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88K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多篇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學期的一篇描寫自然現象的科普文章,但它的描寫形式很有童趣。是一篇既有知識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理解又要抓住朗讀訓練,讓學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現象,同時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在教學完這一課後我的感受很多,我自己通過上這一次研討課有所提高,也把自己的不足展現了出來,當中也有許多的困惑,我就簡單地説一説。

一、優點:

(一)激趣: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種不同狀態,讓小朋友們去猜想,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學中也抓住了這一點。我由“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裏看不見。”這個小謎語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關係進行深入。又把整篇課文設計為一個大謎語,引起學生探索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小朋友們有了讀課文,猜謎語的動力。認真讀,仔細思考,帶着任務去讀課文。讀完課文後,許多同學有了答案,但他們得到答案的地方不一樣,有的是通過第四段的朗讀知道“我是水”,有的是讀了第三段知道了“我是水”,當然還有許多課外知識豐富的小朋友知道雨、雹子、雪都是水變成的。總之有了興趣,他們的學生過程變得更積極,更主動。

(二)朗讀: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讓學生有感受地朗讀。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體會地去感悟朗讀的技巧,把抽象的説教變成真實的體驗。比如在指導朗讀“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這一句時,我先帶着學生欣賞美麗的雲圖,讓學生自己説説看到的三幅雲圖:白雲、烏雲、彩雲,學生自己感受到雲的變化,雲的美。我又把雲兒説成是愛漂亮的小姑娘,讓他們把雲兒想像成愛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顏色的衣服,那種美,那種快樂,讓他們感受到讀這一句時應有的感情。

(三) 抓住重點字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己領會如何恰當地使用詞語。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句子,也為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夯實的基礎。我讓學生通過朗讀了解動詞的使用,又通過貼詞卡,看演示明白了一些重點詞語的運用。

(四) 注重知識的滲透。教學要緊扣書本,但又不能被書本禁固。在説到彩雲時我給大家介紹彩霞、朝霞、晚霞。在説到雹子時我給大家介紹雹子的形成。這樣學生很感興趣,又有幫助他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對新知識產生嚮往。

二、不足之處

(一) 沒緊緊圍繞書本。上完課後,我覺得同學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但是回過頭一想,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拿着書讀的機會很少,大多是看大屏幕。看着大屏幕讀是很方便,而且又有圖片可看,但丟掉書本去讀書還是不行的吧?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有時候還得讓他們多去品讀感悟,不能太直接地給了他們答案。

(二) 不要太多理論的説教。低年級學生重在感悟,有真實的感受就行。比如在學讀問句時,學生有生活體驗,知道如何讀問句,掌握方法就行,不要説太多深奧的理論,把簡單的東西弄複雜了。

(三) 沒發揮範讀的作用。我在朗讀指導中注重了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對朗讀的指導作用,但回過頭一想,老師親身的示範很少,雖然小朋友們有體驗,但老師如果能起個示範作用,能讓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讀的方法。

(四) 注意語言的鍾煉。同樣的意思,表達方法不一樣,小朋友們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樣。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或者提問時語言既要精煉又得適合語文閲讀課的本質,能夠讓小朋友們更明白。有些地方我也疏忽了,語言組織上不夠注意,好像在上自然課。

(五) 沒有設計出很好的隨堂練習。整節課老師和學生其樂融融,相互交流,探討着“我是什麼”,學生也很主動。但沒有練習也是我這一節課的遺憾,但是不是一定要安排隨堂練習呢?這也是我的困惑。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2

《我是什麼》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30課教學內容。本課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並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並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係。

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不足之處:

識字環節漏掉了“躁”的教學,導致在開火車讀字卡時進行補充,佔用不必要的時間,影響後面教學。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3

1、重視事物形象,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去感受和體驗,能使課堂富於感染力,我是什麼教學反思。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顏色、聲音、動作等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令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果在教學中順應兒童的心理,創設形象生動的學習情景,使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我安排了觀濤、聽濤等的欣賞環節,藉助視覺和聽覺去豐富學生的感受和想象,引導他們形象地體會了大海的歡騰和熱鬧;在講解動詞使用準確性的教學環節,我在教學課件上為動詞設置相應的展現動作,“落”字緩緩下,“打”字硬實地砸下,“飄”字輕柔地迴旋而下,配上雨點、雹子、雪花的藝術掛畫,給他們講解“雹子會砸裂西瓜”的生活實例,多種形式地豐富他們對水不同形態的體會,最後引導學生髮揮想象用動作表演課文,學生最後聲情並茂的朗讀很好地反映了他們的到位理解。贊可夫指出:“只有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才能更完整地認識到那個具體事物,認識它與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繫。”由此可見,只有化抽象的文字為具體形象,使閲讀過程與感知聯想、想象等心理過程連接,才能引導學生真正與課文溝通,獲得生動的情感體驗。

2、低年級的課堂應該安排大量時間進行聽説讀寫的活動,不應該單純地、過細地分析課文,注意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適當穿插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反思《我是什麼教學反思》。如我可以結合插圖講解“灌溉”的詞語意思,相機進行情境識字的教學,認識反義詞,參照課文句型造句,分析課文後重視集體感悟式的朗讀,等等。

3、學習任務過於細化,同時佈置給學生思考的問題過多,我應該把問題通過課件的形式投影在屏幕上,引導學生一邊閲讀一邊根據問題思考。我要充分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和思考空間,注意明確學習任務並有條理地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同時在評價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完整組織和表達語言的能力。重視他們學習的獨特體驗,可以採取開放式的提問,如淡化預設的具體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開展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在理解和閲讀中激活思維和發現,鼓勵學生多角度、創造性地閲讀。

4、我的語文基本功需要不斷地訓練和提升。如製作教學課件方面,我可以做得更多元化,可以藉助動畫和聲音展現流水的不同動態,讓學生調動各種感觀去充分感受課文,更好地進行朗讀感悟。如我對字句方面的把握還不夠投入和準確到位,我範讀水做壞事的句子時不應該重讀以突出水的破壞力,應該讀出水的慚愧和後悔;融入角色是為了體會人物的心情,目的在於豐富學生的表達和積澱,我要正確把握好課文的正確解讀,才能“潤物細無聲”地發展學生。

5、教學觀念上,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備課時,我要更重視備教材、備學生,巧妙地利用學生生活中已生成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深入、形象地理解課文。如我可以通過藉助生活情境引導他們感受“落”、“打”、“飄”。語文即是生活,我要善於發現、思考和積累生活中的各種靈感和知識,豐富我課堂中的人文底藴,我們的心一直在路上。我很高興這次教學能用上自己雲南、上海旅行時的照片和見聞,更深入的講解水文化,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

6、要充分把握兒童的思維和心理特點,明確語文教學需要一張一弛,適當將學習的高潮安排在課堂的後部分,積極探索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多使用獎勵小紅花等的激勵機制,活躍課堂氣氛。

7、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發展學生的思維。我利用圖片幫助學生認識水資源的作用,但是先出示圖片再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水的作用,學生受圖片的導向影響,思路受侷限打不開了,討論也不如預設的熱烈。我深深感受到教學資源也需要有序地利用,才能充分開闊學生的思維和視野。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4

《我是什麼》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卻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童趣。作者運用了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了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魔術激趣 整體感知

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寫的,並且抓住了水是會變化的這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我採用了學生很感興趣的魔術來吸引大家。説要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這樣就設置了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與本課最後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麼?互為呼應。通過讀課文,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讓學生明白了小魔術師就是“水”。在講課時教師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和學生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大家一起變魔術。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了學習狀態,深入理解課文。

二、以讀為本激發興趣,幫助理解課文。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文中角色(氣、雲 ……)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作是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為更好的學習本文作好了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教師抓住了“落、打、飄”三個詞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把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有感情地朗讀上,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請男生來朗讀描寫雹子的句子,()請女生朗讀描寫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輕盈。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在加強朗讀訓練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理解動作詞“落、打、飄”。通過讀、説、演、等各種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層意。通過教師的範讀,大大激發學生朗讀興趣。通過學生的自由讀,教師指導,再由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聽,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彷彿也成了千變萬化的“水”:先乘着陽光在空中飄浮,連片成雲;遇冷凝結,或為雨,或為雹,或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覺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課文在即將結束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份以“如果你是小水滴想為人類做什麼”為題寫一篇日記的作業,這樣學生就可以把這節課的體會感受或者自己的願望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同時這節課的內容也得到了昇華。

當然整堂課也有不足之處:

一、對結尾一段的處理不夠好

結尾一段是讓學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應該讓學生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侷限的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現洪水氾濫,江河污染的一些錄象資料。再讓學生根據這些畫面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二、在教學水的不同形態時,可以向學生滲透一些寫作的技巧

在教學這一部分時可以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水。他們可以説出很多:寧靜、美麗、平靜、清澈見底,活潑、調皮、活躍,奔騰不息、川流不息、洶湧澎湃……然後再來看看課文是怎樣來描寫這樣的水呢,出示課文描寫水不同形態的這一小節,讓學生體會擬人句的生動活潑,讓學生明白寫相同的事物有着許多不同的寫法。然後可以讓學生用一句話寫一寫同一種事物在不同情況下的形態。釣魚的啟示教案及教學反思課文《荷葉圓圓》教學反思課文《學棋》教學反思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5

12月17日早上,是我們第一協作區的語文教研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有幸聆聽了靳麗老師執教的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擬人化的科普文章——《我是什麼》,聽完後感受頗深。

首先,這節課採用了“以文帶文”的主題閲讀課堂模式。上課伊始,老師出示了兒童詩《風》讓學生讀,並且進行限時記憶。而這正是我們學校本學期要求的課前積累,限時記憶,學生的思維潛力其實是無限的,藉助填空的形式,學生進行速記,高效率,效果好。而且,《風》與本課的主題息息相關——同為自然現象。符合“一主兩翼”教學的特點,但同時,回顧我自己的教學,也在進行課前積累的嘗試,但積累的內容也僅限於詞語(反義詞、ABB詞組等)——因為這對於考試來講,很實用,對於我自己的備課來講,很省力。但今天看來,我似乎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積累,不單單是打基礎,也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我顯然太懶了,以後的課堂上,我將嘗試課前積累與課堂有機結合,知識的積累與閲讀的積累穿插進行,使課前積累有實效性。

其次,這節課的最後,以文帶文帶出了《一滴水的旅行》,又一次重温了水的變化,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閲讀。學生在課堂讀文,先從文中圈,再填短文下面的填空。但很顯然,一開始教師語言的指向性不夠明確,不少學生只圈文中詞語或者只填下面填空。當然,這是很好解決的,教師語言精準些就好。但由此,我想到劉俊祥老師的一節課,是以文帶文與讀寫聯動的結合課。以前看小説時,書中寫,武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大約是沒有課型的限制,隨課而型。拋開課型的限制,劉俊祥老師的課上,交給學生最多的是方法——學習的方法、寫作的方法、總結、提煉的方法……靳老師的課上也教給學生了自學的方法、小組合作的方法……我自己呢?總怕學生不會,總認為學生聽不懂(其實是怕自己講不懂),種種藉口,造就了我課堂上屢屢的填鴨式,屢屢的死記硬背式——此時想來,讓人汗顏啊!

最後,説説板書吧!自從有了班班通,似乎對這東西有很強的依賴性,下載資源,修改,真是好用。但這節課上,教師清晰簡明的板書,不但梳理了課文的脈絡,讓學生知道了水的幾種形態,還清楚了水是如何變化成這幾種形態的。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也有利於理解、歸納課文。在今後的課堂上,這也是我要學習的。

總之,“教學評一體化”是這節課設計上的出發點,而“主題閲讀”教學法是這節課的工具,以讀dai講是這節課的亮點,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還很多,但路要一步步的走,再慢,只要一直行走在學習路上,總會進步的,不是嗎?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6

孩子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自然界的種種現象都是那麼神奇。《我是什麼》是一篇科普短文,採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

課文在敍述時用了一個“變”字,為了突出這個“變”,我採用學生很感興趣的小魔術的方法來吸引大家。然後,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從而,讓學生明白小魔術師就是“水”。同時,我還將“水”的變化圖畫在黑板上,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水”的不同形態。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中,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儘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着大家一起“變”魔法。這樣設計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根據水的形態變化,讓學生理解起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抓住重點詞“落”“打”“飄”,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從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時要重點;讀“雪”飄下來時要輕點、慢點;讀“雨“落下來時不慢不快,從而讓學生明白用詞要準確。

隨後又引導學生體會、思考“我”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第四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通過擬人的手法,讓學生自己通過生活中的的感知,體會到池子裏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裏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裏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的。通過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最後讓學生理解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温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時會做很好。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7

《我是什麼》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卻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童趣。作者運用了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了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寫的,並且抓住了水是會變化的這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我採用了學生很感興趣的魔術來吸引大家。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通過設置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與本課最後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麼互為呼應。通過讀課文,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讓學生明白了小魔術師就是"水"。在講課時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和學生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大家一起變魔術。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了學習狀態,深入理解課文。

二、形式多樣,主動識字

識字對於低段國小生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學好字詞為今後讀好課文,開展有效閲讀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但是機械單調的識字方式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嚴重的負面效應,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識字認詞。魔方識字,開小火車,找朋友,讀文識字等,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主動識字,不亦樂乎。

三、整體把握,感悟變化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詞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把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彷彿也成了千變萬化的"水":先乘着陽光在空中飄浮,連片成雲;遇冷凝結,或為雨,或為雹,或為雪;然後滲透到有感情地朗讀上,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輕盈。

四、多媒體輔助,昇華感悟

本教材是一篇知識性的科普短文,全文圍繞一個"變"字,講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許多變化形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十分缺乏,我用電腦課件製作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應用到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一目瞭然,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感性知識。

五、拓展練習,感悟提升

課文在即將結束時教師以一首詩讓學生體會感受水的用處,同時也將這節課的內容也得到了昇華。

當然整堂課也有不足之處: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朗讀的形式還應再多一些,例男女生讀,小組讀,開小火車讀,同桌等等,通過採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便於更好地鞏固生字教學,為詞語教學和理解課文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師的評價語還應在豐富一些,同時對學生的上課表現的評語還應在具體而又有針對性一些,以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的語速還應在慢一些,由於低年級的學生思維相對比高段要來得慢一些,教師的語速過快會影響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在本堂課中,教師應該更多地放手讓孩子去説去想,發揮他們天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8

是一篇新編科普短文,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我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進行設計。

緊扣主線,理解朗讀:文章的主線是作者的寫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細讀課文,不難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個“變”字上,圍繞“變”字進行説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着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裏的狀態變化,最後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老師參與到我會變“雲”,激發學生的參與面,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

接着繼續引導“我還有什麼變化?”自然過渡到下兩部分,使學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通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自己通過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裏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裏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裏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温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温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温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繫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9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我由謎語導入,謎底分別是雲,雨,雹子,雪,這樣起到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很自然的導入了新課。

2,對於二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是重點。我重視識字的鞏固,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比如:器。學生説一條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長在家門口。災。火的頭上戴帽子等字,學生説的比較形象,便於識記。這種識字方法學生喜歡。

3, 學習課文的同時,我採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有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自由讀,集體讀,比賽讀,接讀等形式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注重了抓課文的重點語言。課文第二段寫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飄,學生説出了不同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正確使用了動詞,又體會它們的不同形態。

4,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説説誰還能做什麼事 在生活中水還有哪些變化 這個拓展既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繫於生活,又考察了學生的觀察力。

5,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 “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練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6,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温和”時,為人們做好事,澆灌田地,飼養小金魚,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 “急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沉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垮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難。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難的教學目標。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0

《我是什麼》是一篇極其適合國小生的科學小短文。課文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以親暱的語氣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及與人的利弊關係。文中始終不點明“我”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變化和人類關係的描寫,富有趣味性。內容生動有趣,語言樸素生動,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孩子們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才能造福於人的道理,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效果

課上,我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儘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走”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樣設計激發了孩子們探求的慾望,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課文情景,投入學習的狀態,而且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

另外,通過課上交流互動,引導學生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才能造福於人類的道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處

1、在教學時,我以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小謎語導入,導入的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孩子們的注意力調動起來。然後,留給學生思索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謎底是什麼。為了找到答案,孩子們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了課文大意,而且很容易地就猜出是“水”。

2、有效的提問帶孩子們一步一步走進課堂深處。自讀課文後,拋出問題:“我”會變成什麼?同時。面對學生的回答,我及時進行鼓勵表揚,鼓舞了孩子們的鬥志。

3、授課中我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有趣、一目瞭然,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4、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霞”。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不足之處

1、整體讀課文的次數太少,沒有對隨文識字進行落實。在檢查學生預習時,只將詞語較多的一個段落進行了出示和識記,開頭的3個生字由於不是要求認識的字,所以單獨出示讓學生識記,顯得過於突兀。

2、缺少收集信息和課外延伸。

在處理“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管住水,讓水給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出了什麼好辦法?問題提出後,很多孩子什麼也想不出來。我想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提前收集有關水的相關資料,然後交流討論課前收集的有關水對人類所作的貢獻的資料,就可以讓學生通過交流,知道了人們植樹造林,建三峽大壩來防洪、發電、航運等。這樣既得到了口語交際訓練,也能培養其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拓展環節,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節約用水?組織學生開展“節水小衞士”的活動,幫助、監督身邊的人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使更多的人增強環保意識——這樣就能更加有效了。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利用好課文,落實好隨文識字。導入後檢查學習困難的學生朗讀,在朗讀中發現有困難的詞語並及時板書,識記。再把這些詞語帶回到課文中進行朗讀,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瞭解,也能牢牢記住這些生字。今後要做好課前預設,提前佈置讓孩子們預習課文和準備課前資料的收集的任務。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1

《我是什麼》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課文。學生喜歡學習這樣的課文,因為課文裏的知識是他們感興趣的、想了解的,這也是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如何抓住這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閲讀,把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生活體驗被課文的信息激活,與文本意義發生碰撞,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至關重要。

在初步讀文後,學生反饋交流讀懂了什麼。當時學生紛紛暢所欲言,基本上已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補充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甚至能把課文都背誦下來。這樣一來,就將我本來的教學設計打亂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則很難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產生碰撞。於是我放開約束,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把課外收集到的有關水的知識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盧姆説得好: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對於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識之感。事實上,僅僅一個課時在教室這樣狹小空間的閲讀教學,是無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麼》之前,我讓學生蒐集相關的語文資料,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加大閲讀的總量。這也為學生在課堂上能侃侃而談提供了保證。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並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緊緊相連,和生活實際緊緊相連。可見,豐富文化積累、生活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通過對生活的瞭解、參與來實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課前實踐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感性經驗,更重要的是課上學習課文時與作者在激發的情感與語言表達形式上產生的呼應對照,能夠促使其讀寫能力盡快提高。學生通過自己身邊的觀察和直觀感受,被喚起的必定是與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生動傳神的描寫。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2

《我是什麼》是一篇新編科普短文,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根據課文的特點,利用多媒體畫面展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從而拓展學生知識,豐富課堂教學。

一、緊扣主線,理解朗讀

文章的主線落在一個“變”字上,全文思路清晰,圍繞“變”字進行説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着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裏的狀態變化,最後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抓重點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

接着繼續引導“我還有什麼變化?”自然過渡到下兩部分,使學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通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自己通過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裏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裏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裏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温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温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温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繫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1、投映畫面,突出重點。

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霞”。第三自然段我先用課件出示各種水的圖片,從平靜的湖水到洶湧海濤,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水。他們説了很多,寧靜、美麗、平靜、清澈見底,活潑、調皮、活躍,奔騰不息、川流不息、洶湧澎湃……然後再來看看課文是怎樣來描寫這樣的水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對比畫面,加深理解。

利用課件播放水“温和”時,為人們做好事,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暴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淹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毀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害。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教學目標。

三、收集信息,延伸課外。

講解課文第四段,從整體把握,引導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管住水,讓水給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出了什麼好辦法?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結合課前收集的有關水對人類所做的貢獻的資料。學生通過交流,知道了人們植樹造林,建三峽大壩來防洪、發電、航運,既得到了口語交際訓練,也培養了其收集和處理信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3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本課我試圖通過指導觀看圖畫、動作演示朗讀等,使學生的情緒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把有趣的東西學得更有趣。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讓學生有感受地朗讀。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體會地去感悟朗讀的技巧,比如在指導朗讀“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這一句時,我先帶着學生欣賞美麗的雲圖,讓學生自己説説看到的三幅雲圖:白雲、烏雲、彩雲,學生自己感受到雲的變化,雲的美。我又把雲兒説成是愛漂亮的小姑娘,讓他們把雲兒想像成愛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顏色的衣服,那種美,那種快樂,讓他們感受到讀這一句時應有的感情。

本節課在理解課文時,我始終以“水這位魔術師”來引導學生讀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點詞語來體會水的不同變化,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動作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並根據板書及時總結,梳理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讀懂了我是什麼。最後,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温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温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採用女生讀温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來學生對文本理解更加透徹。

不足之處:寫字指導倉促,個別學生對生字掌握不是特別熟練。自習課上需要進一步指導,以便學生徹底掌握,不留教學死角。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4

一、魔術激趣 整體感知

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寫的,並且抓住了水是會變化的這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我採用了學生很感興趣的魔術來吸引大家。説要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這樣就設置了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通過讀課文,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讓學生明白了小魔術師就是“水”。在講課時教師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和學生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大家一起變魔術。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了學習狀態,深入理解課文。

二、以讀為本激發興趣,幫助理解課文。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教師抓住了“落、打、飄”三個詞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把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有感情地朗讀上,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請男生來朗讀描寫雹子的句子,請女生朗讀描寫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輕盈。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在加強朗讀訓練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理解動作詞“落、打、飄”。通過讀、説、演、等各種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層意。通過教師的範讀,大大激發學生朗讀興趣。通過學生的自由讀,教師指導,再由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聽,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彷彿也成了千變萬化的“水”:先乘着陽光在空中飄浮,連片成雲;遇冷凝結,或為雨,或為雹,或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覺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於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衝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覆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啟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也許過於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我是什麼教學反思15

上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堂課,我能夠圍繞語文課學習的目標,讓學生在瞭解自然常識的同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語文的味道。比如,抓住關鍵字、重點詞的理解,品讀,圖文結合,創設情境,展開想象。讓學生感悟不同地方的水的不同狀態,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了語感。把朗讀作為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另外,通過這節課,我充分感受到學生飽滿的學習積極性,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引導得當,學生是可以發揮出極大的潛力的。

但我也覺得這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朗讀的形式還不夠多,對學生課堂上的發言,有的還未能及時作出評價,還有問題的提出不夠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