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新版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86W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新版多篇

全國道德模範先進人物事蹟介紹 篇一

王亮,陸軍步兵學院學員,景德鎮市浮樑縣經公橋鎮經公橋村人。

2020年7月12日,他在回鄉探親路上,突遇一輛小轎車與貨車相撞落入水中。危急時刻,他迅速在貨車工具箱裏取出鐵錘,從近5米高的河堤上一躍而下,先後把被困車內、危在旦タ的兩名大人和一名小孩救上岸,緊接着又用鐵錘砸破轎車前門玻璃,奮力把前排一名老人救上岸,並立即展開緊急救護直至昏迷的老人轉危為安。

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從5米高跳水救人,就不擔心受傷嗎?”王亮説:“時間就是生命!繞道下河會耽誤時間,我當時滿腦子就是‘救人!救人!’,顧不了那麼多了。”

一個人、三次下水、勇救四人,王亮的英勇事蹟,在全社會引發熱烈反響,被稱讚為“教科書式營救”“天降神兵”。同年,王亮榮立一等功,他卻將獎金捐給了家鄉慈善事業。

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陸軍“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人物事蹟 篇二

孫濱生,航空工業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飛機鈑金工。

他紮根鈑金製造一線40年,牽頭完成技術攻關13項,獲得國家專利20項。他參與過一系列國家重點機型和國際合作項目的科研生產工作,為國產直升機翱翔藍天立下汗馬功勞。他組建“孫濱生勞模創新工作室”,培養出一大批航空工業技術人才。

在徒弟們眼中,這個師傅很少夸人,愛“挑刺”,對工藝質量的追求近乎“偏執”。正是這種“吹毛求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他在“幹錘百鍊”中鑄就了精彩人生。

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中航工業飛機鈑金工工種首席技能專家、江西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全國道德模範先進人物事蹟介紹 篇三

萬佐成,男,漢族,1954年7月生,羣眾;熊庚香,女,漢族,1956年3月生,羣眾,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石泉村村民。二人系夫妻。

“爐子燒起來了,火就不能滅。”萬佐成夫婦在省腫瘤醫院旁的小巷裏開辦了一家“愛心廚房”,18年如一日,為眾多病患家庭提供鍋灶炒菜,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從一個普通的油條攤到眾人皆知的“愛心廚房”、“一元廚房”,萬佐成夫婦在這片狹窄的空間內傳遞出濃濃温情: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家屬提供鍋碗瓢盆、爐灶煤火、柴米油鹽,象徵性的收一塊錢成本費,只為讓病人吃上熱氣騰騰的“家的味道”。全年365天的忙碌無休、執著堅守,源自他們內心的善良。

2021年2月17日晚,“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來自江西南昌的“愛心廚房”創辦人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獲得殊榮,卻並未現身錄製現場。因為他們一旦離開,省腫瘤醫院的病人和家屬就沒法在他們開辦的“愛心廚房”裏做飯了。

從2003年到2021年,延續18年不滅的爐火背後,是平凡夫婦無私奉獻的人生境界:從起初的免費,到應眾人要求炒一個菜收5角錢,再到近些年才漲至1元。時光流逝卻始終價格低廉的背後,是萬佐成夫婦“保持收支相抵,虧一點也不要緊”的責任擔當。

“爐子燒起來了,火就不能滅。”這是萬佐成夫婦的信念,也是從“愛心廚房”傳遞出的希望。

1、一爐“多餘的火”,給遭遇病魔侵襲的家庭獻上愛心

萬佐成和熊庚香是南昌新建區人,年輕時便開始租房賣油條。2003年,49歲的萬佐成攜妻子熊庚香將早點攤搬到了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的石泉村,支起一個煤爐,售賣現炸的油條、麻圓。因為人流量較大,生意做得相當不錯。

感知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需求,並與他們“牽手守望”,始於一次偶然的詢問。

萬佐成至今還清晰記得那個場景:一天早上,夫妻倆炸完油條後,爐火還挺旺。一對40來歲的夫妻,推着自行車朝油條攤走來,車上坐着一名10來歲已被截肢的孩子。“老闆,你們爐子裏面剩下的火,可不可以給我們炒個菜,我給點錢給你。孩子得了骨癌在醫院治病,就想吃媽媽做的菜。”帶着哽咽的請求,萬佐成聽得鼻子發酸。他二話不説,連忙騰出爐灶,拿出鐵鍋和調味品:“你們來炒,這也是多餘的火,不要錢!”正是這爐“多餘的火”,讓萬佐成夫婦意識到,可以為那些正遭遇癌症侵襲的家庭做些什麼。沒過多久,萬佐成夫婦油條攤這爐“多餘的火”,便在省腫瘤醫院的病人家屬間傳開了。

癌症病人住院救治的時間一般較長,在醫院或旁邊的餐館點餐吃飯,一是開銷較大,二是不一定符合體質虛弱病人的口味。對病人而言,如果能夠吃上家裏人做的飯菜,對身心康復都有好處。

意識到這些的萬佐成夫婦行動起來,聽説我們這裏可以炒菜還不要錢,來的人越來越多,一開始每天有十幾個人借爐子炒菜,後來增加到幾十上百人。看到有需求的病人家屬越來越多,他一口氣買了十套爐灶,依次排在油條攤附近。

看到水和煤的支出在增加,有病人家屬提出:“老闆,你們老是免費,搞得我們不好意思。要不你們收點費吧。”拗不過大家的意見,加上提供爐灶煤火確實需要成本,夫婦倆決定:炒一個菜收5角錢,直到2016年,才漲至炒一個菜1元、煲一碗湯2元。

在病人家屬的口口相傳中,“愛心廚房”的名號越來越響。從醫院過來炒菜的,除逢年過節時人數較少外,其餘時間幾乎是從天亮到天黑,爐子裏面的火就沒滅過。

2、一條擺滿爐灶的巷子,成為病人及家屬撫慰心靈的温馨港灣

對癌症病人及家屬而言,冷冰冰的病牀,和久驅不散的病魔,在他們心中積壓了太多悲傷和疲憊。在這條充滿煙火味和人情味的巷子裏,他們的心靈被撫慰、壓力被釋放。

“萬師傅兩夫妻對我們非常熱情,臉上總是掛着微笑。我家在樂平市農村,岳父治病已經花了30多萬元,到這裏炒菜不僅實惠、衞生,更重要的是能讓岳父吃到家鄉味道。”王亮是同病房的家屬介紹過來的,在這裏,他結識了很多病人家屬。大家把對病人不敢講的心裏話講出來,交流治病心得,相互送上祝福。

陳菊英是一名患者,每隔20天就要去醫院做化療,並且帶上菜去“愛心廚房”加工:“在這裏炒了十多年菜,像我這樣一邊治療一邊自己做飯的病人還有不少。和病友們聊聊天,心情也變得好起來。萬師傅總是安慰我們,生病了也要照顧好自己,吃好飯生活才會有希望。”

“來到這裏的都是苦命人,每個人都有傷心事。我就希望大家在這裏熱熱鬧鬧的,能吃上熟悉的口味,也能忘掉一些煩惱。”這些年,熊庚香經常看到患者家屬從醫院出來時愁容滿面,甚至在做飯時眼角還掛着淚花,便會送上暖心的鼓勵。

為給這個病友臨時的“家”營造良好氛圍和便捷環境,萬佐成夫婦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犧牲,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凌晨3點起牀生火,晚上10點大掃除,每晚睡5個小時左右……這是萬佐成夫婦的日常作息。為了讓病人家屬隨時能夠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時間,“愛心廚房”也始終有幾個爐灶燒着煤,冒着熱騰騰、暖洋洋的水汽。

每天中午,當最後一名做飯的炒菜人離開後,萬師傅就開始清洗所有鍋具,熊阿姨則負責打掃現場。看人少了一些,他們才簡單弄一些飯菜墊飽肚子。下午3點吃午飯、晚上9點吃晚飯,他們早已習慣。

把便利帶給大家,把辛勞留給自己。有了萬佐成夫婦的付出和奉獻,這條充滿煙火氣的巷子,已經成為很多人漫漫治病途中可以依偎的温馨港灣。

3、一面寫滿電話號碼的牆,成為善良夫婦繼續前行的精神動力

是選擇把時間和精力用於經營好“愛心廚房”,還是給自己的油條攤發展擴大空間?對這道選擇題,萬佐成夫婦的答案很明確。2019年,老兩口乾脆關了油條攤,一心一意做好這個公益廚房。

“油條攤生意好的時候,我們還請了兩個人幫忙,一天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現在,算上房租、煤球、水電等開銷,不賺也不虧。”自從開了“愛心廚房”,萬佐成夫婦就堅定了想法:既然選擇了做好事,就不要怕受苦受累,不要在乎得失。

18年堅持用低廉的價格,為病人家屬提供爐灶,萬佐成夫婦捨棄的,是油條攤可觀的經濟利潤,所收取的,只是廚房的基本開銷,為的就是讓家屬們安心。事實上,對於家庭特別困難的家屬,夫妻倆記在心裏,能不收錢就不收錢。碰上有好心人捐款,老兩口還會熱心牽線,聯繫協調愛心人士直接把錢交到需要的患者家屬手上。

“幫到了病人我們就開心。”萬佐成夫婦的事蹟感動了大家、温暖了社會。對患者及家屬而言,這對善良的夫婦是值得銘記、感恩的人。很多人在離開醫院的時候,都會專門來到“愛心廚房”,跟萬佐成夫婦致謝道別。許多人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在牆上,邀請他們日後有機會去他們家鄉做客。

一年年春來秋去,牆壁上已經寫滿了筆跡不一的電話號碼,每一個號碼背後,都是一段暖心的故事。留下電話號碼的人們也清楚,只要“愛心廚房”還在,這對夫妻就會一直忙碌下去,真正能來家裏做客的機會很渺茫。但是這份真情,卻給了萬佐成更多鼓勵和無限感慨:“當一些熟悉的面孔不再出現時,很可能就是他們的親人已經去世了。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堅守在這裏,為那些有需要的人們提供一些方便、分擔一些憂愁。”

堅守二字,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在大年七年級,萬佐成夫婦也只是在女兒家呆了一個小時,吃完午飯便匆匆趕回來。曾經有一名義工過來幫忙,做事也非常踏實,也準備長期紮下根來,但與老兩口交心時,這名義工坦言:“沒有年節假日,沒有一天休息,我恐怕做不到。”

18年的堅守,萬佐成夫婦嚐遍酸甜苦辣,心中有喜有憂:喜的是關注“愛心廚房”的人越來越多,青山湖區湖坊鎮政府還投入30餘萬元對“愛心廚房”進行了改造升級;憂的是兩人年事漸高,難以繼續把這個“家”維繫下去。

“其實我們更希望有一天,醫院裏沒有那麼多病人,家屬也不再需要這個廚房。到那時候,我們老兩口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夫妻倆質樸的話語,正是對18載人間佳話的最美敍述。

獲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文明家庭、江西省道德模範、江西最美家庭、2020中國網事感動人物、央視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道德模範事蹟心得體會 篇四

“用奮鬥賦予生命意義”。楊懷保先生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也許是大家都曾有的疑問。”我是誰?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來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人生在世不容易,既然不容易,更要有意義。楊懷保先生從10歲起便扛起了家庭重任,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便踏上求學路,來到了湘潭大學。看紀錄片時,“揹着全家讀大學“令我震憾,頑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用奮鬥對這一個個苦難進行回擊,這是生命的意義,也是我們新時代青年學習的模範。

我看到過一句話,“我們來到這世界的意義是為了儘早遇見最美的自己,儘早遇見最美的世界,大概就是對我們活着最好的交代”。楊懷保先生畢業後並沒有真的陷入了廣闊的“錢景”之路,而是走上了公益道路。成功的人是一刻都在不停忙碌、奮鬥着的,他一直堅定着要奮鬥賦予人生更大的意義。

00後是崛起的一代,我們看見了封建與先進思想鮮明的對比。樹立新思想,爭做新青年。“堅定理想、踏實行動、不懈奮鬥,作為一名當代青年,我要用奮鬥][來書寫青春,不斷給自己新的挑戰和突破。”楊懷保先生説。

道德模子簡短 篇五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大公無私、樂於奉獻的道德模範。這個城市有了他們才更加美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們洗卻了心靈的污垢,詮釋了道德的真諦。

我就認識這樣一個人。這位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我國迄今唯一的特等發明獎。

年過古稀,本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可袁隆平依然堅守在一線,每天準時上班,準時下田,上午9點半到10點半,下午3點半到4點半,是他固定到試驗田的時間。越是打雷颳風,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到田裏面去看看,因為那是檢驗他的“寶貝”的關鍵時刻。袁隆平告誡助手們:“搞科研,要有一種在國際上爭先的精神。就像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人家後頭。”他要的就是搶佔雜交水稻研究的國際制高點。袁隆平雷厲風行,説幹就幹。新世紀的第一年,超級稻首期畝產700公斤的目標順利實現。

袁隆平同志等是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做出了無愧於祖國和時代的貢獻。

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樂於助人,甘於奉獻。

道德模子簡短 篇六

xx,男,壯族,1966年5月生,中共黨員,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蓮城鎮落鬆地國小教師。

xx不顧世俗的偏見和家人的反對,一出校門就毅然選擇到偏僻貧困的“麻風”教書育人,成為該村的第一任教師。三十多年如一日,一個人支撐起一所學校,他用奉獻和堅守,詮釋了一名鄉村教師潛心教書、無私奉獻的誠樸品質。

落鬆地——上世紀50年代文山州廣南縣政府集中醫治麻風病人的醫治點,被人們稱為“麻風村”。1986年9月,xx頂住世俗的冷言風語和親戚朋友的苦苦相勸,選擇到落鬆地擔任第一任教師。最初,落鬆地國小僅有一間土坯房教室、幾張學生從家裏抬來高矮不一的桌凳和一塊用墨水染黑的黑板,孩子們既沒有課本也沒有書,xx找來了一些舊課本、舊書教孩子們讀拼音、學數字,從此拉開了他教學的序幕。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xx一干就是30多年。他經過複式教學法,先後共培育9個教學班92名學生,送走國小畢業生6屆62人。此刻很多都已經參加工作,有教師、醫生、公務員、企業職工等。大家都説,是農教師幫忙他們走出了寨子,實現了長輩們一生未能如願的夢想。

xx與落鬆地村民30多年風雨同舟。剛到落鬆地村時,xx是村裏唯一的知識分子,村民們讀信寫信,買個農用機械要看使用説明書,都會找他幫忙。2002年,廣南縣開展“掃盲”攻堅工作,落鬆地村開辦了一個成人技術班,農教師兼任夜校教師。他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教村民識字,講解實用技術,但他從沒叫一聲苦、説一句累。

有人問他,你要在落鬆地村國小教到什麼時候?xx回答道:“只要村民們需要,我就一向教下去。”他把人生最完美的青春年華、全部心血都奉獻給了這羣特殊的孩子。

xx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全國“最美職工”、雲南省道德模範等稱號。

道德模子簡短 篇七

xx,男,漢族,1931年8月生,中共黨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xx把降低國人乙肝發病率作為自我的畢生追求,在乙肝防治一線奮鬥60多年,取得顯著成績。他精心診治數十萬乙肝患者,培養了大批乙肝防治人才。為普及乙肝防治知識,年過七旬的他開通乙肝科普博客,發表400多篇文章,訪問量超1200萬人次。

中國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國家,約有10%的慢性無症狀乙肝病毒攜帶者。應對嚴峻的現實,xx創辦南方醫科大學的肝炎基礎實驗室,以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為己任,奮力攻堅,填補許多研究空白,在病毒性肝炎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提出的“無症狀慢性活動性肝炎”新論點,為乙肝防治工作供給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他在國內最早將分子生物技術引入乙肝研究,發現了中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感染者的病毒變異,進行病毒性肝炎細胞凋亡發病機制研究,把我國乙型肝炎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xx堅持患者至上,以自我的精湛醫術救治數十萬乙肝患者。很多患者慕名而來,他就每一天上班早到1小時、晚走1小時,爭取多治療幾個病人。他選擇的診療方案總是研究患者經濟狀況,從不開大處方、大檢查單。對家境貧寒的患者,他就告知複診掛普通號,診斷時就順帶聊天,幫他們緩解恐懼焦慮,被患者稱為“愛心處方”。

一天,有病人提議他利用網絡開博客幫忙更多病人,xx記在了心裏。不會打字的他,從零開始學習電腦操作,在75歲高齡開通了“xx的乙肝頻道”博客,為患者答疑解惑。為不誤導患者,他每寫好一篇博文,都要先“放一放”,確定觀點無誤、文字準確易懂後才發佈。多年來,xx發表400多篇文章,博客訪問量超過1200萬,受益者不計其數。

如今,86歲高齡的xx仍帶學生團隊開展科研攻堅,每週三次門診,每週更新博客……他説:“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給病人。”

xx榮獲時代楷模、全國科技優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稱號。

道德模子簡短 篇八

xx,男,1967年生,中共黨員,嵐皋縣民主鎮廟壩村村民。

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兩幼小孩子,生活本已極其困難,但他又撫養了三個無家可歸的孩子,撐起了一個八口之家。對老人,他盡心盡力,無微不至,是眾所周知的孝子。對孩子,他寧願自我吃不飽也要想盡辦法讓孩子們上學,是個好父親。對親戚鄰里,他有事必幫,樂於助人,是村民眼中的好村長。xx對五個孩子一視同仁,疼愛有加。不管怎樣艱難,xx都僅有一個念頭,這就是“只要自我有口吃的,絕不能讓孩子們餓着,還要讓孩子們上學。”2015年12月入圍“中國好人”候選人。

道德模範事蹟心得體會 篇九

道德是一種美德,是個人品質的一種根本體現,一個且具有崇高品質的人,也同樣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

道德和法律有相同之處,即都可以約束人。但道德對人的約束更多的取決於個人的品質。而法律對人的約束則是外在施加的,是一種強制性手段。因此,法律是制止違法犯罪的有效手段,但同時也是一種治標的手段。而道德雖然不是制止不良風氣的有效手段,但卻是治本的手段。所以,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最終需要每個人道德素質的提高。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今社會,權、錢、色等慾望讓人們不惜做出重大的犧牲而做出違法的事。因此在全社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道德觀念深入人心,本身就是一個漫長和過程。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加快這個過程。

本學期,學校安排我們認真學習了道德模範的先進事蹟,使我有機會看到了很多品質高尚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用模範們的事蹟對照自身的行為,我發現了我自己很多以前沒有發現的缺點,這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平時我的自我感覺是蠻好的,因為我是老師,我的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這一發現讓我深深感到“日三省吾身”是多麼重要,更讓我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是多麼的有道理!

這次,我們學習的道德模範分為五大類別:助人為樂,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見義勇為。通過學習我知道,這並不表示各個道德模範只在其所在的一個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質,而是這個方面的事蹟最為突出。所謂道德模範應該是一個全面的模範,而不應該只是某一個方面的模範,否則就不能稱其為道德模範了。我們學習道德模範時,要全面的去學習,而不能只學習其某一個方面。

我們一方面用道德模範的事蹟去感學生,另一方面要發動人民學生向道德模範學習,我相信滴水可以穿石,道德的學習最終必將內化為行為,這樣,我們社會的道德滑坡現象就會得到改善!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人物事蹟 篇十

胡紅霞,生前系吉安市泰和縣南溪鄉南源村村民。

“你走後,家裏沒有了歡聲笑語,我們的生活缺了一角,我常常會夢見你,可醒來後卻是一場空。媽,來世,我還要做你的女兒……”這是胡紅霞女兒《寫給媽媽的一封信》中一段催人淚下的話。

2020年8月5日,她像往常一樣忙完農活回家,路上隱約聽到陣陣微弱的呼救聲,循聲望去,發現不遠處的水渠裏,兩名落水人正在奮力掙扎。情況危急,她來不及多想,跑過去縱身跳入水中,奮力將他們往岸邊推,落水村民最終脱離了危險,自己卻因水下意外觸電不幸溺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44歲。她捨己救人的英勇事蹟被廣為頌揚,被譽為當之無愧的“巾幗英雄”。

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中國好人、江西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