敗是因為錯誤地估計了人民和軍隊對自己的支持度而造成的。而後,波拿巴通過解散由正統派和奧爾良派組成的巴羅內閣,成立傀儡的奧普爾內閣,實際掌控了行政權。而1850年3月10日的補選使得山嶽黨人捲土重來,這讓波拿巴一度陷入恐慌。然而戲劇性的是秩序黨人只滿足於羞辱波拿巴,山嶽黨人也只滿足於羞辱秩序黨人,無產階級只滿足於就業機會而甘願被山嶽黨人駕馭。最終秩序黨用廢除普選法的方式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波拿巴和秩序黨人進行了一系列鬥爭。波拿巴以秩序黨廢除普選法為要挾,成功索取了鉅額款項。軟弱的秩序黨只能以休會的形式表示抗議,而且在休會期間正統派和奧爾良派各自私下陰謀復辟。波拿巴則拿着這筆鉅款去賄賂由流氓無產者組成的十二月十日會,並導演了一系列鬧劇。最終秩序黨失去了軍隊和議會中的大多數成員,只能冀望與同樣只剩少數成員的山嶽黨和共和黨聯合起來對抗波拿巴,而波拿巴則以無恥的伎倆愚弄國民議會。由於在是否同意修改憲法這一棘手的問題上的分歧,秩序黨內部陷入了為各自王朝是競爭還是融合的博弈中,最終融合的失敗導致秩序黨分為兩大派,每一派又各自分裂下去,議會內的秩序黨再次選擇用休會的方式消極逃避,而大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金融利益,迅速站到了支持波拿巴的一邊,波拿巴適時地利用大資產階級對於穩定金融環境的強烈渴求解散了議會,成功發動政變,實行專政,資產階級的統治覆滅了。最後,馬克思總結了法國資產階級統治失敗及巴黎無產階級沒有舉行大規模起義的原因。隨後分析了波拿巴政變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其獲得了法國社會人數最多的階級(小農)的支持。他認為拿破崙時期的小農“能夠自由無阻地利用他們剛得到的法國土地並滿足其強烈的死有餘”,而議會制共和國的三年嚴酷統治,使小農渴望另外一個拿破崙的帝制復辟,資產階級也被動地成為了波拿巴復辟的助推手。本部分,馬克思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指明方向:波拿巴使議會權力臻於完備,為的是能夠讓革命者推翻行政權,從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第二部分:闡述原理

它闡明瞭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説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同時闡明瞭農民階級在革命中的作用,進一步強調了工農聯盟的重大意義,從而大大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指出,1848年革命的經驗,特別是工人六月起義失敗的教訓,證明資產階級國家是鎮壓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工具,任何希望在資產階級共和國範圍內改善工人處境的想法只能是一種幻想。因此,無產階級要得到革命的勝利,就必須以革命的暴力反對反革命的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國家產生於封建制度末期,它的產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滅亡。第一次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形成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政權,拿破崙一世使這個國家機器更加完備。二月革命後建立的共和國,在反對無產階級革命的鬥爭過程中,加強了政府權利,使之更加集中化。到路易〃波拿巴執政初期,這個龐大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成了象密網一樣纏住法國社會全身並阻塞其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體。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説:“一切變革都是使這個機器更加全備,而不是把它毀壞。那些爭奪統治權而相繼更替的政黨,都把這個龐大國家建築物的奪得視為自己勝利的主要戰利品。”而無產階級革命,則必須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壞力量來打碎這個國家機器。它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説中主要的基本的東西,我們可以根據帝國主義時期的新材料,作出包括英美在內的一切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都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論斷。世界歷史的發展,完全證明了馬克思列寧

論斷的正確性。凡是按照他們的教導去行動,無產階級革命就勝利,相反,革命就失敗。通過議會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例子絕無僅有,而因此遭到失敗的例子卻不勝枚舉,這就是一百多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嚴酷現實。

思考與感悟

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他的歷史進步性和合法性首先不是建立在某種道德願望上的,而是建立在對自己時代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能動把握上。革命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不是某個政黨、階級為了自身的解放而犧牲社會的利益,不是單純為了統治這個國家才去革命。同時它還要立足於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公正民主的經濟政治參與制度,防止發展所可能導致的不良社會後果,也防止權力過分集中,從而造成社會權力嚴重不公的現象!我們也看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為執政黨,就是因為它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適合一定社會環境的東西才能夠存留下來。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是艱苦奮鬥搞發展,這一點很值得肯定。但是我們從另一方面來看,現在我們身邊腐敗現象嚴重,政府官員搞特權的現象屢見不鮮。希望我黨能夠及時的解決內部問題,從而長久地為廣大人民謀福利。 對個人影響

對於我們個人來説,我們要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史觀來看待這個世界,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深刻地認識事物本質。同時我也看到,馬

克思主義並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理論,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影響:

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有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有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有活動需要、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導航燈,有什麼樣的信仰,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缺乏信仰,會讓自己覺得生活迷茫,不知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導致虛度時光,浪費青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能充實精神生活,樹立積極的心態,保持正確的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力量的源泉。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是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信仰能夠激發人的潛能,保持理想信念,實現人的價值。我們中華民族的崛起,現在最缺乏的,並不是資金,不是技術,不是資源,而是一種精神信仰,是八千多萬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是十三億人對社會主義信仰所產生的凝聚力。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搭建理想與現實的橋樑。理想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要達到我們自己的追求,就要堅持信仰,用實幹精神去一步步完成自己的目標。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信仰,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確立積極的人生理想,在信仰的激勵和指引下,朝着目標一步步邁進,實現人的價值。

第三篇:雪的讀後感

雪的讀後感

我從《雪》中讀到了三種人生 因為它被選入了江蘇版語文九年級下冊新教材,雪的讀後感。這篇文章,我上學時肯定是讀過的;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我對它已幾乎一無所知了,或者應該説我本來就對它一無所知罷。為了編點教學資料,也因為莫名的潛滋暗長着的一份好奇,我開始反反覆覆地讀它。詩質的語言,生動的畫面,很快征服了我的心。可是,眾多的疑惑竟也一併攫住我的神經,讓我難以自拔: “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這三個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訴讀者什麼?作者明顯偏愛“朔方的雪”,可為什麼花大量的筆墨寫“江南的雪”,甚至於用兩個小節寫塑雪羅漢的情景?如果作者寫“江南的雪”和塑雪羅漢是要表現“對故鄉的深情懷念與熱情讚美”和對“童年生活美好的回憶”(引號中為課文中的旁註語),那文章的第三節是否顯得畫蛇添足,大煞風景?整整用了四個下午、四個晚上——20多個小時上網讀《野草》,讀關於《野草》的評論,讀關於魯迅的評論,最奇怪的感覺竟然是,人們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雪》,偶爾有片言隻語,終難盡解我心頭之惑。我所看到的意見無外乎兩種。一種意見我稱之為“追求美好説” (看來教材編者也接近這種觀點),即“江南的雪”象徵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徵為着追求美好而須的不屈的抗爭(也可補上“精神”、“戰士”之類的詞),讀後感《雪的讀後感》。 姑且不論這種説法與普遍認同的“對比”特點是否一致,僅就“滋潤美豔之至”六個字,就讓人總覺得諷刺意味更勝讚美意味。另一種意見可以叫做“靈肉説”,如就讀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的金瑞鋒先生(雖然他發文時只是大一學生,但我願意這樣稱呼他)認為:“江南的雪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美豔至極,是炫耀的肉體,這種只適於塑羅漢的柔和的雪永遠只能在冷風的吹刮中消失掉它的胭脂。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地飄灑,和飄飛着的靈魂一樣,徜徉在空中,飛舞,蓬勃,奮發,閃爍永久的光,魯迅期待着這種靈魂的誕生。”讀了幾天的“網文”,這段文字是最讓我忘卻眼痠腰痛的。然而“暖國的雨”呢?難道它僅僅是為了給結束語“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創造一個呼應?難道“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這樣的語句竟可以沒有一點意味? 2014年12月28日,已經多年難得見雪,見雪也至少要到春節前後的蘇州,竟然下起了紛紛揚揚的大雪。一時間心頭不由得也迷信起來。眼睛從熒屏移向校園,雖沒有看見雪野中有各色花草、蜂蝶,但歡呼雀躍的學生卻是隨處都是,更有一羣青年教師,女的打着花傘,男的舉着相機,在已被白雪半遮半掩的綠樹碧草間照相,那種興奮直逼進三樓陽台上的我的心裏面來。“明天肯定有人塑雪羅漢了。”我自然地想道。忽然間,我有了一種感覺,這是一幅熱鬧的畫面呀!而這熱鬧,全是因為“江南的雪”的“滋潤美豔之至”討人喜歡的緣故了。而“朔方的雪”不同,它“如粉,如沙”,只因太過冷峻,人們是寧願居屋烤火也不願意親近的,於是儘管它“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瀰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別有一種“壯美”,但只能面對“無邊的曠野”、“凜冽的天宇”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 有一種想法在心中升起:“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象徵着三種人生——“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讓“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自己應該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的人生;“滋潤美豔之至”,如小丑般媚俗而受寵,卻終究因沒有靈魂而成為匆匆“過客”的人生,永遠獨立獨行,用“蓬勃地奮飛”“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卻必須忍受“孤獨”的人生。如此,“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這句話好像也不是太難理解了,同時,作者對三個形象的基本態度似乎也與作者用語的感情-色彩,更與作者的人生態度相吻合了。讀書偶得,存此一説,以備斧正。 我們班同學有寫這個的了。。。換換別的 萬分感謝啊!!!

第四篇:《雪》讀後感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魯迅的散文詩《雪》,《雪》讀後感。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提及了兩種雪——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我有幸見過幾次。它們極不好保留,落到地上、屋頂上、草叢上,接觸到了任何一點天空以外的東西,就迅速地融化,在乾淨的地面上匯成一窪窪小水坑,屋頂上的融水順着排水管流下,落在屋棚頂的就變成一柱柱冰的鐘乳石,化的時候喀啦喀啦響,讀後感《《雪》讀後感》。

北方的雪就更加熟悉。雪停之後,萬籟俱寂,世間顏色只有純白一種,它比鹽白,比奶白,比紙白,接連幾星期都化不淨。這裏的雪是越來越硬的,剛落下的雪在旋風過後就像是向天空撲撒的鵝毛,而幾日之後呢?你穿着厚重的棉靴,一腳踩在前些日掃開的空地上,一隻腳輕輕放在未曾動過的軟雪上,重心由空地上的腳向積雪上的腳平推,“吱嘎吱嘎”,這是冰碴碎裂的聲音,你的腳得費一番功夫才能破開積雪踩上大地。日頭出來後的最後一點殘雪,孩子們踩啊,踏啊,跳啊!那一點點雪的殘骸成了一塊頑石,沒人能使它動搖,也沒人能使它破碎。

它還有擁抱陽光的最後一點夢想。

第五篇:雪讀後感

雪讀後感

1.

《雪》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詩,也算是一篇“絕好的眷念故鄉,回憶兒時的抒情小品文”,在故鄉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流露了“魯迅心靈”裏一種“深刻的恬適的回味”,雪讀後感。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繪中,象徵和寄託了更為深遠的情感。

滋潤美豔的“南方的雪”,寄託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藴含了魯迅反抗冷酷現實的鬥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着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這篇散文詩寫的是雪,卻是別出心裁地從描寫雨來開篇的。“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魯迅在這裏並沒有對“暖國的雨”流露出貶抑的感情。他是由北方落雪的自然現象引起感興,而想起來南國的温暖,曲折地對於使“暖國的雨”變成“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的北方凜冽的嚴冬,表示了自己的不滿。開篇這一段抒情的設問,是與篇中這個抒情的主旨有機相連的。

為了充分展露自己追求美好理想的心聲,魯迅以異常熱烈而深情的筆調來描寫江南落雪的景象。在一幅“冬花雪野”圖中,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快樂。魯迅描繪了這幅圖後,又繪聲繪色地再現了為江南雪天孩子們稚氣天真的創造而歡愉,也為雪羅漢的消融壞掉而惋惜。在這些“江南的雪”的情景描寫中,魯迅傾注了自己多少嚮往、景慕的深情!美好的圖景,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柔美的江南雪,壯美的朔方雪,不僅寄託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的激-情。

韓瑜點評:透徹的分析,精闢的觀點,突顯了魯迅勇猛奮戰的形象。魯迅先生的柔情與剛烈在作者對《雪》一文的剖析後更顯鮮明,他“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2.“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這三個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訴讀者什麼?

作者明顯偏愛“朔方的雪”,可為什麼花大量的筆墨寫“江南的雪”,甚至於用兩個小節寫塑雪羅漢的情景?

“江南的雪”象徵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徵為着追求美好而須的不屈的抗爭。

《雪》寫於1925年1月,1925年1月,當時正處於北伐革命的前夜,國共兩黨結成統一戰線,革命形式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反動勢力猖獗,鬥爭極其激烈。

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種雪:一是尚未化為雪的“暖國的雨”;二是滋潤美豔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獨、自由、奮飛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寫被化粧、快速融化的“雪羅漢”。通過描寫北方的雪則是對北方局勢的不滿,並認為要像北方的雪一樣通過奮鬥來爭取自由。

作者對三個形象的基本態度似乎也與作者用語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態度相吻合了。

作者表現了對南方局勢的擔憂,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種暫時假象,是沒有生命力的“雪羅漢”而已。並指出,革命不是那麼容易成功,是需要無數革命志士通過奮鬥去爭取,才會有光明的一天。

【擴展閲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敍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敍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着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敍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裏就要敍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敍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敍”。但是它不同於記敍文中“敍”的要求。記敍文中的“敍”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敍”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敍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閲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雪讀後感》。 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敍述,抒情三結合。

五、敍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脱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説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敍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複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説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國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脱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説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Tags:讀後感 敲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