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一年級人物介紹【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2W

國小一年級人物介紹【新版多篇】

關於樊梨花人物介紹 篇一

據《神明聖紀》記載:樊元帥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兄長樊龍、樊虎協助鎮守。樊梨花自幼隨驪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道法高強。當藝成下山之際,驪山老母告之約:「 將嫁與大唐小將薛丁山協助徵西。」

唐初西涼國興兵作亂,進犯邊境。唐太宗為宣揚國威,任命薛仁貴為天下都招討四郡兵馬大將軍及徵太宗遂親領密旨,由魯國公程咬金攜返長安,令監國殿下李治(太宗駕崩後登基為唐高宗)出兵救西大元帥,同時御前親征,率兵馬三十萬直搗西涼,連取三關,後來不幸中計被困於鎖陽城待援。殿下李治即任命薛丁山(薛仁貴之子)為二路元帥領兵增援,解鎖陽城之危。

後兵至寒江關時,樊梨花遵從師命開關降唐,並與薛丁山結為連理,協助大唐繼續平西。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徵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

樊梨花顧全大局、聰慧勇敢、忠於愛情的藝術形象,經過民間的傳説、説唱、小説等不斷的再加工、再創作,愈加鮮明、豐滿,廣為流傳,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物介紹 篇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物介紹

保爾·柯察金

出生於貧困的烏克蘭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十分貧苦。全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直到哥哥工作之後,才有所改善。後到省肅反委員會工作。妻子是達雅·柯察金娜,第三個戀人。

保爾性格:頑強、執着、刻苦、奮進、勇敢、奉獻、寬容、誠實、堅強、不為命運所屈服。

保爾精神:自我犧牲的精神,頑強堅韌的意志,堅定不移的信念,熱愛讀書的精神。

冬妮婭

保爾初戀對象,是一個林務官的女兒;純潔善良,美麗動人。她曾把《牛虻》這部小説介紹給保爾看。這部書啟發了他的思想。冬妮婭是在偶然的相遇裏認識保爾·柯察金的,由於他的倔強和熱情,她不自覺地喜歡他,但由於階級出身的關係,她沒有和當時許多的青年一樣去參加保衞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保爾因此放棄了他們的感情。

朱赫來

共產黨員,一個堅強的紅軍戰士,善於領導和組織羣眾,他在革命鬥爭中很好地團結了廣大的工人和教育了無數的青年,保爾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養而成長起來的。

阿爾焦姆

是保爾的哥哥,一個火車司機,鉗工,市蘇維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敵人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他是朱赫來最好的助手。

麗達

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是保爾深愛的對象;漂亮、機智,打扮簡單而幹練,心地善良而堅定。她酷愛工作,善於出謀劃策,能夠積極應對突發事件,不讓私人的感情影響工作大局。她愛憎分明,熱愛自己所信仰的`共產主義,與保爾志同道合,配合默契。

其他人物

謝廖沙·布魯扎克——保爾童年時的朋友,紅軍戰士,共青團區委書記

瓦莉婭·布魯扎克——謝廖沙的姐姐,共青團員

杜曼諾夫——冬妮婭的父親,林務官

伊萬·扎爾基——紅軍戰士,共青團區委書記

伊格納特·潘克拉托夫——碼頭工人,貨運碼頭共青團書記

尼古拉·奧庫涅夫——機車庫共青團書記,共青團區委書記

多林尼克——木匠,黨的地下工作者,市革委會主席

阿基姆——共青團省委書記,烏克蘭共青團中央委員會書記

託卡列夫——老鉗工,築路工程隊隊長,區黨委書記

亞歷山大·普濟列夫斯基——紅軍團長

列傑尼奧夫——老布爾什維克

波利托夫斯基——火車司機

布魯茲扎克·扎哈爾·勃魯扎克——謝廖沙的父親,火車副司機

瑪麗亞·雅科夫列夫娜——保爾的母親,税務官家裏的廚娘,忠實的教徒

達雅·柯察金娜(愛稱:達尤莎)——女工,保爾的妻子

德米特里·杜巴瓦——共青團區委書記,託派

沃洛佳·圖夫塔——共青團省委登記分配部部長,託派

茨韋塔耶夫——鐵路工廠團委書記,託派

瓦西里神父——烏克蘭社會革命黨黨徒,反革命分子

維克多·列辛斯基——波蘭世襲貴族,中學生,告密者

彼得留拉——白匪頭領

涅利·列辛斯卡婭——波蘭世襲貴族,維克多的姐姐

弗羅霞——保爾童年時曾與她一起做工,保爾負傷後她曾護理他

克里姆卡——保爾童年的朋友

樊梨花個人簡介 篇三

巾幗英雄樊梨花手栽木瓜樹千年茂盛

河北省蔚縣許家營村有一棵1000多年樹齡的木瓜樹。該木瓜樹又稱“文冠果樹”,據河北《蔚縣縣誌》記載:該樹是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帶兵在許家營歇馬時栽下的,至今根深葉茂,並仍然掛果,既有觀賞價值,又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遼東歷史名城:威寧營(以樊梨花的爵位而得名的古城)

歲月滄桑,威寧營記載了本溪的歷史風雲,留下了悠悠歷史的見證。威寧營的歷史使得它成為一座古代本溪地區聞名的古城。

威寧營歷史悠久,在此地曾出土過戰國“刀幣”、漢代“五銖錢”和北宋 “皇宋通寶”鐵錢等,古城遺址處還出土了一些古代陶器,這些珍貴的文物收藏在本溪市博物館中。據《東三省古蹟遺聞》書中記載:威寧營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東十里許,南臨太子河,東西環山,北為通奉要道,形勢險要,是遼東重鎮也。在唐朝薛禮徵東時,屯兵於此,依山沿河築城為營。唐代著名女將,一代巾幗豪傑樊梨花被冊封“威寧侯”,方圓百里作為封地,威寧營便得名於此。

另本溪地區還有很多‘薛仁貴徵東’的歷史遺蹟。如‘滴水寺’是李世民所封,南芬的‘思山嶺’、‘下馬塘’等。據考證,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的點將台就在威寧營城北牆下,點將台用青磚壘砌,裏面用黃土夯實,長25米,寬14米,高2米。台上有一間“九聖祠”,祠前左右各有旗杆,“九聖祠”供奉中國曆代九大聖人,東側長有一棵高大粗碩的古鬆。

鳴沙山------沙山藏營的典故

鳴沙山,位於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和乃楞格爾草原交匯的地方。鳴沙山,顧名思義,就是會發聲的沙子堆積成的山,沙山藏營這個古老的傳説,源於何時何地,不少人過去對它還是一知半解。如果翻閲一下《鎮西幺土志》,那就會了解到,位處東天山北麓的鳴沙山,不僅是哈密境區一處奇妙的遊覽勝地,也是沙山藏營這一古老傳説的源地。

據有關史料表明,早在漢唐時期,鳴沙山一帶就是兵家必爭的古戰場。

貞觀年間,唐朝為平定西域各國歸順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率兵出關,在帶兵途中,就曾有一營女兵在鳴沙山一帶同突厥鐵騎遭遇,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唐兵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陣亡。當樊梨花率大軍趕來打敗敵軍後,才將女兵遺體埋葬在沙山之下。另有一説是當年樊梨花帶兵路經沙山時,將一營兵馬紮營在鳴沙山下,沒想到一夜之間狂風大作,越刮越猛,到第二天便把大部分營帳和兵馬深埋在黃沙之下。等風停歇後,雨淋不垮,那聲音猶如戰鼓擂擂,鐵蹄雜沓,兵戈相擊,嬌叱陣陣,旌旗烈烈,刀槍磕碰迴盪於耳畔不絕。聽了這個傳説的人,在聆聽那轟鳴的聲音時也彷彿置身於那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衰草淒涼的古戰場之中。

鳴沙山北麓現存在古兵營和樊梨花馬樁等遺蹟。這些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征戰將士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為國捐軀的高尚情操和愛國精神,她永遠活在各族人民的心田。晚清詩人肖雄曾隨軍來到鳴沙山,對沙山藏營的古老傳説深有感觸,併為此寫下了傳世之作《沙山懷古》:“霧裏轅門似有痕,浪傳四十八營屯。可憐一夜風沙惡,埋沒英雄在覆盆。”這就是沙山藏營這一典故的由來。

尋訪最早的中國“絲綢之路”------賀蘭山蘇峪口樊家營子

地名的起因,其實就是古往今來人們對一個地域的指認,受到如此的歷史往事所感染,便出現的這個地名。

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西征,到樊家營子古驛站古代驛站文化。

賀蘭山蘇峪口樊家營子西邊有一稱為“黑泥溝”的山水溝,一條古驛道隱藏在荒草亂石中,這條古道,就是早年阿拉善(又稱:定遠營)連接寧夏、銀川的“絲綢之路”古驛道,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生命線。它一直使用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自從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西征時曾經踏上銀川賀蘭山,就在賀蘭山中部西側一塊較為平緩的坡地上紮下了營盤,從而留下一段傳頌千古的樊家營子真實的史話。

“樊家營子”,一千多年過去了,就這樣被叫響了千百年。對於山西商人來説:樊家營子位於賀蘭山西側,奇峯峭立,林壑幽美,這條線其實就是最早的中國“絲綢之路”,寧、蒙通道,從銀川到毗鄰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必經之路。也是山西商人長途貿易休息避暑的好地方。

樊家營子在阿拉善和銀川地區婦孺皆知,具有鮮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徵。能夠在橫跨唐、明、清幾個朝代的1300多年間,以鋭不可當之勢馳騁於中國的商貿和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範圍波及整個中國“絲綢之路”,以及蒙、俄、西亞和南亞等地。

中國“絲綢之路”樊家營子的古驛站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延續了唐太宗李世民開創13的中國“絲綢之路”賀蘭山蘇峪口樊家營子古代驛站文化。唐代鎮守邊關不修萬里長城,實現着大唐“天可汗”、“會盟”人文精神,弘揚了中華文明長城民族的君子品德。

中國幅源遼闊,古代交通極不發達,人口流動不便,許多民間信仰、掌故稗史都有很強的地域限制,民間傳説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形成並廣泛傳播的。而樊梨花的傳説及遺蹟從冀京到新疆,從河南到甘肅幾乎遍佈了大半個中國,為什麼相隔千山萬水的幾個地方同時流傳這樣的傳説?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

《紅樓夢》人物介紹 篇四

《紅樓夢》一書,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 《紅樓夢》內藴着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紅樓夢》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文學鉅著,它是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顛峯之作,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紅樓夢》成於清朝乾隆時期,最初是以手抄本面世的,現在我們所發現的最早的一個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年)的,但只有不連續的十六回,後來又發現了若干的手抄本,如乾隆庚辰年(1761)的抄本,差不多有八十回,這些手抄本都把這本小説定名為《石頭記》,並且有署名“脂硯齋”的許多批語。據考證,這部小説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大約生在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卒於1763或1764年,他的身世究竟如何,至今不能形成統一的看法,但他由於貧病交加、愛子夭折,而未能最終完成這部小説,是可以肯定的事實,現在傳下來的前八十回,基本上是他的手筆。在他去世三十年後,有一種120回的《紅樓夢》以木活字印刷面世,在1791年和1792年連印了兩次,從此大為流行。但據專家們考證,這種流行本的後四十回是一個叫高鶚的官僚續作的,他的續書雖然使故事有了一個完整的規模,人物大體上都有了一個結局,但因為他本人的思想境界和藝術修養都遠不及曹雪芹,所以他續寫的內容並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按曹雪芹的構思,賈家最後是要破落到“好似一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而高鶚卻寫成寶玉“中鄉魁”,賈家“沐皇恩”、“延世澤”。所以,高鶚的`後四十回乃一大敗筆。但兩百年來這種120回的作法已成習俗,而且高鶚所寫出的寶黛悲劇結局,也被廣大讀者所接受。所以,現在人們説起《紅樓夢》,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鶚的後四十回續書的總稱。這120回的本子,總字數達1075000字左右。

曹雪芹在寫這部書時,用了“諧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賈家四姐妹命名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這是諧“原應歎息”的音;在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讓他飲的茶“千紅一窟”,是“千紅一哭”的諧音,又讓他飲“萬豔同杯”的酒,這酒名是“萬豔同悲”的諧音,這樣的手法幾乎貫穿了全書,讀者應該慢慢戌去品味。

《紅樓夢》內容的浩大,不同的人賦予它不同的主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魯迅所説: “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閨祕事。在我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 ......”亦如王蒙所説:“它自成一個宇宙,一個世界,既豐富又複雜,既深邃又玄祕,既真實生動又意味無窮。”

張九齡人物介紹 篇五

張九齡人物介紹

張九齡

張九齡(673年~740年)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開元名相、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聰明敏捷,善於屬文。景龍初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唐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得到宰相張説獎拔,拜中書舍人,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開元盛世的最後名相。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富有膽識和遠見,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權貴,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積極發展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著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是誰的後人

據史書記載,張九齡的祖上是西漢鼎鼎大名的。謀士、留侯張良和西晉武郡公張華,而張九齡本人,也名載青史,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

張九齡的曾祖父是嶺南張氏的開山始祖。

到了張九齡這一代,張氏已經遷居到曲江。張九齡和他祖上一樣,少有才名。

人物評價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尤以詩歌藝術成就為高。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樑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説,他以其詩歌創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展。嶺南豪邁亢直的民風,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詩歌創作體現出“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以下這首《望月懷遠》可窺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代,嶺南尚在開化之中,張九齡的詩歌創作成就,對嶺南詩派的開創、形成和發展壯大,起了啟迪作用。後起廣東詩人,如宋代餘靖、元末南園五子、明代南園後五子、明末清初的嶺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簡、宋湘,在他們的詩歌中,都可以有形無形地見到張九齡的影響,逐步形成嶺南詩派的獨特風貌。清人屈大均在論及嶺南詩歌的兩大流派時,曾説:“粵人以詩為詩,自曲江始;以道為詩,自白沙始。”這是很中肯的。張九齡文集《曲江集》仍留傳後世。

方舟子的個人履歷 篇六

1985年畢業於雲霄一中,以優秀成績(全省語文單科狀元)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

1990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當時中國科大本科為5年制)。

1995年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生物系、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為分子遺傳學。

起主要從事寫作工作。

1994年創辦網絡文學刊物《新語絲》,擔任新語絲社社長。

後“新語絲”逐漸成為學術打假網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學界、教育界、新聞界等領域的腐敗現象。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福建日報》等多家媒體曾做過報道,中央電視台《面對面》、《新聞會客廳》、《人物》《中國週刊》等節目和上海電視台《七分之一》、福建電視台《新聞啟示錄》等節目分別做過專訪。美國《科學》在8月10日和12月1日曾兩次專文介紹。美國《商務週刊》《聖荷塞信使報》《高等教育紀事報》和英國《自然》《經濟學家》等國外報刊也做過報道。

12月18日,由中國數字科技館與互動百科共同主辦,聯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州日報》、光明網共同協辦的“知識中國盛典”在北京海淀劇院舉行,方舟子獲得“2010知識中國”年度人物。

1月7日獲百度網絡先鋒獎。

,方舟子與英國精神病專家Simon Wessely共同獲得了John Maddox科學貢獻獎,該獎項由《自然》雜誌和英國科普組織Sense About Science聯合評選,兩人分別獲得英鎊獎金。206月26日中午(美國時間)方舟子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第24屆全球反欺詐大會上領取克里夫·羅伯森哨兵獎。克里夫·羅伯森奧斯卡影帝在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後不久,由於揭露好萊塢黑幕,長期被打入冷宮。他是該獎第一個獲獎者,之後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獎。

歷史考證 篇七

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參考資料一:

1。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孤貧,以販鞋織草蓆為生。黃巾起義時,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成為異姓兄弟,一同剿除黃巾,有功,任安喜縣尉,不久辭官;董卓亂政之際,劉備隨公孫瓚討伐董卓,三人在虎牢關戰敗呂布。後諸侯割據,劉備勢力弱小,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幾經波折,卻仍無自己的地盤。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在荊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忙下佔領荊州,不久又進兵益州,奪取漢中,建立了橫跨荊益兩州的政權。後關羽戰死,荊州被孫權奪取,劉備大怒,於稱帝后伐吳,在夷陵之戰中為陸遜用火攻打得大敗,不久病逝於白帝城,臨終託孤於諸葛亮。

2。張飛(?-221),張飛與劉備、關羽在桃園結義,張飛排第三。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齊迎戰呂布。長阪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範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55歲。

3。關羽(?-220),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行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齊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佗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4。趙雲蜀國五虎大將第三位。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原為公孫瓚的部下,後歸劉備。趙子龍身長八尺,濃眉大眼,架槍上馬威風凜凜,多次衝鋒敵營,立下不少戰功。劉備兵敗長阪坡時,蜀漢人民大舉南遷避難,當時劉備妻妾甘、糜二夫人與後主阿斗在人陣中走散,趙子龍單相匹馬深入曹操大軍中尋找,發現三人身現敵營時,不顧一切衝入重圍,救出甘夫人與阿斗,糜夫人則正因傷重,不願拖累大家而投井自盡。這次事蹟就是廣受後世歌頌的「長阪坡救主」。

趙子龍七十歲時,驍勇善戰不下當年,曾力斬西涼大將韓德父子五名,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其生前曾受封為「翌軍將軍」,死後後主詔贈大將軍,號「順平侯」,敕葬在成都錦屏山之東。

5。黃忠是蜀漢五虎大將之一,原為韓玄手下將,年近六旬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他的弓箭射術更是天下無雙。黃忠與前來取長沙的關羽連戰三日,不分勝負。後黃忠馬失前蹄,關羽沒殺他,黃忠感動於關羽的義氣,第二日用弓箭時,不忍用弓箭相傷,只射他的盔纓。太守韓玄以黃忠戰關羽不利要處斬黃忠,為魏延所救,後劉備又親自將他請了出來,這才歸順劉備。黃忠隨劉備入西川,所到即克,戰功赫赫,他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常常獨當一面,後又率軍取漢中,定軍山親斬名將夏侯淵,為取漢中的第一功臣。章武二年(222年)劉備伐吳為關羽報仇,黃忠不顧年邁,請令擔任先鋒。後因劉備言老將無用,黃忠遂單槍匹馬出戰,在追擊吳將潘璋的途中,不幸中了馬忠的埋伏,被其用流箭射中肩窩。在張苞、關興與劉備護送他回營救治的當天晚上,因年老血衰,箭瘡痛裂不治身亡。

6。馬超。蜀驃騎將軍、五虎上將之一、後漢徵西將軍馬騰長子。年十七,隨父騰、韓遂襲長安,殺李嘟李蒙、王方。曹操誘殺騰,超、遂舉西涼兵報仇,酣戰許褚。因操離間超、遂,事敗,往漢中投張魯。魯使超救劉璋與先主戰,超與張飛大戰百餘合。後受張魯謀士楊松誣陷,投先主,威使劉璋降備,拜平西將軍、前都亭侯,後升左將軍。先主稱帝,以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西境。後諸葛亮北伐,往掃超墓。

7。諸葛亮,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A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諡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向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8。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之一,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之後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

9。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先為幷州刺史丁原部下擔任從事,之後又歸附董卓,董卓死後,張遼又帶兵投靠了呂布,在呂布手下任騎都尉。之後,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劉備打敗,最終歸附曹操。武功高強,有勇善謀,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孫權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隊八百餘人守城,奮勇突擊,大破吳軍。吳軍一聽見張遼的名字,便人人膽寒,連吳國小兒夜間啼哭,一聽説張遼二字便不敢哭了。魏文帝黃九年級年(222年),曹丕親征,三路伐吳。張遼與諸將大破東吳大將呂範軍,遂因病死於軍中,諡剛侯。

10。呂布

身材高大(估計有190m以上),相貌英俊,武藝高強。他一出場就是“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他經常手持一口方天畫戟,腳跨赤兔寶馬,當時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擅長騎射,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聞名於幷州;刺史丁原用布為主簿。董卓入京後,誘使呂布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董卓大見親侍,令布為騎都尉,隨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布,布懼,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殺掉了董卓。卓黨李嗟刃ゾ畚賊,攻打長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張楊,最後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先勝後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小沛。呂布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了徐州,後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備和解。袁術攻打劉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為賭注,使袁軍退卻。袁術起兵伐呂布,呂布大敗。但後曹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下邳。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納羣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呂布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呂布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於白門樓。呂布性情輕狡反覆,唯利是圖,註定了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

11。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郭嘉最先投靠的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袁紹。袁紹對郭嘉很敬重,給以很高的禮遇。但郭嘉與袁紹相處數十天,發現袁紹不善用人,優柔寡斷,絕非建功立業之主,便毅然離開了袁紹投奔曹操。郭嘉是曹操最得力的謀士之一。他足智多謀,算無遺策,為曹操集團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於郭嘉的功勞,曹操曾由衷地讚揚説:“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12。崔琰,字季,史書上稱他“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也就是清廉忠貞,正派儒雅,既有高風亮節,又有遠見卓識,看人看得準,做事做得正,而且儀表堂堂,凜然於朝,據説連曹操看到他,也為他那一身正氣而懾服(太祖亦敬憚焉)。?崔琰是一個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的人。曹操晚年,曾為立嗣問題苦惱,不知是立最年長的曹丕呢,還是立最有才的曹植。於是便以信函密問百官,請他們陳述意見,密封以答。惟獨崔琰卻“露板”(不封板牘)公開作答,説根據《春秋》之義,立子以長,何況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我崔琰願以死恪守正道。曹操一看,大為驚異。正因曹植正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不舉薦曹植而舉薦曹丕,説明他確實是處以公心的,連曹操也不得不“喟然歎息”,敬佩他的大公無私。最後被曹操逼殺。

13。荀(163~212)中國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多智謀,舉孝廉,拜縣令。漢末天下大亂,棄官歸鄉里,率宗族先投袁紹,後歸曹操,任司馬,被喻為張良。曹操為兗州牧後,興平元年(194)徵徐州陶謙,荀以州司馬留守。陳留太守張邈等反叛,各郡縣響應者眾。荀率軍堅守,與程昱一齊,為曹操保存了反攻基地。建安元年(196),曹操謀迎漢獻帝都許,部眾猶豫,荀極力促成。升侍中,守尚書令,深得曹操信任,軍國大事皆與之籌劃。能知人舉賢,屢薦賢士郭嘉等人,又策劃東擒呂布,西撫韓遂、馬騰。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操軍糧將盡,欲退兵還許。荀勸其堅持待機,用奇兵制勝。曹操從其議,大敗袁紹。建安八年,曹操據荀前後功績,上表封萬歲亭侯。後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錫,作為篡漢之階,荀婉轉勸阻,為操所忌,被迫飲藥而死。

14。孫權簡介:(182-252)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之後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15。甘寧,吳國大將。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起初跟隨劉表、黃祖。黃祖兵敗被殺後,歸降孫權。為著名水軍將領,勇猛過人,打仗常衝鋒陷陣,一生建立戰功無數。曹軍進軍濡須時,他率敢死隊百人,夜襲曹營,大勝而還,未傷一人。劉備伐吳時,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死時樹上有數百隻烏鴉,圍繞着他的屍體,也不飛走。孫權得到甘寧已死的消息後,悲痛不已,並立廟祭祀他

16。陸遜(183-245),字伯言,本名陸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孫策之婿,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陸遜出生於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都尉。陸遜年十歲喪父,十五、六歲時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公元2,被孫權徵召為掾屬,歷任東西曹令史,後出為海昌縣屯田都尉,並代理縣令職務。後又因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成功奪取荊州,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擊敗劉備。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17。張昭(156-236),字子布,東吳第一謀士。孫策平定江東時,周瑜向孫策推薦張昭,孫策親自登門請張昭,張昭遂出山相助。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孫策平定江東後,張昭幾度向孫策證明了西征黃祖的重要性。但孫策英年早逝,張昭的意見沒有在孫策身上實現。孫權繼位後,果然西征滅了黃祖。2,曹操南下,以張昭為主的文官都主張投降曹操。這也是張昭在軍事方面的不足,最終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並領兵至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張昭也作為參謀參加了赤壁之戰,也立了功勞。229年,張昭立勸孫權稱帝,孫權從之,東吳政權正式成立。在立東吳丞相一事上,眾人都以為這個位置是張昭的,但孫權説道:“此公性剛,不可為之。”遂立顧雍為丞相。不久後,張昭辭官歸鄉,安心養老,並註釋了《春秋左傳》。236年,張昭病逝,孫權親自為張昭弔孝。

18。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國時東吳名將。於孫權廣納人才時投到東吳麾下,從破黃祖,呂蒙奮勇先登,親斬敵將陳就。後於濡須口從拒曹操,呂蒙獨具方法眼光,力排眾論,卒破取皖城太守朱光。之後呂蒙接任魯肅之職,鎮守陸口,其名聲之響,連向來驕矜的關羽也不敢有所輕忽。為了成功襲取荊州,呂蒙連同孫權、陸遜一齊籌略,設伏用奇,擊敗關羽,擒其父子,立下大功。但在君臣慶功之時,呂蒙卻因被關羽陰魂索命而死,亡年四十三歲。

19。周瑜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蕩江東。之後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齊共同輔佐孫權,為中護軍,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期間,力主拒曹,而指揮全軍在烏林迎擊曹軍取得勝利。赤壁大戰之後,周瑜諫議孫權將劉備安撫在吳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孫權未採納。孫權之後採納周瑜的諫議,擬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然後消滅曹操,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孫權曾為其素服弔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着。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20。魯肅是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早年魯肅在袁術手下當東城長,後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參謀,很早就為孫權謀劃了成就帝業的方法計劃,深受孫權器重。赤壁戰前,魯肅在聯合劉備、勸説孫權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在之後協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戰後,魯肅從大局思考,又勸説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繼續鞏固孫劉聯盟。周瑜去世後,魯肅接任他的位置,負責處理荊州事務。

參考資料二:

孫策

孫策,字伯符,孫堅的大兒子,孫權的哥哥。小時候與周瑜關聯友好。孫堅死後依附袁術。公元一九四年率領一支人馬去江南,剷平當地地方軍隊,成為江南最大的豪強。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與袁紹打仗,孫策想祕密出兵襲擊許都,尚未出兵,反被吳郡太守許貢手下的門人刺傷而死,年紀只有26歲。孫權登基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後人有詩稱讚他説:

獨佔東南地,人稱“小霸王”。

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

威振三江靖,名聞四海香。

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

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温縣(今河南温縣西南)人,出身於東漢以來累世為二千石的豪強家庭,其父司馬防官至京兆尹。司馬懿早年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闢為文學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為太子,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與陳羣、吳質、朱鑠同列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曹丕代漢,司馬懿任丞相府長史,又為督軍御史中丞。黃初七年(226年)曹睿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領禁軍。又任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坐鎮宛城,主持荊州對吳攻戰。景九年級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夷三族。次年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公元265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曹操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聯,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鬚。自幼放任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誅殺殺宦官時,反被伏擊。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大部份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將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但因各將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見到日後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所殺。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唷⒐汜所遂。獻帝乘亂與一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理解荀、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應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並、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必須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刻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餘黨(紹兵敗後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應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正因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成勢東伐孫權。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一個穩定基礎。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説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N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一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説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説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聯,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因此要選取興復漢室的道路,説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十分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