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感悟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4W

中秋節感悟精品多篇

中秋節感悟心得體會 篇一

讀過了洋洋大觀的《紅樓夢》,在其眾多的詩詞中,基本上是即讀即忘,唯有一首並不很起眼的小詩卻被我牢牢地記住了。詩曰:“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這是一首詠中秋佳節的詩。説它是詩,我卻更願意將它當作一則富有詩意的謎語,或者説就是一首“謎語詩”。這首詩並沒有直接寫月,而是從側面予以烘托,使得每一句詩都可以覓得“月”的影子。“時逢三五便團圓”寫出了月圓的確切時間;“滿把清光護玉欄”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迷人;“天上一輪才捧出”則是專指八月中秋之月,因為在一年當中只有中秋的月亮最圓最亮;“人間萬姓仰頭看”寫的是中秋之夜人們賞月的情景。

傳説中秋節的夜晚,天上會有月華出現,那是一種十分好看的景象,並且只有在中秋節的夜晚才會出現,看到的人就會一年好運到頭。

“月華”到底是如何的美麗呢?我沒有見過,或者説是沒有完全欣賞過。

小時候,每到中秋節,鄉下人都會早早吃罷晚飯,聚在院子的大曬場上。這時的曬場簡直有如一個大雜合院,擺滿了凳子、涼牀、草蓆,還有人從家中搬出了桌子、茶几。凳子、涼牀、草蓆上或躺或坐滿了人,桌子和茶几上則擺滿了瓜子、花生、西瓜和月餅,還有自家釀的。燒酒和小孩子裝了螢火蟲的玻璃瓶子。

中秋夜晚十二點鐘以前的節目,主要是大人們談古聊天,小孩子們的打鬧玩迷藏捉螢火蟲,當然他們還要搖蒲扇吃東西。十二點以後則是睡覺賞月數星星。就是在每年的中秋夜,我知道了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吳剛伐桂,銀河鵲橋,天狗吃月,還有孫悟空大鬧天庭、聊齋志異,等等神話傳説和奇異可怕的怪鬼故事。當然我還知道了中秋夜,天上將有好看的月華出現的祕密。

中秋月華是很神祕的。中秋當晚不能説它,連提及都不能,一旦犯忌,月華就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了也會立馬消失。所以中秋夜晚,每當小孩子們耐不住好奇和熱盼的心剛要作聲詢問大人們時,都會遭到一大幫人的“噓”聲——他們將紛紛伸出右手,屈下四指,唯留一根微微彎曲的食指,在嘴脣邊來回地晃,嘴裏發出一聲長長的“噓”聲,予以制止。現在想來,其實那一片“噓”聲很美妙,那其中包含了我們對生活多少的美好向往和企盼呀。

現在每到夜晚,家家都是閉門看電視,農村人也難得有曬場集會的樂趣了。即使是中秋佳節,也是再難以聽到村人們昔日那般的“噓”聲大合唱了。每每想到此種憾事,心中油然生出一種唏噓之情……

到底有不有所謂的月華呢?又到底能否在中秋賞月之夜提及月華呢?現在想來,這其中很有包含着一個善良而美麗的謊言的可能。也許天上根本就沒有月華一景,只是前人們在苦難之中,將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用比天上七彩長虹還要美麗的色彩進行編織,於是便有了月華多彩、朦朧、神祕的想象之象,為了不打破這種虛擬的美麗,人們便自覺地將它當作一個共同的祕密三緘其口,不願也不敢去揭穿。我想不唯我沒有見過月華,恐怕我的大人們,更有數千數萬年前的先人們也是沒有見過吧。

沒有見過,才能始終在心中存留一份企盼。記得小時候,我守候到半夜,還是有幾次真的看到皎潔的圓月周圍,套上了一圈圈朦朧得若有若無的色彩。儘管我們早就知道不能提及“月華”二字,但還是有人忍不住帶着雀躍地喊出來。果然靈驗異常,慢慢地原來的朦朧消失,真切漸漸顯現。不過消失的是原有的月華幻影,顯現的是圓月的皎潔,一場虛驚的美麗加美好而已。於是所有的人一下便找到了不見月華的原因,紛紛責怪起不守規矩的壞事者:“唉!月華讓你喊沒了!”

沒了!沒了月華,沒了我的少年、青年時代!也沒了昔年那份中秋夜晚賞月的樂趣!那聲悦耳的“噓”也變成了一聲長長的歎息……

中秋節感悟 篇二

中秋節的晚上,我和媽媽、姐姐還有大姨從姥姥家出來,看到一輪如玉如盤的明月掛在天空,我們一致決定到綠城廣場去賞月。

我們快到綠城廣場時忽然看到天空飄着很多紅色的星星,咦?怎麼回事,星星怎麼會是紅色的呢?等我定晴一看,哇,那可不是什麼星星,那全部都是孔明燈啊!我和姐姐興奮不已,恨不能馬上飛到目的地。

終於到了,今天晚上的人可真多啊。沒玩幾分鐘,忽然聽大姨説:“那裏有一個女腦癱患者,她寫了一本書在那裏買。”我説:“腦癱的人怎麼會呢?寫書去看看吧!”我們快步走了過去。大姨拿了一本翻了翻,就與那個女腦癱患者身後的一個上海老人聊了起來。從他口中我們得知這個患者名叫陳志嘉,今年46歲,是一個腦癱病人。

她自己告訴我們:她的大腦沒問題,只是小腦癱瘓。小腦對隨意動作起着調節作用,使動作的力量、快慢與方向得到精確的控制。比如手和腳,我們可以讓手不動,可是她不行,她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她的手、腳和頭就會亂動。

因為患有腦癱,她每天只能用蜷曲的左手寫下一個一個雞蛋大小的字,她每寫一個字,就要用一分鐘,而且每天只能寫150個字,她正是用這種堅持不懈和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才用25年完成了一本共約25萬字的書《志嘉心語》!“志嘉”就是説她本人(她名叫:陳志嘉),“心語”就是説她的心聲。大姨和媽媽給我和姐姐一個買了一本。

有一句話,大家肯定都熟悉,就是“一切皆有可能”,陳志嘉有了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寫成了一本獲了獎的書,當你有時對自己失望或絕望時,就想想她吧,如果我們有這種自強不息精神,還有什麼事情幹不好呢?

中秋節的心得體會 篇三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其中藴含着豐富的文化習俗。而團圓、統一、祭祀、和諧、禮儀等,就是這個傳統節日傳承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也是中華民族生活常態的真實寫照。中秋文化傳遞的價值認同感,以其莊重的儀式感,堪稱為中華民族的“胎記”,這樣的形容恰如其分。

而“團圓文化”,即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月餅原本是中秋節的點綴,是拜月的一種祭品,加上水果、酒類、點心等,家家祭拜,人人祈求月亮神保佑,後來成為一種禮品。而在文化多元的環境下,月餅逐漸成了一種象徵,而後就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憂傷,也成為團圓的象徵。

皓月高懸,光皎如水,思念叢生,期盼團圓。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月亮一直有特別的情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樣的詩句眾多。《周禮·春官》就載有“中秋,夜迎寒”。“夜迎寒”即在中秋之夜舉行祭月儀式,後來中秋拜月、賞月的風俗便源於此,一直以來從未中斷,至今而且將來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

“團圓文化”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誌。中秋是久別重逢的美滿,也是團圓的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中秋節裏,團圓、和諧、平安、美滿、恬靜、憧憬……一切都是追求幸福和吉祥的意味。遠方的親人加快行程往家裏趕,共同歡度團圓在節日的甜蜜之中。“人月雙圓,闔家歡聚喜意濃”的美好景象,暖心又温馨。

中秋之夜,闔家團圓,品嚐月餅的同時,仰望天空賞月。賞月,觀賞的不僅是美景,更是團聚的心情。而品嚐月餅,品嚐的不僅是美食,更是團圓的親情。中秋月圓之夜,團圓的家庭享受着各自的幸福。而對於實在無法回家的遊子,也是“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心在他鄉思故鄉,或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而中秋文化“團圓”的更大意義在於,能凝聚人心,轉化為中華民族的大團圓,因此,中秋更該是家國情懷的傳承。無論時代如何演進,中秋核心文化孕育出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到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節日風俗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精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此,以中秋節為契機,畫好民族“同心圓”,就是為民族復興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