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品個人主要事蹟簡介(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5.11K

精品個人主要事蹟簡介(精品多篇)

事蹟簡介 篇一

張飈,男,漢族,中共黨員,1952年9月生,陝西蒲城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科正科級檢察員。他紮根基層檢察院31年,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矢志不移捍衞法治、伸張正義,堅守防止冤假錯案的底線,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憲法法律的無限忠誠、對公平正義的執着堅守、對人民羣眾的公僕情懷,是踐行忠誠乾淨擔當要求的模範檢察官。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改革先鋒、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範檢察官等榮譽稱號。

事蹟簡介 篇二

張劼,男,漢族,中共黨員,1980年3月生,安徽蚌埠人,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一大隊教導員。2016年1月5日,一犯罪嫌疑人揚言要引爆家中準備的多個汽油桶和液化氣罐,與全樓居民同歸於盡。接到警情後張劼臨危不懼,毅然第一個衝入房間,奮力將正在打開汽油桶和液化氣罐的犯罪嫌疑人撲倒在地。由於泄漏的汽油和液化氣爆燃,他面部及全身30%面積深二度燒傷,經6次手術才脱離生命危險,他以血肉之軀保護了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用生命價值詮釋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莊嚴承諾。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等榮譽稱號,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事蹟簡介 篇三

張孝騫,男,漢族,中共黨員,1897年12月生,湖南長沙人,生前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他是我國現代醫學的先驅,畢生致力於臨牀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對人體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潰瘍、腹腔結核、阿米巴痢疾和潰瘍性結腸炎等有較深入的研究,在醫學教育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培養了大批骨幹人才,是深受人民愛戴和敬仰的好醫生。

事蹟簡介 篇四

張海迪,女,漢族,中共黨員,1955年9月生,山東文登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5歲時高位截癱,刻苦自學,15歲在農村給孩子們當老師,為羣眾治病一萬多人次。出版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1983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擔任中國殘聯主席後,她全心全意幫助殘疾人康復、上學、就業、脱貧,為殘疾人過上美好生活而奮鬥。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稱號。2009年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起訴狀競聘報告謎語大全 篇五

評議論文古詩新聞報道通報,體會文言文語法古詩通知工作協議書實施李清照;知識點造句模板:教育施工政治表現寫景閲讀答案我杜甫試卷寄語。

事蹟簡介 篇六

在孫村鄉新建村,有一個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但卻處處體現出了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因為他們家有一個孝順的好兒媳――孫三華。

孫三華的丈夫韋培琦是一名手藝工,常年在外,工作辛苦,身為一家之主的他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作為兒子,他孝敬父母,作為丈夫,他愛護妻子,作為父親,他以身作則,注重對女兒的教育。

孫三華一直站在丈夫的身後,扮演着賢內助的角色,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忙,照顧公婆的重任落在她身上。婆婆自2008年5月因高燒引起半身不遂,説話口吃、手腳僵硬,吃飯、穿衣、梳頭、起牀這些最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於是,她開始擔負起了給婆婆餵飯、喂水,洗臉、穿衣等繁瑣的護理工作。無論是日復一日的端湯送水、洗臉洗腳、揉肩捶背,還是每週一次的洗頭洗澡、擦身換衣等,她都從未落下過一次,也從未説過一句怨言。看着婆婆表達不準確,生活無法自理,難過又痛苦的樣子,孫三華心疼極了。她不辭辛苦,四處奔波,尋醫問藥,只要對婆婆病情有療效的藥,不管多貴,她都省吃儉用買來給婆婆服用。四年來,她盡心盡力照顧婆婆,不讓婆婆受絲毫委屈。她的孝順、賢惠得到鄰里鄉親的一致稱讚。

孫三華在生活中熱心、善良,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經常幫助鄰居解決家庭中困難,樂於為鄰里辦實事,辦好事。積極參與村裏的各項活動,配合村裏開展相關工作,熱心參加公益事業。在自己平凡的位置上,盡職盡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孝老愛親的精神,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事蹟材料的區別 篇七

事蹟材料與先進典型材料:先進典型材料包括事蹟材料和典型經驗材料。事蹟材料是先進典型材料下屬的一類文體。

事蹟材料和典型經驗材料:事蹟材料以先進對象的事蹟和成績為主要內容,側重於“做了什麼”;典型經驗材料以先進對象的經驗和做法為主要內容,側重於“怎麼做”。事蹟材料可分為個人事蹟材料和集體事蹟材料,而典型經驗材料主要指先進集體經驗材料,實際中很少有先進個人經驗材料。

事蹟材料和人物通訊:事蹟材料屬於公文文體,人物通訊屬於新聞文體。事蹟材料對於本系統本部門實際的針對性更強,事例敍述更為實用。事蹟材料的語言樸實、莊重,人物通訊的語言生動、形象。

事蹟簡介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