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五台山導遊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4W

關於五台山導遊詞

山西五台山導遊詞1

後弘時期藏傳佛教在阿底峽、八思巴、宗喀巴等人推進下形成了五大支派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格魯派的**大家都耳熟能詳在帶團中講到菩薩頂大家都會介紹到“師徒三尊”會介紹姓氏在這裏更正下一世達lai不是賈操傑而是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朱巴**是克珠傑》,五派自成體系,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轉世。這樣以一個民族命名的藏傳佛教的產生就形成的佛教的三大支派。

唐宋以後,文殊信仰進一步發展。元朝建國,以五台山文殊道場為內地喇嘛教的總禪林。元朝皇帝將五台山的一些漢傳寺廟改為黃教寺院下令八思巴在五台山弘法,這樣五台山成為了漢藏並存顯密雙修的佛教名山。五台山文殊信仰達到高峯,上至皇帝大臣、文人學士、大德高僧,下至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文殊信仰成為最基本的信仰之一,牢固地佔領了人們的意識形態領域。五台山佛教聖地已經深入人心,朝山拜佛,求得文殊保佑庇護,成為人們希冀實現的宏願。

經過元末的常年征戰到了明代五台山佛教再興高潮。出身於僧侶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剛一即位就實行了保護佛教,興隆佛教,尤尊漢藏佛教聖地五台山的政策。他先後詔見了五台山高僧璧峯、具生吉祥,分別頒賜紫衣、金缽、度牒、御製詩等,命隨方演教。明成祖派人迎請西藏名僧哈里嘛入京,敕封大寶法王,令統領天下釋教,遣使送五台山顯通寺安置,又敕修佛舍利塔及顯通寺,還於寺中塑哈里麻肖像。

山西五台山導遊詞2

然而世人的無知錯把“無常”“無我”的東西當成有常有我的東西來追求這樣就會產生痛苦認為事事不如意不是安照自己想要的去發展!其實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於發現真善美醜惡本性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萬物都有緣起才會有《五藴》要正確認識避免藉助《四諦》擺脱《無常、無我》。就像佛主創法一樣從現實到理想到幻想最後還是回到了現實。

文殊信仰:五台山能成為文殊信仰的中心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在東漢年間明帝劉莊夜夢金人派人赴西域求法在大月氏遇到四果聖人摩騰和竺法蘭,二人帶來了佛經與佛像,並將處理國家外交事務的鴻臚卿改為寺院取名白馬寺,二人翻譯了漢地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雲遊全國來到五台見到五峯環抱中央有阿育王所置五金七寶佛舍利塔山形與佛主講法之地相識建議明帝修建寺廟,明帝於永平十一年〔AD68}下詔依山圍塔建寺名為大孚靈鷲寺,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寺廟,即現在五台山顯通寺。在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十九品菩薩住處記到東北方有國名為震旦,國內有山號為清涼,文殊師利法王子云遊住處,常在此山為五百眷屬講經説法。五台山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又名清涼。中國的佛教徒以五台山對應佛經中的五頂山——清涼山建起文殊道場。

山西五台山導遊詞3

在《文殊師利涅盤經》中記載到文殊菩薩是古印度舍衞國梵得婆羅門教貴族的兒子,經神人指點出家求法,皈依於釋迦文佛門下,在佛涅盤後四百五十年於大雪山為五百信徒演講十二部經因其辯才第一故人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後唐代宗李豫在平定完安史之亂後在五台山修建金閣寺並將文殊菩薩欽定為首席上首菩薩。文殊在諸多佛經中站具主導地位。特別是他亦佛亦菩薩的身份,七佛之師萬佛之母!特別是文殊發願教導所有眾生追求佛性,並教導他們修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文殊被看做是佛道中的父母,在《大成本心地觀經》稱其三世覺母妙吉祥。《十二圓覺經》記載文殊菩薩是十地菩薩。《詳見殊像寺導遊詞》

五台山佛教開始興盛的過程,也就是《華嚴經》傳入和文殊信仰開始發端的過程。至遲在魏孝文帝時,五台山已經發展成了文殊道場和北朝研習《華嚴經》的聖地。學習《華嚴經》的人們紛紛至五台山禮謁文殊,舉行法會,著書釋論,出現了靈辯及其弟子道昶、靈源、曇現等一大批華嚴學者。此外,五台山也出現了其他論師,如弘律的法聰、弘淨土的曇鸞等。

山西五台山導遊詞4

北齊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個興盛時期。《古清涼傳》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五台)山眾衣藥之資”,五台山寺院發展到200餘所,現在五台山可考的北齊寺院還有近40所。北齊武成帝於河清三年(564)“詔慧藏法師講六十《華嚴經》。次年,改五峯山為五台山,使六十《華嚴經》成為五台山的開山聖典,使五台山的華嚴學派得到更大發展。其時,在五台山盛傳的還有涅盤學、禪學、律學、淨土學等。之後的“周武滅法”之難,五台山佛教遭到廢毀。

中國的四大佛地大體是在唐代確立,唐代五台山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在相對寬泛的社會下佛教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名家高僧借鑑了過去經驗與教訓和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中國人對佛教義理的獨特理解的六家七宗,大量的經書問世特別是高僧出訪西域尋法。枝末分裂的八宗《華嚴、天台、三論、淨土、密、律、慈恩》的出現標誌着佛教完成了中國本土化使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都高僧比如華嚴四祖澄觀國師在五台山顯通寺駐錫十載翻譯了《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八十華嚴的翻譯系統的闡述了佛理也吸收中華的優良精華,特別是他寫的《經疏》明確山西五台即為文殊道場,《在現在五台山的每座寺院中都供奉特別是顯通寺七處九會殿內供有五百羅漢在明十三層多寶佛塔對面靈窗上就供奉華嚴澄觀國師塑像》……在這一時期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入藏,印度的原始宗教婆羅門再度興起大批佛學大師翻過喜馬拉雅來到西藏地區與藏地崇信的苯教相互競爭融合,特別是蓮花生大師帶領着25弟子入藏改變了當時的佛苯不合使得許多藏民歸信佛教,並確定了修行密宗不休禪的思想,蓮花生大師也就是藏傳佛教的創始人《在今五台菩薩頂文殊殿左側的大殿就供奉着蓮花生大師》藏傳佛可以分為前、後弘期。

山西五台山導遊詞5

佛教之美:那麼佛教的基本教義到底是什麼,四聖諦《四真理》:苦、集、滅、道,現實世界中充滿了痛苦《佛主認為人生有八苦,肉體遭受的四種苦:生、老、病、死,精神遭受的苦:怨憎、求不得、愛別離,對自己永恆追求而得不到產生的苦:五陰盛苦》,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渴愛,有了渴愛就會有種.種慾望,可現實是這些慾望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因而就有了痛苦。當你知道痛後痛徹心扉之後大家就認識到要消除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消滅了渴愛所帶來的痛苦後,人就會擺脱輪迴生死達到涅盤的狀態,每個人和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自我調節不同但佛主總結了“八正道”:正見、正語、正命、正行、正業、正念、正思、正精進、正定,以方便眾生找到解脱之道。

而產生苦的來源就是五藴《色、受、想、行、識》這是人體及心理現象構成問題的認識,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很好的詮釋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在為這為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錯也不願意承認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都會經歷從生到滅的過程具體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會有其生成原因,在相當的一段時間或相當的一個空間無大的變化,在這段時間過後就會產生不穩定因素就像量到質的過程,最後事物已經毀滅形體不存在,就會產生“無常”而“無我”就是在告誡眾生一切事物不僅形體不會永遠存在,而且精神也會隨之消滅是不有存在一個常恆的精神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