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精品家風故事2000字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4W

精品家風故事2000字多篇

優秀家風故事1900字 篇一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祖父是1915年生人,年幼喪母,青年時代在北京讀書期間,因抗日戰爭爆發,從北京回到秦地,參與並組織過當時的愛國學生運動,後從國小教員開始謀生,一路從政做了民國時期的縣教育廳長,縣參議員。因從小沒有母親的庇護,祖父與其父親感情甚厚。兒子讀書、做事上進,對唯一的胞弟、同父異母的妹妹都盡到作為長兄的教育和愛護之責,看起來一家人平靜安好。哪曾想,老實巴交的太爺卻沒能扛得住當時流行的社會風氣,抽上了鴉片,而且這老實人一旦迷上一件事情還格外地鍾情,眼看癮還一天天大了起來。

終於,青年祖父,這個在當時已日漸有些名聲的大孝子,下定決心要親自給自己的老父親戒毒了。太爺被祖父關在一間專門準備的房間裏,吃喝睡覺都有妥善安排,就是門被反鎖起來,鑰匙只有祖父一個人掌握,任何人不得因同情給他鴉片抽。任老實又執拗的太爺惱羞成怒,大發脾氣,從跳腳大罵兒子不孝,到毒癮發作痛苦得滿地打滾,涕泗橫流……

這場父子之間的較量,最後以太爺戒掉鴉片毒癮告終,而祖父這“土法戒毒”(當時有錢人家吸食鴉片是件尋常事,也沒有什麼正規的戒毒)的故事,我從小也無數次從家人口中聽到。

從小在大家庭長大,小姑是陪伴我童年最多的人。後來,小姑出嫁了,小姑的公公年輕時候是軍人出身,脾氣非常暴躁,加之,上世紀70年代窮困交加,生計艱難,家庭成份又不好,心理壓抑,日子一久矛盾就產生了。小姑的公公前腳上門來告兒媳的狀,後腳小姑就哭得淚人一樣來訴委屈了,年幼的我直替小姑難過。可是,架不住祖父對小姑的一番責備“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沒有任何可以辯解的!”小姑什麼也沒説就回去跟公婆道歉了。而我,對這“孝順”二字,也有了一絲絲認識。

1983年,一直在大家庭主內的奶奶突發腦血拴,儘管治療及時,也失去了語言能力,右半身癱瘓了。為了讓奶奶能恢復行走能力,父親在後院的樹木間固定了結實的繩索,繁重的農作之餘,總是攙着奶奶鍛鍊、康復,堅持了兩年,眼看有點成效了,一次,奶奶在康復中不小心摔跤之後,害怕到再也不肯離開人的攙扶獨立行走了。從此以後,衣、食、住、行,奶奶處處需要人的照顧,而且,要強、乾淨了幾十年的奶奶始終不肯在牀上大小便,這給照顧她的家人也增加了更大的勞動強度。那個年月,生計艱難(根本沒有現在的請“護工”的社會現象,當然也不可能有這個經濟能力),我們孫輩們還在讀書,我的父母正是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日繁重的勞作之間照顧奶奶的飲食起居是絕對考驗人耐心的一件事情。但是,我眼中的父母總是毫無怨言地給奶奶端飯送水翻身上藥,而我們孫輩們,也自然而然地經常攙着奶奶去上廁所……1996年,癱瘓在牀十三年的奶奶乾淨體面地走完了她79歲的人生,而她生前,西安電視台還以“照料啞癱婆婆十三載的好兒媳”為題對我的母親進行過報導。

祖父為太爺戒毒,大膽的“孝而不順”;祖父對兒女的要求,“既孝且順”;父輩們服侍病患的奶奶,十三年如一日!這些年,漸入中年的我對這些平凡家事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1992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記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年份,改革開放走向深入,一時興起“全民下海”的熱潮,全國人民的日子都逐漸好了起來。這一年,父親翻蓋家裏的老房子,還在門額上寫下了“耕讀人家”四個字,我們兄弟都有點覺得父親老傳統,跟不上新的經濟形勢,寫個“勤勞致富”之類的門額多應景。不料,父親卻嚴肅地説“一個家,只是勤勞致富就有失膚淺了,耕讀人家,雖是老話,耕就是勞動,當然要勤勞;讀書,不僅是學知識,要明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尊老愛幼,知道禮義廉恥信,'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嘛,這樣,才是一個讓人尊敬的家庭!”一席話,令我們晚輩們默然。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生養自己的父母,所有一切來自家庭,乃至家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教,先從家始”,“正家而後天下定矣”,對於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來説,不論富貴,還是貧窮,要存立於世,就會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是岳家家風,家國情懷也是中國人的精神追求;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的教子故事流傳至今;曾國藩“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的十六字家訓更是家風文化中的典範……這些有着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令人心嚮往之,敬意油然而生,如果説它們猶如優秀家風文化之林中的參天大樹,而千萬尋常人家在世世代代的一飯一粥、一行一息當中踐行着樸素無華的家風,演繹着無數的細小故事,則是家風文化中的一株小草,雖然平凡,卻生動、眾多,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堅實基礎。

正是祖輩們的孝道典範,激勵我們這一代人學習、傳承好的家風,我們更願意做得更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優秀家風故事1800字 篇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詩人滿腔的情愫繪就的大漠黃沙壯美景色。“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這是旅者敏鋭的觸覺體味到的戈壁荒灘惡劣環境。這兒是遙遠的新疆,這兒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這兒是樓蘭古國的遺存。對於這個地方,有人可能不屑一顧,有人可能談之色變,但這裏卻讓我魂牽夢繞,因為我生於斯,長於斯——這裏就是中國核試驗基地。

父親是這裏的一名軍人,為鑄國防核盾駐守茫茫戈壁。母親是這裏的一名教師,為育荒漠桃李耕耘三尺講台。小時候,一家人同在一地卻是聚少離多,我就成了基地大院裏的“假小子”,在快樂的童年裏“野蠻”生長。父母工作很忙,但在百忙之中格外關注我的成長,學習成績自不必説,那永遠是他們關注的焦點,而比成績更為重要的就是讓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這件事上,他們總是步調一致,絕無分歧,且樂此不疲,誨人不倦。

1996年7月,對於上國中的我而言,這個七月和以往一樣,又是一個讓人歡欣鼓舞的快樂暑假,父親早早對我説,月底有個重要的活動要帶我去核試驗場區,坦白講,對於在基地長大的我而言,總有機會去幾次場區,父親的這個預告並沒有什麼吸引力,加之從其他同學那兒得知有不少人也接到了同樣的“預告”,並非我獨享的“殊榮”,更是過眼雲煙、拋之腦後了。

7月29日天沒亮,還在酣睡的我就被父親叫醒,我不敢懈怠,打個哈欠,起牀,穿衣……從大院到場區有兩三個小時的車程,窗外除了戈壁就是烈日,百無聊賴的我只有在途經哨所時才能打起些許精神,畢竟在哨所還能看到房屋、哨兵,偶爾還有狂吠的狼狗追逐着我們乘坐的車輛,只有這時我才會起身趴在車窗上看着狼狗漸行漸遠的身影變成黑點兒。父親説這裏的戰士,一年四季守衞着核試驗場區,沒有電視,沒有電影,甚至沒有軍裝以外的綠色,狼狗就是他們最好的夥伴,十天半個月一來的補給車就是他們的節日,而他自己也曾經是其中的一員。望着那些比我年長五六歲的戰士,我不禁覺得自己有些黯然。

從父親和同事們的談話中,我才知道那一天進行的是中國最後一次核試驗——地下核爆,基地是在反覆請示上級後才允許部分官兵和家屬去現場觀看。現在回想起來,我是在那麼不經意間見證了彪炳史冊的一刻。

到了地方,我們被帶到一個有不少戰士警戒的小山包上,這就是所謂的“觀摩區”,問了半天,才搞清楚我們要看的就是山坡對面的那座大山。山坡下不遠處車輛在簡易公路邊整齊列隊,穿着防護服的人們在車旁等候着,很多軍人跑前跑後的忙碌着,空中的直升機盤旋着、轟鳴着,這大概是我見過戈壁灘上最熱鬧的場景。隨着最後倒計時,戈壁灘上除了直升機和汽車發動機有節奏的轟鳴,就只剩下緊張、屏息、等待。一聲悶響,地動山搖久久不停,山上碎石四下滾落,目光所及煙塵四起,像極了《西遊記》裏的天宮盛景。車隊載着那些身穿防護服的人們在煙塵中急速衝向大山,山坡下很多將軍和白髮蒼蒼的老者凝望着大山……

那天,在那個讓我終生難忘的小山坡上,在那個煙塵滾滾的戈壁灘上,父親對我講了很多很多。父親説,為了中國的核事業,這些老將軍老前輩,默默紮根戈壁,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以他們的學識、能力和地位,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能聲名鵲起、生活優越,甚至可能成為像楊振寧、李政道一樣的學界泰斗。父親説,這些戰士和技術人員幾年、十幾年只幹一件事,他們也有妻兒老小,他們也向往都市繁華。然而,在這裏他們所有人都遠離城市,遠離親人,甚至遠離了時代,終日與儀器設備為伴,與孤燈寂寞為伍。“舉杯邀月恕兒郎無情無義無孝,獻身國防為祖國盡職盡責盡忠”就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是他們鑄就了咱們國家的核盾,是他們挺起了咱們民族的脊樑。我們現在無憂無慮的日子,繁華都市的霓虹……都離不開他們的默默付出,他們才是國家最耀眼的明星。你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學習,學什麼報國。“每個人能力有高有低,但是為國家、為民族的情懷卻不分高低貴賤,希望你以後能成為像他們一樣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長大後,我如家人所願也穿上了軍裝。我知道了基地有集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八一”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感動中國人物等諸多榮譽於一身的程開甲院士,當年山坡下的煙塵裏有全軍掛像英模、“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的林俊德院士,還有很多、很多。很遺憾,我沒能成為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人。

現如今,雖然時間已過去25年,但父親的質樸話語卻時刻縈繞耳畔;雖然我的工作發生了變化,但父親的諄諄教導還在激勵前行。我將傳承基地紅色基因,賡續基地紅色血脈,繼續保持基地人的好傳統、好精神、好作風,為工作為事業執着堅守、默默付出,重整行裝再出發,做一個像父親那樣堅定的人。

優秀家風故事1900字 篇三

庚子年初秋,是我祖母120年誕辰紀念之際。我們兄弟姐妹為追思祖上恩典,傳承老人家生前倡導、踐行的“耕讀勇毅、忠厚奉公”之家風,特重修墓碑,作重慈逝世三十五週年紀奠。意在傳承祖母德教仁導、耕讀勇毅之風範;推崇她堅貞睿智、勇挑家庭重擔之賢明;頌讚她堅韌持家、供兒女讀學之精神;謳歌她忠厚奉公、為國奉獻之魄力,使我徐門百年家風承傳更加彰顯廣大。

正因為我祖母堅持耕讀傳承,勇毅處事。在我祖父中年患病不久去世家庭生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我祖母一個小腳女人,寧願自己下地耕種十多畝山坡薄地維持生計,也要讓孩子儘量完成學業。為了防匪滋擾,她還利用農閒,帶領孩子將後院崖上的窯洞暗道挖通,以備藏糧隱身之用,曾多次土匪搶糧、“拉壯丁”都能僥倖躲過災難。藏攢的糧食還夠買兩回“壯丁”。遇有“跑賊”還可給遭搶斷頓的親鄰接濟。抗戰時期,從家人縮衣減食中還給八路軍中條山前線捐去了糧棉,得到了抗聯及地下黨的“證書”,在村上威望甚高。

祖母勤勞,經常起早貪黑,紡線織布,趕集換錢,供養兒女讀學。我父親見母親姐姐持家十分辛苦,十五歲硬從中師輟學回家擔起農耕之責;二叔為減輕家庭負擔,年僅十三就自去貨棧當學徒。她們相互體諒關愛,不僅熬過了苦日子,還學到了技能,為新中國成立急需人才派上了用場:我父親入朝參戰行至蘇浙訓練基地時,被選去為新兵當文化教員,後回鄉在掃盲運動中也發揮了作用,以至多年都是農業生產能手、“五好社員”。農村土改時,因我二叔打得一手好算盤,被工作組看中抽去丈量土地,後留在鄉政府當文書,還成長為派出所長、公社書記、縣公安、工商局長;三叔父16歲便與同村夥伴徒步千里,去甘肅應考蘭州油煉廠工人,後來還當了車間主任、研究院領導。由於祖母的教化得法,父輩們都有極強的擔當進取精神,全家十多個人和睦相處,三妯娌相互支持,在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同時,輪班做飯、帶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可謂,農政宏圖展,揚眉門庭換,在白鹿原地區是為數不多的大家庭,一度傳為佳話,都稱讚我祖母持家有法,徐門人心齊,家風好。

有祖、父輩的表率和家風的潛移默化影響,到我們這輩及後輩,都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耕讀傳承就更顯魅力。我兄長讀完農中便亦工亦農,是縣建築行業民建的行家裏手,從縣城到村莊,諸多學校、醫院及單位都是他親自領工建造。他還不失農時地抽空幫嫂嫂耕種着承包土地,年年都有個好收成。我雖在外工作,農忙時也儘可能和侄兒們趕回去幫忙收割播種。我曾問家兄,家中存糧如何?他説:“餘糧可吃三五年”。那種神情,讓我感到了“家中有糧,心裏不慌”的踏實。我堂兄弟姊妹10人,孩子輩含媳婿又是10多人,不敢説都是勤於耕耘的文化人,但還算是男勇女賢,不忘祖訓、家風的徐門好後人。凡有地種的,無不精耕細作而多有收成;凡讀書者,個個刻苦認真,竭盡全力。現我們兩輩人中,大學以上文憑者佔半數,這半數中又有一半是碩士、博士學歷。特別是我四堂弟夫婦,是我家三個博士中現已功成名就又再創輝煌之人,是信息領域的國家科技人才;我三堂弟五堂弟分別在税務和土地管理行政部門奉公,業務精通,是行業的中堅。我們家七人有軍隊奉獻經歷;八個縣處以上幹部,還有教授、研究員和高工,著書立説20餘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甚多。都能忠誠黨的事業,創新奉公,為社會無私貢獻。

説到貢獻,是祖上有德,傳承有序。我父親在農業生產勞動中,總是髒活重活搶着幹,起畜圈,運大糞,揪結子、篩糧,包括蓋房和泥幫忙。父親曾説,村上人借了他的錢,他從未向人要過,忠厚善良了一輩子,人稱“大善人”。我二叔當公社書記時,就帶領“一班人”規劃並實施修建“湯聚渠”,使全社大部分土地能灌溉,可旱澇保收,羣眾威信極高。我們村上打機井時,他主動傳授經驗,還幫村上買回井架木材和抽水設施;為村委會出謀劃策,督辦了繡花廠、編織廠和建築隊。不僅為村上盤活了剩餘勞力,還使羣眾增加了收益,村民生活水平、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

到我們這輩,在崗都能盡職盡責,無私奉獻。在各項公益活動中,不忘忠厚奉公之家風而盡力踐行。家兄為村上建蓋學校、修路都給予最大優惠;我和堂弟們帶頭捐贈並竭力組織拉贊助,包括村上慶典唱戲等活動都盡顯其能。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多方尋求資金為村上修繕機井並安裝配套設施,較好解決了羣眾吃水難的問題。村上兩委會和羣眾自發上門給我送來“甘露使者”的匾額鼓勵我。後來,我將母親接到我處同住後,家兄便騰出五間大房無償交給村上學前班使用,羣眾無不稱好。我輩弟兄及後人創新奉公的意念都很強,不容我落伍。我從部隊退休後,又到地方高校奉獻餘熱。在參與書法文化傳播的同時,還先後創作了話劇和秦腔劇本,在業界頗有好評。目前我正在擔綱組織撰寫《村史》和《家譜》等事宜,意在感召後世積極奮進,使之淳樸民風和良好家風得到更加發揚廣大。

優秀家風故事1900字 篇四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價值追求與傳承,也是一個民族文化與社會風氣的源頭。對中國人來説,有家,就有家風,它影響着一個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長。習近平總書記説:“好的家風引領人向上向善。”我的家風亦是如此,它沒有什麼妙言要道、名言警句,只有祖輩們的行為傳承。祖輩們把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品格刻在骨子裏,化在行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我的家風要從爺爺説起。爺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雖飽受貧困與飢餓,一生辛勤坎坷,卻沒有被生活的磨難擊倒。他面對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積極樂觀的態度深深影響了父親和我。爺爺很小的時候曾祖父就去世了,曾祖母不久也改嫁了,帶着爺爺和姑奶艱難地在繼父家討生活。家庭的變故和生活的壓力讓爺爺早早就挑起了生活的擔子。為了生存,爺爺國小還未上滿就無奈退學,幫家裏種地、務工。很難想象,在那個艱苦的年代,爺爺是怎樣憑藉自己的雙手帶大妹妹,成立自己家庭,把四個孩子拉扯長大的。但自我記事起,爺爺就整天忙碌着。一年四季,計量耕稼。偶爾農閒時,爺爺也停不下來,打柴,挖藥材,到集市上賣菜,去別人的廠子幹活……總是想着法子換取家用。無論生活多苦多難,從沒見爺爺抱怨過,他總是樂呵呵地度過每一天,奶奶常説爺爺心大,不操心,不着急,但我卻覺得這是爺爺的生活智慧。

幼年失學的經歷讓爺爺對知識格外渴望,也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再苦再累,他也咬着牙讓四個孩子上學,這當時在我們那個貧窮落後的小村子是很少見的。父親是他們姐弟四個中讀書最有天分的,爺爺對父親抱了很大的期望。但父親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父親生於70年代,當時整個鎮子只有一所國中,父親每週要帶一整週的乾糧步行十幾公里去上學。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父親的乾糧常常是冷紅薯,一點油花都沒有的酸菜,偶爾才有不知摻了多少粗糧的苞谷面饃饃,餓肚子讀書是常態。生活的艱難和學習的辛苦愈加激起父親對生活的熱愛和勤奮學習的鬥志。因為父親懂得,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只有學習才是他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但會考時,父親落榜了。會考的失利,讓父親陷入了深深的沮喪。這時候,爺爺站了出來,他鼓勵父親再復讀一年。爺爺拿着家裏僅有的餘糧,託一位遠房親戚幫父親轉到另一個鎮上教學更好的學校。新學校離家更遠,為了讓父親專心學習,即使再忙再累,爺爺每週也親自將乾糧給父親送去,省去父親來回路上的時間。經過一年的努力,父親這次成功了綠色作文網,但遺憾地是,父親考上的是高中,離他理想的中專只差零點幾分。在父親那個年代,中專可是香餑餑,考上了中專就相當於吃上了“商品糧”。就當時父親家庭條件而言,高中的學費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這一次,父親主動選擇了放棄,毅然決然地外出打工。

爺爺和父親對知識的渴望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在我小的時候,他們就告訴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因為學習是我們這樣山裏的孩子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在他們的教誨下,在學習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讀書”的念頭始終沒有動搖,它激勵着我一路向前,勇敢追夢。在我求學的過程中,父親一直傾盡全力支持我。大學聯考報志願時,家裏剛買完房,還借了不少錢。就在家鄉上免費的師範還是走出去看看?我很難下定決心。父親對我説:“不要有負擔,遵從你自己的內心,別讓自己留遺憾。”父親的支持,讓我勇敢地填報了一所北京的高校,開啟了北上求學之路。本科畢業後,我考上了研究生,身邊的親人都勸我説,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父親卻堅定的支持我,告訴我,你能讀到什麼程度,我就供你到什麼程度。我想,我圓的是我們祖孫三代的讀書夢。

小時候,我總喜歡跟在爺爺後面,聽他講各種有趣的故事。爺爺的故事,是我平淡的童年裏最特別的回憶,也激發了我對書的興趣。印象最深的是爺爺給我講的《平凡的世界》的故事,雖然那時候的我並不能完全理解小説豐富的內涵,但爺爺故事裏那羣努力和命運抗爭,勇敢迫求理想的年輕人在我腦海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讓一顆夢想的種子在我心裏悄悄生根發芽。在我眼中,爺爺和父親也同故事裏那羣年輕人一樣,平凡又勇敢,他們經歷了生活中的種種苦難,卻沒有被打倒,依舊頑強地和命運抗爭,艱苦奮鬥,努力為後輩們撐起一片天空。

習近平總書記説:“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作家馬伯庸曾説:“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歲月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地,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着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温潤,散發着古老的氣息。”我的家風就是我心靈的家園,力量的源泉。父輩們堅韌不拔的品格、樂觀面對困難的態度一直激勵着我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坦然地面對人生中的每一個困難,是我成長路上最寶貴的財富,最珍貴的禮物。而我也必將這份禮物傳承下去,分享出去,為了我心靈的家園,為了每個人心靈的家園。

優秀家風故事1900字 篇五

伏案工作的間隙,一抬眼看見窗外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耳旁似乎忽地響起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

那是約莫三十年前。也是初夏時節。每天下午,緊接着播音員悦耳的“北京時間十八點整”,大喇叭裏蕩氣迴腸的歌聲準時響起,迴盪在家門口的田野上。那歌聲給人的感覺,説雄壯有力,氣勢恢宏;説豪情萬丈,勢不可擋……似乎都還不夠。歌聲裏,那一貫冷峻挺拔重巒疊嶂的遠山彷彿一下子縮起了身子,小了很多;那落日即使已快完全隱沒在大山身後了,卻也一挺一挺地,努力將最後一絲光亮灑向我們腳下的田地;而那滿地金燦燦的陽光也跟着蕩啊蕩的;似乎地面上一切紛紛擾擾的意念都剎那間被暫停,連花草樹木也一瞬間都在磅礴的旋律中凝神傾聽着,窸窸窣窣地顫抖着。

我們那兒是山區。我站在門口的自留地裏,幾百上千米之外就是對面的山腳。那遠山總是蒼蒼茫茫的一片,遮擋住人的視線,阻攔着人的腳步,久而久之那銅牆鐵壁一樣的黑灰色便在小孩子心裏種下了好奇、渴望的種子,伴着酸澀的無奈和蒼白的無力感。山腳的窩窩裏住着幾户人家,發白的土坯房總是被稀稀疏疏的樹木籠罩着,似乎亙古不變,如同無人問津的不知名的古畫或是老龜一樣,安安靜靜地存在着。再近點,洛河從山谷間蜿蜒着過來,在前方打着旋渦轉了個90度的彎兒,隨着高高聳立的灰白黑相間的山崖流向了東邊的山谷。一條大路傍着洛河,從城鎮來,在我的身後爬一個緩緩的小坡也朝東隱沒在另一個小坡下。我們管那條不足兩米寬的大路叫官路,聽父輩人講,這條其貌不揚的土路如同茶馬古道一樣,曾有着輝煌的過去,那時過往馱運貨物的騾馬成羣結隊,他們脖子上的鈴聲、鐵掌觸地的蹄聲及客商的吆喝聲曾久遠的飄蕩在時間的長河中。到我們這年代,路上走過一匹騾子都是極稀罕的事了,從來沒見過馬。常見的是高高大大的自行車和“突突突”噴着黑煙的拖拉機。黃土路面上的坑坑窪窪隨雨後的車轍、腳印變化而時時變化着。路兩旁的野草長得一尺多高,青裏泛白的長葉子上積着些灰塵,總是疲憊而頑強地耷拉着。路的這邊就是我們村的田地。

歌聲中,父母在地頭挑着水澆菜苗或是澆菜,間或與路上來往趕集歸來的人打着招呼。我和哥哥是等到他們都收拾好了,來跟着打下手拔菜苗的。蹲下身子,輕輕撥開綠雲一樣的嫩葉,伸下手捏住靠近根部的莖,小心翼翼地上提,拔出,稍稍抖一抖——根上要帶着點泥土但不能太多,畢竟後座兩邊架着兩個籠的加重自行車是僅有的運輸工具;也不能太少,太少不能保證菜苗移栽成活。然後二十棵一把或是十棵一把用浸泡柔軟的幹馬蘭草葉子捆起來。過不了半個小時,我們一定會嚷嚷起膝蓋酸腿疼來,站起身甩腿跺腳,再直一下腰,舒服地站一會兒。如此幾次後,看看一旁蹲着巋然不動,手上一刻不停的父母,就好奇地問:“爸,你不累嗎?”父親常一聲不吭地忙活着,有時會輕聲説“不苦哪來的甜!就這一陣,換過是苗,長在地裏是草。”又問:“媽,你咋不站起來歇會兒啊?”母親會笑着説:“好娃哩,你沒看天都快黑了,明天一早去拿啥呀,還敢歇!栽菜苗就這幾天,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再堅持一下,天黑了,回去做飯吃”我重新蹲下來,可一蹲下來就如同打開了電源開關一樣,痠痛的電流一下子就在大腿和小腿上到處流動、延伸,並逐漸彙集到膝蓋處。儘管如此,在嘹亮的歌聲中,我激情滿懷地調動起周身所有力量,然後用調動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意志,來克服滿身的難受,讓痠痛的腿繼續蹲下來幹活,於是彷彿這接着幹也算不上什麼難事。

暮色越來越濃,大喇叭也歇了下來,四周忽然空曠起來,裹着些許冷意的潮濕氣息伴着極細微又極宏大、遠遠近近此起彼伏的蟲鳴聲忽地一齊迎面湧來。一棵棵菜苗捏在手心只有模模糊糊的影子,怎麼也數不清到底是多少棵,我們便收工了。我一下子跌坐在地頭,讓麻木的雙腿慢慢恢復知覺,整個人頓時癱了一樣,是輕鬆還是難受,還真不好分辨。無論如何,總算能長舒一口氣了。安安靜靜地坐着,暮色和蟲鳴如同一張温柔的大網籠罩着大地;讓人覺得沉浸其中,安享靜謐而幽遠未嘗不是一種難得的享受;讓人覺得彷彿可以俯身觸摸到大地母親温熱的肌膚和有力的心跳。可是,父母親並沒有坐下來休息,他們把用水打濕的包菜苗的包片在大籠裏鋪平,將各處擺着的捆好的菜苗整齊地放進去。於是,我憋一口氣,手撐一下地站起來。腿上的酸、困和麻立刻一齊奔湧而來,彷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隨着血液一下子流動到了全身。抬腳用力在地上跺一下,提腿用勁挪一下,便彷彿又恢復了知覺和力氣。雖然兩條腿像灌滿了鉛,挪起來有些費勁,但還是可以正常走路的,於是就跟着收起來。這感覺,即便是三十年後的今天,我依然記憶猶新。

陽光下閃着亮光的紅旗在柔和的風中獵獵擺動着,我不禁憶起歌聲中的田間地頭——那是我終生難忘的課堂。

優秀家風故事2100字 篇六

“八月十五月兒明呀

爺爺為我打月餅呀

月餅圓圓甜又香呀

一塊月餅一片情呀

爺爺是個老紅軍呀

爺爺待我親又親呀

我為爺爺唱歌謠呀

獻給爺爺一片心呀”

不論何時,不論何地,每當我聽到這首歌,爺爺那可親又可愛、慈祥又堅毅的模樣,就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的爺爺雖然沒有像童謠裏唱的那樣給我打過月餅,可在我的記憶裏,滿滿都是兒時每年正月十五,爺爺親手為我扎制的一隻只燈籠,這小小的燈籠如同星星之火,承載着爺爺,老紅軍那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忠貞不渝的理想信念、歷盡艱險的吃苦精神、無堅不摧的樂觀主義,它點亮我的心燈、指引我的方向、點燃我對中國共產黨無限的嚮往和追求,爺爺傳承的紅色基因,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紅色的革命的種子,它一天天發芽、一天天長大,伴隨着我長大成人,踏上工作崗位。

我的爺爺是一位老紅軍,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他見證了新中國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我的老家在安康市旬陽縣仙河鄉,早在1935年2月,那裏就建立了潘家河區蘇維埃政府,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部分。也就在那一年,還是孩童的爺爺,義無反顧地加入了革命隊伍,成為一名紅軍戰士,從那一刻起,共產主義就成為他終身的信仰和奮鬥目標。

爺爺小時候家裏很窮,吃不飽飯,受過很多苦,更別説是上學識字,參軍後,爺爺追隨革命的腳步,槍林彈雨,打土豪劣紳,打國民黨反動派,打美帝國侵略者,在無數次戰鬥中磨鍊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戰員,成長為信仰無比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也許是對艱苦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從我記事起,爺爺就不允許身邊的人鋪張浪費,自己更是如此,哪怕吃飯時掉在桌上一粒米,都會撿起來吃了,盤中的菜湯也要喝得乾乾淨淨,至今我們家仍然保持着絕不浪費的傳統、繼承着爺爺艱苦樸素的作風。

解放戰爭時期,爺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二野十六軍某師一三六團九連的戰士。他年紀雖小,但背上四十斤的裝備,徒步行軍決不掉隊。那些年,華北地區遍地都是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後的廢墟與荒野。沒有乾糧,甚至幾十裏地都找不到喝一口水的地方。在一次夜行軍中,又飢又渴的爺爺錯把野生的魔芋當甘蔗吃了,差點丟掉了性命,即便是這樣,在身體稍微恢復一點後,他立馬跟上大部隊。戰場上,炮火轟鳴,硝煙四起,他作戰勇敢,衝鋒在前,不畏犧牲,屢立戰功。曾在一次戰鬥中,救下了被敵人突襲受傷的首長。

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軍越過三八線,不斷入侵中國領空,危急時刻,爺爺響應黨的號召,千里進軍,跨過鴨綠江,保衞新中國。白山黑水的酷寒之地,天上盤旋着的是美帝國主義的先進戰鬥機和襲炸機身邊響着的是此起彼伏的炮火轟炸,沒有吃喝,沒有棉衣,沒有彈藥,沒有補給,更沒有支援,有的只是一顆不怕死的心和一腔永遠沸騰的熱血。爺爺常熱淚盈眶講起他當年參加戰鬥時的情景,臉上流露出對侵略者的仇恨。現在的我腦海裏時常縈繞爺爺的話:“我們就是提着腦袋,在死人身上跑,能聽見子彈在耳邊飛呀!美國佬,太可恨!”每每回想起,尤如身臨其境的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更深的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2006年爺爺來西安參加我婚禮後,一定要去驪山的“捉蔣亭”看看。那時已經是80高齡老人,那一天好像重返年輕,不讓人攙扶,自己爬上山去。老人堅持憑着自己的力量一步一個台階登到“捉蔣亭”,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的爺爺,表情自豪而莊嚴,他緩緩立直了身體,慢慢扣上中山裝最上面一顆鈕釦,挺直腰桿摸着亭柱,咬着牙面帶微笑説:“老蔣啊老蔣,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耄耋之年的爺爺,不幸身患癌症,飽受病痛折磨。人生的最後幾年裏,儘管爺爺的笑容越來越少了,但依然咬着牙輕聲説:我沒事,我的戰友那麼多年輕的生命都拋灑在戰場上,我能兒孫滿堂,我能看到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我的爺爺是為共和國浴血奮鬥的無數英雄、先輩、無數共產黨員中最普通的一位,爺爺身上展現的中國共產黨人,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勇於戰鬥、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繹着自己的故事,精彩或平淡,偉大或渺小,折射出不一樣的生命色彩。那裏面決定的因素,就是你有着怎麼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爺爺的精神影響了我們一家老少四代人,是我們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我們前行。

我作為從事養老保險經辦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來,始終堅守在最基層、最基礎、最前沿的窗口,人民至上是我貫穿始終的信仰,為羣眾辦實事是我的職責所在,“勤、嚴、快、實、精、細、廉”是我的工作標準。把“經辦事業高質量發展、社保經辦高品質服務、經辦系統高效能治理”作為自己的追求,踐行“一門、一窗、一網、一次”的落實,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鬥老黃牛的精神,經辦為民,腳踏實地為羣眾辦實事。

爺爺去世已經七年多了,常常想起爺爺卻不曾夢到,而在建黨百年來臨之際,我夢見了爺爺!我打着爺爺給我扎制的紅紅的燈籠,興奮地向爺爺彙報:爺爺,您一直牽掛的,您的孫女,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現在是一名年輕的黨員了。

爺爺,您的叮囑我記得,初心使命我牢記,在您奮鬥一生的這片熱土上,我會在您的引領下踏實工作,熱情服務,為社保經辦事業,為共產主義事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優秀家風故事1900字 篇七

去年搬家整理時,在放金銀首飾的抽屜最下面,我看到一本黑色的筆記本,我知道這是爺爺送給我的。打開它,在本子的扉頁上寫了這樣一段話:果果參加工作時,思緒萬千。觀人生風雲,成功之道,頓生做人、做事勉勵之語:博學,遠慮,善處,慎行,敬業,人生輝煌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實踐程度來鑄造,盧盈倉,2005年中秋節。這個筆記本我雖然視若珍寶地珍藏着,但是卻許久沒有打開過。回想應該在2005年爺爺剛送給我的時候,那時年少輕狂、不喜長輩教育的我,言不由衷地表示過爺爺好厲害之類的話語,卻不曾真正放在心間。爺爺2008年去世後,這個本子我就一直珍藏於此。十幾年後,當這些話語重新映入我眼簾後,卻讓我淚沾滿襟,思緒萬千、懊悔不已!

博學,遠慮善處,慎行,敬業。這每一個詞語,字字璣珠,我不禁開始反思自己,我完全做到了嗎?我實現了爺爺的期望了嗎?這些話語和期望不但適用於當年剛參加工作的我,對於工作已有16年的我,依然適用,仍然是指引人生方向的一顆顆明星、一面面明鏡!

爺爺是獨子,少年喪母,當時爺爺的父親不過四十不惑的年齡,在外經商,家境尚可,但是不希望爺爺和自己曾經一樣經受繼母的苦楚,堅持不續絃,回到村中,撫育培養爺爺長大。我聽爺爺講過他高中求學過程中,冬夜回家遇見狼的驚險;成為村裏第一個大學生,考入西北政法大學,過年後帶白饃去學校換黑饃買書的辛酸;知道他畢業進了西北局年輕有為在任造福一方,又援藏去亞東縣做父母官的經歷;看到他因錯失機緣工作的不順心,卻淡泊明志,退休後著書怡情的人生智慧。他是我最崇敬的人,也是對於我影響最為深刻之人,他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我。

記得我國中、高中的每一個假期,都是在爺爺的書櫃邊度過。《上下五千年》《走下神壇的毛澤東》《菜根譚》《新華文摘》……直到如今,我依然喜歡讀書、喜歡歷史,在我浮躁時、困惑時、痛苦時、迷茫時,書籍總會給我力量。在我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時,在書籍的世界和歷史的長河中,我會瞬間豁然開朗、心境大開。在工作中,身體力行,做實做細,力爭事事都有着落,事事力求完美,從業務科室到辦公室,從紀檢監察員到可以不再懼怕、擔負起科室的工作重擔,我在一步步蜕變、成長。“博學,遠慮,善處,慎行,敬業”,我做的相對好的一個就是敬業了吧。雖然在人海中我依舊是普通、平凡,並沒有取得輝煌、不凡的成就,但是卻得到了周圍同事和每一任領導的認可,年度考核多年被同事和領導評為優秀,也得到了不少榮譽和稱讚。從當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到如今為人母,我常常給孩子説起我的爺爺,爺爺離開我們時不過七十歲,我多麼希望他仍然陪伴着、引導着我們,看到我和弟弟分別成家、生子,用他的人生智慧和魅力來影響這些孩子們。爺爺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我覺得他的精神一直在,他留給我們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我會積極面對人生任何的挫折和困難,引導孩子們多讀書,讓他們喜歡上讀書,在書的世界中體味多種人生,瞭解過去和未來,感受一種真正的寧靜。這些都是爺爺贈予我的最寶貴的財富。

如果説爺爺給我的是形而上的人生哲理,那麼奶奶給我的就是細碎而真切的叮囑。奶奶不曾上過學,讀過書,爺爺高中時他們就成婚了。即使如此,奶奶在生活中積攢的人生智慧讓我們小輩時時驚歎,就連爺爺也不時感歎,你奶奶要是當年讀了書,那可了不得!奶奶不像爺爺那樣慈愛,好説話,在我的心目中,她是嚴厲的。小時候,常常因為我或者弟弟進門不給長輩打招呼而斥責我們,所以後來我們都成為懂事有禮貌的孩子。而這些品質在我們的工作、交際和生活中都是大有裨益的。工作後,奶奶對我的叮囑是不要遲到,好好工作。我生老二即將休完產假,因上班距離太遠,大熱天中午還要往返,我起了再休一兩個月的心思。但是卻心有靈犀地接到奶奶的電話,她對我説,要克服困難,孩子重要,工作也重要,你在辦公室要起到帶頭的作用,不要讓領導為難。我在心中暗暗稱讚奶奶的思想覺悟,也不得不承認奶奶是對的。在這樣的家風中,我的爸爸和媽媽都具有無窮正能量。在我懶散、委屈、憤憤不平時,爸媽會教導我,不要和別人比較,要內觀,和自己比,要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要對得住自己良心,對得起黨發給自己的薪水,善待自己的單位!在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家長比較縱容,日上三竿不起,進門出門不打招呼,工作不求上進,開心就好。這種民主、無為而治的方式也許有它好的一面,但是與我看來,我的孩子,我還是會傳承我的家風。人生快樂重要,而責任,能擔負,在任何時代更為重要。

傅雷家書、曾國藩家書,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家人、子孫後代的希冀、期盼和祝福,希望後輩勝過前輩,家族興盛永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國的細胞,每一個家庭、家族興盛永昌,我們的國家才會有綿延不斷的和平穩定、繁榮富強。這也是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強調、重視家風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