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多篇)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討會上的發言材料

欄目: 代表發言 / 發佈於: / 人氣:1.3W

(多篇)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討會上的發言材料

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討會上的發言材料

尊敬**部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並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其核心要求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中。根據理論研討會主題,我談幾點體會,以供同志們參考。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的重大實踐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近代以後,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拯救民族危亡,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台,但都以失敗告終。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場。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真正為人民謀幸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始終與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意味着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而是着眼於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新徵程上,黨員、幹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想方設法解決羣眾急難愁盼問題,把人民標準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成敗的根本標準,在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激發人民羣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創造偉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增加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複雜性、艱鉅性,但也成為開拓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優勢。馬克思曾經指出:“歷史活動是羣眾的活動,隨着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羣眾隊伍的擴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尊重人民羣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發揮羣眾的主人翁精神和主體作用,激發藴藏在人民羣眾中的創造偉力。新徵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首先,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在教育和科技等各領域深入挖掘人民主體的創造潛力,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高度重視發揮人民文化創造積極性,採取有力措施,創造有利條件,調動人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持續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競相湧流,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再次,要完善人民主體參與現代化建設的制度保障,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羣眾的參與權和監督權等。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就是要不斷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使發展起來的人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承擔者和推動者,實現“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協調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立足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理解人民羣眾美好生活需要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內在關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塑造新優勢、激發新動能、開闢新賽道、佈局新領域,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要通過不斷完善分配製度、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等舉措增進民生福祉,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盼,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要立足人民羣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着力解決羣眾反映突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難點環境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黨校教師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討會上的發言材料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紮根中國大地、基於中國國情、切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徵程上,我們必須牢記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持續深化“兩個結合”,堅持好、運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兩個結合”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英勇奮鬥,頑強拼搏,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我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文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回顧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走得對、走得穩,就因為它既遵循了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又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事業的成功及中國式現代化是“兩個結合”之果。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深刻領會“兩個結合”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兩個結合”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是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代新徵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堅持在“第一個結合”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黨在100多年奮鬥歷程中得出的寶貴經驗。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活力、魅力在於創新,在於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離開本國、本民族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僵化地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結論沒有出路。歷史和實踐證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黨和國家事業就能順利發展、取得成功;搞教條主義,沒有經過這樣一個結合,黨和國家事業就會停滯不前、遭遇挫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創新,都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實踐標準,所以才能回答好解決好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回答好解決好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當今時代,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給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課題,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及時作出回答,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着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始終沿着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篤定前行。

堅持在“第二個結合”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踐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科學社會主義之於100多年來的中國,不是“移植”或“嫁接”,而是其價值觀主張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藴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等具有高度契合性,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第二個結合”將這些重要元素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和體系之中,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和顯著優勢。“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藴。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羣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羣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紮根。

高校教師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討會上的發言材料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並對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堅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點,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供給和需求動態平衡,是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促進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一方面,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着力提升供給體系質量,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讓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集聚。積極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提升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重點、以村為基礎的縣域商業體系,拓展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業態,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穩定和促進居民增收,增強消費信心,持續釋放消費潛力。

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大國興衰的關鍵因素。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一要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施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補強制造業重點產業鏈薄弱環節,加快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二要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羣發展,構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產業增長引擎,超前謀劃佈局一批未來產業;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三要大力發展專利、品牌、物流、金融、法律等現代服務業,加快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打造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提升產業體系整體效率和質量。

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解決好區域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一要將促進共同富裕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發揮先富帶動後富效應。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提升後富區域的發展能力。深化對口幫扶制度,重點推進產業共建,促進產業鏈跨區域對接融合,構建更緊密更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協作體系。二要將促進共同富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脱貧攻堅成果。探索土地託管、土地入股、“飛地抱團”等運營模式,推動鄉村產業適度規模化發展。構建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興旺帶來的紅利。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支持脱貧地區產業提檔升級,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三要將促進共同富裕融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以城帶鄉格局。建立完善都市圈跨區域協同聯動、融合共生機制,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同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打造區域融合發展共同體,帶動小城鎮及鄉村聯動發展。

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以高水平開放促發展、強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要素按照市場規則自由流通,促進資源全球化配置。鼓勵自貿試驗區(港)大膽嘗試,建立與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二是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經貿合作,推動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貿易與投資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資源要素互補性。推動全球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引進來”,鼓勵有實力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促進外貿穩規模優結構。三是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增強東部沿海地區和超大特大城市對高端要素的聚集能力,推動區域產業分工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羣。優化中西部地區的開放平台建設,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培育區域新的開放高地和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