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鎮農業發展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W

近年來,隨着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多元化和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大姚縣龍街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呈現逐年有序擴大,租賃關係更加規範有序、承包方與租賃方關係更加和諧穩定,本地農民、外來承租者、龍街鎮政府“三贏”的局面。

鄉鎮農業發展工作總結

一、龍街鎮基本情況

全鎮轄8個村民委員會,136個村民小組,6768户25822人,其中農户6086户,農業人口23799人。國土面積360平方公里,水田面積1.89萬畝,旱地0.74萬畝。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蠶豆、玉米和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是烤煙、蔬菜和油菜,屬於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750元。是一個人文毓秀、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礦產資源豐富、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大鎮。

二、土地流轉的背景及現狀

(一)促成龍街土地流轉規模達到7708畝的背景

龍街鎮到2016年末,有勞動力14181人,但龍街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較多,從1986年起,就有外出人員到昆明務工,到2016年末,外出務工人員達到了9720人(國際勞務輸出9人,省外2620人,省內7100人,光是在昆明就有3860人),就業行業已從原來的挑沙灰、端盤子,發展到了服務外包、帶領隊伍幹工程、建立連鎖餐飲業等。現在龍街農村的青壯年不在城裏就在校園,連殺年豬都由專業隊進行了。在幾屆龍街領導不懈探索和實踐下,通過採取支持土地適度規模化流轉經營、化解土地撂荒的發生、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促進了農民穩定增收截至2017年10月份,規模化(流轉連片面積50畝以上,年限在18年以上)流轉土地面積達到了7708多畝。

(二)土地流轉的現狀

一是流轉規模逐步擴大。龍街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自上1998年開始出現,並逐步擴展。截至2017年11月,全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模化總面積達7708畝佔總耕地27114畝的28%。特別是進入2010年以來,流轉步伐明顯加快,規模化流轉土地種植特色水果達到4565畝,面積超過百畝的10片4100畝,種植蔬菜2623畝,種植中藥材520面積。

二是流轉方式以出租為主、流轉更為規範有序。龍街鎮流轉的方式多樣,但出租一直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佔到流轉總面積的90%以上,部分農户之間開展了互換,經過流轉的土地均到鎮、縣兩級背了案,大部分經過了公證處的公證,繳納了履約保證金。

三是流轉對象呈多元化趨勢。近年來一些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户等規模經營主體作為受讓方參與流轉,並呈逐步增長趨勢。受讓方為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户等主體的已佔到90%以上。90%以上的土地流轉面積都集中到了高原紅葡萄專業合作社,裕元公司、汛達公司等等有市場聯繫、有雄厚資金、有生產技術(工藝)的企業、合作社等經營實體手中。

四是流轉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及勞動力轉移程度緊密相關。從經濟發展水平看,公路沿線經濟欠發達地區流轉高於經濟來源較廣的山區、半山區。如鼠街流轉面積在3356畝,佔全村4673畝的71.82%,但大龍箐、外可奈、石關、五福打廠片幾乎沒有進行土地的流轉。從勞動力轉移程度看,人口較為集中、人均佔有耕地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地區流轉面積比較大。

五是流轉土地用途趨於優勢特色產業開發。龍街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後,主要以發展葡萄、沃柑、石榴、香葱、外銷西紅柿為主,從事養殖業的僅有一家面積不過30畝(金沙林牧業公司),僅僅用作廠區建蓋。

二、採取的措施 

1.抓產業佈局明思路。立足於走優勢興村、特色立村、“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發展路子,實現農業集約化管理、規模化發展、市場化經營的產業格局。

2.抓設施建設強保障。按照農業產業佈局發展規劃,以農業招商為抓手,穩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有序流轉,結合高效節水農業項目規劃,本着“節儉、實用、示範、發揮作用、產生效益”的原則,堅持成熟一片實施一片,今年計劃實施4000畝高效節水農業建設項目,用於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新建、改造、完善和提升,到年末我鎮將有可以於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良田10000畝,為特色果蔬園區的打造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3.抓訂單農業拓銷路。以訂單農業為首選,打造綠色、有機、生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通過搭車銷售等逐步跨入網上營銷、連鎖營銷、訂單營銷等新型銷售模式。今年2月底,幹海資工業辣椒種植基地、鼠街小香葱種植基地及紅荒地果蔬種植基地均以訂單農業的形式簽訂了交售合同。

4.抓產業招商增後勁。依託現有農業產業基礎和氣候、土地等資源優勢,強力推進以農業招商為主的招商項目,年內引進農業招商項目5個以上,協議總投資不低於1.5億元。目前簽約三個,即幹海資工業辣椒種植及加工基地建設,總投資3500萬元;鼠街鮮食葱種植集散基地建設,總投資2500萬元;紅荒地休閒農莊建設,總投資3000萬元。我鎮將動員開發商以自力更生為主,政府整合扶持資金,適度傾斜助推一把的方式,把龍街鎮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做好、做優、做強,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5.抓素質培訓促增收。進一步健全完善新型農民培訓制度,圍繞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實行整村推進培訓模式,抓好新型農民培訓。大力培育專業大户,鼓勵農民發展家庭農場,積極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

6.抓“五網”建設補短板。持之以恆抓好以“五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好投資2100萬元的龍趙公路硬化項目,抓好省道S320(元謀-祥雲)龍街過境段公路改建工程前期工作;着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爭取龍街河、鼠街河等重點河道治理列項實施,紮實開展紅豆樹水庫灌區供水管網建設前期工作,夯實農業水利基礎;着力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建設,全力化解矛盾糾紛,做好協調工作,如期完成改造任務,為農業生產提供電力保障。

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成效

通過土地流轉,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一是培育了規模經營主體,增加了農民的務工收入。據統計,2016年全鎮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4820萬元,收入4150萬元,人均1743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9.92%,光是鼠街農民就從客商手中領取了1129萬元務工收入,人均到達2614元,部分家庭超過了25000元,成為了增收的新亮點。

二是解放和轉移了農村勞動力,有效增加了農民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輕一些的農民通過老鄉帶,政府有組織的推、有針對性的勞動技能培訓,已經外出到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務工,月收入在2800元—4500元之間,把年輕的解放出來,到經濟發達地區獲取跟高的收入。本地在65歲以下的農民,只要身體健康,都可以到種植基地務工,每天可以得到工資50元,。同時通過適度流轉,每畝地年租金淨收入是900—1000元,年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539.56萬元以上。

三是促進了經營主體對土地的投資和提升改造,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集約化經營效益顯著。通過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使一些先進農業技術得到應用,為配合先進農業技術,客商紛紛採用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同時對一些低產田進行改造,可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率。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不但提高了規模效益,還宣傳了龍街的農產品宣傳到了國外(香葱出口到德國)。

四是拓展了農業的多種功能。土地流轉後,通過標準化建設,進行立體種植,發展觀光農業,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帶動了當地的農家樂、餐飲服務業、運輸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鼠街紅荒地的農業休閒觀光園區正在建設中,元大路上的鮮食水果元、特色果蔬展示園、特色瓜果品嚐園、休閒觀光園正在形成。

五是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檔次,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近年來,隨着大量土地流轉,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而糧食生產面積在得到鞏固的前提下,特色果蔬的面積逐年擴大,從2010年的4000畝,發展到現在的14000畝,特色果蔬之鄉名副其實。結合高原特色節水農業的實施,鑲嵌在元大經濟帶上的特色果蔬園有望建成,真正實現糧煙之鄉向果蔬之鄉的轉變。

四、啟示

(一)加強領導,做好服務是做好土地規模有序流轉的前提。龍街鎮在總結幾年土地流轉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與2015年提出了支持土地適度規模流轉,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意見。並按照“一個領導機構、一個發展規劃、一批適宜品種、一個生產計劃、一批龍頭企業、一個經營模式、一套扶持政策、一個考核辦法”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實行重點產業推進責任制,圍繞產業、產業業主提供好服務。

(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是引導好土地規模有序流轉的基礎。立足於走優勢興村、特色立村、“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發展路子,並根據各村的特色和優勢,實施一些力所能及的項目,改善園區環境,引導客商入駐,並做到在龍街範圍內不同質化、產品檔期不同期化,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發展空間,各有各的銷售檔期,發展了這麼多的特色果蔬,但沒有發生過滯銷現象。

(三)搶抓機遇,做強基地是促進好土地規模有序流轉的推手。不斷髮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規模,讓產業在規劃的示範區集中,讓土地(林地)適度向種植大户集中,讓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化、連片化種植,做強產業基地,逐步形成了“萬畝優質稻、萬畝核桃林、萬畝花椒園和千畝鮮食果園、千畝藥材園、千畝外銷蔬菜基地”的大農業發展格局。

(四)招商引資,注入動力是促進好土地規模有序流轉的關鍵。全鎮共引進種植型客商13家,總投資3.5億元,示範引領種植葡萄、中藥材、香葱、火龍果、金絲小棗等高效果蔬品種,規範化有序規模流轉土地7708畝。推動全鎮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高原特色節水高效農業的轉變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生產,推動龍街農業上檔次、入超市走出國門。

Tags:鄉鎮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