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赴金寨黨性教育心得體會

欄目: 黨員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2W

感悟紅色金寨 永遠不忘初心——赴金寨黨性教育心得體會

赴金寨黨性教育心得體會

金寨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的貢獻,金寨老區不但保留了大量革命遺址,在那裏所孕育的大別山革命精神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我參加了雙浮鎮中心校黨總支組織的赴金寨革命老區黨性教育現場教學活動,先後參觀了紅色小鎮——湯家匯鎮,聆聽了閆榮安的講座,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紅軍廣場敬獻花籃,重温入黨誓詞。此行雖只有短短兩天時間,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實地參觀學習和聆聽革命故事,感覺自己的心靈受到洗禮,思想得到盪滌,精神得到昇華,可謂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紅色之行、感動之行、收穫之行。

安徽省金寨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全國第二將軍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組建了11成建制的主力紅軍隊伍,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發源地。四支長征隊伍中,有兩支隊伍與金寨密不可分,其中紅四方面軍主要發源於金寨,紅25軍直接誕生於金寨。革命戰爭年代,金寨先後有10萬英雄兒女為國捐軀,培養了59位開國將軍。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境內先後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是鄂豫皖三大革命武裝起義的主要策源地和爆發地,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地和區域中心。境內相繼組建了十一支主力紅軍隊伍,是紅四方面軍、紅25軍和紅28軍的主要發源。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四支隊伍有兩支在此發源,金寨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搖籃之一。在數十年的革命疾風暴雨中,金寨10多萬英雄兒女參軍征戰,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己追認的革命烈士1萬餘人,建國初期健在的縣籍老紅軍僅700餘人,1955年至1964年授少將以上軍銜59人,金寨因此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指導,第一站就來到金寨祭奠英靈、緬懷先烈,並親筆題詞:“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我們要沿着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先烈們為共和國立下的功勛值得我們後人永遠敬仰和銘記!在金寨紅軍廣場,我們佇立在革命烈士紀念塔前,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鞠躬拜謁,舉拳重温入黨誓詞。

帶着震撼,帶着感動,我們踏上返程。兩天的參觀學習雖然短暫,但給我們帶來的感動、震撼和洗禮,卻終身難忘。通過本次黨性教育活動,我深切感受到了“大別山精神”的深遠,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題詞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好紅色基因,永葆初心、永遠奮鬥,堅定不移、奮勇前行。

追尋紅色足跡 感悟革命精神——赴沂蒙黨性教育心得體會

沂蒙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沂蒙山區不但保留了大量革命遺址,在那裏所孕育的沂蒙革命精神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我參加了機關黨委組織的赴沂蒙革命老區黨性教育現場教學活動,先後參觀了山東省政府及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沂蒙紅嫂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此行雖只有短短兩天時間,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實地參觀學習和聆聽革命故事,感覺自己的心靈受到洗禮,思想得到盪滌,精神得到昇華,可謂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紅色之行、感動之行、收穫之行。

走進小山村,重温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情

“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是一座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莊,在講解員的引領下,我們走進了這座曾經歷過炮火紛飛、見證過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譜寫過沂蒙軍民魚水情的小山村。曲折的小巷,茅草披頂的老屋,彷彿向我們訴説着百年古村的歷史滄桑。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曾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數十萬軍民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侵略;解放戰爭時期,更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獻和犧牲。這裏不僅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戰爭年代的歷史風貌。

在這裏,一個個鮮活的“紅嫂”形象,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擁軍支前場景,一個個催人淚下的軍民情故事,一次次的讓我們紅了眼眶。啞婦明德英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毅然用自己的乳汁救治傷員;李桂芳等32名婦女用身體當橋墩,用門板當橋板,為解放軍戰士架起了一座“火線橋”;王換於在自己家中創辦戰時部隊機關託兒所,為了撫養革命後代而使自己家的4個孩子被餓死;沂蒙六姐妹起早貪黑地為軍隊烙煎餅、逢軍衣、做軍鞋,顛着一雙小腳,在崎嶇的山路上抬擔架、救傷員,推小車、送軍糧;一位與大公雞拜天地,結婚12年卻從未見過自己丈夫的新娘,在丈夫犧牲後無怨無悔地為公婆養老送終……這就是沂蒙紅嫂,這就是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故事裏藴含的那種無私大愛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參觀者,同時,從這些偉大女性的身上,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民羣眾對人民軍隊和共產黨人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

穿越烽火硝煙,感悟共產黨人的堅定執着

蒙陰縣的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外形是兩個紅色的三角形戰旗,在紀念館粗糙的紅色外牆上,嵌滿了19.47萬顆子彈,似乎在訴説着70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烈。進入館內,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組組雕塑,彷彿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  1947年4月,蔣介石在對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轉而對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發動了重點進攻。我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十個縱隊和大批的地方武裝,以壓倒一切的氣慨,以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經過3天3夜的浴血戰鬥,將國民黨素有“王牌師”之稱的整編74師3萬餘人全殲於孟良崮山區,師長張靈甫亦被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也是後來小説《紅日》的歷史題材。此次戰役扭轉了當時的華東戰局,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對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

參觀結束後,我們來到了紀念館後面的山坡上,只見山坡上密密地排滿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銀色五星的墳塋。在那場戰役中,有5000餘名英烈長眠於這塊英雄的土地上,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只有23歲。他們的生命似乎還沒來得及綻放,但他們卻用自己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熱血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上綻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安寧生活。所以,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珍惜幸福,不去為了祖國的強大而奮鬥呢?

墳塋靜靜,松柏肅穆,訴説的是一段歷史,感悟的是一種品質,傳承的是一種精神。在這裏,我們向粟裕將軍墓敬獻了鮮花,在烈士墓碑前重温了入黨誓詞,在老一輩革命者那種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雖犧牲生命卻在所不惜的精神的感召下,我對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也更加燃起了好好工作、報答祖國的決心。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本色

帶着震撼,帶着感動,我們踏上返程。兩天的參觀學習雖然短暫,但給我們帶來的感動、震撼和洗禮,卻終身難忘。通過這次學習,我對“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有了更新的理解。“愛黨愛軍”展示了沂蒙人民立場堅定、信念執着的崇高政治信仰;“開拓奮進”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進步、敢為人先的改革意識;“艱苦創業”展現了沂蒙人民在艱難困苦條件下自強不息、隱忍負重的精神風貌;“無私奉獻”表明了沂蒙人民顧全大局、自我犧牲的價值取向。沂蒙精神與其他紅色精神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沂蒙精神的創生主體是沂蒙的人民羣眾,因此其最鮮明的特質就是“羣眾”二字。人民羣眾是勝利之本、力量之源,正是因為我們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堅持一切依靠人民羣眾,一切為了人民羣眾,老百姓才真正信任黨、堅定跟着黨幹革命、搞建設、謀發展,黨和國家事業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沂蒙精神深刻揭示了人民羣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集中體現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精神品格,形象反映了我們黨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生動詮釋了黨的羣眾路線是全部工作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路線的寶貴經驗

作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我將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弘揚新時期革命精神,牢記歷史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努力工作,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真正把革命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紀檢監察工作中去,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羣眾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