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濃濃語文味 深深語文情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5W

濃濃語文味 深深語文情

濃濃語文味 深深語文情

語文傳承我們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昂揚的民族精神,承載這生命的厚重和詩意,其中包含的人文情懷和情味值得我們孜孜不倦地去挖掘和探索。國小語文課堂肩負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的重任。如何讓國小語文課堂散發濃濃的語文味,溢滿深深的語文情,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淺談策略。

一、生字教學中,普及學生對漢字的聯想之美。

《師恩難忘》中劉紹棠的啟蒙老師,每一節語文課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其實每一個漢字都包含着一個小故事。漢字濃縮了字前史中國人的科學精華。比如“思”字,現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説“心田”是管思想的。有人由此斷定中國人早先不知思維的器官是大腦。這是他沒看“思”的最早字形。“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頭蓋骨的匯合處,不信你去醫院找一個人頭骨標本,你看頭頂的紋路和“囟”非常相似。那麼,“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頭和心的相通。我們祖先的這一認識非常前衞。今天的科學證實,“心”“思”這字形,既有思維,又稱情感。漢字還體現先人哲學的思辨。比如“默”,表示的是不言語,無聲,按説僅一個“黑”字就足以象徵,為什麼還要加個“犬”呢?誰都知道,狗最愛叫。用善叫的狗去趨近寂靜、無言,更能體現出“默”的充實內容。巧了,從思想上説,“沉默”是由能言善辯的智者提出來,從造字上説,“默”又是由“汪汪”狂叫的狗來象徵。“默”是可以説,能説而不出聲。一個天生的呆痴再不説話,我們也不會以“沉默”刻畫他,如同我們不會説一段木頭失明瞭一樣。漢字不僅構築了隱性的中國哲學體系,也塑造着中國人的心理結構。表面上看,漢字不過是一個符號,指稱着對應的事物,但就在這對應背後,還潛伏着中國人的情感、習慣。“酉”的本意是指讓糧食在罈子裏發酵,其古文字的寫法也就像是一個罈子,如果沒有裏面的糧食,還怎麼釀出酒呢?因此“酉”字裏面的一橫千萬不能忘記寫。一百個人住在一個屋子裏,這就是“宿”字。漢字的創造體現了古人樸實的智慧,是動人的,其中的故事性、聯想性既讓學生產生了民族自豪感又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詞句教學中,字畫結合加深學生的記憶

課文中的語言就像沙灘上的貝殼,他們是那麼豐富,課文中的語言就像一顆顆發光的鑽石,那麼精湛,那麼引人入勝;課文中的語言就像一杯杯龍井茶,耐人尋味,回味無窮。語言的豐富,語言的精湛,語言的耐人尋味的特點要靠細細品、賞,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窩。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製作生活的教學課件,使原本單一、枯燥的識字教學,配以生動的圖畫,用生動有趣的畫面使學生產生神祕好奇的感覺,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識字活動。激起學習去探索這藴含無窮奧祕的漢字世界的慾望。“字”配“畫”恰當地結合,讓原本靜止不動的漢字活動起來,豐富學生的想象,深刻的記憶,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以葫蘆藤為例,可以理解這個詞語的重點應該落在“藤”字上。可以讓孩子看看各種騰的圖片,引導他們試着説説藤的樣子或特點,比如細細的、長長的、比較軟,還可以展開聯想描述一下自己的感覺,説説它像什麼,再回到課文裏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葫蘆藤的。此時這個“細長的葫蘆藤”就不再是冰冷的詞語,而是一副有形狀、有顏色、有質感、有生命的生動圖像了。有了上面的理解體會,再指導學生朗讀感受,想想我“細長的葫蘆藤長滿綠葉”應該怎麼讀才好。長滿了綠葉是什麼樣子?是一片挨着一片,一層又一層。這樣句子中的“滿”字就有了具體透徹的理解,頭腦中浮現出生動的畫面,再來讀一讀,情感就會自然而然流露出來,對“葫蘆藤”的閲讀理解也更加豐滿,對新學的詞語也充滿了運用激情。

三、閲讀教學中,注重誦讀指導,引導課外閲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課堂中最動聽的聲音莫過於學生朗朗的讀書聲”。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愛聽“父親”上課,而影片所截取的“父親”的課堂總是迴響着“讀書識字,多長見識,念!能寫會算,是件好事,念!大事小事,提筆就記,念!知今知古,知天知地,念!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念!東西南北,四方天地,念!風霜雨雪,事事在意,念!長幼尊卑,敬重有序,念……”一個“念”字就足夠引人駐足,師生共讀的動人聲線總是讓人無端嚮往那段全民渴求知識的歲月。現在的學生也並不缺乏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學的嚮往。學生們也都愛聽老師讀書,只要稍加鼓勵,多有引導,積極帶動,學生們也對新穎的閲讀技巧興致勃勃以至躍躍欲試。教師在教學中巧用多媒體,注重誦讀,親自示範,品味文本,可以突出語文味。筆者曾有一次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課堂中看到教師運用多媒體讓學生領會到唱讀詩句的美,教師的示範唱讀更是激起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對古詩意境的體悟。

國小生對世界包含着旺盛的好奇心,他們的關注點總不是單一的,因為對他們而言,未知的東西多如牛毛,因此,在課堂中引入課外閲讀,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中學習自然科學,歷史人物,學生們也多是興致勃勃,願意去閲讀的。培養學生課外閲讀良好習慣,讓學生多讀多思多寫,從而真正感受語文的魅力,課堂上師生心與心交流,文與文碰撞,讓語文味溢滿課堂。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強調:教學語言“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是教師以自己活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即使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應用的時代,語文教學這一基本方式和特點也是不會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説,語文教學,尤其是閲讀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在閲讀教學中,教師不論是講解還是描述,還是複述,其語言都應當活潑新穎,富有情感和魅力。總而言之,都應當對學生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易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並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引起學生的模仿和學習。

從語言文字的微觀分析,我們發現,語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內涵的,值得我們反覆咀嚼、體會。這就是我們常説的語言文字的“温度”。正所謂“語言有温度,字詞知冷暖”。我們知道,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編者反覆挑選的,要麼盪漾着情感的漣漪,要麼綻放着人性的光輝,要麼凝聚着精神的力量。引導學生解讀這些文章,必須讓他們對作品流露的情感因素、高舉的人性大旗、彰顯的精神偉力有具體而深刻的感受。我們在理解詞語的時候,不僅應瞭解詞語的意思這些表象的東西,還應該透過這些表象去感悟詞語背後所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語言的温度。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中受到感染,教師就要善於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在課文《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學中,筆者加入了一篇敍述王二小事蹟的感人文章,學生的反應超乎想象,文章閲讀過程中,整個班級越來越安靜以至沒有一絲聲響,漸漸地有學生吸鼻子的聲音,甚至有人低頭落淚。在此之前筆者曾自讀課文以至感動到哽咽,筆者想是否因自己太過感性的緣故。經此一事,筆者覺悟到孩子的感受力並不亞於成人。通過這樣的情感薰陶可以不僅讓學生對人物形象有着深刻的印象,對人物的品質有感於心,還讓學生與書中人物有了情感共鳴,知曉了人物的心,人物的情。師生的情感共融乃是課堂上的至美之花。語文如果是國小教育中的一朵絢麗之花,那麼藴涵其中的情感則是其精華之所在。它豐富着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淨化與陶冶着每一個人的心靈。語文課堂要以文本出發,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就能提高。

四、教師以自身語文魅力感染學生

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最重要的是語文老師首先要像一個語文老師,語文老師的身上要有一種語文的魅力。其次,語文老師自己必須真心實意喜歡語文,用熱愛語文的姿態教語文。第三就是我們的語文課堂必須將語文引向社會、引進生活、引進時代,要着眼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不斷拓展學生的生活領域,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提高語文的能力,提升語文的素養。

一堂語文課是否充滿生機,關鍵在於教師的感情是否投入,如果教師進入了角色,產生了激情,那麼就將成為點燃師生感情共鳴的火花。教師應滿腔熱情,滿懷豪情,在良好的師生關係氛圍中,讓學生的智慧之光主動、生動閃現。教師的激情應貫穿於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包括“導”、“讀”、“講”等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活動之中。那麼教師的“導”應要求精練,必須動情,使學生一開始上課就進入蓄勢狀態。教師的“讀”,應準確、流利、繪聲繪色、聲情並茂,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義正辭嚴,或清新明快。教師的“講”應當聲情並茂,激動之時可用手勢等體態語言,將課文中的無聲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語言,通過教師的喜、怒、哀、樂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激起學生感情的火花,使師生情感產生共鳴。

法國雕塑家羅丹説:“在藝術中,有風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據此,我們可以説:“在閲讀教學中,有風格的教學語言才是真正的藝術。”語文閲讀教學藝術化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有獨特的風格。或善於條分縷析,準確嚴密地闡明事理;或善於形象生動、繪聲繪色地描述事物;或善於簡明扼要、冷靜客觀地敍述;或詼諧幽默、富有情趣,善於誘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等等。無數事實證明,一個語言表達頗富特色的語文教師,對學生在語言修養方面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學生終生難忘,終身受用。所以,欲實現閲讀教學藝術化,教師必須着意學習和訓練教學語言,講究口語藝術,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本身就成為學生學習的典範。

方智範教授曾寫到教育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通過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將有助於教師對教材設置的理解與把握,從而為情感教育奠定基礎。教師從自身入手,愛教育,愛語文,多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教學專業素養,以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讓語文課堂充滿吸引力,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匯入古樸的語文內涵又要營造語文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的精心設計要把教師、學生、課文三者有機的融為一體,以自身的知識和人格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美的陶冶,以教師的激情成為點燃師生情感共鳴的火花,使學生樂於求學,樂於求知,積極探索,喜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