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牛郎織女課後反思(熱門28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8篇《牛郎織女課後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牛郎織女課後反思》相關的範文。

牛郎織女課後反思(熱門28篇)

篇1:《牛郎織女》教後反思

《牛郎織女》教後反思

聽、説、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一文時,我重點落實了説和讀能力的訓練。

一、朗讀能力的訓練。蘇教版教材或新課程標準都十分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一般故事內容比較淺顯,情節比較生動,高潮凸起,人物個性鮮明,課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節跌宕起伏,比較適合朗讀能力的訓練。當然有感情地朗讀並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要有層次性,一般要經歷讀通――讀懂――讀出感情這麼三個過程。首先是讀通,讀懂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為有感情的朗讀打下基礎,然後朗讀和感悟相結合,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感悟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講骨肉情誼,一個專制形象。織女的非常痛苦的心情和牛郎知道織女被王母抓走後的那種心急火燎的心情。再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的重點詞句,最後抓住這些重點詞句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我認為朗讀的指導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朗讀差異性,儘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讓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把體會到的讀出來即可。

二、要加強複述課文能力的訓練。複述課文的能力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往往教師會忽視了這項能力的培養,因為考試不考的。蘇教版課文比較重視這項能力的培養,有很多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課文都要求複述課文。複述課文必須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在指導學生複述《牛郎織女》時,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一段一段地進行,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學生複述的興趣。複述前先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複述提綱,供複述時參考,如:男耕女織,日子美滿――老牛訣別,忍痛剝皮――王母知情,發誓追回――闖入家中,抓走織女――心急火燎,攜子追趕――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鵲搭橋,一年一見。學生一段一段地進行復述,積極性比較高。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全文複述,在複述的時候設置了一個情境,讓學生給他提個醒,其實就是複述的要求,然後問他你是講給誰聽的?他説是講給奶奶聽的,那奶奶耳朵有點背,聽不清楚,你可要想點。有了這個情境,增加了學生複述的情趣。

篇2:《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學生對於本課所講述的這個民間故事都非常熟悉,課文的語言文字又通俗易懂,所以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這課我應該教一些什麼?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為今天的課確立了兩大內容和目標:一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讀懂人物;二是引導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

第一板塊,我讓學生找出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主要人物,然後讓學生自學批註,圈圈畫畫,結合課文語句談談對人物的認識。接着我嘗試性地放手讓學生來講,請了三個同學到台前主持“人物評論”交流,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沒想到同學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對人物逐個進行了交流、補充,甚至爭論。

首先是牛郎,他們先説了牛郎的勤勞能幹,又從後文讀到了他的重情重義;其次是織女,除了心靈手巧,他們也讀出了織女的敢於抗爭;接着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應該説,孩子們的理解是相當到位的,我預設的,他們都談到了,有些我沒想到的,他們也談到了。

在充分討論交流之後,我首先肯定了同學們的思考和發現。在此基礎上,我話鋒一轉,請學生再次瀏覽課文,找找這樣的一篇民間故事與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有什麼不一樣,它要表達的是什麼?作者又是怎樣來表現這個故事的?

首先,我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除了剛剛講到的牛郎、織女、王母,還講到了哪些人物或動物。孩子們找出了兄嫂、老牛、喜鵲等,然後我們把這些人物分成了三類:天上的,織女、王母;人間的,牛郎、兄嫂;而老牛和喜鵲則是溝通了天上和人間的“橋”。然後告訴學生,民間故事往往用奇異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人與動物的種種關係,從生活實際出發,又超越現實,往往有異想天開的成分。老牛做媒,喜鵲搭橋就是表現手法。

第二,我們找到了民間故事的一些語言特點:一座山、一個湖、一片樹林……同時每小節開頭都有表示時間線索的詞語。

第三,懸念的設置。人物出場的懸念,第三小節,第四小節,第六小節老牛的皮這個懸念。讓學生明白懸念讓故事的情節不斷往下發展,也調動了讀者的閲讀興趣。

第四,反襯的運用。兄嫂對牛郎冷酷、王母對織女的無情,反襯老牛對牛郎的好,牛郎與織女之間的真摯感情。

最後,讓學生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故事為什麼把王母寫得法力無邊?再讓學生説説牛郎織女一年一見,美滿嗎?這時,出示故事的背景,讓學生明白把王母寫的法力無邊正是對當時統治階級一手遮天,殘酷統治的一種影射,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為故事安排了一年一見的情節,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對封建統治者的抗爭。

老師講的是學生的空白點,也讓這些空白點成為孩子的生長點。在學生了解了民間故事的這些特點之後,我又補充了另外三個民間故事《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讓學生根據課上學習的方法去閲讀,讀故事,品人物,再想想作者是怎樣表現的。很多同學找到了孟姜女哭倒長城,梁山伯祝英台的化蝶,雷峯塔的倒掉等到都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封建勢力的反抗,而化蝶、塔倒也是人們對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這樣讓學生透過民間故事的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真正做到了會讀。我想這就是本堂課孩子最大的收穫吧。

篇3:《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本文敍述牛郎織女婚後美滿生活和織女被王母娘娘無情地抓回天宮等事,歌頌了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爭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這段故事同上一段故事一樣,在表達上採用十分通俗的語言,敍述如行雲流水。在內容上,上一課和本課連起來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課以織女的經歷(婚後生活一一被王母抓走一―抗爭)為主展開,王母娘娘酒醒後的情況作為插敍。但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體會上,必須把前後兩課連在一起整體把握。

本節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現總結如下:

1.整體回顧,複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認識了怎樣的織女?那麼和牛郎如此恩愛幸福的織女能夠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在一起到白頭嗎?今天我們繼續走進故事,去從故事中聆聽人民的心聲。如此能幹善良的織女命運能把握在自己手中嗎?這是一個頗具深意的人生觀的折射點,不能講,只能引導孩子們從字裏行間去揣摩,去領會。

2.品讀細節,把握人物品質。

繼續自讀自悟:邊讀邊畫出現的主要人物,在旁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自讀文本,很快了解了故事的結局以及出現的各個人物的特點。主要聚焦王母娘娘,理解她的飛揚跋扈,橫行霸道、專制蠻橫,使學生對織女悲慘結局的理解水到渠成。

3.辯一辯。

創設口語交際氛圍,引導孩子們辯論王母娘娘做得對嗎?織女有更好的選擇嗎?孩子們自由組織語言,在激烈的辯論中人物特點更加凸顯,處事方法逐漸明朗,為孩子的整個人生的走向敲了一下警鐘,自由向上的人生觀、愛情觀也紮根在孩子們心中。

4.拓展。

你最喜歡什麼樣的民間故事,給大家講一講?在簡單複述後,引導孩子們創造故事,列提綱,想一想會寫哪些情節?會出現哪些人物?你會展示他們怎樣的個性特點呢?讓孩子們走進創作天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功底和表達技巧。交流中發現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想象能力很強,整個故事敍述得條理清楚,明白。

篇4:《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教會孩子們些什麼?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似乎不能滿足孩子們對知識的要求。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讓孩子們通讀全文,讓後理清課文脈絡,瞭解人物之間的關係。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係,能説出故事的大致情節。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人物評論的環節,讓孩子自己閲讀課文,結合課文的相關內容説説這幾個人物都有什麼樣的特點。他們認為牛郎是個勤勞善良的人;老牛是個位善解人的人;織女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時有的認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有的認為他破壞了牛郎和織女美滿的生活很惡毒;有的認為她沒有人情味。當看到牛郎和織女隔河相望時,同學們對他們充滿了同情,當看到他們在七夕相會時孩子們又為他們欣喜。學生在一句句的評説中,學生讀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教學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孩子們的每一句評説都是通過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得出的體會,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篇5:《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課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着美滿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後,拆散了他們,並帶着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出的天河隔開。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了,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文章的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通過課文中的一些字詞句,説説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一切都按我預設中的進行着,同學們各自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了評價,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很多同學都説牛郎非常的善良,勤勞;織女也是美麗賢惠;而老牛是知恩圖報。所以他們三個人的生活過得很愉快。我一一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但在舉手的學生都回答過後,我發現他們説的要麼是牛郎,要麼就是織女或者老牛,卻沒人説另外一個人——王母娘娘。於是我就問學生,那王母娘娘給你的印象是什麼?幾乎沒有沒人舉手。等了半分鐘左右,有同學舉手了。

一生説:我認為王母娘娘脾氣十分暴躁,因為課文第八自然段中説了,“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氣得暴跳如雷,發誓要把織女抓回天庭,嚴厲懲罰。”如果王母娘娘心不狠,她就不會暴跳如雷,對織女進行嚴厲的懲罰。於是我乘機引導學生想象王母娘娘暴跳如雷的場面,更加深了王母娘娘的形象。

另一生説:老師,我從課文第九自然段看到:“兩個孩子跑過來,死死地抓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兩個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認為,王母娘娘是個六親不認的人,她連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小孩也不認,她太壞了。抓住這個句子我組織學生説了另外一些描寫王母娘娘的詞語,如“鐵石心腸、心狠手辣”等。通過這些環節學生對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通過這堂課我發現,學生在潛意識中對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較欣賞,而不願面對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確實很單純。

篇6:《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平淡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醜惡嘴臉。

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説服誰,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大義滅親一般是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説她是大義滅親。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這篇課文是一則民間故事,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這個環節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篇7:《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篇幅較長,按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的順序進行敍述,情節曲折生動,富於變化。

我首先介紹什麼是民間故事,我國的民間故事相當豐富,如《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等。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想想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嘗試給相應的自然段編列小標題,同桌交流編列小標題情況。接着精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突出重點段落。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係,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這樣能讓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記憶更加深刻。

在複述課文之前,要求學生將課文的小標題自由朗讀一遍,再齊讀一遍。分四人小組合作複述,要求學生複述課文時,儘可能運用課文中質樸流暢、生動優美的語句。再請3到4 個人小組複述課文內容,並組織學生進行評價。

我給學生出了個小練筆:題目是《鵲橋相會》,請設想一下,如果牛郎與織女相會時,會説些什麼?並提醒大家,不要寫成“牛郎説,織女説……”的對話記錄,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想當時這兩個人內心會怎麼想,把當時牛郎織女見面時的神態、動作刻畫出來,就更生動逼真了。學生邊寫,我邊巡視,看到了許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維,孩子們的想法讓我看到了他們思維碰撞的火花。最後,讓學生在課後收集一些人們耳聞目熟的民間故事,下次課在班上交流。

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學生也比較有興趣。只是時間有些匆忙,學生編寫小標題的時間沒有給足。因此,學生概括的小標題不是很準確。

篇8:《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美麗的姑娘織女,他們男耕女織,過着美滿的生活。後被王母娘娘強拆散,只能隔河相望,天長日久,他們就成了天河邊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在熟讀的基礎上,先在全班集體交流的基礎上疏通文章脈絡:名字由來——老牛指點——樹林相識——幸福生活——王母強拆——鵲橋相會。在此基礎上,逐步分析交流課文內容。在細細品味人物形象時,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通過想象、情境表演等形式,逐步體會感悟,也學到了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其中,想象的環節深受學生的喜歡,比如,讓他們想象牛郎織女林中相識時的對話,想象王母娘娘知道織女私自下嫁凡間之後的暴怒,想象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時的傾訴,等等,學生們竭盡全力,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覺得説的有理有據,比較到位。

最後,我還問了學生,為什麼織女放棄天上的“富麗堂皇”。而喜歡人間的平常生活,學生們的回答也讓我刮目相看,有的説有牛郎相伴,抵得上任何金銀財寶;有的説人間自由自在,縱沒榮華富貴,但有愛人在身邊,也是幸福的。

篇9:《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課堂實錄

4月28日的早晨,在勝浦中心國小六(2)班的教室裏,一堂蘇教版教材《牛郎織女》的語文課正在進行着。教師與學生關係在課堂上表示十分融洽,課堂教學氛圍也熱情高漲。突然……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

師:你有什麼問題?請説。

生:我看了插圖上的牛郎和織女,他們怎麼都有青絲呢?

[一時間,我被愣住了!學生們也都仔細地觀察起了這幅課文插圖:織女跟牛郎一起來到牛棚,老牛在一旁見了,眉開眼笑的。的確,圖上牛郎與織女額上髮根處似乎都是青絲!怎麼辦?在備課時,我並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於是……]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是啊,牛郎織女怎麼都有青絲呢?是不是畫家又畫錯了?

[因為我跟學生講過,在人教版教材上有一篇課文《飛奪瀘定橋》,那上面的插圖就是畫錯了。畫家把紅軍戰士畫成了個個都是走鋼絲的雜技演員,雙腳踩在鐵索橋上,一手拿着槍,一手還在指揮,似乎在説:“同志們,衝啊!]

生(1):老師,牛郎織女的青絲是天生的,沒方法!

生(2):因為他們太相愛了。俗話説: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所以,他們相思之時,青絲也就出來了。

(班內學生議論紛紛。)

師:那時,他們才剛剛相識與相知,也剛剛開始了相愛。他們還沒有開始分別時的相思,哪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呢?

生(3):老師,我知道了,是因為他們追求時尚。

師:真的嗎?他們特意將黑頭髮染成了白頭髮,為了趕時髦?就像現在的女年輕都將自身的黑頭髮染成了黃頭髮,趕時髦!

(下面有一位女生説:“現在將黑頭髮染成黃頭髮的,男的也很多。”)

生(4):或許是因為他們吃的飯菜都不好,營養不良,還睡不好,而導致他們有了青絲。

師:有一定有道理!

生(5):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在天上待了很長時間,到人間來就變成白頭髮了,或許是水土不符吧。據説牛郎也是天上的神仙,到了人間頭髮就變成白的了。

師:“天上人間,水土不符”而造成的,有意思。

生(6):老師,通過學習,我們應該知道,牛郎的青絲是因為他每天天不亮就被哥哥嫂嫂趕上山放牛,辛苦而來的;織女是因為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地織布,為王母娘娘裝飾天空,所以她才白了頭髮。

師:是啊,牛郎織女的青絲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相思而致,更不是為了趕時髦,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停地工作、勞動而引起了青絲的出現。大家想象豐富,聯想出色,學習得真不錯。

[正當我結束這一問題討論之時,又有一位學生要發言。]

生(7):牛郎織女為什麼會有青絲?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原因。第一種,所謂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織女在天上生活了那麼久,到地上來當然會長出青絲啦!而牛郎呢,是被織女污染的。

師:俗話説,有夫妻像,所以他們都是白頭髮。不過,就這麼一會兒就污染了青絲,簡直比“SARS”污染還快,真是不可思議。

(全班學生大笑。)

師:那麼,你認為的第二種原因是什麼?

生(7):牛郎的青絲是因為他哥嫂對他不好,而且還要起早放牛,過度疲勞再加上營養不良,才有了青絲。至於織女的呢,每天都要不時地織彩錦,非常疲勞,所以有了青絲。

師:是啊,如此勤勞而又善良的人,真是天生絕配。正如老牛最後所説“好心有好報呀”。

教學反思:

1、開拓學生思維。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説過:“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需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於思維,就是粗魯或笨拙;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牛郎與織女為什麼會有“青絲”?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課堂上學生的考慮與交流,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現在學生的思維十分開闊,敢想,有創意。想自身敢想的,説自身敢説的,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思維活躍的空間。在課堂上,學生髮生了思維的碰撞,激發了思維的火花,同時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意識。

2、構建師生平等。

課堂,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教育能力。由上所述,在課堂上,師生關係十分融洽,課堂教學氛圍也熱情高漲,因此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學生學習積極、樂觀。整個教學過程民主、平等,又充溢了幽默與風趣,學生在課堂上有説有笑,有課堂知識的學習積累,有課外生活的補充與豐富,一切都源於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

3、開放課堂生成。

教學活動被“精心設計”之後,怎麼能保證課堂的“開放性”和“生成性”呢?這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不論是問題的“開放”,還是課堂上教與學的“生成”,都不是目的,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應該是教室裏實實在在所發生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我們最終所追求的也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質量。因此,我們不只要關心課堂“開放得如何”與“生成得如何”,還要計較課堂是“如何開放”與“如何生成”的,更不能不論課堂“開放了什麼”與“生成了什麼”。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性學習承載着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正是這樣的任務決定了我們課堂教學中的“開放”與“生成”。開放課堂生成,讓全體學生來考慮,教師也參與進來,這不就是我們所説的“教學相長”嗎?“學生提難題,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挑戰’。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應戰’。一個難題從提出到解決,學生提高了,老師也跟着一起提高,這就是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這是中國教育家茅以升在《學生考老師》一書中所説的話,用在我這個教學片段上,真是再合適也不過。

4、歸源思想教育。

陶行知曾説:“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師生通過對“牛郎與織女為什麼會有青絲”這一問題的討論,其實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要勤勞,做一個善良的人,讓學生相信“好心有好報”的中國諺語。同時,針對牛郎織女的青絲討論,師生對文章的主題更加明確與鮮明,並使主題得到了更高的深化與昇華。

篇10:《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看到把《牛郎織女》編進國小六年級課本,我心裏一震:是蘇教版編委在新理念支持下,對國小生進行“愛情教育”嗎?(不是有很多人提出中國的愛情教育、性教育不夠麼!)當備課看到教參中特意提出抓住“相識、相知、決心(不是用相愛)”的過程,又提出“織女為什麼願意做牛郎的妻子”問題時,我又疑惑了,再次翻看了教參的《説明》,摸索編寫意圖,可是看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愛情教育”的根據和影子――教材編寫的目的還是為了豐富教材的內容和體裁,激發兒童閲讀興趣,擴大閲讀視野,更好地進行語文訓練。

解決了疑惑,我便一本正經地使用這個涉及“愛的過程”的問題,根據“相識、相知、決心”這樣的過程,那麼,文章寫作的順序應該有所變化,請學生按照“相識、相知、決心”這樣的順序,把文章內容重新組織,創造性地複述文章內容。“牛郎來到河邊的樹林,見到了這位美麗的姑娘。通過交談,他知道了姑娘原來是天上的仙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彩錦……”教參突出這個問題,意圖大概也是這樣吧!(如果有愛情教育的影子,那麼也是順其自然的。)

這個小小的備課插曲,很有趣:看似民間故事,其實挺符合愛情的理性過程的哦!我忽然想到,這裏揭示了一個語文的現象啊!那就是滿目感性的文字,其實是在理性的框架和編排下表述的。也就是説,我們要學的,不僅是感性的感悟,還要看到文章理性的框架。經常把玩這個框架,做到訓練有素,那麼學生在動筆寫作的時候,就不會為文章的結構而煩惱了。

回憶以前學生寫作的問題:無話可説,有話寫不出,寫不具體等等,其實除了必要的詞語積累不夠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性積累不夠;一類是理性積累不夠。當感性積累與理性積累都豐富的時候,學生的寫作就會順暢多了。

以前班級中有些學生寫不具體,也有些學生下筆洋洋灑灑,仔細一讀,邏輯混亂甚至矛盾,有的則在次要枝節上蔓生綿延。這類情況,雖然我會在講評時提出,學生修改。但是,我卻不明白學生犯錯的根源,而今天我豁然開朗: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感性的世界,但是,它的存在無不按照理性進行佈局安置。寫作,就是要按理性的佈局,展現美好的感性世界。當學生寫作出現理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幫助學生認識事物本身的佈局順序,當學生寫作出現感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感受事物本身的形象、質地等。

我想,語文課通課只有對文章形象的想象、感悟,以為感悟了事物形象以至內藴,目的就達到了,那是不夠的。因為長此以往,學生的理性思維就會滯後,等到作文課上再提出,學生就會被動,也失去了得心應手的機會。

篇11:《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二)是一篇略讀課文,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第一、要讓學生了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結局;第二、要給牛郎織女繪製連環畫並配上相關的文字,而且只需要一節課就結束這一篇課文。看看長長的一篇文字,該如何在一節課就完成所有目標呢?開始的時候,有一點燙手山芋,無法下手的感覺,但是隨着對課文的梳理,慢慢就有了思路。

第一步:快速默讀全文,思考故事結局。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孩子們讀完課文之後,就能夠用一句話説出故事的結局:牛郎和織女被天河分隔兩岸經過奮鬥,每年七夕相見。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我要去他們思考: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呢?聰明的孩子稍微一思索就紛紛説出“幸福生活”、“織女被抓”、“鵲橋相會”這三個部分。

第二部:教師引領,學做連環畫。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説自己想給其中的一個部分——幸福生活,製作成連環畫。我準備配上織女一手牽着一個孩子,在夜色中看着天空,牛郎靜靜地坐在織女的身邊,老牛躺在他們不遠處。我給這幅畫配上這樣的文字:牛郎織女幸福生活,牛郎耕田,織女織布,夜晚一家人靜靜地在暮色中享受幸福的時光。

第三步:孩子有選擇地為故事製作連環畫。小組交流,大家開始為自己喜歡的部分配上圖畫並寫上文字。先組內分享,再全班交流。孩子們上了講台之後,紛紛説出自己選擇的部分並給這一部分配上圖畫並添加文字,講得精彩紛呈,不時博得其他同學的陣陣掌聲。

如今,面對新的教材新的版本,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積極思考才能夠應對新的要求。如今的每一篇課文,對我來説都是一種挑戰,也能成為一種戰勝自己我的樂趣。

篇12:《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我國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故事中奇幻的想象,神奇的內容,不僅讓孩子們樂此不疲,也讓我們這些大人們百聽不厭。這篇文字內容很多,篇幅很長,一共有2200多字。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文字多的長篇,再根據單元目標“創造性複述故事”的要求,我思來想去,決定採用扶放結合,講演並用的方式教學。

第一課時除了完成當前的字詞句教學之外,我還精講了牛郎“童年”這一部分。在講授的過程中,我抓住牛郎童年的不幸和老牛做對比。老牛在牛郎的照顧下,吃的好,喝的好,睡得好,可是牛郎呢?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兩相比較,讓孩子們懂得牛郎的身世悲慘,居然不如一頭老牛。

第二課時,重點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演“成親”這一部分。其中,這一部分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1、道破天機;

2、紗衣留人;

3、互訴衷腸;

4、同意成親;

5、回到草屋。然後我把班級分為四個大組,分別表演這五個部分。孩子們一下就投入其中,好不快樂。大家有的演,有的説,有的講,整個教室裏頓時話語綿綿,氣氛熱烈。最後我請各個大組的同學上台為大家見故事。每個人都盡情地展示自己表演的才能,或説,或演,精彩紛呈。

看着孩子們如此地對原作進行了更新的演繹,我的心裏説不出的高興。

篇13:《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語言淺顯易懂,對於文中所涉及到的幾個人物,學生也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圍繞幾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在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出來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再次去體會感受。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小組合作完成對課文的脈絡的把握,列出小標題,展示彙報後,全班一致通過“名字由來——相依為命、老牛牽線——樹林相識——幸福生活——隔河相望——鵲橋相會”這樣的提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以方便複述課文。為了降低學生複述課文時的難度,對於“隔河相望”一部分,我又引導學生按照“知道下落——發誓抓回——闖入家裏,抓走織女——心急如焚——,攜子追趕”的順序説説這段課文的內容,以分散複述課文的難點。

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對於課文的結構層次,文中的人物等內容,學生都能比較好地去掌握,但是我總有一種感覺,學生好像對於任何一篇課文都不怎麼感興趣,好像都是在應付老師,沒有多少的主動。在《上好課的智慧與策略》中的“課堂教學中的師德修養”一文裏,我看到這樣的話“要能低下身子去傾聽學生的聲音,瞭解學生聽課時最想知道什麼,已經知道什麼。……我們應該讓學生帶着學習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教材,走近教師。”讀後,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問自己:在上課之前,對學生我瞭解多少?在上課時,對學生我知道他們掌握了多少?在課後,對學生我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嗎?對於學生,我知道他們希望我怎樣去教他們嗎?……一連串的問題之後,我如坐鍼氈。原來我的教學是處在空中樓閣,對學生我一無所知,我怎麼能上好課呢?怎麼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調動起來呢?“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思想與學生思想交流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教師思想單向灌輸的過程。”這種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瞭解的基礎之上。

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後來,我讓學生把自己在學習新的知識已經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或是想知道的寫在小紙條上交給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我該怎樣去備課,怎樣去上課。

但願在今後的教學中,情況會有所轉機。

篇14: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篇神話故事,説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經過老牛的幫助,在湖邊的樹林裏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便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趕,卻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樸實,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牛郎吃苦耐勞,織女賢惠淑德。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

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如何讓學生通過平實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呢?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導課時,我列舉民間節日所不同的習俗,歸類區分。這樣一來,順理成章的就講到了“七夕節”的由來。又讓孩子們大顯身手,關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家喻户曉,先讓他們講講自己聽説的內容。

二、根據相關點,引導先進行復述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學生讀文後,,然後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理清思路,概括標題。對於概括內容,很多孩子總是沒完沒了,於是,我在這裏設計讓學生根據內容概括小標題,這樣的效果真的不錯,內容醒目,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點,學生興趣也很濃厚。

四、抓住重點,突出主題。同樣的年齡,牛郎卻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憐”不言而喻,孩子們以自己僅有的價值觀和生活體驗來加以評價,哥嫂的虐待,命運的不公,都沒有讓這個命運多舛的孩子折服,他的善良、勤勞表現的是淋漓盡致,這也是本堂課所重點突出的問題。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五,循循善誘,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牛郎的勤勞善良,讓他得到了老牛的幫忙,織女的愛慕。循循善誘也是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15: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瞭解課文脈絡後,我想讓學生自己質疑,進行自主學習。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係。在理清了故事情節,瞭解了人物關係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讓學生來講,從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學生的發言能夠結合課文裏的內容談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為牛郎是個勤勞善良的人;老牛是個位善解人的人 ;織女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從他們身上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

教學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每一次當學生髮言之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之中學習和提高,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感悟能力與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牢牢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設計的問題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效,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紮實,是我在這節課中的教學所得。

篇16: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蘇教版國小六年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神話故事,説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在湖邊的樹林裏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後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現就自己這節課的教學做以下反思。

首先,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導課時,我設計了一個練習題,讓學生進行連線,這道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牢記民間節日所不同的習俗,歸類區分。這樣一來,順理成章的'就講到了“七夕節”的由來。又該孩子們大顯身手了,關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家喻户曉,先讓他們講講自己聽説的內容,然後再結合課文,激情學習。

然後,理清思路,概括標題。説起概括內容,課堂上學生總是做的不盡人意,説是概括,可是總是沒完沒了,於是,我在這裏設計讓學生根據內容概括小標題,這樣的效果真的不錯,句式整齊,內容醒目,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點,學生興趣也很濃厚。

其次,抓住重點,突出主題。同樣的年齡,牛郎卻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憐”不言而喻,孩子們以自己僅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來加以評價,哥嫂的虐待,命運的不公,都沒有讓這個命運多舛的孩子折服,他“出淤泥而不染”、“濁者自濁、清者自清”,他的善良、勤勞表現的是淋漓盡致,毫不含糊,這也是本堂課所重點突出的問題。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再次,循循善誘,解決問題。牛郎的勤勞善良,會讓此刻正幸福着的孩子們感動、深思,他和老牛之間的深情更感動着所有的人,動物也有感情,這一點也不假,牛郎善待老牛,老牛陪伴牛郎。課堂上有學生這樣問我,:“老師,哥嫂對牛郎不好,牛郎為什麼不跑,跑到很遠的地方,説不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應該有反抗啊!孩子們的答案豐富多彩,“為了手足之情”“為了相依為命的老牛”……此刻,我也被深深地感動了。因為文章內容的精彩,也因為孩子們的義憤填膺,爭先恐後的為牛郎出謀劃策,孩子們也是善良的,牛郎的善良啟發了孩子們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善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陰”。我得到了意外的收穫,並且也懂得了,循循善誘也是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他們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答卷。

篇17: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四大民間故事之一,講的是美麗善良的仙女和勤勞忠厚的小夥,歷經苦難,終於擁有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多麼令人神往!故事敍述了牛郎從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織女在天宮沒有自由和歡樂的生活,以及他們在老牛的幫助下結成夫妻的故事,表現了牛郎和織女善良、誠實、勤勞的品格,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前半部分,這部分以牛郎的成長過程為主線展開敍述。開始,敍述了牛郎小時候的貧苦生活,他細心照料老牛,與老牛結下深厚的感情。接着,寫牛郎長大成人後,被趕出家門,和老牛相依為命。最後,講他在老牛的幫助下與天宮的織女相見,互訴衷腸,結成夫妻。在牛郎與織女互相傾訴時,插敍了織女和眾仙女在天宮沒有自由的生活及下凡的經過,為故事的後續發展埋下伏筆。

通過這篇故事,學生可以對善良、純樸的人們所受的壓迫,以及對自由、安樂、幸福的渴望有所瞭解;而且能激發學生了解我國民間傳説的興趣;同時培養課外閲讀興趣和獨立閲讀能力。

一、教學成效

本節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現總結如下:

1、課前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讀過中國那些民間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民間故事之一:《牛郎織女》,它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運用上個單元的閲讀速度和方法,快速捕捉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起因經過結果如何?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鞏固上個單元的學習成果,也為引導孩子們抓關鍵點來總結主要內容作好鋪墊。學生們快速朗讀,很快便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3、品詞析句,領悟人物個性特點。

在引導學生將長文讀短之後,出示閲讀提示:自讀自悟,本文出現了幾個人物?標畫相關的語句,體會他們的性格特點?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呢?這樣一來孩子們既要用心讀書,尋找準確的語言文字,還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語言資料的描述中去感受人物之間的關係,為複述文章或表演或創作故事都夯實了基礎。接下來讓孩子們複述故事,水到渠成,簡潔明瞭,還清楚明白。

二、可取之處

整個課堂氛圍很活躍,因為學生喜歡讀故事,講故事,聽故事。每個孩子都能較快地融入學習,而且能自讀自悟,思維火花被激發,課堂不斷湧現孩子們精彩的理解和表達。

三、需要改進之處

文章內容淺顯易懂,沒有涉及更有助於思維深度的問題,所以素養的提升微乎其微。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創設辯論賽,讓孩子們評一評牛郎的哥嫂的行為?織女這樣的選擇對不對?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篇18: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本次公開教學我執教的是《牛郎織女》,這篇課文是一篇民間故事,它通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內涵。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呢?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學情調查”環節,我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旨在讓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以便課上閲讀的時候,知道從何處入手去閲讀民間故事。第二個題目是回憶故事情節,完成本課的一個教學目標——複述課文。第三個問題是為本節課做準備而設計的。

在“設疑探究”環節,我也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的設計,是讓學生走進文本,研讀文本,瞭解人物關係,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第二個題目是想通過具體的段落閲讀,認識王母娘娘的性格特點,體會細節描寫,便於寫作。第三個問題是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民間故事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一、學生樂學,敢於表達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充分閲讀文本,瞭解了人物關係。學生們根據問題,認真閲讀課文,不僅找句子,還寫批註。在回答的時候,能通過文中句子談個人體會,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學生不僅能走進文本,還能走出文本,不單單是以往的“讀句子”,而是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析,闡述個人看法,暢所欲言。尤其是一些平時比較膽小的學生都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並敢於交流,我覺得這是我班學生一個最大的進步,這顯示了學生閲讀能力在逐漸提高。其實,我一直在追求這樣的課堂,今天這一節課上,我至少看到了希望,所以感到很欣慰。

二、教學節奏不夠緊湊,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

整節課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從從容容開頭,匆匆忙忙收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學設計存在欠缺。“學情調查”中關於複述課文的一項耗時太多,這屬於我課前估計不足造成的,事先我想用大約五分鐘的時間足夠了,但沒想到居然用了十多分鐘,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再者,在理清人物關係問題的設計中,我以為學生會抓住課文內容簡要分析,沒想到學生太想表達了,重複性回答等致使耗時太長而我又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因此,到後兩個重點問題時已經沒有時間認真解決了,只好草草收場。

三、學習方法及情感價值觀體現不充分。

由於時間匆忙,因此所設計的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取向的教育沒有體現出來,使本節課失去了靈魂。另外,讓學生感受民間故事的寫法,也是應該讓學生了解的,也沒有點到,感覺整節課容量太小,這是一個失誤。

四、提高備課能力及駕馭課堂的能力刻不容緩

通過此次公開教學,讓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如:教材處理、駕馭課堂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欠缺。我們進行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還需下一番功夫。

篇19: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民間故事教學新嘗試。課前我盯着教材,心想:這麼長的課文,怎樣教學才會既省力效果又好呢?如果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讀讀議議,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這時,目光轉到人物特點上,腦子裏突然冒出一個好的想法——按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出現的先後順序來教。

課堂上,我板書好課題“牛郎”“織女”(兩人中間空開了幾個字的距離)後,説道:牛郎是個可憐的孤兒,在織女之前,誰和他關係最好?它們是怎麼形成這樣的關係的?老牛又是怎樣報答牛郎的呢?從這裏,你能看出老牛是個什麼樣的人?隨着疑問的解答,學生知道了老牛的善解人意、知恩圖報。

接着看牛郎和織女。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他們倆分別看到對方身上什麼優點,才願意結成夫妻的?學生喜眉笑眼地瀏覽着課文,很快,就把這兩個人的品質特點給概括出來了。牛郎勤勞善良,織女美麗善良且心靈手巧。

在感受了夫妻二人幸福的生活後我加了一個過渡句,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會覺得結局是多麼完美,可是天不遂人願,此時出現了另外一個人物——王母,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學生馬上説“壞!“”賴!”我示意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材料談談看法,學生在讀文後用充分的證據説明了王母的冷酷無情、心狠手辣。

此時我又加了一個過渡語:牛郎織女被分隔在天河兩邊,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又會感到多麼可悲,此時又出現了本文中最後一個重要人物——喜鵲,大家説説喜鵲怎麼樣?學生説:“很仗義。”

到此,理解課文,概括人物特點全部結束,用時三十分鐘。這麼長的課文,能夠使學生始終處在興奮狀態之中學習,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我甚感欣慰。

篇20: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分別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充滿神祕,充滿浪漫。而整個故事語言優美,情節曲折,表達了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是一個百讀不厭的故事。也許這就是民間文學的魅力吧,歷經千錘百煉,經久不衰,是真正的藝術常青樹。如何將這樣的民間文學瑰寶展現給學生,我作了如下嘗試:

課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為主線,分為“體會織女之決”“體會愛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織女之痛,感情之貞”三大板塊,使得整堂課脈絡清晰,結構流暢。

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想象説話眾仙女勸告織女的情境,以此來體會織女下嫁人間的決心;在《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音樂中想象人間生活的温馨美滿;想象寫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互訴衷腸的感人情景。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走入了文本,走進了語言文字,體驗了主人公的情感。

以較符合課文情境的過渡語創設情境,優美的音樂渲染情境,與課文相關的古詩詞、唱詞等豐富課文內涵,更好的展現了文本的內涵與人物的情感。因而學生學習投入,情動辭發,學習較有效。

許久沒有上過如此酣暢淋漓的課了,但是還是感覺有明顯的欠缺與不足。課堂前半部分略顯拖沓,例如《夫妻雙雙把家還》音樂放了兩遍,另一遍純屬多餘,使得後半堂課倉促,特別是體會民間故事特點這一環節匆匆忙忙,草草收場,不可謂是一個遺憾。

追尋完美的課堂,這是一個遙遙的夢吧!

篇21: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故事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醜惡嘴臉。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孩子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又應該教些什麼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收穫呢?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複述故事上了。我想應該是引導學生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堂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説服誰,整個課堂大有辯論賽的意味,作為老師的我根本沒有插嘴的份。我邊聽邊思考,我必須得表明我的觀點。可是我到底站在哪方才是對的?我覺得對於這個人物的認識關係到孩子的價值觀的判斷。

“那麼王母娘娘是好是壞呢?”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壞剝奪別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歡。大義滅親的意思是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所謂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説她是大義滅親。本文是一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羣眾創作,在羣眾中流傳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聽了我的觀點,孩子們信服地點了頭。

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學完本文的感受,孩子們都説,原來讀《牛郎織女》,只是覺得故事吸引人,神奇、有趣,沒想到故事中還包含着這樣多的思想。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是有效果的,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篇22: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篇篇神話>故事,説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在湖邊的樹林裏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後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透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我讓學生讀文後,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説活,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複述中,領悟牛郎、織女各是個怎樣的人。然後再讀課文2、3自然段,學生有了更深的體會。

透過平淡的語言,引發深層的思考。“聽説織女要留在人間,姐妹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她們對牛郎織女説了許多祝福的話,便灑淚告別,飛回天宮去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仙女們佩服織女呢?學生們明白了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願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後再讓學生們想象思考:姐妹們會説些什麼祝福的話?這樣學生們深入理解了課文,領悟了意思。

篇23: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記得一位美國學者有過這樣一個觀點: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也就是説教師要想有所成長只靠以往的經驗是不可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經過這兩年的教學,我也的確有所感悟。

俗話説:“無心插柳柳成蔭”,本是無意之舉卻有了意外的收穫。《牛郎織女》教學設計如同往常一樣,定目標,根據目標設計教學思路,按部就班的上課,似乎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考慮面面俱到,唯獨沒有想到學生的表現。讀課文交流的過程中,一男孩把“王母娘娘拽着織女,一齊飛向天宮。”的“一齊”讀成了“一起”,當時沒有考慮太多,只是想把兩個詞寫到黑板上讓孩子們在讀音上能加以區分,可孩子們卻給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一個女孩是這樣説的,“如果織女是心甘情願的跟王母娘娘走的話應該用‘一起’,而在文中織女是被迫飛向天宮的,在這樣一個語境下,‘一齊’與‘一起’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樣的”。沒想到這一字之差,讓孩子們感觸頗深,同時也給我以深深的啟發。我想這源於孩子們對“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的熟悉,對故事情節,對人物形象早已先入為主了,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們對上述兩個詞語感情色彩的定論。

由此讓我聯想到一句話,“不要教師範讀“,其觀點是教師的示範已經讓孩子們先入為主,抑制學生多角度的理解能力和個性化的朗讀能力。但是我覺得,範讀,既是體現教師對教材的感悟,體現現代語文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又是在多媒體技術盛行的今天讓我們的課堂安靜下來的有效教學手段。

篇24: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牛郎與織女》一課時,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文章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問題一出,學生擁躍發言:有的説,他們沒有戀愛就結婚;有的説,他們孩子是人還是仙沒有交代;有的説,老牛怎樣知道這麼多的事?有的説,人與仙結合可以生小孩嗎?等等。我明知這些問題自己回答不了,也知曉學生會為這些問題所不解,但問題終究是問題,是不能迴避的。雖然上述學生所提問題中,不是該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但我認為可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且正是這些難以理解的問題,才充分體現了該課的神話色彩,反映了語文課的文學性和浪漫性特徵,為今後學習語文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

韓愈説:“人非生而知之,熟能無惑?”説明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古人又説:“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由此可見質疑的重要性。愛因斯坦在成名後介紹經驗時也説:“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的追問罷了。”可是傳統的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解惑留下暢想的餘地,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圈圈裏跳,於是乎出現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傳説:某老師在上課時畫了個月牙狀的東西,問學生説這是什麼?學生紛紛發表看法:鐮刀、豆角、髮夾等不一而足。但最後教師説:“你們都錯了,應該是小船。”。聽課者無不譁然。所幸的是,課改的春風吹進了中國小校,新課改教育理念強有力地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語文教學日漸豐富多彩了。

篇25: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一般故事內容比較淺顯,情節比較生動,高潮凸起,人物個性鮮明,深受學生喜愛。這篇文章可以説是中國民間文學的經典,教學這篇文章,我從兩方面入手。

一、品詞、品句、品讀。

課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節跌宕起伏,比較適合朗讀能力的訓練。首先是讀通,讀懂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為有感情的朗讀打下基礎,然後朗讀和感悟相結合,通過默讀交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感悟人物的鮮明個性。感受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講骨肉情誼,一個專制形象。織女的非常痛苦的心情和牛郎知道織女被王母抓走後的那種心急火燎的心情。最後抓住這些重點詞句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我認為朗讀的指導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朗讀差異性,儘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讓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把體會到的讀出來即可。

二、要加強複述課文能力的訓練。

複述課文的能力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部編版課文比較重視這項能力的培養,有很多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課文都要求複述課文。複述課文必須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在指導學生複述《牛郎織女》時,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一段一段地進行,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學生複述的興趣。複述前先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複述提綱,供複述時參考,如:男耕女織,日子美滿——老牛訣別,忍痛剝皮——王母知情,發誓追回——闖入家中,抓走織女——心急火燎,攜子追趕——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鵲搭橋,一年一見。接下來我讓學生再充當一回“民間作者”再次地走進文本賞析、品味、斟酌、潤色,學生積極性比較高,創造性的複述了課文。

本課有一個特點,它透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如“牛郎照看那頭老牛很周到。”是一箇中心句,學生也很容易明白牛郎是如何周到照看老牛的。似乎沒有什麼要講細悟透。但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説活,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複述中,領悟牛郎是個怎樣的人。(心底善良,吃苦耐勞)然後再讀課文,學生會有更深的體會。

篇26: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一課教學中,在理清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説服誰,整個課堂大有辯論賽的意味,作為老師的.我根本沒有插嘴的份。我邊聽邊思考,我必須得表明我的觀點。可是我到底站在哪方才是對的?我覺得對於這個人物的認識關係到孩子的價值觀的判斷。

“那麼王母娘娘是好是壞呢?”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壞剝奪別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歡。大義滅親的意思是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所謂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説她是大義滅親。本文是一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羣眾創作,在羣眾中流傳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聽了我的觀點,孩子們信服地點了頭。

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學完本文的感受,孩子們都説,原來讀《牛郎織女》,只是覺得故事吸引人,神奇、有趣,沒想到故事中還包含着這樣多的思想。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是有效果的,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篇27: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本文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後半部分。本文敍述牛郎織女婚後美滿生活和織女被王母娘娘無情地抓回天宮等事,歌頌了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爭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這段故事同上一段故事一樣,在表達上採用十分通俗的語言,敍述如行雲流水。在內容上,上一課和本課連起來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課以織女的經歷(婚後生活——被王母抓走——抗爭)為主展開,王母娘娘酒醒後的情況作為插敍。但在人物性格的把握和思想感情的體會上,必須把前後兩課連在一起整體把握。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訓練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流程,切實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現總結如下:

1、整體回顧,複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認識了怎樣的織女?那麼和牛郎如此恩愛幸福的織女能夠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在一起到白頭嗎?今天我們繼續走進故事,去從故事中聆聽人民的心聲。如此能幹善良的織女命運能把握在自己手中嗎?這是一個頗具深意的人生觀的折射點,不能講,只能引導孩子們從字裏行間去揣摩,去領會。

2、品讀細節,把握人物品質。

繼續自讀自悟:邊讀邊畫出現的主要人物,在旁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自讀文本,很快了解了故事的結局以及出現的各個人物的特點。主要聚焦王母娘娘,理解她的飛揚跋扈,橫行霸道、專制蠻橫,使學生對織女悲慘結局的理解水到渠成。

3、辯一辯 。

創設口語交際氛圍,引導孩子們辯論王母娘娘做得對嗎?織女有更好的選擇嗎?孩子們自由組織語言,在激烈的辯論中人物特點更加凸顯,處事方法逐漸明朗,為孩子的整個人生的走向敲了一下警鐘,自由向上的人生觀、愛情觀也紮根在孩子們心中。

4、拓展。

你最喜歡什麼樣的民間故事,給大家講一講?在簡單複述後,引導孩子們創造故事,列提綱,想一想會寫哪些情節?會出現哪些人物?你會展示他們怎樣的個性特點呢?讓孩子們走進創作天地,展示自己的想象功底和表達技巧。交流中發現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想象能力很強,整個故事敍述得條理清楚,明白。

二、成功之處

整個課堂學生學得快速,理解透徹,辯論的有模有樣,預設和生成融為一體,堪稱雙璧合一。“跳一跳便夠得着”的教學設計最適合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提升也最快,效果也最好。

三、不足之處

沒能讓學生複述實為遺憾。也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詞析句的訓

練,語言的積累和理解走了過場。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讓學生們複述故事,或者以填空的形式去積累語言。增加拓展閲讀的環節,由學生的積累入手,以激勵孩子們將學習的渠道拓寬,將視野打開。

篇28: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牛郎織女》是一篇神話故事。本課是這個故事的第二部分,説的是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後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學生自讀,感受人物的特點。因為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牛郎織女(一)》,對這個民間故事的前半部分已經有了深入的瞭解,再加上本課的故事語言平白樸實,又是上一篇課文的故事情節的延續,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只讀課文,感受人物特點的環節。這一環節讓學生自讀自悟並在課文中作出批註,記錄下自己的心靈火花。

二、小組合作交流,通過碰撞感悟課文中藴含的道理和寄託的希望。這一環節我組織學生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這一環節中設計的任務包括牛郎、織女和王母娘娘。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耳聞目染和平時的閲讀積累中對王母娘娘這一形象並不陌生,牛郎、織女的.形象在上一課中有所瞭解。所以本環節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説,去辯論。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碰撞中體會到《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所依託的美好願望以及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折射。

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她心狠手辣地破壞了牛郎和織女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所痛恨的人物的代表。本環節的設置引導學生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為了幫助學生們進一步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激烈辯論。問題是:“那麼王母娘娘是好是壞呢?”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任何阻止和破壞剝奪別人幸福和自由的人,我都不喜歡。所以我認為王母娘娘是壞人。”

三、本課結束前對《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進行評價。這樣就把《牛郎織女(一)》和《牛郎織女(二)》兩篇課文整合在一起來整體評價。本文是一則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羣眾創作,在羣眾中流傳的,故事直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對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是: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注意了知識內容

的前後聯繫和知識的正遷移,但是在遷移知識的時候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這樣處理對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注意彌補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