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德育論文

教師德育工作隨筆

欄目: 德育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64W

教師德育工作隨筆

教師德育工作隨筆

——“發光的”金子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可謂是耳熟能詳了,如同“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為人熟知一樣,可是它究竟是否科學呢?它有着什麼樣的淵源和內涵?學生能否從這樣的語句中習得一二三?帶着這些問題,筆者查閲了相關資料,利用班會課時間和學生一起作了探討。本篇包含四個部分:課堂實錄,課堂小實驗,德育成果。本文采用的學生姓名均為化名,因篇幅原因,故去掉了實錄的細節。

一、課堂實錄。

同學們,凡聽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的請舉手,我現場統計一下。全班齊刷刷都把手舉起來了,全部五十二個學生,一個不少。看來這句話已經印刻在大家的腦海裏了。

第二個問題:這句話是誰説的?知道的同學請舉手,並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次舉手的少了一大半。劉強:“泰戈爾”;陳峯説:“應該是個中國人,魯迅。”;鄧亦琳:“我猜他應該是個商人,馬斯克”;管萍:“這句話我記得應該是美國的前總統—林肯説過”。非常好,大家各抒己見,這場頭腦風暴已然讓你們思緒濫飛了,只是大家在回答的過程中多了些許不確定,其實,你們可以更自信一些。

第三個問題,這句話有什麼內涵?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討論,兩分鐘時間思考,一分鐘時間組織語言。董萬利同學第一個説:“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是金子,終究是會發出光來的。告誡我們,要沉着、樂觀、積極向上,只要有才能,終究會發光並被人挖掘。”劉思露接着説:“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各種障礙,只要有能力,遭遇逆境也不要輕言放棄,始終要抱有希望,滿懷激情,真正的才華是不怕被埋沒的,總會等到照亮生命的那一刻,總會等到自己的舞台的。”

二、課堂小實驗。

三個問題輪番“轟炸”,相信大家對“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多了新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做一個實驗。這是一個完全不透光的黑瓶,大家能否肉眼看見瓶底?答曰:不能!然後我放一個東西進去,搖一搖確保裏面的東西確有存在。接着打開瓶蓋,面向大家。同學們能看清裏面的東西嗎?答曰:什麼都看不見。緊接着,我取出東西來,説:這是一枚純金的戒指。同學們,你們見金子發光了嗎,金子能發光嗎?學生齊道:“不能發光。”接下來,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右手照亮電筒,左手拿着戒指並搖晃。同學們看到了什麼?答曰:戒指閃閃發光。實驗結束,接下來我們根據剛剛實驗的結果探討進一步的問題。

三、德育成果。

第一,談一談這句話的來源。“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But gold will glitter forever.”這句話原本源自於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語言學家、思想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根據字面意思可以翻譯為:“不是所有閃閃發亮的東西都是金子,但金子卻會永遠閃光的。”學生思考,尼采是否澄清金子能發光的事實呢?得出的結論是顯然並沒有,所以金子到底能不能發光呢?學生分組探討這個嚴肅的問題後,得出觀點——金子可以發光,但並不是總會發光,它必須有一個嚴肅的前提條件——光源。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説:“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所以説金子能否發光,離不了使其發光的外因條件。和氏璧是價值連城的寶玉,必須碰上識玉的君主,否則獻玉之人難免皮肉之苦。千里駒是百裏挑一的良馬,必須遇到識馬的伯樂。不然縱是良馬,也難免遭冷落。由此,光源就是你們的伯樂,除了具備自身過人的本領之外,還應該遇到欣賞你的人。在此,我們便引出了另一個話題——借力而行。

第二,引言古語云:借力者強,智者借力而行。借力策略是一種藉助他人力量獲得成功的策略。作為學生,我們應當有意識借力做一名智者。教師是一種力,學習工具是一種力,家庭教育是一種力,社會關係是一種力,身邊存在的各種推動力,都可以合理利用,併發揮積極作用。學生需要把自己看成是“天生我才”的一塊金,積累經驗(直接的或間接的經驗),不斷提升、錘鍊和完善自己,奮鬥創造的同時,借這些“電筒”之力,照亮自己的人生。

第三,我們應當適時培養自己成為具有批判思維的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通過我們今天的討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是可以被質疑的。這就需要我們具備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體現為一種學習方法、一種思維能力、一種人格力量,它是學習者對知識產生過程和方法的適當性、資料證據的可靠性以及理論解釋的適用性作出判斷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習者使用分析、推斷、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等方式,提出明確問題、判斷失誤間關係、解決問題以及作出結論的能力;還是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主動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格。批判性思維不是詭辯,是基於邏輯、推理、實踐、驗證、再推理、再驗證的思維過程,其起點可能是基於常理,也可能高於常理,甚至還可能有悖於常理。

最後,通過這一堂課讓學生學到,一要有踏實嚴謹的科學精神,二要培養自己邏輯推理、勇於實踐的能力,三要具備批判性思維,理性看待,合理驗證,最終達到內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