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文地理知識(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9W

天文地理知識(新版多篇)

有關天文地理的知識 篇一

1、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星,天王海王繞外邊;唯有地球生物現,温氣液水是由緣。(註釋:温指的是適宜的温度;氣指的是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液水指的是液態水)

2、地球特點

赤道略略鼓,兩極稍稍扁。

自西向東轉,時間始變遷。

南北為經線,相對成等圈。

東西為緯線,獨成平行圈。

赤道為最長,兩極化為點。

3、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四季温帶顯,南北相反出。

4、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

地球自轉,晝夜更換。繞日公轉,四季出現。

自轉一日,公轉一年。自西向東,方向不變。

5、地球五帶

地球有五帶,全靠四線分;

迴歸間熱帶,極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帶温不均。(温,指温度。)

6、地圖辨方向

地圖方向辨,擺正放眼前;上北下為南,左西右東邊。

標圖易分辨,經緯網較難;緯線指南北,東西經線圈。

極地投影圖,定向較特殊:

對於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緯圈東西,自轉反時走。

對於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緯圈東西,自轉順時走。

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水陸百分比,海洋佔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為四洋首,位於亞澳兩美間。

大西洋西南北美,東岸臨界歐與非。

印度洋臨亞非澳,南部三洋水相連。

北冰洋麪為最小,亞歐北美三洲環。

中國古代天文學簡述 篇二

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帝堯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曆法。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着悠久而豐富的記載,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

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我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後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

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我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迴歸了30次,我國都有記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云、氣、月掩星和恆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佔》,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説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古人勤奮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觀察這類天象,掌握他們的規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曆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國古代曆法不僅包括節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月食發生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一方面説明我國古代對天文學和天文現象的重視,同時,這類天文現象也是用來驗證曆法準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測定迴歸年的長度是曆法的基礎。我國古代曆法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氣,準確測定連續兩次冬至的時刻,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迴歸年。

根據觀測結果,我國古代上百次地改進了曆法。郭守敬於公元1280年編訂的《授時歷》來説,通過三年多的兩百次測量,經過計算,採用365.2425日作為一個迴歸年的長度。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里高列歷早了300年。

我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周而復始的東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 "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後、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後,人們通常採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後,"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後,"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後,則晝夜各五十刻。儘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極大發展,最早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致從14世紀到16世紀,大體相當於我國明初到萬曆年間。這200年間,我國天文學的主要進展至少可以列舉以下幾項:翻譯阿拉伯和歐洲的天文學事記;從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間,鄭和率領艦隊幾次出國,船隻在遠洋航行中利用"牽星術"定向定位,為發展航海天文學做出了貢獻;對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較仔細的觀察,譬如,1572年的"閣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這是兩顆難得的超新星。

我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台址名稱很多,如靈台、瞻星台、司天台、觀星台和觀象台等。現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觀星台和北京古觀象台。

我國還有不少太陽黑子記錄,如公元前約140年成書的《淮南子》中説:"日中有烏。"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記載中説:"日中有王字。"戰國時期的一次記錄描述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觀察和記錄,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關太陽黑子的'記載,離現在已有3000多年。從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當中,我國共有100多次翔實可靠的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有確切日期,而且對黑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乃至分裂、變化等,也都有很詳細和認真的描述。這是我國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寶貴的科學遺產,對研究太陽物理和太陽的活動規律,以及地球上的氣候變遷等,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迴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云、氣、月掩星和恆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佔》,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説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我國古代對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獅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記錄,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獅子座流星雨由於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別出名。從公元902~1833年,我國以及歐洲和阿拉伯等國家,總共記錄了13次獅子座流星雨的出現,其中我國佔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紀事。從公元前7世紀算起,我國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這類流星雨紀事。

中國古代天文地理學成就 篇三

日食記錄: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連珠,太陽黑子,石刻。

曆法:治歷方法,節氣,《太初曆》、《大明曆》、《大衍曆》、《授時歷》。

天文著作:《甘石星經》、《靈憲》。

天文儀器:圭表,日晷,漏刻,渾儀,渾天儀,地動儀,渾象,簡儀,仰儀,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甘德,落下閎,張衡,祖沖之,張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著名地理學家:裴秀,酈道元,徐霞客,魏源。

天文地理學成就:製圖六體,風的觀測和儀器,降水的觀測和儀器,濕度的觀測和儀器,地震儀的發明,雲的觀測和雲圖集,《水經注》,《徐霞客遊記》,《海國圖志》。

天文地理知識 篇四

1、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2、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3、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4、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5、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0-30、30-60、60-90。

6、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7、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8、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9、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10、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11、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12、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13、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14、太陽黑子的變化週期11年。

15、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中國地理 篇五

1我國領土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國領土的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最南端在海南省,南北直線距離約為5500千米,我國領土的最東端在黑龍江省,最西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西直線距離約為5000千米。

2,我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位於北半球,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於東半球,從緯度位置看,我國南北跨度大,大部分領土在北温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

3,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地處亞洲的東部,在太平洋的西岸。由北而南,環繞我國大陸邊緣的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4,我國陸疆長2.2公里,與我國大陸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面有朝鮮,北面有俄羅斯,蒙古,西北面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有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同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南面有老撾,越南接界,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東面是韓國,日本,東南面和南面是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

5我國的海岸線很長,有1.8萬多千米,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其次是海南島和崇明島。

6我國現在的行政區,基本上劃分為省,縣,和鄉三級,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7,北迴歸線自東向西依次穿過我國南部的台灣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四個省區。

8,我們偉大祖國有12.95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21%,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分佈都不均勻,東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緯度位置及優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温)帶,一小部分在 (熱帶) ,沒有(寒帶 ) 。氣候差異大,為發展( 多種農業經濟 )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及優越性:(1)位於( 亞)洲的東部, (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 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 降水 ) 豐富,有利(農業)生產;(2)海陸兼備,東部地區有利與( 海外各國友好往來 ) ;西部地區(深入亞歐大陸內部 ) ,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便於對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 。

●我國領土面積(960萬 )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陸上鄰國14個。逆時針依次為朝鮮、( 俄羅斯)、( 蒙古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 )、(老撾 )、越南。陸上疆界2萬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國、(日本 )、菲律賓、(馬來西亞 )、文萊、(印度尼西亞 )。

2、我國的人口

●人口總數:_年( 12.95 )億。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 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我國人口分佈特點:人口分佈(不均),以黑龍江黑河—雲南騰衝一線為界,( 東部 )地區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區人口密度較小。(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在西部大開發時,應注意什麼問題?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但自然環境相對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當尖鋭的條件下,開發西部,一定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不能先開發後再治理。)

●人口國 策: 實行計劃生育。

●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我國的民族

●我國共有(56 )個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漢 )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壯 )族。

●漢族分佈特點:漢族的分佈遍及全國各地,以 ( 中部 )和(東部)最為集中。

●少數民族分佈特點:主要集中在( 東北 )、( 西北 )、(西南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 )族。民族分佈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少數民族風情:

( 蒙古 )族的那達慕大會

( 傣族 )族的潑水節、孔雀舞,

(藏族 )族的集體舞、藏曆年,

(朝鮮 )族的長鼓舞等。

4、我國的地形

●我國地形的特點:(地形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山區在開發和保護方面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1)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較大。

(2)在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我國地勢特徵:(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

階梯的分界線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一級階梯 一、二級階梯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二、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峯山。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第二級階梯 1000—_米:高原、盆地 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間分佈 東南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徵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

(2)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水能。

(3)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繫;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西側 東側

①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

②太行山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③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④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或雲貴高原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北側 南側

⑤崑崙山脈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⑥天山山脈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山脈構成地形骨架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一望無際

(黃土高原)黃土廣佈、地表千溝萬壑

(雲貴高原 地表崎嶇,喀斯特地貌顯著

●四大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 塔里木盆地)盆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柴達木 )盆地

緯度最高的盆地是(準噶爾)盆地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主要山脈走向: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崑崙山脈――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什麼是黑洞? 篇六

黑洞中隱匿着巨大的引力場,這種引力大到任何東西,甚至連光,都難逃黑洞的手掌心。黑洞不讓任何其邊界以內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見,這就是這種物體被稱為“黑洞”的緣故。我們無法通過光的反射來觀察它,只能通過受其影響的周圍物體來間接瞭解黑洞。據猜測,黑洞是死亡恆星或爆炸氣團的剩餘物,是在特殊的大質量超巨星坍塌收縮時產生的。

因為黑洞是不可見的,所以有人一直置疑,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它們到底在哪裏?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球。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象的物質。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就變得像真空吸塵器一樣

為了理解黑洞的動力學和理解它們是怎樣使內部的所有事物逃不出邊界,我們需要討論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創建的引力學説,適用於行星、恆星,也適用於黑洞。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來的這一學説,説明空間和時間是怎樣因大質量物體的存在而發生畸變。簡言之,廣義相對論説物質彎曲了空間,而空間的彎曲又反過來影響穿越空間的物體的運動。

讓我們看一看愛因斯坦的模型是怎樣工作的。首先,考慮時間(空間的三維是長、寬、高)是現實世界中的第四維(雖然難於在平常的三個方向之外再畫出一個方向,但我們可以盡力去想象)。其次,考慮時空是一張巨大的繃緊了的體操表演用的彈簧牀的牀面。

愛因斯坦的學説認為質量使時空彎曲。我們不妨在彈簧牀的牀面上放一塊大石頭來説明這一情景:石頭的重量使得繃緊了的牀面稍微下沉了一些,雖然彈簧牀面基本上仍舊是平整的,但其中央仍稍有下凹。如果在彈簧牀中央放置更多的石塊,則將產生更大的效果,使牀面下沉得更多。事實上,石頭越多,彈簧牀面彎曲得越厲害。

同樣的道理,宇宙中的大質量物體會使宇宙結構發生畸變。正如10塊石頭比1塊石頭使彈簧牀面彎曲得更厲害一樣,質量比太陽大得多的天體比等於或小於一個太陽質量的天體使空間彎曲得厲害得多。

如果一個網球在一張繃緊了的平坦的彈簧牀上滾動,它將沿直線前進。反之,如果它經過一個下凹的地方,則它的路徑呈弧形。同理,天體穿行時空的平坦區域時繼續沿直線前進,而那些穿越彎曲區域的天體將沿彎曲的軌跡前進。

現在再來看看黑洞對於其周圍的時空區域的影響。設想在彈簧牀面上放置一塊質量非常大的石頭代表密度極大的黑洞。自然,石頭將大大地影響牀面,不僅會使其表面彎曲下陷,還可能使牀面發生斷裂。類似的情形同樣可以宇宙出現,若宇宙中存在黑洞,則該處的宇宙結構將被撕裂。這種時空結構的破裂叫做時空的奇異性或奇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為什麼任何東西都不能從黑洞逃逸出去。正如一個滾過彈簧牀面的網球,會掉進大石頭形成的深洞一樣,一個經過黑洞的物體也會被其引力陷阱所捕獲。而且,若要挽救運氣不佳的物體需要無窮大的能量。

我們已經説過,沒有任何能進入黑洞而再逃離它的東西。但科學家認為黑洞會緩慢地釋放其能量。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在1974年證明黑洞有一個不為零的温度,有一個比其周圍環境要高一些的温度。依照物理學原理,一切比其周圍温度高的物體都要釋放出熱量,同樣黑洞也不例外。一個黑洞會持續幾百萬萬億年散發能量,黑洞釋放能量稱為:霍金輻射。黑洞散盡所有能量就會消失。

處於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黑洞,使時間放慢腳步,使空間變得有彈性,同時吞進所有經過它的一切。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提惠勒將這種貪得無厭的空間命名為“黑洞”。

我們都知道因為黑洞不能反射光,所以看不見。在我們的腦海中黑洞可能是遙遠而又漆黑的。但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認為黑洞並不如大多數人想象中那樣黑。通過科學家的觀測,黑洞周圍存在輻射,而且很可能來自於黑洞,也就是説,黑洞可能並沒有想象中那樣黑。

霍金指出黑洞的放射性物質來源是一種實粒子,這些粒子在太空中成對產生,不遵從通常的物理定律。而且這些粒子發生碰撞後,有的就會消失在茫茫太空中。一般説來,可能直到這些粒子消失時,我們都未曾有機會看到它們。

霍金還指出,黑洞產生的同時,實粒子就會相應成對出現。其中一個實粒子會被吸進黑洞中,另一個則會逃逸,一束逃逸的實粒子看起來就像光子一樣。對觀察者而言,看到逃逸的實粒子就感覺是看到來自黑洞中的射線一樣。

所以,引用霍金的話就是“黑洞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黑”,它實際上還發散出大量的光子。

根據愛因斯坦的能量與質量守恆定律。當物體失去能量時,同時也會失去質量。黑洞同樣遵從能量與質量守恆定律,當黑洞失去能量時,黑洞也就不存在了。霍金預言,黑洞消失的一瞬間會產生劇烈的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數百萬顆氫彈的能量。

但你不要滿懷期望地抬起頭,以為會看到一場煙花表演。事實上,黑洞爆炸後,釋放的能量非常大,很有可能對身體是有害的。而且,能量釋放的時間也非常長,有的會超過100億至200億年,比我們宇宙的歷史還長,而徹底散盡能量則需要數萬億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