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助力鄉村振興總結(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W

助力鄉村振興總結(多篇)

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通用7 篇一

一、南城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狀

南城區地處縣城南部,所在轄區共8個行政村:北沙河、胡家莊、南楊家莊、孟家莊、楊家莊、申奉,2個農村社區:太紡二社區、天利達二社區。南城區把農村基礎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差距逐步縮小。

(一)發展農業產業

目前,農業產業調整成效明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省果樹所種植技術為支撐,依託玉露香梨、早黑寶葡萄等產品,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以海宏牧業為養殖龍頭,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銀行+農户”的肉羊生產模式。南城區現有耕地6105畝,農業人口8362人,年出欄育肥羊達到20000只,生豬出欄量9360餘頭,能繁殖母豬148餘頭,年產肉雞65000餘隻。在堅持以農户為主體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專業大户、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積極與山西農業大學、省果樹所對接,在產業結構調整、新品種引進、產業技能培訓上下功夫。申奉村在農綜開發的基礎上與農業大學合作,並簽訂合同共建140畝試驗田,更好的促進科技成果面向實際應用和需求轉化,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雖然目前南城區產業調整成效明顯,但還存在很多問題:

1、種植結構單一,農民基本還是以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生產生活;

2、種植技術不發達,缺少專業農技人員的培訓指導,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還需加強;

3、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幫扶方式方法還需改進。

(二)改善生態環境,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要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自“拆違治亂提質”城鄉環境大整治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各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形成了源於自然,用之於田,綠色環保的良性循環經濟發展體系,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秸稈焚燒現象也沒有了,農村大氣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養殖採取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種養還田和農用有機肥為方向,加強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處理。各村積極響應上級指示,清理本村建築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進行牆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雖初步建立了生態系統保護的長效機制,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很多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很差甚至缺乏,今後還需採取設立環境課堂、加強輿論宣傳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優質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臨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短板,還需加強建設高標準、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三)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鄉村發展離不開穩定的村級環境,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通過完善村規民約、社會誠信體系等,不斷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達到改進村風民風的實效,切實營造和諧的鄉村發展環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確領導下,經過長期的不斷努力,各村文化機制體制不斷健全,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

1、農民業餘文化組織建設不斷完善,文化活動具有廣泛的羣眾參與性,羣眾自發組織各種文娛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養和幸福指數的同時,也有助於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2、各個基礎設施建立健全,體育健身場所和圖書館等進一步完善,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免費對羣眾開放。

3、目前,各村基本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且完善夕陽紅養老院基礎設施建設,為老年人養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會心理的影響,制約鄉村發展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社會心理和教育有關。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致使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展開的,“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是鄉村家長、教師激勵孩子學習動機的最有效口號。人們骨子裏潛移默化的滲透着一種觀念,農民不是一個體面的職業,甚至只要和農業、農村有關的人與事都會“低人一等”,這樣的説法雖然略顯極端,但卻是當前社會上的一種普遍觀念。

(四)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在攻堅脱貧方面,南城區將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系統內的低保貧困户7户9人,五保貧困户23户24人,全面強化包村幹部責任到人,統籌推進,結對幫扶,政策兜底。為認真落實扶貧工作提供製度保障,確保貧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貧。但在在脱貧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維的培養和運用,針對不同的貧困類型採取相對的形式對貧困對象進行幫扶,並且要加強扶志的力度,從真正意義上做到的幫扶,真脱貧、不返貧。

二、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思考

實現鄉村振興,首要的要明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思路:進一步加強扶持政策落實,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加強平台載體建設,加強集羣發展和特色產業建設。依據戰略思路,找準戰略重點,結合推進情況,全面規劃,合理確定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進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農村發展的載體。長期以來,農民缺乏新動力、新途徑。特別是農村耕地“碎片化”,無法大面積進行創新型生產發展。土地流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要進一步引導他們合理合法地將手中閒置土地流轉出去,盤活土地利用價值。

(二)當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小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蓬勃興起,要繼續鼓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並重點扶持解決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在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等難題。

(三)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力度,實行長效保護機制,改變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問題。有效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鄉村綠色發展。

(四)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因地制宜,採取符合本鄉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傳承發展農村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完善農村基本陣地建設,建立更加長久的運行機制,挖掘本土人才,從思想上振興農村。

(五)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擺脱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更加精準脱貧,強化脱貧質量是我們的目的。採取更加有效、創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情況。將扶貧與扶智、扶志將結合,鼓勵推動貧困羣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脱貧致富,力爭做到全部脱貧不返貧。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額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地位,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

1、完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建立實施鄉村戰略領導責任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2、強化幹部服務意識,提高幹部隊伍對新思想、新任務的認識,緊抓落實,提高辦事效率;

3、根據黨的領導,開展工作,制定適合本村的工作條例、機制。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改革創新、攻堅破難,要着力構建“多規合一、全域覆蓋”的城鄉規劃機制,要着力構建“重點突破、系統推進”的改革創新機制,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貫徹落實各項制度,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堅決把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朝着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不斷邁進!

助力鄉村振興報告 篇二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樂至縣作為四川省的“鄉村振興規劃試點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農業、農村、農民現狀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滯後

全縣農業基礎條件差,田地分散,地塊較小,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多,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近年來,雖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項目,但從全縣來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仍不完善,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項目支撐能力不強,缺乏統一規劃,項目打捆使用,農口部門之間沒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為陣,造成有項目無產業,有產業無項目支撐。

(二)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

受傳統農業的影響,我縣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居多,農户經營較為分散,直接導致產業規模小,很難進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和標準化生產。農村人員結構老化,18-60歲真正意義的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人才斷代現象突出,人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雙雙短缺,部分鄉鎮農技部門有的農技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農村技術推廣工作,同時基層農技員知識更新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我縣龍頭企業(業主)發展規模較小,示範引領作用不強,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社會化組織程度不高、輻射帶動效果不顯著,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能充分發揮示範作用。目前我縣農產品交易市場平台建設滯後,交易方式單一落後,市場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產銷難對接,農產品產業鏈的各環節基本是分離的。農產品流通市場、農產品銷售還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導,缺乏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生產、技術、價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導生產、引導銷售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基層政府服務能力不強

鄉鎮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上進人渠道窄,影響了幹部補充,且優秀人才容易被上級部門挖走,造成鄉鎮幹部隊伍結構失衡、人員老化、青黃不接、斷層嚴重。部分鄉鎮中年幹部由於學歷和知識層次偏低,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認識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知識的能力較弱,習慣於用傳統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在落實示範帶動、農業產業開發中,缺乏創新能力,點子不多,辦法不實用。部分鄉鎮年輕幹部,由於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組織動員羣眾能力差,面對實際困難時往往顯得辦法不實用,與羣眾打交道存在障礙。部分幹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懈怠思想,缺乏勇於擔當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貽誤了發展良機,造成了工作被動。

二、建議意見

(一)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建設丘區現代農業強縣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證。

一要紮實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堅持將政治建設擺在農業幹部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切實加強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從政治高度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

二要紮實推進紀律作風建設。深入開展整治和查處侵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開展正風肅紀,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大興敢於擔當、狠抓落實、為民服務、調查研究、清正廉潔之風,在全縣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牢固樹立農業系統幹部良好形象。

三要紮實推進業務能力建設。堅持在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業務知識學習的同時,引導農業幹部職工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法治、信息化和以點帶面的方法推動工作,不斷提升服務“三農”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深、分工明細、服務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紀人、職業農業經理人,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

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專業農户”等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提供農業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質量檢測檢驗、農資供應和市場營銷等服務,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堅持示範引領、創新推動,創建一批省市級示範社、示範農場。

(三)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綜合採取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城鎮供水設施覆蓋行政村比率、農 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水質達標率,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質檢測能力建設。

二要推廣和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加強對生物質節能爐具、秸稈固化綜合利用、沼氣、太陽能節能房等新能源、新技術的推廣利用,積極引導農村能源結構的轉變。

三要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項目,完善“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四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實保障農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

充分利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注重產業發展的科學合理規劃和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實現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安全的原料,實現種植業產業鏈更加緊密有效。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部門對我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政策、資金、項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項目資金、科學安排落實,最大化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市場資本,助推全縣畜牧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生物有機肥廠項目建設,建立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農業廢棄物無害化綜合利用,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

助力鄉村振興報告 篇三

科技興農是保證現代化農業發展必須的智力支持,而作為老科協組織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更好地履行這個職責東安區老科協協,對幾年來的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查情況進行報告。

一、基本情況

我區現有一個興隆鎮,轄17個村,總人口:33586人。農業經營形成菜、豬、奶牛、雞等四條產業鏈條。土地面積65700畝,年出口蔬菜1.1萬噸。

東安區老科協於2013年春,在興隆鎮組建了東區老科協農業分會,鎮黨委對老科協工作非常重視,推選即將退休的正科級幹部劉繼耀擔任會長。這個分會有會員10人,志願者13人(現在正在待批農業相關技術職稱),這些老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發揮老科技工作者智能作用,演繹出精彩的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華美篇章。

二、作法和成果

(一)發揮陣地作用,助力科技知識推廣

興隆鎮現有鎮農業技術推廣學校一處,17處農家書屋。東安區老科協農業分會牢牢佔領這些陣地,為振興鄉村及時送去所需技術。每年利用農業技術推廣學校,為養殖、大田種植、蔬菜種植農户進行專業培訓。僅2020年春農閒期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條件,仍然舉辦了二期培訓班,一期是大田作物管理和大棚種植為內容的專題培訓,另外一期是奶牛和養豬技術專題講座,受訓達300多人。辦學內容接近實際,辦學形式靈活多樣,有外請專業科技工作者講座、有養殖、種植專業大户現身講體會、傳經驗,類似這樣的培訓班每年都要舉辦三次以上,深受村民的歡迎。

通過調查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一個重要的、廣泛的科技傳播陣地,那就是農家書屋。17個村每個村都有一處這樣的書屋,裏面存有村民所需的科學種田和養殖等書籍,村民隨時都可到書屋閲讀所需資料,特別是農閒季節這裏是最活躍的,村黨支部有計劃組織村民進行專題學習,有時宣傳黨的三農政策、有時學習科學種植、養殖材料,更為接地氣的是請本村的種植、養殖大户介紹經驗,這樣使農家書屋真正起到了學科學的最好陣地。

在發揮陣地作用的過程中,東安區老科協農業分會起到了橋樑紐帶作用,請專家講課,幫助村黨支部利用農家書屋進行農業技術宣傳學習,真正的做到了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中科學技術的推廣。

(二)藉助外界力量,助力科技轉換成果

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中,僅我們的力量傳授科技知識和技術指導明顯不足,為了使科技興村轉換成經濟成果,多年來我們堅持藉助外界力量補上我們的短板。鎮農業技術推廣學校辦班,除了我們自己科技人員授課外,會經常外請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機站等技術人員講課。

農業分會為了助力鄉村振興,在為村提供科技服務中,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經常深入到村屯徵求村民對科技種田、養殖等需求,幫助請專家授課,幫助推銷農產品。會長劉繼耀曾多次深入到東勝村,根據這個村是朝鮮族村的特點,幫助村委會籌劃致富項目,利用戰備防空洞儲存淹制辣白菜,年出成品8噸多,創利潤4萬餘元,增加了村集體積累。

這個村以種水稻為主,品牌彩稻名揚省內外,為了增加水稻產量,他們聘請温春農業經濟學院教授李東學為駐村顧問。李教授以老科學家的負責精神,經常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面對面指導。而且在這個村培植研發無土栽培育苗,利用廢棄木耳菌袋作為培養基。村委會給李教授開闢專項試驗基地,他和牡丹江師範學院合作,正在研究試驗提高彩稻抗病率。

橋頭村外請專家對如何利用地源優勢開發旅遊業進行論證,現已經設計出花園採摘,賽車場等項目。為了創造良好的旅遊環境,他們從市交通局、文化局等單位籌措資金近百萬元,從政府爭取專項項資金120萬元,修建道路、文化廣場、安裝了路燈。區老科協利用老區名牌為他們申請專項資金44萬,為這個村的振興注入了財力,使村容靚了起來。

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中,區老科協發揮職能作用,為村民科技服務牽線搭橋。我們曾先後深入到五味子生產基地,幫助他們研究年度生產計劃和產品銷路。曾為紅霞蔬菜合作社的組建提供服務,工商執照、規章制度,都是區老科協幫助辦理、制定的,而且經常深入到合作社跟蹤生產情況,提供建設性意見。為了將科學技術真正為發展村級經濟服務,我們與農業分會的同志多次到河西村興源豬場,與場長姜中鋒共同探討養豬遇到的問題,先後幫助他們解決了預防口蹄疫苗、接種等問題。與區農業局、鎮畜牧站協調為他們送去信息、技術,使其增加了科學養豬技能,增加了收入。

區老科協為了扶持迎門山粘玉米發展,幫助他們進行綠色食品印證,幫助解決粘玉米儲存資金不足問題,原市老科協會長李春一為粘玉米合作社解決了15萬資金,區老科協申請專項資金7萬,為他們的冷庫改造提供了幫助。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我們從技術、資金、項目進行了真心幫助,為受助村屯增加了動力,並已經轉換為豐碩經濟成果。興源養豬場在市場波動中站穩了腳跟,形成良性發展態勢。橋頭村一年一個台階,已成為東安區的排頭兵。迎門山粘玉米,物美價廉佔領了杭州、青島等大城市市場。

(三)精心培育典型,助力科技致富

東安區老科協和下屬農業分會,幾年來堅持典型引路,帶動鄉村振興,先後培育了五味子生產基地、迎門山粘玉米、興源養豬場三個示範户。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多年來我們將迎門山粘玉米合作社作為示範點。迎門山粘玉米合作社由31家農户組成,採取股份制,每人入股資金數千元到一萬元不等。近年來,累計投資270多萬元,每年冷凍儲藏粘玉米500萬穗,近幾年平均年產值達300多萬元,純收入近百萬元。我們抓住這個典型,經常深入到這個村進行跟蹤問效,幫助他們出主意想辦法,解決遇到的一些難題。幫助他們進行綠色食品國家認證,出主意註冊了迎門山牌粘玉米商標。

迎門山的粘玉米合作社,拉動了迎門山村及周邊村屯300多户的經濟效益,全村150多村民參加合作社勞動,不用出村,在家門口就可以掙到比外出打工多的工錢。由於實行了科學種田,粘玉米種植比其他玉米每畝可多收入300元,每年給迎門山村創收近百萬元,合作社入股成員每年分紅一萬多元。

如今在牡丹江市裏開設了迎門山牌粘玉米專賣店,給市民的菜籃子裏增添了一道返季的健康綠色食品,深受市民好評,而且還遠銷省內外。這個合作社被牡丹江市農委評為“三星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被牡丹江市創建三優文明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十佳魅力農民合作社,真正成為種植業的示範户。

我們將興源養豬場作為養殖業示範點,幾年來一起關注它的發展。姜中峯的養豬事業越做越大,現已成為總投入100多萬元、養豬1000多頭、年收益幾十萬元的有一定規模的養豬專業大户。姜中峯致富後,不忘幫助他人,服務百姓。有許多新的養豬户不懂技術,他無償傳授經驗。對有些困難的養豬户,他減價或本錢賣給他們飼料及藥品。在他的影響下,周邊農村一批養豬户也富裕了,過上了好日子,真正起到了示範户的作用。

在興源養豬場發展過程中,區老科協、農業分會經常到豬場瞭解需求,並根據需要曾經到技術推廣站、藥店、配種站溝通相關事宜,曾經請專家為豬場號脈,制定防疫、養豬措施。

實踐證明典型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帶動了本村和周邊村屯科技振興鄉村的發展。

三、問題和建議

經過走訪調查我們看到了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一些好的作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於農村城市化進程較快,土地徵用較多,可耕地逐漸減少,這樣就迫切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蔬菜,這樣科技種田尤為重要,而現狀是村民對這個現狀認識不足。有的還秉持因循守舊的種植方法,缺少科技種田意識。針對這個問題應該加大對村民科技種田意識教育,通過農業技術推廣學校、農村書屋強化這種意識教育,從思想上真正解決科學種田問題。

2、科技振興鄉村經濟,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農村科技人員明顯不足,農業局、科技局,不應只有上傳下達的職能,而更應該有技術指導職能,現在這個職能明顯力量不足,甚至是沒有。針對這個問題,相關部門在招聘公務員時應該增加專業技術人員吸納,使其能夠深入到生產一線進行內行指導。同時也要加大對農村本土技術人員的培養,通過一定的理論培訓使其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複合知識,成為科技振興鄉村最得力的技術力量。

3、東安區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多年來旅遊業發展比較緩慢,問題在上邊的支持力度不夠,沒有給予寬鬆政策。現在省已經召開了三屆旅遊項目推介會,明年將計劃在牡丹江召開推介會,我們應該利用好這個有利契機,大力發展我們的鄉村旅遊業,在風景區增辦特色採摘園、農家飯莊、滑雪場等旅遊項目,使牡丹峯這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煥發出亮麗光彩,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聖地,帶動東安區以及全市的旅遊業發展,使我們的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助力鄉村的振興工作總結 篇四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的實現提供着文化支撐。近年來,民進永川區委一直高度關注和助推永川鄉村教育、鄉村旅遊、鄉村文化發展,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深入調研“永川區鄉村文化振興”系列課題。為高質量完成本次調研,民進永川區委課題組今年深入區內多個鎮街和部門調研,6月份舉行“尋找最美鄉愁”年度界別活動,還在8月赴宜賓、成都開展“企業與鄉村文化振興”專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案例研究、專家諮詢,最終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我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取得的進展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政策基礎已在我區得到夯實。在中央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20xx年9月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xx-20xx年)》,其中“第七篇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分3章做了專門論述。在市級層面,今年先後出台《重慶市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方案》《關於聚焦鄉村發展難題精準落實“五個振興”的意見》《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xx—20xx年)》等文件。在區級層面,《重慶市永川區實施鄉村振興行動計劃》《永川區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方案》分別在5月、8月通過區委常委會審議,明確了鄉村文化振興要以“五進農家”和“四大行動”為行動抓手,並與開展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推動農村廁所革命、做好農村信教羣眾思想引導、加快鄉賢評理堂建設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另據瞭解,《重慶市永川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xx~20xx年)》編制的招標工作也已啟動。

(二)我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領導機制與工作制度得以完善。各鎮街、各部門均能及時學習、傳達和貫徹最新的上級精神,研究、部署和推進所轄條塊的相關工作。二是鄉村文化供給不斷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正在全區展開,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圖書室等鄉村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完善,“文化下鄉”的形式和內容有所創新。三是鄉村移風易俗工作初見成效。各個村兩委加強了對農村羣眾的法治與德治教育,特別是讓移風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精神在鎮村基本做到了人人知曉,有效遏制了某些人情歪風和不良風氣。

(三)“永川新鄉賢”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全國知名品牌。我區的新鄉賢建設在全國範圍內起步較早,主要工作經驗可概括為:一是“循名責實”,明確了新鄉賢的標準,賦於了“鄉賢”一詞新的時代內涵;二是“精挑細選”,新鄉賢的推選工作包括了七大嚴格步驟;三是“樹立標杆”,讓鄉賢事蹟垂範鄉里,並引導羣眾知鄉賢、敬鄉賢、爭當鄉賢;四是“以實正名”,引導新鄉賢在傳承傳統美德、踐行核心價值觀、化解鄉鄰糾紛、奉獻公益事業、反哺家鄉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二、我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振興本身:公共文化待提升,傳統文化受冷落。一是公共文化硬件設施重“建”不重“管”。一些鎮文化中心、村農家書屋存在被擠佔、挪用甚至廢棄的現象,農家書屋的圖書很多種類不齊、數量不足、更新緩慢,鎮村廣播維護不到位,體育健身器材損壞後長期無人維修。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曲高和寡”。以現階段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主渠道之一的“送文化下鄉”為例,鄉村電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文藝演出、講座的內容又不對羣眾“口味”,而受村民歡迎的原創性、羣眾性、地方性的文藝作品卻因經費、人才短缺等原因而“千呼萬喚難出來”。三是傳統文化在鄉村明顯衰落。傳統的節慶、風俗、飲食文化正在我區農村失去傳承土壤,因經費保障不足,不少區域性非遺項目得不到及時挖掘與整理,部分傳承人無法依靠非遺技藝供養家庭,很多非遺項目後繼無人。

(二)助力生態振興、鄉風文明,文化振興還任重道遠。一方面,生態人居環境、村民衞生習慣都有待改善。除集鎮和新建的集中安置點外,農村建房缺少整體規劃,佈局凌亂、色彩雜亂的磚混房屋影響着鄉村生態美感。農村環衞設施配備不足,加上部分村民習慣亂扔垃圾、亂倒污水、亂堆柴草,致使農村“室內現代化、室外髒亂差”現象突出。另一方面,鄉風出現異化苗頭,陳規陋習難以根除。部分村民的集體意識淡漠,責任意識淡化,價值取向、道德觀念錯位。比富擺闊、婚喪大辦、薄養厚葬、黃賭毒之風在農村還大行其道,封建迷信甚至邪教活動還很有市場。

(三)從組織振興追因:對鄉村文化振興重視和投入不足。一是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部分基層組織和幹部將鄉村文化振興看成“軟指標”而非“硬任務”,敷衍應付,導致鄉村文化振興在一些鎮村是“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二是財政和社會資本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不足。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依靠中央和市級財政投入(上而下實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我區多數鎮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的日常運行經費捉襟見肘。不僅如此,由於缺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激勵機制,社會資本還處於觀望和缺位狀態。

(四)從人才振興溯源:主導、主體兩端均缺少人才支撐。一端,作為鄉村文化主導力量,文化專幹隊伍力量不足。鎮文化中心在崗人員“不專業、不專幹”的問題較為普遍。文藝專業畢業的只是專幹隊伍的“少數派”,而且名義上的專幹還要“混崗”兼顧其他崗位,甚至乾脆被鎮政府其他部門“借調”或“借用”。而每個村文化中心至少應配置一個公益文化崗位的規定尚未在全區得到落實,很多還是由村幹部兼任,他們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抓文化工作。另一端,作為鄉村文化活動的主體,一村村民難以組建一支業餘文藝隊。調研發現,農村人口中外出務工、經商的約佔農村總人口的36%以上,而未外出的婦女又約有20%在集鎮、城區購(租)房陪讀,真正留守在農村的村民多為兒童、老人。農村嚴重的“空心化”,使鄉村文化活動缺少主要參與人羣。

(五)從產業振興評價:文化與產業的融合度還亟待提升。在宏觀視角,政府對鄉村文化產業還缺少專門政策與規劃。現有政策還散見於三產融合、鄉村旅遊、鄉村振興等相關文件。以討論較多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為例,農業、文化、旅遊產業在區級層面還是分行業規劃、分部門管理,部門之間充其量只能做到“配合”,很難做到“結合”,更談不上“融合”,導致各方面資源的聚合效應太弱,條塊分割導致鄉村文化及相關產業“有珍珠、沒項鍊”。在微觀層面,文化元素對鄉村各產業滲透、對企業的支持都不足。比如,因為與文化元素結合不夠,農村傳統手工藝品、土特產的創意、設計、工藝、品牌水平都很初級,農民的相關收入難以大幅提升。而對鄉土文化內涵挖掘不到位的鄉村旅遊,則深陷業態單一、模式趨同、回頭率低、競爭力弱的窘境。

三、對我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建議

(一)立足文化振興,不斷創新鄉村文化軟硬件建設思路。一方面,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設備,創新運管制度。對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使用效益進行科學評估,進而整合乃至增添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抓好鎮村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化廣場、鄉風家風館、村史館等文化陣地建設與優化。建立圖書室互通、電子資源共享的區、鎮、村三級文化服務資源共享機制。建議開展“你選書,我買單”活動,徵求鄉村羣眾的閲讀需求,助推“全民閲讀”。鑑於文化設施目前還按照行政區劃佈局,場館的服務半徑有限,建議試行村民跨村、跨鎮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另一方面,實現“送文化”和“種文化”有機結合,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內容。建議用“菜單式”的文化服務模式實現讓農民“自主點菜”,以增強“送文化”下鄉的精準度。諸如區人社局等的職業技能培訓也應送到村一級,助力新型農民的培養。同時,加大在鄉村“種文化”的力度,組建農民文化社團,開展城鄉文化社團的結對幫扶,扶持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積極挖掘和保護具有永川特色的民間藝術,弘揚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利用傳統節日和農閒時節開展農民運動會、廣場舞比賽、鄉村旅遊節、插秧比賽、山歌比賽等活動,真正讓農村羣眾“唱主角”。

(二)着眼生態振興,外漲生態環境顏值,內升鄉風文明氣質。一是改善鄉村生態人居環境,要兼顧“鄉土”與“鄉愁”。按照筆者的理解:而“記得住的鄉愁”則屬於鄉村文化內在的“韻”,集中表現為農耕文明、非物遺產、民風民俗。為此,我們既要保護好青山綠水、傳統村落、文物古蹟等有形的“鄉土”風貌,防止“千村一面”。同時,也要支持民間藝術、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的傳承發展,以保留“鄉愁”味道。最終的成果,則是讓農民更加看重“鄉土美”而留在農村,讓市民主要因為“鄉愁美”而紛至沓來。二是以進一步打造永川新鄉賢文化,推進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我區應讓永川“新鄉賢”的名片更加響亮。下一步,建議相關部門幫助新鄉賢提升能力素質,搭建更多平台,可在“鄉賢評理堂”基礎上建設“新鄉賢文化中心”。以村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村民委員會民主決策作用、鄉賢帶動引領作用的'三結合,實現法治、德治、自治在鄉村的和諧統一。同時,村支兩委、村民、鄉賢三方圍繞家風家訓建設、村規民約修訂、紅白事操辦標準制定、“三亂”(亂扔、亂倒、亂吐)陋習根治、文明細胞(文明村鎮、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創建等熱點領域創新工作舉措,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摒棄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習俗。

(三)關注組織振興,構建統一領導、齊抓共管的管理體制。第一步,高度重視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建議成立以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鄉村文化振興領導小組,各相關部門及鎮街主要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每個鎮街配備2~3名文化專幹,每個村確定至少1名文化管家(或文化志願者),專職負責文化工作。完善目標考核機制,把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目標任務細化、量化,並將考核結果作為年終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區文化委要加強對鎮、村公共文化機構的指導、督促、考核,防止設施空置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場所的內容建設,明確量化指標,確保農家書屋每週免費開放時間不低於40小時。第二步,強化財政保障,拓寬經費來源,加強經費管理。一是建議將鎮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和農家書屋的運維經費、鄉鎮文化站活動經費、工作經費一併納入各級財政經常性預算,並預算新購置文體設備的專項經費。建議區財政每年為農村地區的非遺項目認定保護、鄉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預算一筆基金。二是通過鄉村自籌、單位幫扶、社會募捐等方式吸納民間資金參與。三是整合資源,加強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可以整合鎮街的文化、衞生、教育、農業、黨建、綜治、體育等方面的宣傳文化經費,形成統一的宣傳文化經費管理和使用機制,並做到文化資金專户、專賬、專人管理,從經費上保障農村文化陣地強起來、特色亮起來、人氣旺起來。

(四)立足人才振興,夯實專兼結合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第一,建設一支穩定的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專幹隊伍。對有編無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充實文化站專技力量。對“被混崗”的文化專幹,鎮街應及時調整其工作,儘量做到專職,確保其將主要精力用在抓文化工作上。對文化工作任務重、文化站人員緊缺的,可採取向社會購買服務方式,臨聘民間文藝人才。同時,應充分發揮永川職教學生眾多的獨特優勢,採取“區聘鎮用”“鎮聘村用”的方式從中選聘專(兼)職文化志願者,作為文化專幹“影響“村裏的得力助手。第二,打造本村本鄉的農民文化團體。通過開展活動、舉行比賽,發現農民羣眾中的文化骨幹、民間藝人、鄉土藝術家,充分發揮村小師生在文化活動中的特殊作用,確保每個村有1名志願者、1個文化中心户、1支民間文藝團隊。在此基礎上,每個鎮街應培育1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業餘文體團隊,擁有1個具備一定知名度的鄉村文化品牌。第三,不斷提高專兼職鄉村文化人才的業務水平。區級層面應建立鄉村文化人才資源數據庫,針對各自特點開展不同的培訓。對於文化專幹,應逐步提高該羣體的專業人才比例,優化人員結構,並將文化專幹培訓納入區委黨校、行政學院培訓規劃,切實提高其綜合能力和服務意識。對於農村文體團隊、文化骨幹,除由文化專幹下村進行指導和排練外,還可以邀請在永高校師生下村蹲點輔導,促使其多出文藝精品。

(五)着眼產業振興,以鄉村文化為產業振興提供持久動能。首先,促成鄉村文化與特色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的“聯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鎮街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説、神話故事,為“地理標誌產品”賦予深厚文化內涵,讓產自該地的農產品、工藝品變得“背後有故事”。在產品設計、製作或包裝過程中植入鄉村文化元素,進行品牌營銷創新,形成較高商業附加值的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則指日可待。而重慶文理學院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重鎮,今後應在發掘文化底藴、植入文化元素、開展文化活動等方面成為永川區的最佳合作伙伴。此外,也可以通過舉辦工業設計大賽等形式來提高我區農產品、手工藝品的文化性與檔次感。其次,用鄉村文化創意為農業和旅遊業賦能,打造鄉村文化樂園。未來五年,重慶市將打造100個鄉村文化樂園,以實現鄉村旅遊升級發展。我們永川已經有一家入選,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講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設有温度的美麗鄉村,書寫記得住的動人鄉愁,提升我區鄉村旅遊的文化軟實力。最後,要為社會資本“來永”“下鄉”做好充分準備。比如,優化農村營商環境,穩定政策預期,引導好、服務好、保護好社會資本下鄉的積極性。完善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庫,打造一批農文旅融合集聚區。為擴大我區鄉村文化項目的知名度,還應創新營銷方式,藉助大數據分析,提高營銷資源的精準投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