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史學習有感——以史為師,奮力前行

欄目: 黨員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6W

黨史學習有感——以史為師,奮力前行

黨史學習有感——以史為師,奮力前行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黨史學習是在建黨一百週年之際,全國上下開展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動。習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向我們深刻闡述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闡明瞭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和工作要求,對黨史學習教育進行了全面動員和部署,為今後一個時期立足本職,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以史明志,堅定理想信念。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説服力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就是要始終牢記黨的理想信念,不忘黨的最終目標,銘記黨的歷史經驗,以史為鑑。百年征途,共產黨接受了各種各樣的考驗,在考驗中不斷積累經驗,在積累經驗中不斷壯大,形成了以“四個全面”為核心的新時期治國理政總框架。黨史中藴含的治國理政瑰寶,是無數先行者躬身實踐出來的立國、興國智慧,是無數改革者知往鑑今治好國理好政的具體行動,是無數基層幹部一心為民辦實事做好事的形象詮釋,是隻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有力表現。當前,我們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廣大司法行政戰線同志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結合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黨史學習,進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鑄牢思想之魂,補足精神之鈣,夯實行動之基,嚴格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打折扣、不做選擇、不搞變通。通過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政法英模先進事蹟、廉政警示教育紀錄片和紅色影像資料,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引領方向、激勵鬥志、保持活力,不懼任何風險、不被外因所惑,練就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鑄就堅守信仰的銅牆鐵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以史力行,尋找初心使命。黨的歷史就是踐行初心使命的奮鬥史。回望過往,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便確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這一初心使命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事業中,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不懈奮鬥,並在長期的實踐中與人民羣眾建立了密切的血肉聯繫。從南湖紅船建立“共產黨”,到新中國成立實現民族獨立,到改革開放開闢新道路,再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守護羣眾安康,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眺望未來,我們更要築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黨的初心和使命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變成自覺行動,深入羣眾,體察民情。結合“我為羣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處理調解案件糾紛,進行普法教育宣傳,完善法律顧問平台,切實做到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憂羣眾之所憂、做羣眾之所盼,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羣眾關心的法務問題,答好時代法治之卷。如今的我們既要認清當代中國法治工作所處的重要位置,增強行動自覺,也要將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把牢正確法治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心和動力,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築牢永葆青春活力的羣眾基礎。

三、以史崇德,傳承優良作風。黨的歷史是黨安身立命的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與自我批評、艱苦奮鬥等優良傳統和作風,是在繼承和吸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基礎上,團結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鑄煉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是激勵我們不懈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使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鞏固。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前輩們浴火奮鬥出來的幸福年代,要飲水思源,通過專題黨課、外出實踐、集中學習,牢固樹立紀律規矩意識,主動接受監督,守住底線,遠離紅線,在紀律規矩約束下為民服務。發揚鬥爭精神,以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事業心、責任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更好發展積蓄更大力量。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自覺維護羣眾利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法律問題,增進民生福祉,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推動司法行政工作向前發展。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們司法行政系統人員更要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牢記初心、勇擔使命的實際行動,為加快建設全國轉型發展示範市、中原出彩樣板區,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鷹城絢麗篇章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交出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