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

欄目: 教師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38W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1

縱觀近年曆史大學聯考,以能力立意,以知識為載體,對理論觀點和史學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質的考查滲透其中;依託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試題設計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突出創新;對歷史問題認識水平的考查,強調生產力標準和實踐標準,強調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運用知識的方法,體現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發展現;試題綜合性強,既包括學科內知識與能力的綜合,也適當引進跨學科知識與能力的綜合;試題反映或折射社會現實的需要,不迴避熱點問題。下面是我在這一年裏進行高三歷史教學法的一些做法。

一、夯實基礎,提高能力

大學聯考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高等學校選拔出優秀學生,使他們得到進一步的深造和發展。大學聯考試題作為人材選拔的一種手段,又具有知識面覆蓋廣、層次深、能力標準要求高的特點。

培養探究精神,提高思維品質,是二期課改的前進方向。強調能力立意是近年來大學聯考命題改革的努力方向。於是一些人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這是錯誤的。這裏有個對知識與能力的辯證關係的認識問題,也有個對歷史基礎知識內涵的理解問題。就能力與知識的關係而言,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運用,二者不能分割開來。忽視知識片面強調能力,能力將成為一座沙丘之塔;忽視能力片面強調知識,知識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

事實上,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必須以紮實的歷史知識作基礎,即使是解答那些對歷史思維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論分析性的歷史問答題、小論文,如果沒有全面準確地掌握有關的歷史知識,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沒有血肉的骨骼。就歷史基礎知識的內涵而言,我們絕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為時間、地點、人名、數據等只需記憶的“死知識”。歷史基礎知識,還應包括教材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歷史事件及其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等在內。在高三歷史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多看教材,讓學生明白歷史學習與其他課程的學習一樣要細水長流,建議堅持每天花1小時,對教材進行閲讀;不僅讀教材,也讀教材中的歷史地圖、情景圖、圖表、漫畫等,瞭解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圖講史,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建立緊密的圖文關係,而後再挖掘圖中的隱性知識等,從而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夯實基礎。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運用,只有基礎紮實,對概念充分把握理解,知識的運用和遷移才能靈活,思維能力才能提高。研究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卷和大學聯考命題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看到在學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大學聯考以考查學生的學習潛能為重點。所謂“學習潛能”,是指學生到大學裏繼續學習歷史的潛在能力。這種潛在能力,決不是死記硬背的能力,而是一種學科能力的遷移,所以也可以稱作遷移能力。具體地講,遷移能力是指學生能夠把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閲讀、理解、分析、綜合、比較、表達等能力運用到新的歷史材料和新的歷史情景中去,並且能夠準確回答出根據新材料和新情景所提問題的能力。換句話説,考查遷移能力,就要“解除‘以本為本’的束縛”,適應“題在課本外,答案在課內”的命題新趨勢。“題在課本外”,使大學聯考試題具有了“起點高”的特點;“答案在課內”,又使其具有了“落點低”的特點。起點高,起於高校選拔合格新生的高度;落點低,落於高中教學的基本要求;合起來就是考查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我們教師應當明確:“答案在課內”,並不是“答案在本內”的同義語。

二、精選試題,把握方向

近年來,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趨於穩定,選擇題、材料分析題成為基本的考試題型,但試題的靈活性提高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精選試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不能搞題海戰術。這是因為,我們讓學生做題的目的是要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查找知識漏洞,但做題不能只重視結果和結論,更要重視過程,要知來龍去脈,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題海之戰無異於將人引入無舵舢板,很難達到預定的彼岸。因此,無論是新授課還是複習課,我對試題的選擇都特別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

(1、在命題原則上,應以問題為中心、以能力立意為主、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的或現實的重大的社會問題為素材,巧妙地將理論觀點、史學方法、思想素質和教育功能滲透其中,全面考查學生的人文知識和基本素養。

(2、在試題內容上,應強調歷史學科的主幹知識,注重檢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大力擯棄“繁、難、偏、怪、舊”等方面內容,所涉及的內容應該都是歷史學科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和主體知識。

(3、在試題設計上必須以大學聯考試題為模塊,命出適度的模擬題,不偏離《課程標準》、《大學聯考考綱》。

(4、在答案設置上,應體現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儘量貼近我們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同時又能激勵學生髮展創新能力。

三、關注熱點,貼近現實

歷史出自“故紙堆”,但又是與現實緊密相關的學問。鑑古察今是學習歷史的基本作用,貼近時代潮流,不避社會熱點是上海卷的一貫傳統,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大都與學科熱點和社會熱點緊密結合,體現歷史為現實服務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直引導學生不能只侷限於埋頭學好、掌握好課本知識,也要注意關注和參與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的探討,積極尋找課本知識與社會現實的結合點,確定新的歷史專題;不僅要有歷史的回光留意生活中發生的日常“小事”,更注意觀察影響世界趨勢的國家“大事”,從而培養學生傳承懲惡揚善的人文精神和中國史學“經世致用”的社會責任,樹立理論聯繫實際的正確理念,也就是學史要以史入今,以史鑑今,史為今用,以歷史知識、觀點為基礎,使熱點和歷史知識之間做到有機的聯繫。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2

本學期本人任高三的歷史下冊的教學工作,這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

一、紮實做好與教學有關的各項常規工作

1、認真制定教學計劃。

學期之初,我就認真的研究高三歷史的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並和學科的教師商量,共同制定了較為科學的高三第二輪教學計劃。第二輪複習的主要特點是專題複習,需要學生紮紮實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在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基礎上,適當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幹,又適當關照非重點。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認真落實教學計劃,並且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使計劃達到更加的完善。

2、認真備課,力爭上好每一節課。

備課不僅是備教材,認真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備學法和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同時,力爭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

3、堅持從末位抓起。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穫。在課後,對導師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經常找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談話,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斷引到學生形成科學的解題方法。在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儘量少講,而發動學生去探究,通過自身的努力建構知識,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交流者和參與者,我總是在課堂上極力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5、狠抓歷史基礎知識。

準確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徵和內在聯繫,形成學科內容的主幹系統和知識網絡

6、掌握基本的記憶方法和習慣,準確記憶基本史實,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使知識網絡化。

7、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和結論,這是形成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8、以單元為中心,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歸納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徵和發展過程,從宏觀角度把握歷史。

融會貫通,形成歷史知識的主幹。

9、複習策略

1、每節課默寫一個重點知識點。

2、以教師講解為主,側重全面知識點。

3、練習的進行,月考加強。

4、用時間講析資料上的練習。

10、學情

1、學生基礎性較差,識記能力差,有許多知識點學了即忘。

2、除了優生以外,其他學生的學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學習是不善於思考,因為沒有思考就沒有問題。

也就不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4、學生主動與科任教師溝通,師生之間學科交流較少。

二、對複習的反思

1、複習過程中沒有持之以恆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課前的默寫、背書等這些在上屆學生試驗基礎上體現出較好的學習方法沒有能夠堅持到大學聯考的日子。

2、複習時(主要梳理知識、的時候,學生只需要簡單地回顧和記憶。

不需要深入思考。在鞏固練習中,由於對應的知識,剛剛呈現,只需要簡單再現,因而思維層次較淺,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多是強化記憶,強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3、對學生沒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特別是優生的需求與不足。

工作不夠細,只是表面的作些,並沒有真正細化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學習當中的缺點和方法。

4、複習的針對性較差,往往面對的是所有的學生,可是每位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教學中沒能作到因材施教,導致中等生、差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最終導致放棄學習。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3

一、對歷史新教材的認識。

原來的材料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知識傳承為主”,內容多、程度深、觀念陳舊等問題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導下的新教材,圍繞三個維度尤其把情感目標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以學生髮展為主”。我們從教材的使用情況認識到,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確實是把“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論作為整套新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經過比較,筆者認為,新教材與舊教材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區別。

1、課文設計獨具匠心,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題的教育理念。

這套教材在課文設計和編寫體例上獨具匠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糾正了教材只是教師“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學本”。

教材每課的體例大體包括:導語(傳説、故事,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文、堅排的資料(增強歷史真實感,幫助學生提高閲讀古文的能力)、“材料閲讀”(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供學生自行閲讀)、動腦筋(生動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想機器開動起來)、活動與探究、課後自由閲讀卡(把課堂教學與課後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與技能,也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幾個學習欄目。這樣的課文設計和編排,使新的歷史教科書真正變成了學生學習歷史的學本。

2、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

一套教材切實貫徹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課文中特意設置了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每一個學習單元都設有活動課,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這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活動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突出了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它對於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圖文並茂,有很強的可讀性。

在注重課程內容改革的同時,本套教材在課文的呈現方式上,注重圖表的有效運用,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適宜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大幅度增加了歷史知識表述中的生動性和直觀性,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對遙遠的歷史有一種切實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學性、思想性和可讀性於一體。

4、歷史主線清晰,學習主題明確。

如七年級上冊內容,每個單元的題目就是幾個朝代的特點;八年級上冊,每個單元一個主題,條理非常清晰,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這一體系下,新的國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構建,基本消除了現有歷史課程中存在的“難、繁、偏、舊”現象,適應國中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帶來的變化。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餘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角色都要隨之發生變化。經過一年多的課改實驗,我們在聽課、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幾點突出的變化。

(一)教師的變化

1、從準備情況看,實驗區的教師現在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適應不了新的教學,所以爭當新課程的研究者。

許多教師積極開發利用教育資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資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有的歷史教師為講好一節課,為把課上得更生動形象,為製作好多媒體課件,不惜代價或自己到市裏參加計算機學習、製作多媒體課件;或自己買一些與歷史教育有關的光盤,如有關秦始皇的歷史片,有關辛亥革命、長征及抗日戰爭等的大型歷史記錄片,它們既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

2、從新課導入看,引入形式豐富多彩。

現在聽歷史課不再單純是教師一上課就帶領學生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然後再講新課。現在光是新課的導入就很精彩,除了複習舊課式導入、提出問題式導和外,很多課都引用了詩詞式導入,播放樂曲式導入(如講“九一八事變”,就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圖片賞析式導入(如講秦始皇,就採用多媒體播放有關華清池、兵馬俑的圖片),還有的教師講文化內容時配以古箏曲,效果也很好。總之,用這幾種形式導入新課會很快帶學生走進歷史,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從教學方式和方法來看,條件好的學校,可以用上多媒體教學,內容編排靈活,形式新穎,課件製作精美,直觀性很強,課容量大。

受條件所限,採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學校,經過教師努力也能把課上得精彩,吸引學生。無論哪種方式方法,在新課標、新理念指導下的新課程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指導思想。

在課堂上既有小組討論(常用形式),又有遊戲、角色扮演、搶答競賽等形式,教師能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教師鑽研教法的同時,還注意遵循新課標中“過程與方法”這個維度的要求,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注意讓學生列表進行縱橫比較、中外對比,注意引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並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等等。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於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生活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某些內容的分角色搶演,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資料蒐集,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評價等,都可以鍛鍊學生查閲資料、運用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新思路、新點子不斷被開發出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感受與體會

經過一年多的課改實驗,我們深切感受到這麼多的變化,教師已經認識到自己就是課程改革的參與者、實施者和研究者,教師主動研究教學的積極性和教師之間的互助合作精神都明顯提高,並敢於向學校領導和教研員提出問題和建議。在平時不斷整理自己的心得體會,有的還寫出了很好的論文。隨着教師教學行為角色的變化,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敢於提問題了,敢於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了,願意學歷史了,會引經據典了,真正做到了學生心靈開放,個性張揚,開發了他們的創造力,確實在向創新型人才轉變。學校領導、家長都在關心新課程改革,社會各界都在關注新課程改革。我們肩負重任,願盡我們最大的努力與課改一同成長前進。

四、疑惑的問題

1、有些章節刪去的內容太多,出現前後脱節的現象,建議設置成閲讀材料,以增強分析歷史史實的能力。

例如:七年級上冊中,《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課,提到十六國比較突然,因為以前沒有提到過。再如,八年級上冊《抗日戰爭》一課,對國共戰場的敍述不太明瞭。另外,講到近代民族工業中的時,對於其中的官僚資本主義,由於之前刪去了相關的內容,學生較難理解。在侵略史的內容裏,現在去掉了中法戰爭,另外還有香港問題,使得我們有時覺得出題很難。

2、個別動腦筋、活動與探究題目設計偏難或者比較抽象,學生很難找到解決的辦法,又苦於身邊沒有可查尋的資料。

另外,一課中動腦筋、活動與探究題目有的偏多,建議設置適量的中心題目,便於更深入地探究。

3、教材中堅框的內容,大多都是古文,有些確實有難度,教師也難以解釋,或者很耽誤時間,建議教材書下面最好有一些明確的註釋。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4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11、12班的歷史課教學和八年級1—5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我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主動與其他教師團結合作,結合各班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下面我就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以下總結:

一、認真鑽研教材,明確指導思想。

我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致力於改變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在課堂中推進素質教育,力求體現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使學生增強理解歷史和運用歷史的能力;初步學會應用歷史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歷史事實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二、認真備好課,突出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集體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教學方法,認真設計導學案。設計多媒體課件,做到每一課都 “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三、注重課堂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培養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本學期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歷史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歷史教學

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説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四、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合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歷史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認真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生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生思想的輔導,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解決他們的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使他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總之,一學期的教學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敗的困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的缺點。本人今後將在教學工作中,吸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5

本學期,本人任教年級二個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來,能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班的教學工作,教學。

一、激發,發揮潛能

俗話説"興趣是的老師"。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科內容豐富多彩、圖文並茂、趣味性強、又通俗易懂。在教學中採用做些簡單的小、講、賽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歷史課變得生動了、有趣了,學生而然就喜歡上這門了。

進入九年級後,學習任務更加艱鉅,學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他們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逐漸削弱,如何讓學生在諸多的學科中重視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統考後,我會在課堂上表揚一些學生,一種是優等生,讓他(她)們介紹經驗;一種是進步較大的學生,尤其是後進生,我會給予更多的表揚和鼓勵。讓更多的學生明白:只要端正,認真地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你就會取得理想的成績。別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同學們逐漸有了競爭意識,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立足課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大部分學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課上帶着耳朵聽,他們挺樂意的,一讓他們動筆,就開始偷懶。從九年級開始,我就注重培養學生做課堂筆記的習慣。我採用課堂和歷史作業本合二為一,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由於歷史學科採用開卷考試的方式,在教科書上勾劃重、難點顯得尤為重要。我要求學生用紅筆或彩筆勾劃,並註明考點的項目:如"明治維新"的內容,使學生一目瞭然。上課時,我邊講,邊巡視,提醒和督促後進生和調皮的學生勾劃課本。

臨近期末,九門學科進入都進入大階段,各科作業接踵而至,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我只能立足於課堂這塊主陣地,緊緊抓住45分鐘,儘量讓學生多讀、多寫。下課時,人人必須完成課堂訓練,交給老師後才能離開教室。課堂上抓緊分分秒秒,關注每位學生,課堂效率明顯提高了。課後也沒有作業,學生負擔減輕了。

三、夯實基礎,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

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基礎是根本。沒有基礎,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抓好基礎題,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出成績。九年級世界歷史的內容,繁雜且瑣碎,讓學生將所有的考點背出來,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是不太現實的做法,尤其是從20--年開始,歷史學科實行開卷考試,工作總結《九年級歷史》。對學生而言,記憶是一件看似簡單可實際上最為困難的事。我首先採取"全面進攻",把會考考點整理好,並在重要的內容下做好標記,印發給學生,再把考點逐題改編為小問答,讓學生當堂訓練,熟悉會考的每一個知識點。每隔一段時間,我就讓學生練習一遍,同樣一張小問答,我一般讓學生訓練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訓練,學生對考點由陌生逐漸熟悉。對於重要的章節,我則採取"重點進攻",讓學生把重要的內容識記下來,課堂上再默寫。學生通過小問答題的反覆訓練,基礎知識夯實了。

紮實的基本功是應對考試的第一步,僅僅訓練小問答是遠遠不夠的。會考的選擇題和材料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閲讀、理解、分析、比較、綜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針對會考題型進行有效訓練。題目是千變萬化的,關鍵是掌握解題方法。我十分重視解題方法的指導,如"尋找關鍵詞語"、"先讀問題,後讀材料"等等,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

四、專項訓練、專題複習,培養綜合能力

期會考試結束後,我主要進行專項複習,把近三年來的全國各地的會考題按選擇題、非選擇題兩大項進行分類,再按世界近代時間段進行整理,讓學生進行訓練。學生感到往年的會考題比平時訓練的題目要難一些。這是二輪複習了,我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學生閉卷完成選擇題,這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同學們躍躍欲試,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嘗試這種做法。

歷年會考題經常涉及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繫,這對歷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對學生進行專題複習。沒有相關資料,自己動手,上網查詢、結合考綱,整理、編寫"歐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世界近代的思想解放運動""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等七個綜合性專題,再配以相關的練習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日漸疲憊、鬆懈,學習狀況大不如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以前採用多寫字,少讀書的方法。現在我只能改變方法,讓學生少寫字而多讀書了。歷史學科處處都有綜合題。我通過查詢、、整理,自編出會考綜合題複習資料,比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歷史所涉及的綜合題。專題複習使零散的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便於學生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歷史學習的綜合能力。

五、注後進生的成長

後進生所佔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成績的提高。如何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這是我們面臨又一個棘手的課題。後進生需要老師傾注更多的愛心、給予更多的理解,來驅散他們內心的孤獨和自卑。轉化一個後進生談何容易,需要老師極大的韌性。他們屢教不改,讓老師頭疼、甚至想到放棄,但欲罷不能。《士兵突擊》中的一句是"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每個人面對困難挫折時,不應該輕言放棄。轉化後進生要多動腦、想,因勢利導、因人而異、把握時機等。後進生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他會出現動搖、反覆,老師不能輕易放棄,而要堅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試後,對於學習進步較大的學生,尤其是後進生,我會給予更多的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增強努力學習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後進生交流,共同尋找考試失敗的原因,探討有效的,幫助他們自我調整與改進。期會考試後,我常常利用業餘時間對後進生進行個別輔導,主要是加強基礎題的訓練。

以上是我對本學期歷史的一些探索和嘗試。九年級學生所用的複習資料絕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整理、編寫的,工作量雖然很大,卻很實用,而且在教學中基本做到了紮實、細緻、到位,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在今年中招考試會考出優異成績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