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投筆從戎的故事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1W

投筆從戎的故事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篇一

解釋

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歎説,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戎:軍;從戎:從軍,參軍。

東漢初年,有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輕的時候,班超家裏很窮,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過日子。

抄寫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寫的東西還非常多,經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覺。官府對於抄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抄錯一個字,就要責罵,還要扣工錢,甚至開除。因此,班超工作時特別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痠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寫工作還特別枯燥。一份同樣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幾遍,有時甚至多達幾十遍,這使得班超非常煩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寫公文的時候,寫着寫着,突然間站起來,狠狠地將筆扔到地上,非常憤怒地説:“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與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的外交事業做出偉大的貢獻。

從那以後,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是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幹。

由於他作戰非常勇敢,立下許多戰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後來,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與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後被封為定遠侯。後來,人們把班超投筆於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投筆從戎的故事_成語故事 篇二

投筆從戎故事

班超一家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學家,他們都清正廉明,淡泊名利。由於漢朝官員的俸祿很低,他們家經常出現衣食不周的窘迫局面。班超沒有做官,也就沒有俸祿,只好跑到洛陽去投奔哥哥班固。

經人介紹,他終於找到一個在官府中抄抄寫寫的文書工作。日子久了,他覺得抄書非常乏味辛苦,而且沒有前途。有一天,眾人還在抄書,他忽然將筆擲在地上,仰天長歎道:“身為大丈夫,雖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學學在邊疆建功立業的傅介子和張騫,以封侯晉爵,怎麼能夠老是幹抄書這種筆墨營生呢?” 周圍的同事們聽了這話都紛紛取笑他。班超便説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

當班超41歲時,匈奴控制了西域。興盛多時的絲綢之路為之中斷,沿途貿易凋敝,嚴重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漢明帝劉莊詔令大軍西征。早已對整天抄寫官報文牘感到很厭煩的班超非常驚喜,立即加入到西征的隊伍裏,被任命為代司馬,跟隨都尉竇固西征。

班超到漢軍後,充分顯示了他遠大的抱負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自公元74年班超抵達西域到公元92年的18年時間,班超帶着36位壯士,以疏勒為根據地,歷經無數戰役,終於完成了統一西域的宏偉事業,確定了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在他65歲 時,被封為“定遠侯”。

班超身處於傳奇般的家族,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班超投筆從戎,秉持建功海外的志向。他曾以三十六騎蕩平西域,在大漢的曠遠疆土中,他是一個時代的剪影,在《後漢書》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志向是人生的指南針。你內心懷着渴望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必定是充滿激情,必定是滿心歡喜,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志向是人生的燈塔,你看着它就知道了航向。我們擁有了志向,就是在迷途中找到了方向。奔着志向努力,就是奔着勝利前進。班超棄筆從戎,決絕地放下紙筆,勇敢地投身軍旅,在邊疆建功立業,終於封侯晉爵,名垂青史。你確立了志向嗎?若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那就趕快尋找自己人生的燈塔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東漢年間,班超幫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寫《漢書》,但他認為一個男子漢的抱負不應只在紙筆上,於是棄文從武,參加了對匈奴的戰鬥。他堅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戰場上屢建功勛。後來,東漢王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禦匈奴的侵擾,就派遣班超作為使節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手持漢朝的節杖,帶領着由36人組成的使團出發了。他們首先來到了鄯善國。班超晉見了鄯善國王,説:“尊敬的國王陛下,我們漢朝的皇帝派我來,是希望聯合貴國共同對付匈奴。我們吃過很多匈奴入侵的苦,應該攜起手來,同仇敵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國王早就知道漢朝是一個泱泱大國,國力強盛,人口眾多,不容小視,現在又見漢朝的'使者莊重威儀,頗有大國之風,果然名不虛傳,就連連點頭稱是道:“説得太對了,請您先在鄙國住幾天,聯合抵抗匈奴之事,容過兩天再具體商議吧。”

於是班超他們就住下了。頭幾天,鄯善國王待他們還挺熱情,可是沒過多久,班超便察覺國王對他們越來越冷淡,不但常找藉口避開他們不見,就是好不容易見上了,也絕口不提聯合抗擊匈奴之事了。班超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他召集使團的人分析説:“鄯善國王對我們的態度越來越不友好了,我估計是匈奴也派了人來遊説他,我們必須去探察一番,搞清事情的真相。”夜裏,班超派人潛進王宮,果然發現國王正陪着匈奴的使者喝酒談笑,看樣子很是投機,就馬上回來將這個消息報告給班超。接下來的幾天,班超又設法從接待他們的人那裏打聽到,匈奴不但派來了使節,而且還帶了100多個全副武裝的隨從和護衞。他立刻意識到了事態已經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就馬上召集使團研究對策。

班超對大家説:“匈奴果然已經派來了使者,説動了鄯善國王,現在我們已處於極度危險之中,如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國王被説服,我們就會成為他和匈奴結盟的犧牲品。到時候,我們自身難保是小事,國家交給的使命也就完不成了。大家説該怎麼辦?”大家齊聲答應:“我們服從您的命令!”班超猛擊了一下桌子,果斷他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我們只有下決心消滅匈奴,才能完成我們的使命!”當夜,班超就帶人衝進匈奴所駐的營壘,趁他們沒有防備,以少勝多,終於把100多個匈奴人全部消滅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頭去見鄯善國王,當面指責他的善變説:“您太不像話了,既答應和我們結盟,又背地裏和匈奴接觸。現在匈奴使者已全被我們殺死了,您自己看着辦吧。”鄯善國王又吃驚又害怕,很快就和漢朝簽訂了同盟協議。班超的舉動震動了西域,其他國家也紛紛和漢朝簽訂同盟,很多小國也表示和漢朝永久友好。班超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使命。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篇三

東漢初年,有一位為團結西域各國、發展兄弟民族的友好關係作出了不朽貢獻的英雄,名叫班超。

班超小時候,因為家庭生活貧困,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青年時代,他常常幫官府抄寫文件,也替私人抄寫書籍,用所得的報酬來補貼家用。

有一次,班超正在抄寫文件時,聽説北方的匈奴又來侵犯漢朝的邊境,感到非常憤慨,又想到漢朝與西域各國早已斷絕交往,關係日趨緊張,便忍不住站起身來,猛地將筆一扔,大聲説道:“大丈夫應當象傅介子、張騫那祥,立功異域,怎能長期把時間消磨在筆硯之間呢?”

原來,漢武帝時,有個月氏(rou-zhi)國,原在甘肅、青海一帶,後來西遷並擴大至印度恆河流域、阿富汗和葱嶺一帶。張賽出使月氏,經過匈奴被留了10多年才逃回來,後來又出使烏孫(在今新班境內),並遣副使通大宛、康居(一部分在今新粗境內,一部分在蘇聯境內)、大夏(在今阿富汗瑰內),一時西域各國都同漢朝建立丁友好關係,尊漢朝為上國。傅介子是漢昭帝時的名臣,也曾出使西域,到過大宛、樓蘭(在今新祖境內)等國。

為發展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誼作出了貢獻。但到班超那個時候,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係已經斷絕了50多年,在這種情況下,班超決心向張賽、傅介子學習,使漢朝與西域各國能夠繼續友好往來,以保衞祖國的邊疆。

班超扔下筆後,決定先去從軍,這就叫“投筆從戎”。他從軍之後,當了一名軍官,接着就建議通西域。漢明帝同意了他的建議,並委任他為使巨,出使西域。

班超在接受這一使命時,正好四十歲。他在西域艱苦工作了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係,這對保衞漢朝的邊境,開展漢朝和西城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直到七十一歲時才回到洛陽。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篇四

【注音】tóu bǐ cóng róng

【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着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 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着寫着,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説:“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着,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出處】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後漢書·班超傳》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相近詞】棄文就武

【相反詞】解甲歸田

【成語例句】

◎ 他毅然投筆從戎,輾轉天津、煙台、濟南,投身於硝煙瀰漫的抗日戰爭之中,先後經歷了無數次浴血戰鬥。

◎ 1972年冬,黃建國投筆從戎,從無線電報務員到電台台長,一干就是十載。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篇五

出處:《後漢書·班超傳》。

意思:形容文人從軍、棄文就武。戎:軍事。

《漢書》的作者班固的兄弟班超,是一位出使西域的英雄。他從小刻苦耐勞,勤工好學。因家境貧困,青年時代常給官府抄寫文件,也替私人抄寫書籍,得些報酬,供養老母,補助家用。

當時,北方的匈奴時常侵犯漢朝的邊境,班超很是憤慨;同時,他又看到西域各國同漢朝的交往,已斷絕了五十多年,更是心懷憂慮。有一天,他一面抄寫文件,一面覺得十分煩悶,忍不住立起身來,將筆猛地一扔,大聲道:“大丈夫應當像傅介子、張騫那樣,立功異域,怎能長期把時間消磨在筆硯之間?

在班超以前,傅介子和張騫都曾通西域,為漢朝立過功。傅介子在漢昭帝時,出使西域,曾到過大宛國、龜茲等國。張騫的通西域,比傅介子還早,在漢武帝時,就出使月氏(ròuzhì),經過匈奴,被扣留了十多年才逃回來;後又出使烏孫,並分遣副使通大宛、康居、大夏等國,一時西北各國,都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尊漢朝為上國。但是到東漢班超的時候,漢朝和西域之間的往來,久已斷絕,班超就在這時立下傅介子、張騫式的雄心壯志。

班超扔下筆,考慮之後,決定從軍,當了一名軍官。隨後,他在新疆的哈密一帶,打過匈奴,得了勝仗。接着,他建議通西域,東漢朝廷同意,他被任命為副使,隨同正使郭恂出使西域,那時他四十歲。他在西域工作了三十一年,同五十多國建立了關係,回來時已經七十二歲。他在青年時代許下的心願,終於實現。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篇六

成語釋義:

扔掉筆去當兵。形容棄文就武,讀書人蔘軍入伍。從戎:參軍。

來源追溯:

《後漢書·班超傳》: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子介、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故事鏈接:

班超是西漢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小兒子,《漢書》的編撰者班固的弟弟。他從小胸懷大志,雖然不注意修飾外表,不拘細節,但很孝順長輩,常常在家幹粗活、累活。他擅長辯論,並且閲讀過各種圖書和典籍。

漢明帝永平五年,即公元62年,班超被召到京城洛陽做官,30歲的班超與母親隨同前往。由於家境貧寒,他經常替官府抄寫書籍,以取得一些收入。

時間久了,班超對整天抄抄寫寫非常厭煩,覺得長期幹這種事沒有出息。一天,他正在埋頭抄書,突然心有所感,把筆一扔,感歎地説:“大丈夫縱然沒有雄才大略,也應當像傅子介、張騫一樣,到西域去建功立業,獲得封侯的賞賜,怎麼能老是這樣埋頭在筆硯之間抄書呢!”

同他一起抄書的人聽他説這話,都不以為然,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班超反感地説:“你們這些庸碌的小人,怎麼能理解壯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參加了軍隊。他作戰英勇,身先士卒,得到了升遷。後來,漢明帝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過程中,他只帶着數十個隨從,憑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加強漢朝和西域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繫,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以致用:

從文和習武,都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為了保家衞國,許多男兒做出了投筆從戎的選擇,使自己的身軀出現在祖國的最前線。

投筆從戎成語故事 篇七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着寫着,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説:“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着,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閒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近義詞】:棄文就武

反義詞】:解甲歸田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