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勤政、廉政、奉獻”主題黨課

欄目: 領導講話稿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勤政  廉政  奉獻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勤政、廉政、奉獻”主題黨課

同志們:

按照市教育局黨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計劃安排,今天,我們集聚一堂,圍繞“勤政、廉政、奉獻”這一主題,由我為大家講一節黨課。我主要和大家探討交流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深化“勤政、廉政、奉獻”重要性的認識

在講“勤政、廉政、奉獻”這個話題之前,先講一講這三個詞的內涵:

所謂“勤政”,就是恪盡職守,勤於政事,認真負責地為國為民做事。恪盡職守,勤於政事,歷來為各朝各代的統治者所提倡,也為儒家思想所肯定,同時也受到百姓的稱讚。

所謂“廉政”,既是政治管理學的概念,又是政治倫理學的範疇。廉政的主體既指政務工作者,也指政務工作部門,對前者是官品人品,對後者是黨風政風。用傳統的話説,廉政就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所謂正氣,是指忠於職守、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所謂清風,是指不貪財肥私,不貪贓枉法,不以權謀利,不沾公家一分便宜,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古代官服的肥袖可以載物,兩袖一抖,常常抖出贓銀賄財,而像于謙一樣的廉吏只能抖出“兩袖清風”。用現在的話説,廉政就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乾乾淨淨做事”。

廉政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是社會民眾對執政者的基本要求和熱切期盼,更是治國理政者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認為:“至廉而威”,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也講:“禍莫慘於欲利”,金代詩人元好問也發出了“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的感歎。“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幾句明代官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君主都高度重視吏治,也都制定了非常嚴厲的法律來懲治官吏的腐敗行為,也有無數清官流芳百世,但終因政治經濟制度的本質,官員腐敗乃至朝廷腐敗成為必然,法律也形同虛設,以致政權覆滅。一朝取代一朝,構成了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畫卷。

所謂“奉獻”,是一種態度,一種行動,也是一種信念。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或許是一句問候,或許是一個微笑,或許是一個讚許,亦或是一個舉手之勞,都會讓人感到温暖甚至欣喜。奉獻,方便了別人,提升了自己;奉獻,激勵了他人,也鼓舞了自己。奉獻,是源自內心小小的感恩的心,是對社會和人民的感恩。常懷奉獻之心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快樂,心擁奉獻之念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諦。

奉獻更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的不求回報的愛和全身心的付出。對黨員幹部而言,就是要在這份愛的召喚之下,愛黨、忠黨,服務於國家和人民,把自己的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從點點滴滴中尋找樂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善待每一個人,全心全意為機關事務工作服務,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努力地用這份愛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大家的無私奉獻編織出事業的美麗藍圖。

三、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進“勤政、廉政、奉獻”落到實處

教育事業是天下最光輝的事業,勤政、廉政與奉獻,是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到勤政、廉政與奉獻,具體地講,就是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進“勤政、廉政、奉獻”落到實處。

(一)要傳承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

教育工作者應始終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確立立德樹人的價值根據和價值標準,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賦予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的新任務、新要求,也是新時期立德樹人的必由之路。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層面釐清“立德樹人”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加強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教育夢連着中國夢,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教育的支撐,離不開教育工作者實踐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實現中國夢,最重要的基礎在教育,最堅實的土壤在學校,最直接的場所在課堂,教育工作者就是最偉大的“築夢人”。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好課堂這個神聖講壇,用好校園這個寶貴陣地,用自己的修身立德、為人師表、職業操守為全社會樹立崇高的道德標杆,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教育工作者應做以德立身的示範者。崇高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工作者踐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質。陶行知説,教育工作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師之德乃教之魂,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係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教育工作者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對學生人格塑造、健康成長成才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教育工作者道德修養的嚴格要求,是由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質、工作對象、工作特點決定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廣大教師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播者,不僅要在學業上釋疑解惑、循循善誘,更要為學生人生指引方向;不僅要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更要關注並努力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的精神生命也健康豐盈;不但要做教書的“經師”,更要是育人的“人師”。一位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注重立德修身、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人;一定是在自我修養過程中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不斷實現道德追求的人;一定是擁有深厚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獻身教育、嚴謹治學、嚴以律己、無私奉獻的人。

教育工作者應做潛心育人的傳承者。立於三尺講壇教書育才,要靠“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學高為師”,人們常説,“老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須先有一桶水”。信息時代的教育工作者,一桶水已遠遠不夠,需要具備源源不斷的活水。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完備的知識結構,熟練地獲取知識、傳授知識的技能,更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基礎知識要廣泛深厚,專業知識要紮實系統,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兩方面的知識要全面準確,否則,就算不上素質過硬的教育工作者,也無從擔負得起培養全面發展一代創新人才的重任。同時,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速度空前,“傳道授業解惑”的好老師更要與時俱進,不斷汲取新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迴應現實挑戰,勇於探索,勤於實踐,追求卓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站在知識發展的前沿、時代發展的前沿。

教育工作者應做愛滿天下的踐行者。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師愛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講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教育工作者的仁愛是無私奉獻的愛,心中時刻裝着學生,唯獨忘掉了自己,是用一生的清貧勞累、默默耕耘去詮釋的愛,用“春蠶”和“紅燭”的精神去彰顯的愛,奉獻不僅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境界,是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愛的體現和昇華;教育工作者的仁愛是尊重信任的愛,相信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未來,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那樣尊重愛護學生;教育工作者的仁愛是寬容接納的愛,以平等、寬容、忍耐的心去理解學生、對待學生,以多元的價值觀評價學生,似陽光,似春雨,無處不在。這種愛更是一種大愛,體現着一種虔誠的教育信仰和偉大的教育情懷,燃燒自己,照亮每一個學生的未來。仁愛之心,是教育不可替代的推動力量,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畢生踐行的信念和追求。

“己之不廉,何以育人”,只有勤廉從教,教育工作者才具備道德上的感召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拒絕家教,抵制紅包。唯其如此,才能不被名利遮雙眼。唯其如此,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我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身執教,持儉守節,“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把畢生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他的這種勤廉從教的作風,深刻地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學生在敬仰中,默默地產生着思想和行為的自我激勵、自我修養和自我改造。陶行知的高尚情操,尤其值得我們當下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

最後,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自身做起,從教育系統中的黨員領導幹部做起,繼續發揚“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優良傳統,淨化教育這塊純淨的聖土,共同維護教育工作者勤廉奉獻的師德操守,為我們的民族撐起我們傲岸的脊樑!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也是我們一定能夠做到的。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