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關於八年級弟子規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1W

2021關於八年級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是源於《論語》,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並不侷限於幼兒教育,也適用於成年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八年級弟子規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八年級弟子規讀後感1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願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於是我無奈地拿着書,有氣無力地哼着:"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哼着哼着,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眯眯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幹什麼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説《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牀,要麼鍛鍊身體,要麼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鬆,卧如弓,走如風!"又説"靜如處子,動如脱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説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 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鑽研,在鑽研中獲得樂趣。

當讀到"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聖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八年級弟子規讀後感2

我喜歡看書,就如高爾基説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然而在這千千萬萬本書中,我偏偏對《弟子規》這本書“情有獨鍾”。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寫的。它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的,總共360句,1080個字。這本書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父母、誠實守信的人。其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你時,應及時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之後才回答。父母有事交給你幹,要立刻去做,不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時,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教誡你時,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

每當讀完這一段話時,我總會想起黃香温席這個故事。黃香温席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年紀剛剛滿九歲,就知道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他就給父母搭蚊帳,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扇開,讓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温暖,讓父母睡得更好。

不用父母交代,九歲的黃香就能自覺幫父母做事,現在再想想自己以前對父母交代的事愛理不搭的態度,臉不禁火辣辣的:是啊,父母手把手的把我們拉扯太不容易了,我們做為兒女就算傾盡一生都回報不了,連一點力所能及的事都不願意去做,更別提什麼報答父母了。但是有些兒女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父母,總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需要聽父母的教導和做他們交代的事。在這裏我希望這些人可以早點醒悟過來,多替自己的父母着想,不然等到父母對你完全失望的那一天,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八年級弟子規讀後感3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帶給我快樂,教會我做人。最近我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短小而精悍的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中,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梯、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書中言簡意賅的話,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還要對自己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品質高尚的人。

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無比慚愧。書中所寫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告訴我們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便是很容易的事了;當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應一樣孝順,同時能夠自我反省,體會父母的心意並做得更好,這種孝順便是難得可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的我,卻與這《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相距甚遠。記得暑假的時候,過得很放縱,對自己絲毫沒有了要求,手機是暑假生活的主角,經常熬夜玩到很晚。父母得知後批評了我,到了最後,竟到了要沒收手機的地步。我當時實在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對於父母的教育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時時頂撞父母,現在想想,實在是感到羞赧。父母之所以會批評教育我們,都是有着同一個出發點——對我們的愛,總認為父母太過嚴厲或太過囉嗦,可自己卻從未思量過父母為何要嚴厲,又為何要囉嗦?《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面對父母我們要做到和顏悦色,而“孝”,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和顏悦色”了。

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温暖的大手握緊我們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在身邊悉心照料;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是他們如明燈般為我們指引方向……而我們,又何曾注意到,媽媽眼角的皺紋,爸爸頭上那躥出的絲絲銀髮?我們為人子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是起碼的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沒有能力做到,但應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父母回到家,倒一杯水;父母有心事了,給於他們關心……父母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的説一聲:我愛你們。這些事可能真的不算什麼,但這卻也是孝啊!父親母親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的青春,父母嘮叨了,請細心聆聽;父母耳朵聽不清了,請耐心重複;父母老了,請孝心待之。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説,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心中,父母也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弟子規》使我更明白“孝”的真諦,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多讀書,讀好書,就如《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便是良擇。伏爾泰就説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八年級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是我們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改編成的生活規範,主要寫的是為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的禮儀與規矩。

在弟子規中,有一小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繼承。它的含義是:父母呼叫我們的時候,應該立即給予答覆,不能不聞不問、不理不睬;父母讓我們去做什麼事時,不能有半點怠慢、懶懶散散,而是要把事做的妥妥當當;父母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時,要洗耳恭聽、虛心聽教;父母責罵我們的時候,要虛心接受,改正錯誤,不能強詞奪理與父母頂嘴。俗語説的好:百善孝為先,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融入到這個世界,孝是我們做人最根本的道理。自古以來,都是父母撫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天經地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品德最高尚的人。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因為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始費盡一切心血無微不至的把我們撫養成人,所以在父母健康的時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父母盡孝,讓父母享受最快樂的晚年。

記得有一天中午,爸爸加班了,我和媽媽很晚才回到家,已經12點半了,2點半還要上學,時間緊迫。媽媽忙着在廚房裏切菜,讓我去裝水,等會煮菜用。而我正在看書,媽媽大呼小叫,喉嚨都啞了,可我還是沉浸於書的海洋裏,媽媽就跑進我的房間,對我吼着:“你怎麼還有時間看書呀!現在都多少點了,沒點時間觀念。”我任性的脾氣又上來了:“沒看見我在看書呀?要裝水自己不會去呀?”我生氣的説。這時,媽媽暴跳如雷説:“你今天就別想吃飯!”。我氣急敗壞的座了下來,心裏思忖着,我是不是太任性、太懶惰了?此時心裏非常懊悔。媽媽那麼疼我,愛我,我是不是太過分了?突然,我聞到一陣香味,走出房門一看,發現桌子上都是我喜歡吃的菜,桌子上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對不起孩子,剛剛是媽媽太着急了,怕你耽誤了上課的時間,所以才……,還沒看完,我就已經熱淚盈眶,含着眼淚把飯吃完。常言道:誰言寸草心,報德三春暉,現在回想起來心裏非常愧疚。

讀完弟子規這篇經典國學,讓我明白了孝是無法代替的,一個人只要充滿了孝心,就是一個盡善盡美的人,就會達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八年級弟子規讀後感5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弟子規》,老師讓我們回家背誦。同學們沒有一個有怨言,因為這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名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具體列舉出為人弟子在家、出外、接待人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究家庭教育與生活,是啟蒙養正,教育弟子敦倫盡分,閒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這本書是依據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謹慎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然後做到了這些還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我發現,有很多的要求我們都沒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現在很多學生偷偷摸摸的出門去網吧,不告訴家長,讓家長非常着急。放學回來,又不和家長説一聲,直接把書包一扔,就急衝衝的去寫作業了。從來不守孝道,而這又違反了“鬥鬧場,絕勿進”的規則。所以做任何事時都要先考慮一下後果,否則會犯下大錯。

其次,是信,任何事,都得以誠信為先。“誠交天下客,信從譽中來”。誠信是經商得到的基礎,更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還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基本體現。政治老師總是對我們説:“一個人有了信譽才能獲得名譽;如果失去了信譽,也許他今天可以欺騙他人,甚至獲得利益,但遲早會身敗名裂!”是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一些奸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往往忽略了誠信,用盡了一切奸詐的手段,騙取了很多不該屬於他的錢財。現在,越來越多的商人丟了“信”——火腿腸中有三聚氰胺,小吃中查出了地溝油,甚至連奶粉中都有了對嬰兒不利的激素……他們都忘了“信”。而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少了誠信,那我們該怎麼生活?那些製造奶粉的奸商有了孩子,還會放心讓孩子和自己製造的奶粉嗎?不會的,想都不用想,他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喝的。因為,他已經沒有了信。

一個人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名譽,首先要愛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譽,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諾。

無心非,名為惜,有心非,名為惡。知錯能改,錯誤就能慢慢減少;若掩飾,則錯上加錯。希望那些“丟”了誠信的商人,吧誠信“撿”回來,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瑾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幾點將銘刻我心,永遠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