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3年紀念七七事變77週年演講稿1800字精彩多篇

欄目: 演講稿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3W

2023年紀念七七事變77週年演講稿1800字精彩多篇

2022年紀念七七事變77週年演講稿1700字 篇一

各位尊敬的愛國人士,各位戰友們,各位來賓:

大家好!“79年前的今天,在那個銘記青史的日子,在――“蘆溝曉月長橋上,宛平城威嚴門外”,是我們的忠勇大義的先輩,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東瀛倭寇,用血肉之軀,用古老的唐刀,在這裏義無返顧的捍衞着我們中華的尊嚴” ,在今天、在這神聖莊嚴的地方,紀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侵略,維護神聖中華領土完整,中華國家和民族、主權、天威不被侵犯的日子,我輩能夠代表中國的愛國網絡來致辭紀念我們偉大的先輩們,我輩的榮幸和驕傲,能夠參與這麼重大的活動,是歷史對我輩付與重任的期望……

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幸福的生活在網絡時代,是先輩們用生命和熱血為我們開創的,是先輩們留給我們豐厚的遺產,安寧與祥和,讓我們成為高科技時代的驕子,我們是信息時代的精英,我們更應當是優秀的中華民族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面對“九千載歲月,五千年文明”,我們有義務來接過先輩傳流給我們――“火紅如朝陽赤日,炙熱若熱血丹心”的愛國主義旗幟,讓千萬年來不朽的中華再次復興……

當我們懷着美好憧憬與希望告別二十世紀,欣喜地邁進二十一世紀後,一個全新的網絡時代展現在我們面前,告別世紀之初的風雲激盪,放眼世界格局的變遷,愛國和民族――這永恆的主題,又以嶄新的面貌“海天潮水動地來”,關於“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講話,“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要從中國小開始”,“七勇士成功的保釣登島,對中國海疆主權的宣誓”……,都是在以絕對現實的例證,説明我們需要有強大的中國,強大中華民族,弘揚愛國主義和愛國主義,需要全體志士攜手並肩團結起來,繼承先輩們的“赤膽忠心,愛國豪情”,追隨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華振興崛起而奮鬥……愛國和民族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之一,愛國是一切革命工作行動的歸宿,民族振興是生命的理念,在歷史長河裏愛國是最崇高的作為,也是回饋最多榮耀的,他能在汗青史冊上體現您的生命價值,只有昇華你的情操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失去了祖國,一切都不再具有意義。網絡是生活世界的外延,生活是網絡世界的內涵,自由的充滿遐想的空間,有我們生活的疆界,面對陰暗的敵人,面對卑劣的對手,鍵盤和鼠標是我們的武器,論壇是我們的陣地,沒有任何利誘和迷惑,可以改變我們的意志。古老的長橋,古老的城垣,記載着歲月的滄桑,銘刻着歷史的教訓,昨日的烽火硝煙,依然歷歷在目;引狼入室,以血飼狼,養虎為患,為虎作倀,不是我輩的作為。無國何以有家,漂泊天涯的遊子,試想――滄海茫茫路在何方?

流浪的民族只能是風中,飄搖無助的枯葉,試問――歸根何處?我們不是變質的一代,風花雪月,不是我們的理想;我們不是沉淪的一代,紙醉金迷,不是我們的生活;網絡的蘭色、火熱的紅色與春意的綠色是新世紀的時尚,它體現着一個國家和個人的文明與素養,也標誌着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只有愛國主義才是我們最崇高的信仰,當個人宗教和信仰,當個人理念和思維,與國家利益衝突時,作為中國人,作為中華民族,作為堅定的中國愛國主義者,我們必須義無返顧的選擇愛國,“蒼天做證,日月為鑑”,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是我們永恆、而神聖的使命。

歷史總是在以它凝重的方式和筆墨,記錄着人類的智慧和情操,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永遠讓我們可以體會和領悟到愛、希望、信心和鼓勵,使我們更執着地去追求夢想與憧憬。在面臨國際挑戰、遭受挫折和感到無望之時,對祖國的熱愛會給予我們以強大力量;在惶惑、痛苦和失落之際,是祖國給給予我們以慰藉。“人類雖然只有一個地球,但是我們更只有一個祖國。”我們江山如此多嬌的祖國,是大自然在先輩勤奮耕耘後,賜予我們最珍貴的寶藏,走到陽光下,擁抱廣闊的天地,讓我們都永遠銘記自己的歷史重任:信念如山般執着,性情似水般活潑,愛得博大深沉,活得充滿激情,健康而向上,朝氣而蓬勃。

2022年紀念七七事變77週年演講稿2000字 篇二

各位尊敬的愛國人士,各位戰友們,各位來賓: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為了紀念這特別的日子,並絢懷為我們國家浴血抗日的英雄們,寫下這激越的文章,從而激勵自己並時刻提醒:勿忘國恥!

79年前,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竟開始攻擊中國駐軍,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華北戰事一天天擴大的時候,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了進攻。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79年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槍在盧溝橋畔打響。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承受了3500萬同胞的傷亡、6000億美元的損失。

79年前的歷史,已經離我們這一代人很遠。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無數英烈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付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財富。

79個春秋過去,中國已不是過去的中國,但歷史的風雨怎能吹熄我們心中的盧溝橋的連綿烽火,和平的歌聲中更不能隱去“七七事變”呼嘯的槍聲。盧溝橋的槍聲是我們民族奮起雪恥的號角,是振聾發聵的警鐘,是歷史正義的驚堂木。面對侵略者的兇殘狂暴,長期積弱受辱的中華民族,在槍聲中警醒,在槍聲中奮起,用正義的槍聲宣告我們民族的浴火重生。牢記落的就要捱打,發展才能強大。

半年世紀的侵略史,讓我們對日本充滿仇恨,但這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許多的人眼裏還只有仇恨,而仇恨背後的智慧和自信,卻經常在盲目的自大中消失。時間轉到現代、現在,日本向中國發起了新一輪的挑戰,而這種挑戰與120xx年前不同,這一次是中國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強大,儘管離真正的強大還有很遠,但至少我們看到了希望。這一次,日本更加聰明,更加狡詐,而中國如何不被日本牽着鼻子走,這才是中國人要做的,這是大智慧。

我們不能忘記那槍聲,是因為有些本應該記住歷史教訓的人偏偏患上了歷史的“健忘症”。日本侵華戰爭,明明給中國人民帶來了3500萬人傷亡的空前浩劫,一些日本政客和右翼分子卻厚顏無恥地説日本是“受害者”,叫囂“日本侵華是因為中國爆發了反日運動”,明明是對雙手沾滿中國和亞洲人民鮮血的戰犯。卻偏偏有人否認東京審判,不顧受害國人民的憤憤之情,再三崇拜那些罪惡的亡靈。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更警示我們要永遠的記住那場戰爭,

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對當年帶給中華民族深重苦難的那場侵華戰爭拒不認賬謝罪,那個讓中國人民蒙受恥辱的日子———“7.7”,註定不會從我們的記憶中淡化或抹去。有些事隨着歲月的流逝可以隨風而去,但是對於曾經飽受日本侵略者蹂躪、傷亡了3500萬民眾的中華民族來説,往事怎能如煙?

日本右翼勢力一直沒有坦誠面對那段侵略戰爭歷史。這種異乎尋常的頑固與反動經常使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受害國家人民感到憤怒和難以理解,同時也成為日本與有關國家發展關係的一大障礙。

一個對曾經傷害其他國家人民的歷史諱莫如深,同時又屢屢突破和平憲法限制執意向軍事大國目標邁進的國家,怎麼能讓曾經飽受其侵略、有過慘痛教訓的鄰國人民放心呢?一個缺乏勇氣和正義面對自己歷史污點的民族,又怎麼能指望曾深受其害的鄰國人民的寬恕和諒解呢?

79年前的一槍,打開了日本全面進軍中國的第一槍,當今天我們最多人隨着日本右翼的思路在討論誰打槍第一槍時,真正在笑的是日本右翼,而我們國人在對待歷史的似是而非的態度與我們的史學家面對政治意識形態而有意讓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每模糊的同時,真正在笑的是日本右翼,我們沒有日本人的嚴謹態度,對待歷史,我們迴避的太多,對待現實,我們迴避的還是太多,而真正可以讓我們將仇恨化為動力的源頭,我們找不到,我們找到的更多的是原始的衝動與集體無意識的盲目,當我們許多人抵制時,我們就開始抵制了,當我們太多人説上街時,我們就上街了,當我太多人説日本人壞時,日本就壞了,但無論如何,日本還在好好的存在着,日本在向海外派着兵,日本在申請着入常,日本在蠶食着中國的領土,日本人在看不起中國人,這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説,中國從來就沒有戰勝過日本,而我們面對這種日本人的種種歷史與現實的蔑視,心中之情可想而知,這種民族仇恨之複雜糾纏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而中國歷史與現實發展之種種悖論又讓這種仇恨不斷在自身與外界的情感中放大。

今天,在七七事變79年的今天,我們應該卻做的是要反思我們的歷史,面對我們的現實,有建設性的開拓我們的未來,歷史不相信眼淚,現實不相信眼淚,未來更不相信眼淚,只有仇恨的民族將永遠是卑微的民族,我們需要的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化仇恨為動力,去全民族的努力,少説多做,用自強去換取自尊,用努力去換來尊重,用智慧去換來強大。

2022年紀念七七事變77週年演講稿1500字 篇三

79年前的今天,日軍鐵蹄踏上盧溝橋。

今天,為和平、為祖國的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讓我們以理性和深情來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北京西南郊永定河上的盧溝橋。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竟開始攻擊中國駐軍,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華北戰事一天天擴大的時候,1937年8月13日日軍又在上海發動了進攻。宛平城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1937年的7月7日,日軍進犯宛平城,盧溝橋事變發生,日本全面侵華開始,中國抗戰拉開序幕。我們該拿什麼來紀念79年前的“七七事變”?有人寫評論建議,將7月7日定為“國恥日”;此前,也曾見到有人建議將“九·一八事變”之日確立為我國法定的“國恥日”,以“警醒國人”。可我總是在期待以更多更實在的紀念方式,來紀念值得紀念的“紀念日”。

日本作為典型的新舊文化並存、菊花與刀同在的“雙層文化結構”的國家,有許多讓人瞠目的厲害之處,一位深入研究日本的前蘇聯學者就曾説過這麼一句話:“日本人善於捕捉生命運動的最隱蔽的形式。”這句話大有深意存焉!面對人家經濟文化實力的強大,在紀念“紀念日”的時候,我們應該反思的恰恰是:我們該拿出什麼樣的沉甸甸的“實”來!

無論是在歷史文化層面,還是在經濟現實層面,我們都更需要務實求真,不必過多地空喊那些憤憤然的口號。早在1987年,上海市大學聯考語文的作文題目是《有感於50年前的今天》,這是迄今為止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對“七七事變”的一個紀念,雖然無聲,卻有教益。那時大學聯考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提前到6月,而開考語文的那一天恰恰是7月7日,1987年距離1937年恰好是50週年,在考場裏喚醒學子對我們民族深重苦難的回憶,讓中國人民艱苦卓絕八年抗戰“戰場”上的槍炮聲,無聲地瀰漫於今日的“考場”,這比多少空洞的説教和虛擬的紀念要好上無數倍。

作為紀念日,有的是喜慶的,有的是恥辱的,有的是傳統的,有的是新立的,有的則無關痛癢。現今國人見得最多的,大約是“疾病日”,幾乎每一種常見疾病都設立了一個“日”。人的身體健康是重要的,但更要緊的是精神的健康。此時此刻,我的耳際迴盪着《松花江上》,那是作曲家張寒暉於1937年7月12日在西安創作的歌曲,是對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三省的血淚控訴,也是一位作曲家對“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的最好紀念———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忘了作者是誰了,他回憶了自己的孩提時代,懵懂中將“九一八,九一八”聽成、唱成“救一把,救一把”,從而讓那歌聲更加悲切感人,矢志不忘!

聽到了嗎,在今天,我們如果真的沒有更好的紀念招數,那還不如干脆唱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唱一唱“救一把,救一把”吧,在心中,在心靈深處!

2022年紀念七七事變77週年演講稿1500字 篇四

各位尊敬的愛國人士,各位戰友們,各位來賓:

大家好!“80年前的今天,在那個銘記青史的日子,在――“蘆溝曉月長橋上,宛平城威嚴門外”,是我們的忠勇大義的先輩,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東瀛倭寇,用血肉之軀,用古老的唐刀,在這裏義無返顧的捍衞着我們中華的尊嚴” ,在今天、在這神聖莊嚴的地方,紀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侵略,維護神聖中華領土完整,中華國家和民族、主權、天威不被侵犯的日子,我輩能夠代表中國的愛國網絡來致辭紀念我們偉大的先輩們,我輩的榮幸和驕傲,能夠參與這麼重大的活動,是歷史對我輩付與重任的期望……

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幸福的生活在網絡時代,是先輩們用生命和熱血為我們開創的,是先輩們留給我們豐厚的遺產,安寧與祥和,讓我們成為高科技時代的驕子,我們是信息時代的精英,我們更應當是優秀的中華民族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面對“九千載歲月,五千年文明”,我們有義務來接過先輩傳流給我們――“火紅如朝陽赤日,炙熱若熱血丹心”的愛國主義旗幟,讓千萬年來不朽的中華再次復興……

當我們懷着美好憧憬與希望告別二十世紀,欣喜地邁進二十一世紀後,一個全新的網絡時代展現在我們面前,告別世紀之初的風雲激盪,放眼世界格局的變遷,愛國和民族――這永恆的主題,又以嶄新的面貌“海天潮水動地來”,關於“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講話,“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要從中國小開始”,“七勇士成功的保釣登島,對中國海疆主權的宣誓”……,都是在以絕對現實的例證,説明我們需要有強大的中國,強大中華民族,弘揚愛國主義和愛國主義,需要全體志士攜手並肩團結起來,繼承先輩們的“赤膽忠心,愛國豪情”,追隨總書記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華振興崛起而奮鬥……愛國和民族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之一,愛國是一切革命工作行動的歸宿,民族振興是生命的理念,在歷史長河裏愛國是最崇高的作為,也是回饋最多榮耀的,他能在汗青史冊上體現您的生命價值,只有昇華你的情操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失去了祖國,一切都不再具有意義。網絡是生活世界的外延,生活是網絡世界的內涵,自由的充滿遐想的空間,有我們生活的疆界,面對陰暗的敵人,面對卑劣的對手,鍵盤和鼠標是我們的武器,論壇是我們的陣地,沒有任何利誘和迷惑,可以改變我們的意志。古老的長橋,古老的城垣,記載着歲月的滄桑,銘刻着歷史的教訓,昨日的烽火硝煙,依然歷歷在目;引狼入室,以血飼狼,養虎為患,為虎作倀,不是我輩的作為。無國何以有家,漂泊天涯的遊子,試想――滄海茫茫路在何方?

流浪的民族只能是風中,飄搖無助的枯葉,試問――歸根何處?我們不是變質的一代,風花雪月,不是我們的理想;我們不是沉淪的一代,紙醉金迷,不是我們的生活;網絡的蘭色、火熱的紅色與春意的綠色是新世紀的時尚,它體現着一個國家和個人的文明與素養,也標誌着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只有愛國主義才是我們最崇高的信仰,當個人宗教和信仰,當個人理念和思維,與國家利益衝突時,作為中國人,作為中華民族,作為堅定的中國愛國主義者,我們必須義無返顧的選擇愛國,“蒼天做證,日月為鑑”,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是我們永恆、而神聖的使命。

歷史總是在以它凝重的方式和筆墨,記錄着人類的智慧和情操,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永遠讓我們可以體會和領悟到愛、希望、信心和鼓勵,使我們更執着地去追求夢想與憧憬。在面臨國際挑戰、遭受挫折和感到無望之時,對祖國的熱愛會給予我們以強大力量;在惶惑、痛苦和失落之際,是祖國給給予我們以慰藉。“人類雖然只有一個地球,但是我們更只有一個祖國。”我們江山如此多嬌的祖國,是大自然在先輩勤奮耕耘後,賜予我們最珍貴的寶藏,走到陽光下,擁抱廣闊的天地,讓我們都永遠銘記自己的歷史重任:信念如山般執着,性情似水般活潑,愛得博大深沉,活得充滿激情,健康而向上,朝氣而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