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奮鬥精神演講稿多篇

欄目: 演講稿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1W

奮鬥精神演講稿多篇

思想宣傳 篇一

改革開放既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也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獨特優勢的過程。黨的領導的優勢、制度自我完善的優勢、制度高效運行的優勢等,在改革開放中得到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撐,也從一個方面詮釋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彰顯黨的領導優勢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從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看,黨的領導是順利推進改革開放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的成功彰顯了黨的領導的獨特優勢。

黨的領導確保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改革開放的方向問題,關係改革開放興衰成敗。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着正確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放為改革增添新的動力,開放也是改革。改革開放不是要改變國家的性質,而是為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通過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確保改革開放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避免犯方向性、顛覆性錯誤,這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黨的領導確保改革開放頂層設計的科學性。改革開放涉及各領域、各方面,要處理許多複雜的關係和矛盾。順利推進改革開放,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使黨能夠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在制定改革開放目標、推動改革開放進程時,能夠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妥善協調處理各方面關係和矛盾,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同時,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地位,決定了黨能將改革開放的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既立足當前,着力消除妨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更着眼國家未來發展,依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構建更為科學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頂層設計的科學性,確保了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的系統性、協調性和穩定性,為順利推進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黨的領導確保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之中,穩定是前提,沒有社會穩定,什麼事情也辦不成,改革發展也無從談起。黨的領導能夠保證改革過程中的公平正義,讓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使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同時,黨的領導能夠有效協調化解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挑戰,避免因為矛盾和挑戰影響改革開放進程、延緩改革開放速度。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社會穩定,根本原因在於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確保各方力量高度凝聚。改革開放的複雜性和長期性,要求達成改革共識、凝聚各方力量。藉助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決策參與機制,中國共產黨匯聚起推動改革開放的各方力量,如各黨派、各階層、各民族、各羣體、各地方的力量。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善於傾聽羣眾呼聲、反映羣眾願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贏得了人民對於改革開放的支持,凝聚起推動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

改革開放彰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能力,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走向成熟。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自我完善能力,主要表現在制度設計、制度改革、制度建構等方面。

從國情出發設計制度。獨特的基本國情、歷史積澱、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塑造了我國獨特的制度。中國共產黨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從我國國情出發進行選擇和安排,沒有照搬西方的制度和模式,在世界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並存的背景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保持了清醒頭腦和發展定力。對於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錯誤觀點、錯誤傾向,及時進行澄清和批判,避免其干擾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應認識到,社會上很多意見和建議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見和建議偏於極端。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也在那裏搖旗吶喊、製造輿論、混淆視聽,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則就是不改革。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對此,我們要洞若觀火,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事實表明,從國情出發設計制度,是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的基本遵循。

依靠改革完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臻完善,得益於其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這種自我完善能力不是來自外力推動,而是來自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也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黨,富有革命精神、革命勇氣,也講究革命方法與策略。通過改革破除妨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新的生機活力;通過改革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體制機制,實現制度創新。在改革過程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動搖,這是制度創新的底線;堅決破除妨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這是制度創新的主攻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依靠改革創新日臻完善,改革創新是制度完善的動力。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開放、發展的體系,它以寬廣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人類創造的優秀制度文明成果,依據我國國情加以消化吸收和變革創新,因而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構建完整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制度設計、制度改革過程中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同具體制度有機結合,使制度具有系統性和層次性,形成了微觀與宏觀相統一、局部與全局相協調、具體與總體相匹配的制度體系。這種相互聯繫、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的制度體系,保證國家治理的有序高效,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協調發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高效運行的優勢。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成為黨的政治建設首要任務。一系列黨內製度的完善,為國家制度的執行提供了重要支撐。由此,強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執行力,彰顯其效能。

改革開放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制度運行的高效率使國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也使我國實現了高速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蹟。

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構成國家治理的核心,黨中央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成為坐鎮中軍帳的“帥”;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有效保證人民享有廣泛、充實的權利和自由,強化人民主體地位,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國家治理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堅持依法治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漸完善,國家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使改革開放的過程成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

集中力量辦大事保障制度運行的高效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集中國家資源到最需要的地方、部門、領域,形成資源優勢、力量優勢,從而迅速實現預期發展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技術創新、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如高速鐵路網的建設,航天技術的突破,抗洪搶險、抗震救災中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等,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體現。

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優勢有機結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我們黨創造性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兩者的優勢有機結合。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有效克服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使資源配置更加優化高效,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世所罕見的巨大成就,同這個獨特優勢是分不開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是一個過程。不斷推進制度創新,讓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歷史任務。習近平同志強調:“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又將推動新時代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

思想宣傳 篇二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科學總結中國經濟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分析未來需要應對的挑戰,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

改革開放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在經濟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先後於1999年和2010年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國家和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我國97%以上的出口產品是製造業產品,成為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繼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之後的世界工廠。2013年,我國進口加出口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64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左右。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還是到現在為止沒有出現過系統性金融經濟危機的新興市場國家,而且在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短短40年間,我國經濟從很低的水平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進出口額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從温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7億多人擺脱了貧困。這樣的發展奇蹟,在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快速發展,是因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今天中國興旺發達的大好局面。

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

中國經濟改革並沒有套用任何現成理論,而是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以對經濟社會衝擊較小的漸進轉型方式啟動,以“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維持經濟社會穩定,提高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和資源配置效率,在不斷釋放後發優勢的過程中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並與時俱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在上世紀80、90年代,西方主流經濟理論認為我國這種市場和計劃並存的漸進轉型方式是最糟糕的轉型方式,造成的結果只會比原來的計劃經濟還差。然而,結果恰恰相反,我國經濟轉型取得巨大成功,不僅成功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且經濟發展成就令世界驚歎。那麼,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為什麼能實現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理解後發優勢。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有賴於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而這又要求現有技術和產業不斷創新,讓勞動者能夠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要求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不斷湧現,讓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得以從附加值比較低的產業配置到附加值比較高的產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要發展經濟、提高收入水平,都必須使技術不斷進步、產業不斷升級。

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可能性,被稱為後發優勢。利用這一優勢,發展中國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小的風險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取得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經濟增長。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處於世界前沿,只有發明新技術、催生新產業,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產活動採用的技術比當前這一期好,就是技術進步;只要下一期進入的新產業附加值比當前這一期高,就是產業升級。由於技術先進程度和產業附加值水平有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對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可以通過進入附加值比現有水平高且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產業中來進行產業升級。

當然,利用後發優勢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並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能利用後發優勢實現快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13個經濟體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續2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增長。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便是這13個經濟體中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個,也是趕超速度最快的一個。

但是,如果把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後發優勢,那麼,為什麼在改革開放前我國沒能利用後發優勢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回顧當時的歷史背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上下致力於實現民富國強。民富國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所謂民富,就是希望我國人均收入水平可以達到和發達國家同樣的水平。為此,勞動生產率水平就必須跟發達國家一樣高,產業就必須跟發達國家一樣先進。如果要快速趕上發達國家、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就要快速發展起跟發達國家一樣先進的資本非常密集、規模非常龐大的現代化產業。

然而,這些大產業都是發達國家最先進的產業,技術上有專利保護,又跟國防安全有關,即使我國想支付專利費也買不來,只能依靠自己搞技術發明。並且,那些產業資本非常密集,我國當時又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家,資本非常短缺,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沒有比較優勢,這類產業中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沒有自生能力,必須依靠政府保護和補貼才能生存。為了保證重工業發展,需要依靠政府降低資源要素價格來降低重工業投資和生產成本,由政府直接按計劃配置資源來保證重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採用國有制和對企業微觀經營進行直接干預的方式以保證企業按政府計劃生產。

然而,計劃經濟體制雖然讓我國快速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卻導致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率非常低,在1978年時,我國人均收入水平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沒有達到。這樣的發展顯然不可持續,既實現不了民富的目標,也實現不了對發達國家的真正趕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以後,我國轉變發展思路,推進市場化改革,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目標,開始發展那些能利用我國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能創造就業、吸納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對外出口和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也是創造利潤、積累資本的過程,這又使我國要素稟賦結構逐漸從勞動力相對豐富變成資本相對豐富,比較優勢從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逐漸變成資本相對密集的產業。也就是説,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功轉型,才使得我國得以充分利用後發優勢。

既然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是市場化改革帶來的,那麼,為什麼上世紀80、90年代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在轉型,其他社會性質的很多發展中國家也都在進行跟中國相似的、由計劃經濟或政府主導的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取得成功的卻寥寥無幾?為什麼那些採用被西方主流經濟理論認為是最優轉型方式的“休克療法”的國家,卻基本上陷入經濟崩潰、停滯和不斷髮生危機的窘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追趕發達國家的思想普遍存在於發展中國家當中。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想在貧窮落後的農業經濟基礎上建立起資本密集型現代化大產業,其採用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問題也和我國的情形相類似。其他社會性質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拉美和許多非洲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紛紛擺脱殖民統治,實現了政治獨立,也都追求在貧窮落後的農業經濟基礎上建立資本密集型現代化大產業,在經濟運行中形成了一系列本質上跟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一樣的市場扭曲和不當干預。

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推動改革開放時,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社會性質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向市場經濟轉型。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實現經濟轉型必須實施“休克療法”,按照“華盛頓共識”的主張把政府的各種干預同時地、一次性地取消掉。受這種觀點影響,不少國家採取了“休克療法”,其中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非社會主義國家。但“華盛頓共識”的主張忽視了原體制中的政府幹預是為了保護和補貼那些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重工業,如果把保護和補貼都取消掉,重工業會迅速垮台,造成大量失業,短期內就會對社會和政治穩定帶來巨大沖擊,遑論實現經濟發展。而且,那些重工業中有不少產業和國防安全有關,即使私有化了,國家也不能放棄,必須繼續給予保護和補貼,而私人企業主要求政府提供保護和補貼的積極性只會比國有企業更高。大量實證研究表明,這正是蘇聯、東歐國家轉型以後的實際情形。

我國採取實事求是的漸進轉型方式。既然轉型之前建立的資本密集的大型國有企業在轉型之後的開放性市場中沒有自生能力,那就應該在轉型期給予這些企業以必要的保護和補貼以維持穩定。同時,那些原來受到抑制而又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不需要保護和補貼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則應向內外資放開准入門檻;並且,針對當時我國存在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差的問題,設立經濟特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區等,集中有限資源在這些區域裏把基礎設施建設好,實行一站式服務。這樣,新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迅速變成我國優勢產業,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經濟高速增長帶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推動國民經濟整體的市場化轉軌;促進了資本積累,為啟動和深化原來那些不具備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改革創造了條件。隨着資本快速積累,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從不具備比較優勢變為具備比較優勢,企業也就有了自生能力,原來的保護和補貼便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也就能夠實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隻手有機結合,共同發揮作用。

應對新挑戰,繼續深化經濟改革

我國的經濟改革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漸進雙軌改革進程中存在的市場扭曲和不當干預,也導致了腐敗滋生、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這些都是繼續深化經濟改革要應對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市場扭曲、不當干預,杜絕腐敗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同時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反對特權,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脱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又有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脱貧;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羣體持續擴大,收入差距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還要看到,隨着客觀條件變化,特別是隨着我國快速發展過程中資本的快速積累,改革初期和中期那些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今天日益成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些產業中的企業在市場中也具備了自生能力,其中的優秀企業還具有了較強競爭力。因此,今後的經濟改革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來推進,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市場體系和競爭秩序。這不僅能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也能有效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

繼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起有效市場以提高效率;在發展過程中針對新出現的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去解決問題。沿着這樣的路徑走下去,我們必將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由於發展條件的相似性,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智慧,也將有助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克服發展和轉型中的困難,實現現代化的夢想。

拼搏奮鬥精神演講稿 篇三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朝氣蓬勃的青春裏,一定會交織着酸甜苦辣各種味道。在這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年華里,一定會有我們奮鬥的目標,而在我們奮鬥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酸的、苦的、辣的。但經過奮鬥的我們必將是甜蜜快樂的,所以,讓我們奮鬥吧,因為,奮鬥的青春是美麗的。

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過於平庸。上帝制造我們的時候就把我們造成不完美的人,我們一輩子努力的過程就是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的過程,我們的一切美德來自克服自身缺點的奮鬥,只有奮鬥不息,人生才能輝煌。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處在這個花季的年齡,就應該朝着一個目標去奮鬥!其實,奮鬥就是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生要奮鬥,青春才會更美好。去開闢屬於你的那條新航路吧!

青春,是一個多麼美好而富有詩意的字眼!有人把她比作初生的太陽;有人把她比作帶露的鮮花;有人則把她比作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東西——黃金!所以人們就説青春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而在這黃金時代裏不奮鬥,何時奮鬥呀!

奮鬥之路上不僅僅有明朗的陽光,還有猛烈的暴風雨,但無論是陽光還是暴風雨,都能帶給我們啟迪,帶給我們收穫。沒有經過奮鬥的青春不叫完美的青春,青春就應該有苦有甜,而在這苦與甜交織當中會帶給我們獨特的感受。

我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我已經愛過,恨過,歡笑過,哭泣過,體味過,徹悟過……”細細想來便知晴日多於陰雨,收穫多於勞作。是呀,即使生命中太多坎坷,即使我們付出沒有得到回報,但經過奮鬥的我們是快樂的,只要我們奮鬥了,那麼我們的青春便是完美的。

我深信,有了奮鬥的青春,這一路走來,一定會有歡笑,會有淚水,會有喜悦,會有遺憾,這些都會走過的,走過的我們不僅會有一個飽滿的青春,更會有一個豐滿的青春。而這些奮鬥,正如一雙翅膀載着我飛過青春的天空,留下一道優美的弧線。

謝謝大家!

思想宣傳 篇四

新時代奮鬥精神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究竟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為我們在新時代以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思想引領和行為遵循。我們要深刻領會並牢牢把握踐行新時代奮鬥精神,切實把奮鬥精神貫徹到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全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弘揚奮鬥精神,他無論在地方做領導工作還是作為黨的總書記領導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都結合具體實踐,對奮鬥精神作了許多論述,形成了新時代奮鬥精神,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究竟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為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奮鬥的政治意涵及目標指向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對奮鬥作出了深刻的理論闡述,賦予其嶄新的政治內涵。一是把奮鬥與人生緊密聯繫起來,提出“奮鬥人生”理念,闡明有信念、有夢想、有奮鬥、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把奮鬥提升到人生意義和正確人生觀的高度。二是把奮鬥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緊密聯繫起來,闡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奮鬥史。三是把奮鬥與新時代緊密聯繫起來,闡明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四是把奮鬥與中華文化緊密聯繫起來,闡明奮鬥是艱辛的、長期的、曲折的,具有傳承性和時代性。

在新時代,奮鬥的目標包括三個層次:一是信仰和理想層次,即樹立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保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始終為信仰和理想而奮鬥;二是使命層次,即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始終為崇高使命而奮鬥;三是具體目標層次,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新時代奮鬥精神的具體內容及形態

概括起來,新時代奮鬥精神的具體內容主要體現為“四個奮鬥”:即接力奮鬥、共同奮鬥、頑強奮鬥、艱苦奮鬥。這“四個奮鬥”構成新時代奮鬥精神的整體內容,呈現出全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精神姿態和精神風貌。

接力奮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持續奮鬥的形象表述,是指奮鬥目標不變、奮鬥進程持續不斷,有時直接用持續奮鬥或接續奮鬥表述。接力奮鬥是對奮鬥的歷史把握,體現的是善於從歷史的視野認識和看待奮鬥,善於從歷史的高度、歷史的進程、歷史的階段性觀察和認識奮鬥的思想方法,把握的是中國共產黨奮鬥的歷史規律。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圍繞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標接續努力的狀態,即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產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鬥。他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準確闡述了持續奮鬥的意涵,指出從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再到目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黨扭住這個奮鬥目標,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跑,直到目標最終實現。二是指持續奮鬥的歷史進程。接力奮鬥是由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奮鬥串聯起來的長期奮鬥的歷史過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奮鬥,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鬥。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共同奮鬥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羣眾為偉大事業努力奮鬥的實踐狀態和精神狀態,是黨與人民羣眾一起奮鬥,有時直接表述為團結奮鬥。共同奮鬥體現的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始終如一的堅持和運用,體現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羣眾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始終如一的堅持和運用,體現的是對黨的羣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終如一的堅持和運用,也是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在實踐層面的具體表達。共同奮鬥的本質反映的是黨和人民羣眾的共同理想、共同意志和共同心願,揭示的是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羣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實踐形態以及黨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而努力奮鬥的客觀實際。共同奮鬥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其意涵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全體人民共同奮鬥,每個人都要奮鬥。只有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鬥,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二是黨團結帶領人民奮鬥,同人民奮鬥在一起。我們黨的宏偉奮鬥目標,離開了人民支持就絕對無法實現。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三是指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奮鬥,一起努力。只要海內外中華兒女緊密團結起來,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團結一心奮鬥,就一定能夠匯聚起實現夢想的強大力量。兩岸同胞要真誠團結合作,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從根本上看,共同奮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的體現。

頑強奮鬥是指不畏艱難險阻,不屈不撓,英勇奮鬥,體現的是直面問題、與困難作堅決鬥爭,攻堅克難、戰勝困難的精神狀態,反映的是堅定的信念、必勝的信心、無畏的英雄氣概、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堅韌不拔的釘釘子精神。第一,頑強奮鬥是黨作為“先鋒隊”和“戰鬥堡壘”具有的獨特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團結帶領人民前仆後繼、頑強奮鬥,把貧窮落後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他多次用愚公移山寓言表達頑強奮鬥精神,在講到打贏脱貧攻堅戰時,提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第二,頑強奮鬥就是啃硬骨頭,主要是指攻克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後的難題,攻克任何影響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的艱難險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鉅,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就要一鼓作氣,畏葸不前不僅不能前進,而且可能前功盡棄。改革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義無反顧推進。第三,頑強奮鬥需要弘揚英雄精神。英雄精神內在地包含着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頑強奮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崇尚英雄,捍衞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事蹟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艱苦奮鬥是指在條件十分惡劣的客觀環境下矢志不移、堅貞不渝、不怕困難、不辱使命努力拼搏,旨在克服艱難困苦而努力為黨和人民事業拼搏,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勤儉辦一切事業。我們黨從艱苦奮鬥中走來,須臾不可忘記艱苦奮鬥。在“四個奮鬥”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艱苦奮鬥最多,艱苦奮鬥是新時代奮鬥精神的核心,居於突出地位。他把能不能堅守艱苦奮鬥精神,作為關係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在許多重大場合反覆強調保持艱苦奮鬥精神,並將其納入革命精神、鬥爭精神、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以及長征精神、勞模精神、塞罕壩精神等等。

“四個奮鬥”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支撐,構成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鞏固、發展、壯大的強大內生動力,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劈波斬浪、揚帆遠航的原動力。

努力踐行新時代奮鬥精神

新時代奮鬥精神,是共產黨人奮鬥思想的集大成。奮鬥精神有着深遠的文化淵源、歷史根基和實踐基礎。一是源於5000多年曆史形成的中華文化,特別是繼承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中的艱苦奮鬥思想;二是源於黨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奮鬥精神時經常徵引黨的歷史,經常引用黨的領袖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論述,經常提到各方面英模人物的事蹟,紅色文化是其奮鬥精神的主要思想文化來源。三是源於深厚的實踐,一方面來自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羣眾滿懷豪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另一方面來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和中央從事領導工作的實踐,這兩個方面都是新時代奮鬥精神的直接實踐來源。

新時代奮鬥精神是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精神風貌的科學概括,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本質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履行初心和使命的強大動力,為我們在新時代以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思想引領和行為遵循。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深刻領會並牢牢把握踐行新時代奮鬥精神,才能努力做信仰信念的堅定者、新時代的不懈奮鬥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貢獻者,才能切實把奮鬥精神貫徹到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全過程,形成競相奮鬥、團結奮鬥的生動局面。

弘揚奮鬥精神的演講稿 篇五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夢想讓青春生動》。

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莫過於青春。她激情、美麗、充滿希望。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因為青春懷揣着最自由廣闊的夢想。夢想讓青春生動!

青春,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更是一種感覺。是夢想給心靈活力,讓這種青春的感覺永不老去。我堅信追求夢想的心靈會青春永駐。

夢是期待,而夢想是堅強——是把飄渺的夢堅持作為自己理想的勇氣和執著,是對自己負責的境界。我們的夢想,是一個簡單的信念,是一份對自己未來與生命的責任。也許,是二十歲的豪情壯志;也許,是青春期的迷茫與衝動;也許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聲,渴望成功。無數的“可能”,無數的“希望”,因為我們的青春歲月充滿奇蹟,我們心中大大小小的夢,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裏芬芳瀰漫

關於青春夢想,一個叫石田裕輔的日本人讓我震撼。他原是普通上班族,夢想環遊世界。於是發下「不去會死」的豪語,辭掉人人稱羨的大企業工作,踏上世界之旅。歷經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完成壯闊的五大洲完騎世界記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有些地方,不去會死,有些事情,不做會死。有人擁有如此執着而純粹的夢想。我想,石田裕輔的人生一定是精彩絕倫,充滿生機的,因為他一直在踐行着他的夢想,做着他最想做的事情。

我買了一本他據此出的書,書名就叫《不去會死》,放在桌上,提醒自己,既然有夢就下定決心去實現,這才是青春該有的氣魄與堅定。才不會辜負了這最美好的年華。

也許,夢想總是很遙遠,但只要我們踏實前進,總會一點一點縮短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你的夢想是什麼?能説出自己夢想的人,就會比沒有夢想的人有更多的機會去實現夢想。若有夢想,就從現在開始去嘗試實現吧,也許不久就會夢想成真!若還沒有,就請仔細思考自己的夢想吧,夢想是收穫的土壤,是成功的萌芽。夢想讓青春生動,讓生命充實!

弘揚奮鬥精神的演講稿 篇六

大家好!

奮鬥是種子衝破泥土的衝勁;奮鬥是流水衝擊巖石的動力;奮鬥是陽光撒滿大地的精華;奮鬥是火箭直衝雲霄的碩果。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應安於現狀,對現在所擁有或所期盼的事情感到知足,為此而失去積極向上,勇敢攀登的動力。那麼你的生命將會從系衰落,人生也會變得暗淡無光,不要為了現在一點的成就而放棄了你那份應有的奮鬥拼搏精神;不要為了這棵樹而放棄那片茂密葱鬱的森林。在任何時候都應看清楚自己最終想要什麼,不要被暫時名利所矇蔽自己那份堅持不懈勇敢拼搏的精神。

在人生道路上,的確有很多這類人,他們為了享樂追求時尚,沉醉於桃花源記般夢幻中的網絡世界,像吸取毒品般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使自己消極,對人生失望悲觀,這種是自身引發的消極表現,也是我們不應倡導的。我們生活在這個花花世界中,各種事物都不斷更新,什麼事物也與時俱近,同時我們的思想也因如此,只有這樣,我們保持那分奮鬥拼搏的精神,才對人生充滿失望,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是我們奮鬥的基礎。

只要我們奮鬥,為成功奮鬥,為未來奮鬥,為夢想奮鬥,這樣我們的人生才不會白白流逝,才會過的滿足。奮鬥是成就夢想的前提,只有你擁有了一個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自己想達到的夢想,那麼這份奮鬥精神就會換成你前進積極進取的動力,因此奮鬥與夢想是緊密相連的,只要用了奮鬥精神,還怕夢想不能實現嗎?當今社會就有很多例子:就如:____獲得____的世界冠軍,這就是他奮鬥的結果,要是他不會堅持信念相信自己拼搏奮鬥,為夢想而全力以赴,突破夢想,超越自己,那麼他還會得到冠軍麼?他還能奮鬥不熄嗎?的確奮鬥是一個人積極向上的表現,只有你擁有你奮鬥精神,成功與關鍵,重視奮鬥精神吧!不要因它只是一種精神而忽視它,不要因為它在你眼中不氣眼而看不起它。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奮鬥,就像在我們的學習中,如果你只憑着自己平時自認為好的成績而不為再最遠大的目標而奮鬥,就此荒廢學業,那麼你最終將會落後與別人,成績也將一落千丈,不要為了霎時間的榮耀,成功就此失去奮鬥的精神。我們要向孫中山那樣越敗越勇,吸取經驗,取得勝利!

夢想是天空中翱翔的雄鷹,夢想是空中飛舞的風箏,而奮鬥則是雄鷹的翅膀,放飛風箏的繩索,他們互相纏繞,缺一不可!

奮鬥精神的演講稿 篇七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青春多姿多彩;青春是熊熊烈火;青春在我們手中。既然是自己的青春,就要好好利用,而不是浪費。

在青年時期,每個人的大腦都會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身體各方面的表現都會得到提高。青春期是每個人的花季。能否讓我們的生命之花綻放,取決於我們現階段的努力。往往在一羣人中,大部分努力的人都取得了成功。當然,不奮鬥的人,最後也只能一事無成。小時候説長不長,説短不短。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同時要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青春要自己做主。

舉個我曾經聽別人説過的例子。有一個大學生,從小到大一直在做媽媽給他的東西。他十幾歲的時候,媽媽只讓他好好學習,媽媽幫他做其他事情,比如洗衣服。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沒什麼,但是隨着他的成長,問題也隨之而來。因為努力學習,他從重點大學畢業。因為他學識淵博,一家高薪公司聘用了他。一開始沒什麼,但是時間長了,他的舍友們經常用怪物的眼神看着他。為什麼?因為他連衣服都不會洗,雖然知識豐富,但自理能力差。最後,我不忍自殺。這個例子不是告訴我們要獨立嗎?他總是按他媽媽説的做。他沒有主見。他媽媽能幫他一段時間,卻幫不了他一輩子。很多時候,我們要靠自己。如果我們一生都在別人的指揮下度過,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努力的人往往會有一些不自己做決定的人。最終,他們要麼成為那些命令他們的人想看到的,要麼一事無成,成為被別人唾棄的“啃老族”。我們的青春要靠自己去決定,去奮鬥。我們的夢想應該由社會的需求和我們所愛的東西來決定,我們應該朝着這個目標不斷前進。華説:“智慧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在這個黃金時代,我們要奮鬥,要拼搏,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吃苦了就能當師傅!”這是我的老師經常告訴我的一句話。如果受不了枯燥的學習,又怎麼會有成功的喜悦呢?現在的奮鬥是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社會的未來,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為了我們的祖國,同學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吧!

我們這一代新人,辜負不了祖國的期望。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年輕就要堅強!”同學們加油!

思想宣傳 篇八

無論是國家、民族、政黨還是個人,都需要有強大的精神動力。精神動力是一個民族跳動的血脈,一個國家行進的驅動,一個政黨壯大的源泉。欠發達地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展不足仍是最大的實際。突破欠發達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瓶頸,迫切需要承接歷史傳統、體現時代精神、極具歷史厚重感和現實傳承價值的精神力量,以其作為開拓進取、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支撐。

“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譜系中的一座精神豐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弘揚的中國精神,也是新時代推動欠發達地區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應該深入挖掘“紅船精神”與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點,通過在欠發達地區的創造性運用,讓“紅船精神”煥發出耀眼的時代光芒。

1、以首創精神為指向,開創欠發達地區轉型追趕新局面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是“紅船精神”的重要內涵。今天,欠發達地區要闖出發展新路,必須以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為指向,推動欠發達地區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

長期以來,一些欠發達地區實行的是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成本競爭、低效率產出的發展模式。隨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欠發達地區面臨創新能力不足、投入有限、資源分散等問題。在新一輪競爭中,一些傳統的發展優勢正在減弱。欠發達地區要想走出新路,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由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推動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欠發達地區可以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新的歷史性機遇,在創新驅動上拔得頭籌、佔得先機。

以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推動欠發達地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需要在企業、政府、人才、平台、體制機制、文化等方面形成合力。企業方面,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把特色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提升企業的整體市場競爭力。政府方面,要更加註重製度創新、政策創新和工作方式創新,讓政府的公共服務與企業的實際需求更加合拍。人才方面,要大力引進和培育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健全完善激勵創新的利益導向機制,大力營造有利於人才脱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平台方面,要突出優勢領域,構建特色產業生態圈,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搭建產業技術聯盟、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導入平台型龍頭企業。發揮市場機制,打造一批普惠、智能、協同、融合的眾創空間,設立產業驅動孵化平台,搭建技術共享和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立新型孵化器,提供開放共享服務的孵化模式。體制機制方面,要加快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體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科技開發。文化方面,要激發社會創新活力、提高創新體系效率,根本在於創新文化、創新精神的培育和認同。

2、以奮鬥精神為引領,書寫欠發達地區幸福生活新篇章

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是“紅船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區位、地理、經濟基礎和文化等因素影響,欠發達地區要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鉅繁重,困難和挑戰突出。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用不懈的奮鬥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發揚奮鬥精神,要有不畏難、不氣餒、不言敗的信心,克服強調客觀、畏難發愁的情緒。長期以來,欠發達地區在發展道路上有很多矛盾和挑戰,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一些同志也容易因此背上思想包袱,總認為欠發達地區區位差、底子薄、基礎弱、困難多、條件差,總感到信心不足、難有作為,以致缺乏勇氣,意志消沉。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業是人創出來的。悲觀失望、自怨自艾會使我們徘徊不前。要樹立“欠發達地區有大作為”的豪邁氣魄,掃除思想障礙,克服自卑心理,把差距看作潛力,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勇於趕超的精神,不甘落後、奮起直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把中央決策部署與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實際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切實用好中央的政策措施,創新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開拓進取,埋頭苦幹,走出一條符合欠發達地區實際的轉型追趕之路。

發揚奮鬥精神,要樹立憂患意識,摒棄小進即滿、小富即安的觀念。由於眼界和胸懷的侷限,越是欠發達的地區,越容易滿足已有成績,產生沾沾自喜、盲目樂觀的情緒。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要跳出欠發達地區看欠發達地區,站在全國看欠發達地區,面向未來看欠發達地區,樹立戰略眼光,加強戰略思維,立足全國找準定位,用更新的理念拓展發展空間、更實的舉措提升發展層次,認真學習先進省區的好經驗,樹立“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急迫感,認真查找自身發展中的不足和問題,做到永不自滿、永不懈怠、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能讓機遇在“自以為是”中喪失、發展在“沾沾自喜”中遲緩、差距在“盲目樂觀”中拉大。

發揚奮鬥精神,要奮力搶抓機遇,搶佔先機。機遇是流動的資源,只有抓住機遇,才能夠在競爭中搶佔發展先機、贏得主動。挑戰和機遇從來是並存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關鍵看如何把握和應對。任何停步不前、故步自封或者觀望猶豫、畏首畏尾都會錯失發展的機遇。要結合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把中央和本地區的發展思路聚到一起,爭取更多的政策傾斜。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為欠發達地區今後和未來一個時期發展帶來的新的歷史性機遇,乘勢而上、借力發揮,用足針對性政策、用活差別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

發揚奮鬥精神,要統籌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克服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的做法,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要善於辯證思維,運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以總攬全局的戰略眼光謀劃發展;要眼光長遠,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預見性。着力消除急功近利多、着眼長遠少的傾向,牢固樹立全局觀念,統籌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對需要長遠規劃的,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對需要加快推進的項目,搶抓進度、一抓到底。做好各項工作,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懷,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的教誨,以“釘釘子”的精神,心無旁騖地幹、鍥而不捨地幹、“擼起袖子加油幹”,幹在實處、幹出實效、幹出實績。

3、以奉獻精神為導向,鍛造欠發達地區幹部隊伍新面貌

立黨為公、忠誠為民是“紅船精神”的重要內容。政治路線確定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宏偉藍圖能否實現,關鍵在於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廣大幹部既是黨的工作的組織實施者,又是行政權力的直接行使者,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在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管好班子、帶好隊伍方面起着關鍵作用。

要進一步明確幹部的共性標準和欠發達地區的特殊要求。就欠發達地區而言,發展不足仍是最大的問題。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幹部必須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懈苦幹。在欠發達地區,看一個幹部是不是稱職,是不是選準用好了,關鍵要看這個幹部思想是否解放、是否能幹能闖,就像十九大報告指出的那樣“旗幟鮮明為那些敢於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和正確的輿論引導,引導廣大幹部正確認識對欠發達地區幹部的要求,既不能有所偏頗,也不能一味苛求;應該對開拓在前、埋頭苦幹的幹部大膽使用、熱情支持,形成鼓勵探索、激勵幹事的選人用人風氣和氛圍。絕不能讓“不幹事的人挖苦嘲弄乾事的人”的風氣蔓延。要形成這樣一種輿論氛圍:欠發達地區在幹部選拔任用方面既要符合中央要求,又特別需要具有開拓創新意識,敢想、敢闖、願幹事、能幹成事的幹部。要允許爭議,寬容失敗,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

要以更加寬廣的視野選好用好開拓創新能力和貫徹落實能力兼備的幹部。應該看到,在欠發達地區,因能力欠缺不能適應工作現實需要的情況還普遍存在。這種狀況制約了工作績效的提高,也引發了一些幹部進取意識、奮鬥精神的動搖,自甘“技不如人”。因此,提升廣大幹部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一是要具備開拓創新能力。欠發達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夠,精準脱貧任務艱鉅。問題和矛盾的凸顯要求幹部們不能用舊眼光看待問題、不能用傳統思維認識問題、不能用固定模式解決問題,必須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辦法認識和解決新矛盾新情況,摒棄“速度情結”“換擋焦慮”,堅持不懈補短板,促使發展走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軌道。二是要具備貫徹落實能力。當前,中央和欠發達地區黨委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這些重大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把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徵與規律,貫穿了新發展理念的探索與實踐。貫徹執行這些決策和部署,要求廣大幹部必須立足本地實際、真抓實幹。在執行政策、決策時必須原原本本、原汁原味,不能打折扣、搞變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出現執行“異化”現象。三是把開拓創新能力和貫徹落實能力有機結合。只有“結合”這一筆“點睛”到位了,能力建設才能“盤活”,才能使中央和上級的政策、決策在貫徹落實過程中不至於“變味”,同時又能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使各項工作的開展富有創新意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