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抗疫一線醫務人員英雄羣體先進事蹟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5.16K

抗疫一線醫務人員英雄羣體先進事蹟多篇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10:天津市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 篇一

“開學季到了,最近幾天都在忙着為恩施錄製中國小生心理減壓視頻,這兩天就能把視頻交給他們了。”9月20日,天津安康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天津對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隊隊員穆湘對科技日報記者説。

儘管天津疾控工作隊離開恩施已經5個多月了,但兩地依然在“並肩戰鬥”。

2月12日,在湖北恩施州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時刻,天津派出包括70名疾控和精神科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疾控工作隊抵達恩施,與恩施州及6縣2市攜手並肩,開展流調、消殺、實驗室核酸檢驗和心理諮詢等疫情防控工作。

57個日日夜夜,天津疾控工作隊不僅助力恩施戰勝新冠疫情,還為恩施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疾控隊伍,增強了恩施應對公共衞生安全突發性事件的“免疫力”。

這支隊伍是先鋒隊、偵察兵和參謀部

“我們到恩施後,通過早發現、早阻斷、早診斷、早排解,擰緊了疫情傳播的‘水龍頭’。”天津支援恩施州前線指揮部總指揮許穎悟介紹。

提高流行病調查速度和質量,才能做到“早發現”。

2月16日,恩施出現一名女性感染者。工作隊流調專家排查了2094條信息,迅速找到了傳染源。

2月25日,利川市出現同村12人腹瀉,多人有發熱症狀。流調專家通過科學排查,第一時間排除感染新冠疫情的可能。

在恩施期間,工作隊累計完成流行病學個案調查339人次,審查資料705份。“我們奔波於發熱門診、隔離點、社區等進行流行病調查,有時還要翻山越嶺深入鄉間農舍進行密接者排查。”工作隊隊員、天津市疾控中心的楊雪瑩回憶,最困難的是聽不懂當地方言,給靠語言溝通的流調工作平添了不少難度。隊員就把方言常用詞彙做成普通話對照表,愣是靠這種“笨”辦法準確完成了工作。

“早發現”後,還要“早阻斷”,這就需要對重點場所做好消殺工作。疾控工作隊組織隊員深入疫點、疫區和患者家庭,共完成場所消毒236個、消毒面積14.6萬平方米。

2月25日,湖北民…本站 …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一名護士出現新冠疫情症狀。由於情況緊急,人手緊張,工作隊隊員、天津市北辰區疾控中心副主任孟慶賀等3人,需要消殺一整層樓20多個大病房。

他們用了4個半小時才消殺完畢,其間無法喝水、上廁所。“當脱下防護服時,裏面衣服都能擰出水,大家都感覺快虛脱了。”孟慶賀説。

“每支小隊專門配備一名心理專家,是我們疾控隊的特色。”天津疾控工作隊隊長張宏介紹説。

2月25日傍晚,12歲女孩小麗打來熱線,要找“天津來的專家”聊聊天。這樣的電話,穆湘在恩施每天要接十幾個。忙碌一天後,晚上還要梳理當天工作,制定下一步計劃。從早上7:00起牀到23:00,一天下來,穆湘的嗓子都快説不出話了。

在恩施期間,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累計接聽心理諮詢電話400多個,引導人們穩定情緒、配合隔離、接受治療。

授人以漁,留下更多疾控經驗

“您要戴上塑料手套,84消毒液有腐蝕性……”4月3日晚9時,在州城火車站進行日常消毒的保潔員彭大伯遇上了前來檢查指導的張宏。

張宏在與彭大伯交流中發現,消毒手冊有70多頁,保潔人員看着很吃力。回到駐地,張宏連夜挑選針對火車站消毒的相關知識,做成一張“明白紙”,一目瞭然。

自3月12日起,工作隊着手為恩施州及6縣2市各制定了一份流行病學報告、一套疫情防控指南、一本消殺手冊,提出一份疾控建議。

最終,天津疾控工作隊為恩施留下了合計近10萬字的防控技術資料,為恩施今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和疾控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

為了給恩施留下一支帶不走的疾控隊伍,工作隊還分成4個疾控小組和1個心理小組,赴恩施各縣市開展培訓。

為提高工作效率,各小組白天培訓、晚上行路。“隊員們趕上過雨雪、冰雹各種惡劣天氣,落石、山體滑坡、樹木倒伏也不時遇到。”楊雪瑩回憶,最晚一次趕回駐地已近午夜。

當3月27日所有培訓任務全部完成時,天津疾控工作隊已開展疾控專題培訓16場、實操演練24場;開展公共衞生能力建設培訓14場;開展心理培訓7場,受訓人員超過千人。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9:中國中醫科學院國家援鄂抗疫中醫醫療隊 篇二

全國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上有這樣一支抗疫隊伍:他們只有35人,卻是最早馳援武漢的國家中醫醫療隊;他們勇戰“紅區”、奮力堅守,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66天治癒百餘名重症、危重症患者,為新冠疫情中醫診療方案作出重要貢獻。

這支曾為武漢負重前行的力量,就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國家援鄂抗疫中醫醫療隊。他們逆行的美麗身影,被患者牢記,更被國人銘記。

4月7日,第一批國家中醫醫療隊領隊、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中)等第一批國家中醫醫療隊3名隊員圓滿完成援助湖北醫療任務,抵達北京西站。新華社發

直面疫情“風暴眼”

憶起7個多月前出征的情景,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仍難掩激動。彼時臨近春節,病毒肆虐,武漢醫療資源日益緊張。

“中醫必須第一時間介入!我帶隊!”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馳援號召,黃璐琦第一個請戰;短短半天,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300多人主動請纓。

大年七年級,包括呼吸、急診、ICU等科室人員在內的25人組成先期隊伍,攜帶近80箱防疫物資,向武漢開拔。從隊伍組建到出發,不到10小時。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疫情的“風暴眼”,重症救治的“主戰場”。

2月5日,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左)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與即將出院的病人合影。新華社發

抵達當晚,黃璐琦立即向醫院提出:由中醫醫療隊接管一個病區。“我們有醫生護士全套人馬,希望給我們一塊陣地,我們做出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來!”

經再次請求,南一區成為醫療隊的“責任田”。這是中醫在重大公共衞生事件中首次整建制接管一個獨立重症病區。“我行醫幾十年,西醫能做到的事我同樣能做到!”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説。

缺少中藥,病房潮濕陰冷,重症患者多而護理人員嚴重不足……重重困難,澆不滅醫療隊的昂揚鬥志:醫護齊上陣清潔病區,替患者清洗便盆、尿壺,為卧牀患者擦身、換牀單;迅速搭建中藥供應保障平台;24小時輪班、三班倒開展救治……

接管病區6天后,首批重症患者治癒出院。不到一個月,病房景象煥然一新,能下牀自主活動的病人越來越多,高流量吸氧機幾乎不再啟動。

“哪裏患者最重,我們就到哪裏去。”“力爭所有患者無論多重都要想辦法治癒,不留遺憾!”這就是國家中醫醫療隊的決心與擔當。

1月26日,仝小林院士(右一穿防護服者)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病房內查看病人情況。新華社發

分秒必爭找尋“中醫答案”

醫療隊收治的第一批30名患者大部分病情很重,他們大口大口地吸氧,虛弱得幾乎不能下牀。同一時間,不光金銀潭,整個武漢都在與疫魔艱難抗爭。

“必須儘快拿出有效治療方案和藥方!”抵漢第二天,身為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黃璐琦、仝小林院士組織醫療隊專家和湖北當地醫院專家討論,根據巡診、查房和當地救治經驗修訂救治方案;又與後方專家連線討論,最終形成新版中醫診療方案。該方案被納入第四版國家診療方案,開創了應用中醫藥對患者進行分層診療的新模式。

診脈、查舌苔、開方……中醫重視個體,講究一人一策、辨證論治,但疫病並非沒有普遍規律可尋。要拯救更多患者,必須儘快拿出“核心方”。

1月26日,仝小林院士(前)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查看病人的檢查結果。新華社發

每天開會分析病例、討論救治方案;回到駐地馬上整理當天病案,完善診療方案……醫療隊邊救治、邊總結,還與後方科研攻關組共享臨牀數據、合力研究,從中醫藥幾千年疫病防治理論和臨牀救治實踐中找答案,不到兩週,就開發出治療重型新冠疫情的有效方劑——化濕敗毒方,臨牀救治效率不斷提高。

通過服用中藥,患者的氣短和喘憋有了明顯改善;鍼灸、穴位貼敷灸、耳穴壓丸等中醫療法效果顯著,受到患者喜愛。

隨着2月3日首批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的8名患者出院,其他病區也開始服用中藥,中西醫協作抗疫模式在金銀潭醫院建立起來。截至3月30日,醫療隊累計收治患者158例(大多為重症和危重症)、出院140例,其中純中醫治療出院88例、中西醫結合治療出院42例。

3月31日,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醫療隊隊員在北京西站合影。當日,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的援鄂國家醫療隊隊員共55人抵達北京。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治病,更“治心”

患者老周好幾次肺大泡破裂,每破一次都要做胸腔閉式引流,漸漸變得身體虛弱、情緒低落。西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李靜所在護理組每天從駐地帶來小米粥、銀耳湯餵給老周吃,還輪番發微信鼓勵他,講趣事逗他開心,轉移他的注意力。看着老周挺過一次次兇險病情,逐漸康復,李靜他們特別高興。

從治療疾病到安撫情緒,醫療隊不僅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更注重體現中醫的人文關懷。

26牀是個重症患者,不瞭解中醫,入院後強烈要求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檢查結果顯示其並非細菌感染,無須使用抗生素。

4月15日,廣安門醫院援鄂醫療隊成員的海報懸掛在醫院大廳。新華社記者陳建力攝

齊文升為這位患者耐心講解並進行心理疏導,根據患者的症狀、舌苔、脈象變化及時調整處方,還經常衝調中藥喂患者服用。患者病情很快好轉,開始主動要求醫生開中藥並按時服用。

“很多新冠疫情患者陷入難以自控的恐懼、焦慮情緒,這需要醫生去安撫、去鼓勵、去化解。”西苑醫院副院長李浩説。

在疫情防控和救治中,中醫藥儘早使用、全程參與、精準施策,深度介入預防、治療、康復全過程,與西醫優勢互補、相互協作,發揮了巨大作用。而醫療隊踐行大醫精誠精神,以岐黃之術守護一方患者。正如廣安門醫院心血管科病房護師李東旭所説:“吾輩在此,衞武漢,衞中國!”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1:上海、廣東醫療隊 篇三

上海支援雷神山醫院醫療隊

2月16日晚,上海市衞生健康委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緊急通知,在前期選派7批醫療隊的基礎上,統籌全市醫療資源,選定仁濟、市一、市六、市五、市七、楊浦區中心醫院等6家醫院選派醫務人員組建了第八批援鄂醫療隊。

2月17日上午,各醫院在接到通知的短短10小時內,積極動員、克服困難,選派了513名包含醫療、護理、管理等醫務人員組建的醫療隊,整裝待命。

據悉,本批醫療隊於2月19日中午馳援武漢,支援雷神山醫院。

本次仁濟醫院156人援鄂醫療隊由60名醫生、90名護士、6名行政管理及工勤人員組成。隊員年齡橫跨23至59歲,平均年齡僅為33.5歲;其中黨員75人,副高職稱以上14人。

全體隊員上車前,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仁濟醫院副院長張繼東帶領隊員振臂高呼:“仁濟仁濟,仁心仁術;仁濟仁濟,戰疫必勝;仁濟仁濟,中國一流”,以此表達對此次戰疫行動的必勝信念,贏得了現場如雷的掌聲與歡呼,也讓來壯行的戰友們濕潤了眼眶。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共有156人,由60位醫生、90位護士和6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涵蓋了呼吸科、急診危重病科、心內科等科室,上海市一醫院副院長劉軍擔任醫療隊領隊。

“徹底戰勝疫情,讓所有人一個不少地回來,這是我的使命。”上海市第一人民副院長、此批市一醫療隊領隊劉軍此刻的聲音有一種戰前的興奮,“作為一支156人的 “整建制”部隊,在協調、配合、協同作戰、組織管理上,具備先天的優勢。我們定能打勝仗!”

急診危重病科護士高霏第一時間報了名,“一直想上前線!”高霏在前幾批選派醫療隊時也曾積極報名,機緣巧合,一直未能成行,此次終於如願。

“當年汶川大地震時,我還在上大學,學校邀請救援隊員回校講課,真的很偉大。”就此,治病救人、衝鋒陷陣的戰士形象便深埋於高霏心中。用高霏的話來説,醫護人員不光是白衣天使,更是裂縫中的陽光,馳援湖北,責無旁貸!

還有一位受訪者請記者在刊發報道時,隱去她的姓名,她説家中父母還未同意,自己一心渴望西行。“學醫的這個時候不派用場什麼時候用。”她的想法很簡單,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就該做這個位置該做的事。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出征團的行李連夜已備好。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武漢,在未來回望這段抗疫歷程,將會是一段特殊的‘武漢記憶’。”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範小紅的兒子今年正值會考,她在出發前特地給兒子做了一頓糖醋排骨,這是屬於“媽媽的味道”,為的是給即將會考的兒子加油鼓勁,之後一段時間內,範小紅將缺位“母親”這一角色,舍小家為大家,投入到一線艱苦的抗疫戰鬥中。

範小紅在呼吸系統疾病的內科診治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此次作為女性領隊,範小紅在管理方面更為細緻、柔性,即便工作再辛苦,她都會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團隊氛圍,能夠振奮士氣、鼓舞人心。

對於市六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陳小華來説,馳援武漢不僅是緊急支援,更是一場守衞家鄉的戰役。“湖北是給予我生命的地方,我的許多朋友都在武漢生活,有些同學也參與了一線抗疫工作!我不畏懼挑戰,我渴望與昔日的同窗好友一同並肩作戰!”陳小華家裏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只有7個月大,他把家庭交給妻子,自己選擇奮戰前線。

廣東支援雷神山醫院醫療隊

從2020年2月20日至4月9日,廣東中醫、西醫兩支醫療隊曾在雷神山醫院先後接管了包括ICU在內的病區,共收治145名患者,併成為雷神山醫院撤離的最後一支外省醫療隊,為武漢抗疫做出了極大貢獻。

2020年1月25日,武漢市決定建造武漢雷神山醫院。2月8日,雷神山醫院火速建成交付使用,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正式接管,當天就接收了第一批病人。2月18日,醫院首例治癒患者出院。3月25日,醫院首個病區患者“清零”。 4月14日,最後四名ICU重症患者轉運到中南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患者全部“清零”。

雷神山醫院運轉2個多月,累計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餘人,康復出院1900餘人。不但保持3000餘名醫護人員及志願者“零感染”的記錄,還將患者病亡率控制在2.1%左右的低位。

2月18日,由廣東省中醫院與深圳市中醫系統共74名醫務人組成的廣東省援助武漢雷神山醫院中醫醫療隊納入第四批國家援助湖北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C6病區,短短48小時組建成了符合標準的負壓病房,20下午正式收治患者,3個小時內48張病牀全部收滿。到3月30日,廣東中醫醫療隊完成病區交接,共收治患者99人,其中危重症患者4人,重症患者24人,出院95人。其中,中醫治癒68人,中醫藥治療覆蓋率100%,綜合症狀改善比例達95.9%。

經歷過“非典”洗禮的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鄒旭臨危受命擔任武漢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C6病區負責人,他用手中的銀針救治急性危重症新冠疫情患者,讓西醫同行和患者都直歎中醫神奇。在雷神山醫院,廣東中醫分階段治療方案、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打出“組合拳”,針藥並用,身心同治,對危重症患者立足中西醫協同治療,發揮出1+1>2最大效果。

3月12日起,廣東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醫療隊進駐武漢雷神山醫院,接管了其中一個ICU病區,成為堅守在武漢的最後一支廣東醫療隊。4月9日,廣東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醫療隊完成救治任務,將病區交接給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這支廣東醫療隊在雷神山ICU管理28張病牀,其中,獨立整建制管理一區14張牀,和中南醫院混編管理二區14張牀。累計管理46個病人,累計出院20人,轉出普通病區7人。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兼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曾受訪表示,雷神山醫院的清零和關閉,是抗擊新冠疫情目前這一階段取得勝利的重要節點。他介紹,雷神山醫院收治的病人中重症接近45%,死亡率約2.3%,重症患者死亡率約4.3%,放在全球都是很好的醫學救治成績。其中,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餘納帶領的一支廣東醫療隊在雷神山醫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且堅守到最後,成為雷神山醫院撤離的最後一支外省醫療隊,表現非常優秀。

23日當天,雷神山醫院C6病區護士長、廣東省中醫院血液科護士長陳二輝恰好迎來了自己第二個孩子的誕生,對於這位遠離孕妻奮戰一線的中醫護理人來説,這是“雙喜臨門”的一天,“榮譽屬於廣東援雷神山醫療隊每一位隊員,這是大家共同奮鬥努力的結果,特別開心能夠得到國家的肯定。以後我們將繼續發揚雷神山精神,堅守好我們的崗位,努力履行醫務人員應盡的職責。”陳二輝説。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2: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 篇四

1月6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的院週會上,醫務處向全院職工通報關於武漢市不明原因肺炎疫情,重申了診斷要點和防控要點,啟動了院內三級傳染病防控體系。1月21日,醫院召開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會,院領導班子出席,趙院長強調,儘快建立協和防控八大體系,成立協和專家組,出台協和診療和防護方案,開展臨牀與基礎研究,“不惜一切代價,做好一線醫務人員防護,確保零感染的總目標”。截至目前,醫院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推進,面向公眾關切及時發佈權威信息,派遣精兵強將馳援武漢……經歷非典洗禮、出色完成抗擊非典任務的協和人,再一次以職業的敏感性、學術的前瞻性、行業的引領性,走在了全國醫療衞生戰線的前列。

覆盤時間線:未雨綢繆、穩紮穩打

趙玉沛院長強調指出:“要嚴格按照黨中央部署要求,國家衞生健康委確定的‘乙類傳染病、甲類防控’原則,制定出分層級、標準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預案,完善多部門聯防聯控,推動建立流程科學、反應快速的傳染病防控‘協和體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內交叉感染,切實維護人民羣眾及全院職工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1月6日

協和對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警覺始於1月初。“截至1月5日8時,武漢符合報告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診斷患者59例,其中重症患者7例,無死亡病例,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這是醫務處於6日向全院通報的武漢疫情情況。儘管如此,敏鋭的協和人依然在第一時間就做好了全員培訓、重申傳染病防控要點、啟動院內三級防控體系等預防性措施。

1月21日(臘月二十七)

當大多數人都在打點行裝準備回家過年的時候,醫院緊急叫停了多個臨牀科室及部門的離京計劃,並於8:30召開院級疫情防控部署會。院領導班子成員在聽取與會科處室負責人的彙報後,就醫院下一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做了整體部署。趙玉沛院長強調指出,一要加強統一指揮,二要建立協和標準的檢驗體系,三要人員保障到位,四要明確集中隔離治療原則,五要抓好物資供應,六要加強宣傳培訓,七要做好戰時動員,確保各方平安。這一會議是在習近平總書記1月20日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後的第一時間召開的,為醫院落實中央要求,部署院內疫情防控工作確定了總基調。

1月21日下午

1月21日下午,為避免發熱病人過於集中導致交叉感染,醫院發熱門診旁的腸道門診緊急調整為發熱患者第二診療區域。感染內科實驗室與檢驗科聯合制訂“新冠病例的協和檢驗認定標準”,將核酸檢查報告時間縮短至4小時內。同時採用雙實驗室雙陽性確診病例的模式,保證了檢驗結果準確性。這一標準後來被北京市衞生健康委採納,同意在北京協和醫院開展院內核酸檢測診斷試點工作。

1月23日(臘月二十九)

為保障節假日期間應急醫務人員儲備,醫院黨委通過總支發起志願報名活動,18個小時就收到了3306名醫務人員的志願報名,許多人為此退掉離京機票、火車票,有的人主動提前返京,為醫院開展防控工作奠定了堅實的人員保障。

1月24日(除夕)

除夕當日,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多部門聯防聯控工作例會模式啟動,每天上午9點,院領導傳達北京市最新防控信息和要求,聽取各工作組彙報,現場解決各類問題,明確下一步工作安排,確保醫院發出的每一條指令,都能以最快速度傳遞到醫院的每一個角落。

1月25日(大年七年級)

大年七年級,本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晚8點醫院接到國家衞生健康委緊急任務,要選派21名醫務人員即日馳援武漢。短短3小時,從3306名志願報名者中精挑細選精兵強將,黨員優先,有非典一線經驗者優先,在韓丁副院長的帶領下,如今已經在武漢防疫一線緊鑼密鼓地開展臨牀工作。

1月27日(大年九年級)

醫院再次強調建立完善的協和新型冠狀病毒防控體系及標準操作流程,分為院感防控、醫療、護理、標本轉運、人員管控、宣傳培訓、後勤物資保障、科研八個部分。要求每一級負責人都要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動態調整工作方案,橫到邊、豎到底,確保院區防控體系無死角。

至此,武漢、北京協和醫院本部兩地作戰,協和人以極大的熱情、高昂的鬥志、專業的態度、科學的管理,全情投入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戰役中,各項工作忙碌緊張、有序高效地開展,診療與轉運流程不斷優化,醫務人員零感染!正如同趙玉沛院長所説,“協和人和平時期是白衣天使,突發事件時是白衣戰士”,以國之名,不辱使命!

制訂“協和體系”:凝聚智慧,引領示範

趙玉沛院長、張抒揚書記強調,“應集中協和專家資源和豐富臨牀經驗,儘快制訂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診療的協和體系”。

經過數日刻苦攻關,經感染內科、呼吸內科、重症醫學科、內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檢驗科、放射科、藥劑科、麻醉科手術室等近30位專家多次討論,反覆修改,於1月25日形成《北京協和醫院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建議方案(V2.0)》,報國家衞生健康委同意後發佈,被廣大醫務人員稱為“北京方案”。

“北京方案”一經發布,就引起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在知乎一篇熱帖中這樣寫道,“‘北京方案’一開頭就提示醫務人員的防護,包括接診醫護的准入、隔離和防護要求以及2019-nCoV密切接觸後醫護人員的隔離觀察”。作者還由衷稱讚道,“無論對於患者的治療還是對於一線醫護人員的保護,北京協和醫院總能給我們很強的信心。”這條評論點贊超過2900次,代表了業內對“北京方案”的認可。

1月25日,醫院配合國家衞生健康委製作的“發熱門診、預檢分診及個人防護現場視頻”正式發佈。醫院接到國家衞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任務,立即組織急診科、感染內科等醫務人員參與培訓視頻拍攝,僅僅一天時間,就完成了拍攝、剪輯及後期製作任務,經多位院感專家共同審核通過後報國家衞生健康委,為各大醫院做好醫護人員防護、築牢第一道防線提供權威、規範、科學的防護指導。

醫院還先後發表了多篇權威科普文章,迴應公眾關切。《新型冠狀病毒預防要點》《輕症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以及密切接觸人員如何進行自我防護》《特殊時期如何產檢》,一系列由協和專家親自撰寫的科普文章實用、科學、權威,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

聚焦臨牀一線:無畏無懼,眾志成城

張抒揚書記説,“協和始終在國家重大公共衞生事件中衝鋒在前,這次也不例外。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在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協和人從不畏懼,勇挑重擔,在祖國版圖上書寫着醫者大愛的傳奇。

1月18日,內科重症醫學科主任杜斌教授作為協和馳援武漢第一人,以國家衞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組員的身份在武漢調研指導疫情情況,簡單的返京彙報工作後立即“逆行”重返武漢,一頭扎進臨牀救治一線,除夕春節都是在武漢的病房中度過。

1月21日起,協和發熱門診升級。急診科朱華棟主任、呼吸內科王孟昭主任為醫院疫情防控臨牀一線指揮,帶領一線人員做好新冠病毒肺炎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急診科雙線作戰,既要管好發熱門診、及時送檢、轉運病人,還要全力救治常規危重急診患者。在過去的這些日子裏,急診科核心組24小時在院,往往一夜過去,工作羣裏就翻過數十條信息……他們通宵達旦的工作,為醫院築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堤壩。

呼吸內科、感染內科作為本次新型肺炎疫情防治重點科室,春節期間取消休假,全員待命,積極請戰。他們迅速梳理相關流程,討論應對方案,倡導科普宣教,消除恐慌情緒。重症醫學科自發向醫院提交了一份聯名請願書,志願加入前線抗擊疫情工作,隆雲主任説,“做先鋒,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在新病房建成不到6小時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於1月28日晚21點正式收治患者12名。他們還在領隊韓丁副院長的帶領下建立起各醫療隊每日例會制度,包括分隊長工作例會及各組內例會制度,報請成立國家醫療隊臨時黨總支及黨支部……共產黨員、醫療隊員、來自呼吸科的趙靜醫師在工作日誌中寫道,“我不去想前面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只要遠方呼喚我,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做好後勤保障:把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

趙玉沛院長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不惜一切代價,做好一線醫務人員防護,確保零感染”。這不僅是對協和人的愛護和承諾,更代表了醫療國家級隊打好防疫阻擊戰的堅定決心。

為了加強統一指揮,開展聯防聯控,醫院指定醫務處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總牽頭部門,全面負責醫院各相關部門的協調和醫療資源的調度。為了協調各方工作,醫務處潘慧處長直接在辦公室裏架起行軍牀,三天三夜沒回家,送完醫療隊後坐在車上“秒睡”,手機掉在地上也不自知。

另一個“指揮台”設在了黨辦&院辦。紅頭文件每天雪片似的飛來,各項指令都要從這裏發出,還要每日清零各項報表和工作動態。黨辦&院辦工作人員紛紛提前返京,毫無怨言地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工作中。

協和擁有一支優秀的護理隊伍。護理部迅速成立防疫工作組,增派人手支援發熱門診,增設“專職監督崗”指導工作人員穿脱防護服,組織病房護士全員培訓,加強對患者和家屬的宣教。前方的李奇護士長是援鄂抗疫醫療隊的“大管家”,後方的吳欣娟主任、郭娜副主任就是“大內總管”,關心醫療隊員們的生活和工作,一件衣服、一雙鞋子,事無鉅細,讓前方的白衣戰士沒有了後顧之憂!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全民口罩”時期挑戰着每一所醫院的物資儲備,協和也不例外。器材處很早就啟動了全院醫療物資的“戰時管理”,將口罩、洗手液、防護服等納入應急物資,進行統一調配、統一申領和統一管理。

門診部採取區域化管理原則,全面負責門診區域工作人員自我防護要點提示,消毒隔離、疫期門診流量調控與秩序管理、門診發熱患者分流轉診等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

趙玉沛院長、張抒揚書記關心一線職工,特委託工會、黨辦、內科黨總支、宣傳處開展除夕慰問活動。七年級,工會又代表院領導到杜斌家中慰問,送去協和大家庭的温暖。在工會、黨辦&院辦、開發公司、後勤保障處的支持下,在老五樓設一線人員休息室,為大家配備健身設施,準備茶點食品,讓一線員工每天都能享受到熱心企業贈送的茶點和咖啡。中醫科還代煎袋裝中藥預防湯劑,心理醫學科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心理減壓疏導電話“5166”,保障醫護人員以最佳狀態迎戰“新冠”疫情。

一線人員的需要,必須滿足!在趙院長、張書記的親自關心下,醫院成立後勤保障聯絡組。為了讓前線人員吃好喝好,飲食中心向發熱門診、老五樓休息室、檢驗科、感染科實驗室提供隨叫隨到的點餐服務;怕大家吃膩了不喜歡,每天換不同的廚師長提供餐食,讓大家能夠以飽滿的精神和愉悦的心情重返崗位。

26日,醫院派出21名精兵強將馳援武漢,協和戰士在前線,醫院就是他們的堅強後盾。趙玉沛院長深夜關心準備情況,親自核審物資清單。黨辦&院辦、醫務處、護理部、器材處、開發公司、工會、藥劑科、人力資源處、後勤保障處等通宵打點行裝,醫療物資、生活用品和藥品一夜之間裝滿了整整53個大箱子,體現了非凡的“協和速度”,更體現了全院職工對醫療隊員們的關心、關愛。

協和人有信心,在北京協和醫院建立起的科學防控體系,一定能夠向世界作出響亮的回答——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6:中部戰區總醫院戰“疫”黨員突擊隊 篇五

寬闊的長江從武漢穿城而過,浩浩湯湯。中部戰區總醫院坐落在武漢市武昌區的核心街區,大門前人流熙熙攘攘,街市車水馬龍。

醫院門診大樓前,醒目的“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標語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今年初,中部戰區總醫院2200餘名黨員醫護人員,自發組成黨員突擊隊,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為人民健康築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責任,讓我毫不猶豫趕赴抗疫戰場”

農曆小年夜,萬家團圓。剛回到老家休假的中部戰區總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鄔明,正與家人享受難得的團圓,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

醫院衞勤部部長何君急切的聲音從電話裏傳來:“請你帶隊支援武漢市肺科醫院,緊急擴建ICU。”

“我是共產黨員、人民軍醫。責任,讓我毫不猶豫趕赴抗疫戰場。”鄔明馬上購買火車票,立即奔赴武漢。1月21日晚,鄔明帶領40名醫護人員出征。

第一時間趕赴一線的,不只是鄔明。護士長陳燕收到命令後,從報名到準備好出行被裝,只用了15分鐘;感染科護士王豔推遲了婚期,穿上防護服返回戰位;休假在家的醫護人員舒純、王歡輾轉2000多公里返崗;還在哺乳期的護士卞迪和王歡歡,把孩子託付給家人,直奔一線……

迅速的準備、堅決的行動,彰顯着共產黨員的擔當。

大年七年級,醫院派出第二支醫療隊支援武漢市第七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方慶深情抱了抱襁褓中的女兒,轉身出征。他説:“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危急時刻更要把職責和使命扛在肩頭。”

“只顧忙着救人,沒有時間害怕”

“病人呼吸困難,伴有心衰!”

中部戰區總醫院轉運的一名危重患者在救護車上病情突然加重,情況危急,護士方萍立刻展開搶救。由於天氣寒冷,護目鏡不時起霧,穿刺難度大。看着病人情況不斷惡化,方萍扯下護目鏡,爭分奪秒為病人穿刺注射。

“只顧忙着救人,沒有時間害怕。”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方萍很淡然。

在抗疫一線,中部戰區總醫院黨員突擊隊的隊員們迎難而上,衝鋒在前。

一天查房,鄔明剛進“紅區”就遇到一名患者心跳呼吸驟停。情況萬分危急,他來不及戴上正壓頭套,就開始為患者按壓心臟,插管上呼吸機……終於,病人救過來了。“太危險了,我們都為他捏把汗。”一名護士回憶。

支援武漢肺科醫院的74天裏,黨員突擊隊隊員、護士長劉孟麗沒有休息過一天,沒有回過一次家。配合醫生實施插管,做器官開放性手術,幫患者吸痰……每次遇到風險較大的工作,53歲的劉孟麗總是衝在前面。“身為黨員突擊隊隊員,危險的工作就是應該搶着做。”劉孟麗説。

一名懷孕34周的新冠疫情危重患者經多次轉院,被送到中部戰區總醫院。為了挽救母嬰的生命,呼吸、ICU、婦產、麻醉、兒科、感控、檢驗等10餘個科室的黨員專家參與救治。經過兩個小時的緊張手術,一聲清脆的啼哭聲宣告了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令人欣喜的是,母子平安,醫護人員也均未感染。

“經驗和知識,正能派得上用場”

在抗疫一線創造奇蹟,需要勇氣和奉獻,更需要知識與智慧。

對於中部戰區總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江曉靜來説,坐等從來都不是自己的風格。疫情防控初期,這位有幾十年臨牀經驗、又專攻病毒學的博士,立馬開始科研攻關。

為了摸清病毒的“脾氣秉性”,江曉靜經常“泡”在各個病房中,仔細詢問每一位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的感受,仔細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階段的病情變化,細化“一人一策”的治療方案。很快,江曉靜牽頭擬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出台,成為中部戰區總醫院前期的救治依據。

中部戰區總醫院抗擊疫情的黨員突擊隊裏,有許多和江曉靜一樣經驗豐富、視野開闊的專家教授。他們日夜攻關在科學救治第一線,探索治療方案。

醫院原感染控制科專家靳桂明退休已有6年。患有慢性病的她向醫院黨委主動請纓:“我研究感染控制20多年了。經驗和知識,正能派得上用場!”在她的現場指導下,內科樓短短48小時內就被改造成救治患者的標準病房,為第一時間搶救病人贏得時間。

中西醫結合科主任何東初,將科研搬到抗疫戰場,第一時間承擔國家重點專項課題,結合過去抗擊非典、腺病毒的經驗,開展中西藥結合治療。後來,他的治療經驗被推廣到10個病區。

據瞭解,抗疫過程中,全院發熱門診量達1.3萬餘人次,新冠疫情專區累計收治患者831人,治癒出院760人。中部戰區總醫院政委盧海波説:“黨員突擊隊用血肉之軀,為人民羣眾的生命健康,築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7: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援湖北重症救治醫療隊 篇六

從今年1月底開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支援湖北重症救治醫療隊175名醫務人員分三批馳援武漢,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和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

新冠疫情重症患者往往多合併有基礎性疾病,存在多器官功能損害。醫療隊隊員劉丹説,一名患者入院後通過多種方式治療,膽紅素依然很高卻找不到原因,通過遠程支援的方式,醫療隊求助了華西醫院5G遠程會診平台。

劉丹:我們進行了遠程連接,包括肝膽外科、消化內科,所有的相關科室共同來解決病人問題,快速地給他進行了方案的實施。

華西醫院5G遠程會診平台就是將醫院前後方的力量進行整合,讓多學科專家參與對病例全方位的瞭解與探討,提高救治效果。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管理部部長宗志勇:集中了我們醫院最好的資源,各方面的專家一起來解決病人的問題。討論完了以後,我們還去查文獻,查了很多資料,不斷地反思,能不能做得更好。

醫療隊不斷創新救治模式和治療手段。病房醫護力量不足,便採取分區分級、集中攻堅的辦法有針對性分配救治力量;又把華西護理模式帶到武漢前線,加快不同醫院護士之間的磨合;創造性地提出新方法來提升患者的吸氧量。在武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支援湖北重症救治醫療隊一共接管了七個危重症病區,負責259張牀位危重症患者救治,共收治667名新冠疫情患者。

醫療隊隊員劉丹:全力以赴,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提高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所以後來華西醫院成功救治率比較高。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康焰:繼續為我們的國民能夠更加健康更加安全,作出我們醫務人員應有的貢獻。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5: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醫療隊 篇七

對生命足夠熱愛,所以選擇勇敢逆行;對責任足夠擔當,所以救治不顧生死。在新冠疫情最吃緊的關頭,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的重症醫療隊204名隊員星夜集結、火速馳援武漢,他們先後轉戰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重症病房,與病魔角力、與死神搏鬥,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 2月13號,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醫療隊落地便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創下了2小時內收滿病區61張牀位的“江蘇速度”。江蘇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醫療隊隊長劉雲説:

“我們2月13號抵達當天晚上,就初步搭建了一個保證後續正常醫療救治的一個職能部門的架構,那種形勢下不容得有一點點猶豫的,你早進駐一秒鐘,可能有一個病人就得救了。”

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醫療隊接管的重症監護病區,是紅區中的紅區,和病毒短兵相接,需要勇氣,更需要專業。3月19號,在醫療隊接手35天后,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監護病區實現“清零”。

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醫療隊醫療組組長齊栩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那一個又一個第一,因為這是團隊合力創造的生命奇蹟:

“我們開展了武漢市第一醫院多項第一的操作,比如説第一例氣管插管,第一例氣管切開,第一例氣管鏡,第一例深靜脈置管,以及我們江蘇在武漢的第一例ECMO等等,這些高危、高難度的操作,也搶救了眾多的危重症患者。”

隨着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好轉,各省醫療隊陸續撤離。3月23號,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醫療隊再次領命,轉戰風暴中心武漢金銀潭醫院。在這裏,醫療隊開展了疫情期間武漢首例新冠疫情重症患者食管支架置入術,這個手術難度相當於閉眼穿針。

江蘇省人民醫院老年消化科和神經內分泌腫瘤中心主任湯琪雲:“如果這個手術不做,很可能存在着呼吸機脱不掉。”

4月13日,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醫療隊圓滿完成任務,作為最後一批撤離的援鄂醫療隊,送別時,時任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説:“感念你們為我們醫院、為武漢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你們每一位同志都是英雄。”

60天,從寒風凜冽到春暖花開,他們與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一次次在疫情風暴中心帶領患者穿越生死線。這一段逆行是他們用生命守護生命的見證。現如今的他們依然堅守在救死扶傷的崗位,弘揚着偉大的抗議精神,踐行着醫者初心的使命:

“通過我們醫護的共同努力全力救治每一個患者,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汗水。”

“我在團隊中收穫了成長。“90後”的我們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們沒有辜負國家的培養。”

“我會繼續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 篇八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尖刀連”

在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阻擊戰中,在決勝之地湖北武漢,有一支醫護人員組成的“尖刀連”。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主動請纓,決戰在“重症高地”,以“關口前移+多學科合作+精細化管理”的科學救治模式,為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療提供專科臨牀支持,並與來自全國的40支援鄂醫療隊、5000餘名精兵強將並肩戰疫,與時間賽跑,同死神較量,為生命護航。

這支“尖刀連”來自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武漢同濟醫院。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10個抗疫一線醫務人員英雄羣體“時代楷模”稱號,他們便是其中之一。

插管小分隊:“我們不上,誰上?”

新冠疫情重症、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肺部嚴重病變、呼吸困難的情況,需要通氣治療。在無創呼吸機不能滿足患者病情需要時,氣管插管就成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但氣管插管工作是一項高危工作,當麻醉醫生在患者口鼻附近進行近距離插管操作時,患者的呼吸道會噴射出大量的病毒氣溶膠,被感染的風險極大。“單兵作戰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團結起來力量更大。”插管隊隊長、同濟醫院麻醉科醫療副主任兼任黨支部書記萬里告訴記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支特殊的隊伍緊急成立,被醫院同事稱為“插管敢死隊”。

“面對疫情,麻醉科醫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毒跳‘貼面舞’。我們不上,誰上?”回憶當初的選擇,萬里用了這樣一段比喻。

2月11日,患者程春生入院6天后,病情持續加重,2月17日轉入ICU病房。插管小分隊為其緊急實施了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

緊急的氣管插管風險極高,特別是對於危重症新冠疫情患者。因為病情重、體質差,往往無法耐受長時間缺氧和血壓、心率的劇烈波動。因此,統一標配的視頻喉鏡,成為插管“敢死隊”的戰鬥利器,在整個救治過程中,確保了插管手術的“零失誤”。

面對風險,萬里坦言“説不怕是假的。特別是在當時武漢醫務人員也被感染的情況下。”萬里的妻子也是一名醫護人員,夫妻倆都奮戰在抗疫一線。那段時間,萬里的母親天天在家裏守着電視機、時刻關注新聞動態,所有擔心只能化作默默的關注。幸運的是,因為防護得力,萬里負責的團隊沒有一名醫護人員被感染。

防“暴”精英:用盡全力放手一搏

新冠病毒不僅攻擊患者的肺部,還會誘發炎症風暴,從而攻擊心肌細胞,引起“暴發性心肌炎”,導致猝死。為此,同濟醫院護心小分隊化身防“暴”精英,針對患者有可能出現的急性心衰、心梗、暴發性心肌炎等危急情況積極給予提前干預。

2月5日,同濟醫院急診與重症醫學科主任李樹生接管了中法新城院區的一個ICU病區。42歲的患者劉先生,當時已持續發燒9天、乾咳、胸悶、呼吸困難,同時還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危在旦夕。李樹生當即決定:“用一切可以用的治療方法,必須搏一把,上ECMO!”。藉助ECMO,給醫生贏得了更多的治療時間。經過漫長的治療,3月10日,劉先生順利脱下ECMO,接着又脱掉了呼吸機。他也成為湖北省當時成功脱離ECMO的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劉先生成功的救治讓同濟醫院重症救治團隊提出關口前移的救治理念。人是一個整體,在對抗新冠病毒時,患者心臟和肺部是需要同時戰鬥的,只有保護好心臟,患者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對抗肺部感染。

對於新冠疫情,“護心隊”隊員、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寧比很多人感受更為深刻。因為,他也曾是一位患者。

除夕前三天,周寧在工作期間不幸感染,居家隔離期間,他在網上發表了上萬字的“自愈”日記,大大提升了公眾對新冠病毒的認識,緩解了公眾恐慌。

隔離期滿,周寧第一時間奔赴一線,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組建“護心小分隊”。

“ECMO不是用來續命的,而是用來救命的。”2月19日,周寧和同為護心小分隊隊員的汪璐芸醫生(同濟醫院心內科醫生)給50歲的重症患者程春生實施了ECMO手術。

通過血液淨化治療,程春生的炎症因子沒有再增加,治療效果不錯。每天晚上,這支小分隊都要開會覆盤當天的情況。比如接管了多少名患者、流程如何優化等。周寧説,唯有通過及時總結治療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才能把實踐中的好方法與其他醫護人員分享,提高患者的治癒率。

重症救治團隊:ICU患者都是“守”出來的

“最難的不是技術層面,而是心理壓力。ECMO一分鐘兩三千轉速,一旦操作不嚴密,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護士長熊傑如是説。

作為ICU護理團隊的成員,熊傑一組共7人,4小時輪流值守ECMO病人,需要每小時測定凝血時間、機器流量並觀察轉數,幾乎一刻都不能鬆懈。“機器一報警,我都會渾身一哆嗦,生怕出了什麼事。”熊傑説。

從1月27日所在院區開始接收患者,到6月5日病區關閉,她一直堅守在一線。作為一名“老兵”,從業30多年來,她接觸的病患難以計數,但這次面對的情況卻和以往不一樣。她所在的病區,收治的患者都是“重中之重”。不少患者在上ECMO的同時,還需進行血液透析。患者每做一次連續血液淨化的時間是8至10小時,需要兩位護士輪班守在旁邊,觀察患者的各項指標,每小時需要檢測的數據達數十種之多。“其病情一點一滴的進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都是靠護士們一分一秒守出來的。”

除此之外,大家還要面對的是病人的心理問題。熊傑碰到過一位重症患者,在清醒後一直不吃不喝,也不願意輸液。熊傑有次在上班的路上經過一個花壇,發現一朵小野花。於是她開始每天拍攝這朵小花的生長過程,從含苞待放到完全綻開,並將照片發給這位患者,花開之時,她摘下了花朵將其帶到了病人的牀邊。“患者當時就哭了,表示一定會配合治療。這讓我覺得自己每一點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説。

通過多學科聯合,一個個小分隊組成的“尖刀連”分工合作,又齊心協力、聚絲為繩,醫院攻下重症救治一個又一個難關,挽回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如今,同濟醫院已恢復正常醫療秩序。經歷過這場戰疫的洗禮,見證過生命的奇蹟,他們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

抗疫英雄羣體時代楷模先進事蹟8: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 篇九

“向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衝鋒。”2020年1月26日,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擔任組長的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專家組向武漢“逆行”出征。

他們日夜奮戰,創新構建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和多重病原檢測三位一體的檢測平台;他們無畏生死,奔赴一線開展新冠疫情流行規律調查研究,為科學防控提供重要支撐;他們攻堅克難,爭分奪秒研發疫苗,為民而戰。

使命在肩,為民而戰

“必須儘快拿出最充分的應對方案。”面對迫切需要提升核酸日檢測量的現狀,剛抵達武漢的軍事醫學專家組連夜召開黨員大會,定下“全鏈條設計、一體化攻關、短長期兼顧”的指導思想,明確將疫苗研究作為主攻方向。檢測溯源、專家指導、樣本採集、成果驗證、氣溶膠檢測等工作同步開展。

“看起來冷冰冰的樣本管背後,都代表着鮮活的生命。早出一份診斷結果,就早一分精準排查。”曾4次到非洲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等國進行疫情防控的研究員姜濤帶領團隊連續“運轉”。

專家組依託自己搭建的全自動核酸提取平台,利用軍事醫學研究院自主研製的試劑盒和全自動提取核酸方法,實現單日標本檢測能力最高達到1000份以上。

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他們把科研力轉化為戰鬥力,始終衝鋒在第一線。

——專家組圍繞確保生物安全、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準確性3個環節,不斷優化工作流程和檢測方案。副研究員張曉鵬帶領戰友們迅速開展科研攻關,搭建了基於化學發光法的全自動抗體檢測平台,有效提高了新冠疫情患者窗口期臨牀診斷的精準度。

——專家組在醫院感染科病區設置了實驗室,加快推進科研進度。負責科研管理和任務統籌的副研究員張珂説:“檢測與臨牀保持零距離,可以實時評估治療效果。”

——一線病理研究缺乏有效保障,祁建城率隊主動請纓,短短5天就改造出負壓病理方艙。工程師張宗興長期堅守在火神山醫院保障病理工作。

科研尖兵,向險前行

2月初,新冠疫情病毒能否通過氣溶膠傳播,成為民眾普遍關注的焦點。

為了儘快迴應社會關切,研究員曹誠帶隊進入金銀潭醫院進行全方位氣溶膠採樣。

從機關工作區到物資倉儲區,從門診區到檢驗科,甚至是收治危重病人的ICU病房,處處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在醫院ICU病房,一名危重病人正在接受氣管插管手術,專家們超近距離現場實時採集空氣樣本,獲取了第一手氣溶膠檢測數據,為確定臨牀救治人員防護措施、降低感染風險提供了依據。

為使調研數據更具有普遍性,專家組擴大調研範圍,又多次深入火神山醫院、泰康同濟醫院以及各方艙醫院開展采樣調研,每次時間達6小時以上。

“採樣點位包括感染者的牀頭、散步通道、使用過的熱水器、微波爐等,有時還需要趴在公廁旁才能對排泄物進行採樣。” 軍事醫學專家組副組長、研究員曹務春説,想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他們顧不上這些,對一切毫無怨言。

為什麼他們能忘我奉獻、衝鋒前行?因為他們是忠誠於黨和人民的“科研鐵軍”。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中國必須自主研發疫苗。”陳薇説。在武漢一線,她對疫苗研發總負責;回到後方戰線,科研團隊夜以繼日,聯合有關單位協同攻關。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推進疫苗藥學、藥效學等研究,快速完成疫苗設計、重組疫苗株構建和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條件下生產製備……這是一場為了人類生命的賽跑,這是一場與病毒搶速度的鏖戰,團隊所有成員一路向前衝。

研究人員遲象陽、張夢瑤、董韻竹一起在帳篷實驗室苦戰了100多天,習慣了超負荷工作,習慣了找個地方就“眯一會兒”,習慣了黑眼圈、掉頭髮……陳薇在這幾個月時間裏,生了許多白髮,人也瘦了一大圈。

專家組全體成員把最熱切的科研情懷融入疫情防控最前沿,他們堅信:“為了人民,一切值得!”

3月16日,重組新冠疫苗啟動Ⅰ期臨牀試驗,成為首個進入臨牀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Ⅱ期臨牀試驗啟動,中國再次領跑。

8月11日,疫苗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

如今,陳薇團隊研製的新冠疫苗Ⅲ期臨牀試驗正在境外有序開展。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託。”專家們説這首《我和我的祖國》,將永遠伴隨他們的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