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福建新版的導遊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5W

福建新版的導遊詞

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社會的分裂、人民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內現存的各種方言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成過程。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閲讀。

 福建泉州府孔廟導遊詞

各位朋友、名城泉州歷來書院林立、文風鼎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現在請一起到這象徵意義的孔廟觀賞。

泉州府孔廟位於市區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現存佔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現存大型宋代建築之一,在全國上千座孔廟裏是罕見的,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陳列有古代祭孔禮器、樂器及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是瞭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貴實物資料。泉州府孔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孔廟的主要建築

泉州府孔廟,又稱文廟。唐中葉於州治的衙城西(現泉州六中一帶)建有魯司寇廟(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即此為名),廟額系唐玄宗時賢相張九齡所書。北宋太平興國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建泮宮門。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按照“左學右廟”(即東學西廟)建制,重建明倫堂、大成殿、東西兩廡,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櫺星門。

孔子有“素王”之稱,歷代由“宣尼公”晉封到“文宣王”,被樹為“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孔廟建築於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原有規模較大,廟門在今塗門街(原稱通淮路或府學口),至洙泗橋及中菜市場,均屬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大成門捏前為橫星門、大成殿是孔廟的中心建築。東有海濱鄒魯亭、夫子泉、明倫堂、育英門、教授署、尊經閣等;西有泮宮、杏壇,廟學範圍內還有十幾座鄉賢名“宦祠”、狀元祠、佔地一百多廟。

泮宮亦稱聖賢門、在孔廟西南邊、面臨南大街,坐東朝西。宋時建築已廢,後改為水泥,仿木建築,歇山頂二層樓閣式、面闊三開間、三層中間為通道,門楣橫書“泮宮”二字。泮宮即學宮,周代諸侯的學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諸侯的學校就稱泮宮,意在伴水邊建學宮而名。明清科舉制度規定,學童考進縣學為新進學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樓上撰有榴聯:“海國閩疆東南重鎮;典章文物鄒魯遺風”。

(二)戟門與露庭

孔廟外面露庭東西各有一座石構朝門,原系木牌坊,後改為石構建築。東朝門內寫“賢關”,外寫“禮門”;西朝門內寫“聖域”,外寫“義路”。

露庭寬66米,深60米,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原來鋪有石板三千條,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三)櫺星門

櫺星門亦稱先師門,在露庭南面。相傳櫺星為天鎮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廟廟門以“櫺星”命名,意謂孔子應天上星宿而降。原櫺星門建於南來嘉泰元年(1201年),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單檐歇山頂,斗拱抬樑式木結構。雕龍石柱,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莖的綠色圓筒,稱為六經筒。據説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民間暗藏六經於芭蕉莖內,得以流傳。

(四)大成門和全聲、玉振門

大成門是孔廟第二進院落的正中大門,在露庭北面,現存系清末建築。單檐懸山頂,磚木結構。三開間,二進深,東西兩端連接金聲、玉振兩旁門連成一體,寬61米,深10米。大成門與金聲、玉振兩門,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聖賢學説之大成。孟子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這是盛讚孔子“德開天地”、“道冠古今”,並與孔廟中心大成殿相呼應。大成門的兩邊有一對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兩尊“避邪”,明間有大型“萬字不斷牆”的磚砌壁飾。

(五)泮池和月台

泮池在大成門內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圓,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間縱貫一座石橋,橋長約20米,中稍拱突,石板橫鋪、護以欄杆。欄柱雕石像,象徵太平景象。橋板七十二條,隱喻孔子七十二賢人。橋築於元代,風格端重,人行橋上,有舉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築,為古代文武官員紳士祭孔時跪拜歌舞之地。兩邊原有兩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須彌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東西砌有石階、枱面原有圍欄、後廢。正南面原有雕龍石丹陛,後以石階代之。

(六)大成殿及兩廡

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於南宋初年,歷代均有修葺。面闊七開間(41米),進深五間(24米)。斗拱抬樑式木結構,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託。柱礎為線雕覆盆式,與基石連成一塊,正面有兩根浮雕盤龍金柱和六根浮雕盤龍檐柱,造型優美生動,風格古樸。

殿為重檐九脊,正脊兩端雕飾兩條跳躍的小龍,脊身有琉璃瓦件貼飾的飛禽走獸、花卉草木、色彩豔麗、富有閩南建築藝術特點。殿的東西兩側東廡和西廡各18間,各長112米,寬10米,略低於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築。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後代聖賢的牌位,後為作為府學的齋房。

殿內正中設大型木龕,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褻瀆聖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為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木牌位。後廢。現在根據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白描孔子畫像加彩放大仿畫供奉,以供遊人參觀瞻拜。殿內東西兩邊對向置四木龕,供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賢弟及傳人的畫像,稱為四配。殿內東西兩側還沒有兩龕,分別供奉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朱熹等十二賢哲的畫像,稱為十二哲人。正廳上萬懸掛有清代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雍正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嘉慶皇帝御書“聖集大成”等匾額,金碧輝煌,對孔子給予很高的評價。

 福建泉州九日山導遊詞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一説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説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後登臨或隱居於此。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巖石懸崖,巖嶢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晉江流水蜿蜒盪漾,真是“溪流灣漾,峯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遊覽區之一。

山有東西北三峯,其形如鉗。西峯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峯,或稱西台。頂峯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於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築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東峯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後葬此,故名姜相峯,或稱東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峯連接東西兩峯,叫北台,三峯環抱成一塢,曰白雲塢。塢中白雲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蹟。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蹟。

山中古蹟遍佈,目前僅留八十餘處,多數集中於西峯東坡和東峯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餘處。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於泉州很多。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由於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係,每年番舶揚帆之際,泉州郡守和市舶(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廟,在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並刻石留記。來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記載“神永春樂山山隱士也,居台峯,後仙去,著靈響,人飼之,呼嗡爹。唐鹹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樂山,遇一翁白鬚指其處,得杞、楠、夢許護送,一夕材乘漲下,眾神之。作靈樂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遠王,賜額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祈風是他的職責之一。九日山這些祈風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我國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和平友好的歷史見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山中幾乎無石不刻字。歷代名人題刻甚多,從書法價值應首推蔡襄、蘇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寬敞,眺望萬壑而來,晉江東去,令人心曠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巖生色,風景迷人,舊稱有三十六奇,如神遠殿、靈樂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巖、菩薩泉、仙人橋、東峯道場、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巖、水陵堂、放生池、御書閣、墨妙堂、亂峯軒、聚秀閣、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釣台、翻經石、碧玉峽、水清涼石、自然嗓、白雲堂、惠泉、翠光堂、晉朝鬆、無名木、醉石、百級石、砌石庭、石龜、石碾、石盆、石硯、皆為秦君遺物也。

 永定土樓導遊詞

一、隨車導遊解説詞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榮幸為各位嘉賓導遊,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水平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原諒,祝各位身體健康,旅途愉快,謝謝!(發宣傳冊)。

永定土樓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旅遊風景區,途經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迎各位嘉賓光臨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全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佈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懷疑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建築。雖然虛驚了一場,但是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接待了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該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為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張。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孃家相遇,為“自己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結果結伴回家才知道,她們住的是同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倘若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每天認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間。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生命又誕生了,因此你永遠也無法認識全樓的人。

如果遇到外來勢力的侵襲和攻擊,只要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安然無恙。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不斷絕,生活依舊正常。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有六種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衞;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歎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大膽、別具一格的力作,它閃爍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動不已”。

客家人

我唱一首客家山歌給大家聽(或朗誦一首客家民謠)。我們一再稱在土樓內居住的人為“客家人”,那麼什麼是“客家人”,我來為大家解開這個謎。

很多人誤認為“客家”是一個民族,其實客家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支特殊的民系。兩千多年以來,中原地區的漢人因為宮廷內鬨、逃避戰亂、自然災害及政府南遷等到種種原因而出現六次較大規模的向南方遷移。第一次是秦始皇時派兵五十萬駐紮廣東南嶺;第二次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和三國兩晉時期;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第四次是南宋時期金兵南下導致漢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敗而遷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間的“移湖廣,填四川”政策(相當於現在的三峽移民政策),大量客家人向廣西、四川等到地遷移。

根據專家統計,兩千多年來,中原地區大量的漢人南遷,目前主要定居在福建、廣東和江西地區,然後又擴散至四川、廣西、海南、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地。那麼,相對於這些地區的原居民而言,他們應該是客人,所以統稱“客家人”。

我們所説的“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漢族祕當時南方的百越族經過長時期的融合,形成了一種既保留了中原漢族文化的主要特徵,又容光煥發納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這種文化就是在民俗語風情和文化語言等到方面有顯著漢族特徵,同時又有相對獨立性“客家文化”。在我們即將參觀的土樓大型 客家民俗博物館裏面,大家就可以直觀地瞭解這種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現象”,典型的“客家文化”。

福建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