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熱鬧的元宵節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9W

熱鬧的元宵節精彩多篇

元宵節的作文 篇一

時光飛逝,正月十五這個傳統的佳節不知不覺的來到我們面前。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個歷來已久的傳統佳節不但沒有褪色,而且節日的氣氛愈發的越來越濃。

元宵夜,千家萬户都被團圓的喜悦所包圍着。我們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邊上,奶奶從廚房裏端出一大碗熱氣騰騰的元宵。元宵的品種很多,光顏色就有好幾種,有粉紅色的、綠色的、白色的、黃色的;裏面餡的品種比以前也多了不少,有水果的,冰淇淋的……現在還能在超市裏買的到一種幹吃元宵。可以直接吃不用煮。

我們上虞的各大商場每年都要舉行猜燈謎鬧元宵的活動。每年的這天我們都要去萬和城猜燈謎鬧元宵。一進入萬和城一幅人山人海齊鬧元宵的畫面映入眼簾。每年猜燈謎我們都有小小的收穫,一兩包冰糖,幾包餐巾紙,幾隻燈籠。猜對了大家會相互祝賀一下,猜錯了也會相互鼓勵,相互加油。歡笑聲在萬和城四周迴盪,好像在慶祝龍騰四海嶄新的一年……

元宵節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是我國非常有名的傳統節日。各地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內容流傳至今。它讓平時不能經常見面的親朋好友能有一個機會聚在一起,共享天倫。

元宵,你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你讓無數外國友人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古色古香;元宵,你是聯結人們情感的一座橋樑,你讓常年出家在外的人感受到了親情與友情的温馨;元宵,你是閃耀在雄雞心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你讓炎黃子孫為古老而富有魅力的祖國感到驕傲與自豪!啊,我愛我們的節日——元宵。

元宵節的歷史典故 篇二

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説,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説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的作文 篇三

我們這裏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風俗。正月十五這天,中午吃完飯,我和姥姥、媽媽、姐姐、兩個哥哥一起去看燈火,到了那裏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我們想鑽進前面去看,可是,一進去就被人擠出來,過了一會,我一看,哥哥他們怎麼不見了呢?問姥姥和媽媽,媽媽説去找,姥姥又説我去找他們吧,然後姥姥去找了,但是我不放心,姥姥總是犯迷糊,還老是掉向,不知道哪是裏東,不知道哪裏是西。

因為我看不見,媽媽要揹我,但背不起來,這時我們看見一個奶奶騎着三輪車過來了,媽媽就讓我踩到奶奶的車子上再揹我,結果,我們遇到了好人,那奶奶讓我和媽媽站到她的車子上,這樣我們就看得很遠很清楚了。過了一會,一個哥哥來了,他坐到奶奶的車子上的時候,我們都倒了,原來哥哥太重了。我們又回頭看見一個人和一個警察打起來了,警察剛把那個人説服了,也把其他人勸説往後退了一些,不過,好事一會變壞事,人們很快又把戲台包圍成兩個圈,我們又什麼也看不見了。這時候哥哥來了,我們就和他回去了。走時,我跟奶奶説:“奶奶再見,謝謝你。”元宵佳節,細雨霏霏,團圓的温馨點亮萬家燈火,美麗的廈門被籠罩在祥和的氣氛中。元宵夜,紅紅火火、流光溢彩的廈門顯得更加嫵媚,更加温柔。

“才賞春節萬家燈火,又見元宵華燈幻海。”這一夜,沿禾祥西路—鬥西路—中山公園西門—南門—中山路,形成燈的長廊:華燈齊放,花燈璀璨,火樹銀花,吸引了我,我提着燈籠和爸爸、媽媽冒雨前來賞燈。

元宵節的作文 篇四

吃湯圓,鬧元宵嘍!時間過得飛快,又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啦。不過,別的地方都是正月十五過元宵節,而我們臨海卻是正月十四就過元宵節了。

元宵節晚上,靈湖邊有焰火表演,當晚我們趕緊吃完糟羹,和姑姑、奶奶還有哥哥,急急忙忙地出發了。

一路上車水馬龍,我們好不容易才來到了靈湖。雖然表演還沒開始,可這裏早已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們朝靈湖湧來,把這裏擠得水泄不通。我們在人羣中擠來擠去,好不容易才擠到姑姑家,趴在窗口靜靜地等待着表演開始。

突然,天空飛起了無數盞孔明燈,像滿天的繁星,璀璨奪目。幾聲炮響過後,一張張笑臉出現在天空,兩隻大大的眼睛,一張彎彎的嘴,就像一張嬰兒的臉,對着我們笑,真是可愛!緊接着又有幾枚焰火在天空噼噼啪啪炸開,火花散落,像一道金色的瀑布從天空泄落下來。湖面上又噴出十幾個焰火,左右搖擺,就像天鵝一樣向前“游來”,幾十個焰火同時發射,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一朵朵禮花不斷在天空綻放,有的像一塊碧綠的翡翠,晶瑩剔透;有的像粉紅的桃花,嬌豔欲滴;有的像嫩黃的柳絮,四處飄散。天空被打扮得五彩繽紛,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漂亮極了。

焰火表演結束了,可我們仍意猶未盡,久久不願離開。

元宵節的作文 篇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大家中國的傳統節日,那天可以吃湯圓、放煙花、猜燈謎,可有意思啦!

晚飯過後,大家把車子開到了人民廣場,哇!那裏的煙花大小不1、品種繁多,給湛藍的夜空增添了無限生機。這部分煙花有紅的、綠的、黃的……五顏六色,好漂亮啊!我還看見一種會變顏色的煙花呢!它時而紅,時而綠,時而黃,時而粉,太奇妙啦。各種形狀的煙花數不勝數,最容易見到的是那種導彈形的,“哧”一聲,像一條線直上雲霄,到了肯定高度就炸開了花。最美麗的是“五彩繽紛”了,它快速地向高空劃去,立刻形成一道彩虹,只聽“嘭”一聲,它就如蝴蝶蘭開花時的快鏡頭一樣綻放出了四片花瓣兒,美極了。這天晚上除去耀眼的煙花,還有星星點點的孔明燈,有紅、黃、藍三種顏色,它們越飛越高,閃閃爍爍,使夜空愈加迷人。

看着,看着,大家的心也隨之盪漾起來,於是便來到自己家裏門口放起煙花爆竹來。大家先放 “甩甩炮”,可以直接把它使勁地扔在地上,也可以放在地上用力地踩上一腳,這個時候,你就會聽到“啪啪”的聲音,非常不錯玩耶。接着,大家又玩了一支支小煙花,一點燃,忙鬆手,“噼噼啪啪”引得鄰家小狗汪汪叫,小萱妹妹快點往屋裏躲,挺刺激的。最後,大家玩起了陀螺煙花,一點燃,它就會冒出無數火星,旋轉了起來,轉出了一圈綠色的光環,看得我眼花繚亂。

今年的元宵節真有趣,大家盡情地歡笑着。

元宵節的作文 篇六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習慣,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風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家的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漸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2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漸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

漢族的傳統節日特別讓我縈繞於心。元宵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的大節,有着兩千餘年的歷史,它在當今中國仍然相當風靡。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1、個月(元)的15日夜(宵)舉行而來。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上,在端上幾碗熱騰騰的湯圓,大夥快樂的笑着,多温馨的場面,被人難以忘懷。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由於在每屆元宵前後,無論鄉村還是市鎮,大家都要張燈結綵,觀燈遊賞,煙火當然是是必不可少的,夜晚放燈,那時可謂是萬家燈火連成一片,壯觀而漂亮。當代元宵節除燈火以外,更為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譬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等等。元宵節,正可以算是中國的狂歡節。

元宵節的作文 篇七

我還記得,蘿蔔燈我留着。

那一天,我和父親特意買了幾個又粗又長的蘿蔔,用水洗淨,還沒幹,就迫不及待地做了一個蘿蔔燈:用刀把蘿蔔切好,挖空,用鐵絲綁在筷子上,澆上食用油,放一根棉線當燈芯。就這樣,一盞綠蘿蔔燈就做好了。我得意洋洋地把蘿蔔燈扛得滿屋子都是,元宵節早就離我而去了,但我還是跑去元宵節玩,求媽媽給我點着。“大白天有燈嗎?放心吧,等天黑了再説。”媽媽説着把燈拿走了。

我很期待,但是天終於黑了。我心花怒放,拿着蘿蔔燈跑下樓。

在街上,一些人帶着動物電池燈,一些人帶着布制的電子燈,一些人帶着會唱歌的音樂燈。只有我的燈是古董,徹頭徹尾的手工燈,我爸媽小時候玩的那種手工燈。聽他們説,以前每個家庭都有很多孩子,生活很艱難,沒錢買燈籠,孩子們就用蘿蔔白菜根做了自己的元宵。元宵節的晚上,他們拿着心愛的元宵燈籠,舉在街上給他們看,比較誰做的燈籠最美。

如今,老舊的煤油燈和蠟燭燈已經被各種電子燈、電池燈和音樂燈所取代,我的蘿蔔燈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慶幸自己是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幸福年代長大的,更慶幸自己是好奇的,玩着蘿蔔燈籠,為父母找到了童年的回憶,讓我也接受了他們的教育。

啊,元宵節,一個快樂難忘的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