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介紹故宮景點導遊詞多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7W

介紹故宮景點導遊詞多篇【精品多篇】

故宮太和殿導遊詞 篇一

尊敬的遊客們:

歡迎大家來到北京故宮。今天就由我給大家介紹(本站☆)這裏的風景名勝。

請大家跟着我的腳步,我們面前的就是著名的故宮博物院。好,跨進這個大門,我們就來到故宮到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殿——太和殿,民間俗稱“金鑾殿”。它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也就是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就是1695年重建,大家猜猜太和殿高多少,面積多少呢?沒錯,它高35米左右,面積有2377平方米,差不多有55間教室那麼大,由72根大柱支撐着全部重量,是故宮中最高大建築。

你們瞧!裏面裝飾得金碧輝煌,正中間一個有寶座,寶座並置於6根盤龍金柱之間,以突出帝王唯我獨尊的地位。九龍寶座用楠木雕龍塗金而成,可精緻了!

大家一起向右走,前面就來到中和殿了。中和殿的大殿平面呈方形,黃琉璃四有攢尖頂,可氣派了!大家知道嗎?那時皇帝就是在這裏進行親祭、批閲奏書的。

大家跟我一起往前走,這塊空地上最顯眼的就是雲龍石雕。這是故宮中最大的一座石雕。石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兩百多噸呢!大家可以湊近看一看,石雕四周刻有纏枝蓮花紋,下部為海水江涯,中間雕刻着流雲襯托着九條蟠龍和州龍,雲龍栩栩如生,雕刻精細。

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行參觀。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看到任何東西絕對不能用手觸摸,以保護這珍奇的文物。我們20分鐘後在這裏集合。再見!祝大家玩得開心。

故宮太和殿導遊詞 篇二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宋,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遊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遊覽行程吧。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14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佈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佈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佈局建築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羣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樑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恆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徵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紫禁城。這裏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裏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裏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裏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燬了,可是大婚皇后要從這裏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綵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築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台基上,台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築,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裏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於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箇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後,專家們在傢俱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於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牀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台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祕的氣氛。殿中有一隻象,身上駝着寶瓶,裏面放有五穀,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餘。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徵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説中的一種神獸,象徵着當今皇帝是聖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徵着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徵着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中和殿在明朝的時候曾經叫做華蓋殿和中極殿,在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殿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兩代舉行大潮禮的時候,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員朝賀。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時候,還要在前一日閲覽祝文或者檢查種子農具。清朝規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譜,也就是玉牒,在修訂好以後,就要在中和殿內讓皇帝閲覽,並舉行存放儀式。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明朝這裏曾經叫做謹身殿,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名稱來源與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舉行宴會。而且這裏還是清朝舉行殿試的地方。在保和殿後,有一個巨大的雲龍石雕,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明代所雕刻的花紋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雲簇擁的九條蛟龍。製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石頭是來自北京的房山,搬動這塊石頭的時候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塊石頭為什麼會在保和殿後面,史料上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塊石頭運過來以後就放在這裏,想要重新移動非常的困難,所以就放在了這裏。

遊覽完了前三殿,就來到了後寢區的正門乾清門。在後寢區共有15宮,專家認為,這與天文學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徵性的關係。

在清朝康熙年間,乾清門就是舉行御門聽政的地方,而在西側還有一排連房,就是軍機處,他是在雍正年間設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才被廢除。軍機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凌駕於內閣之上,但是當時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發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軍機處旁邊的內務府值班,監視這裏的活動。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宮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韓愈《六合聖德詩》中的詩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寢宮一直都是這裏,到了雍正皇帝以後,就挪到了養心殿,從此,乾清宮九成了皇帝聽政的地方。在每年過節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宮舉行慶典活動,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還在宮內舉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裏。而且皇帝死後,必須要在這裏停靈,祭奠15日,表示壽終正寢,之後才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宮內正中設有金漆寶座,後面還有屏風,上面刻有先帝的聖訓。在寶座上方還高懸着“正大光明”的匾額。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後,對於爭奪皇位的種種弊病,他發佈了祕密立儲的上諭,從而改變了封建王朝公開冊禮太子的制度。此後,皇帝親自寫儲君諭旨兩份,一份兒放在這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邊,另一份兒則自己藏起來。在皇帝去世以後,拿出兩份詔書核對無誤以後,即可生效。

在乾清宮的後邊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經》中的天地交泰,象徵着帝后生活和諧。在殿中央放有25顆寶璽,上方高懸着康熙皇帝御書、乾隆臨摹的“無為”匾額。東側陳設着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計時器——銅壺滴漏,西側陳設着大自鳴鐘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慶賀禮,就連皇太后還有皇帝都要來這裏慶賀。在每年皇后到先蠶壇舉行儀式的前一天都要在這裏檢閲採桑工具。

故宮博物院太和殿的導遊詞 篇三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28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樑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説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殿內金色的九龍寶座和屏風安置在高約2米的金色台基之上,並置於六根盤龍金柱之間,以突出帝王唯我獨尊之地位。九龍寶座用楠木雕龍、髹金而成,“須彌座”式,為皇帝的御座。九條龍,昂首矯軀,大有躍然騰空之勢,極為精美生動。

一對寶象,用銅胎琺琅鑲嵌寶石製成。象徵着有高大威嚴,穩如泰山之勢。據神話傳説,寶象能通四夷之語,身馱寶瓶,內盛五穀或吉祥之物,可帶來農業豐收和社會太平。所以含有五穀豐登,吉慶有餘,或太平景象之意。

軒轅鏡裝設於殿頂天花板的中部,是個飾有蟠龍”藻文”的井形建築,稱為藻井。在藻井“明鏡”部位中央,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即為軒轅鏡。據傳説,它是由中國遠古時代的軒轅氏黃帝制造的,為中國最早的鏡子(實為清室所制)。懸球與藻井中的蟠龍聯繫一起,構成“游龍戲珠”的美妙形式。軒轅鏡懸掛於帝王御座的上方,以表明中國的歷代皇帝都是軒轅氏的後裔子孫,是黃帝的正統繼承人。

地上所鋪稱為金磚,其實是殿內所鋪方磚,共計4718塊,產自蘇州等到地。據説此磚成坯,需燒製八個月,更難的要用各種柴草燒煉136天,再用桐油浸泡百日方可成品。產品需“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才可採用。此磚表面淡黑、油潤、不澀不滑,具有堅固耐磨、越磨真越亮等特點。

關於這個金漆寶座還有一段曲折的歷史。1915年,袁世凱復闢帝制,要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他不希望自己的“洪憲王朝”像滿清末代王朝那樣敗落,不想承襲已顛覆的清王朝的舊制,於是,他將太和殿整修了一番,並用一把特地趕製的頗具西洋特色的高背大椅替換了金鑾寶座。這個西洋大椅椅背很高,座面卻很矮。據説是因為袁世凱腿短,卻又要顯示帝王氣派,才如此設計。但無論材料還是工藝,它顯然都無法同金鑾寶座相提並論,並且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極不相稱。特別是那個椅背因年久漸漸破裂後,人們發現裏面竟然塞着稻草。

時隔多年,根據文物原狀陳列的歷史性原則,1947年,故宮做出決定:撤下袁世凱的“龍椅”,換回原來的金鑾寶座。但是,由於袁世凱當年將金鑾寶座移出後隨意置放在一間庫房內,許多年過去了,當時誰都不知道金鑾寶座置身何處。直到1959年,朱家溍先生從一張1900年的老照片上看到了太和殿內景的陳設原狀,朱先生以照片為依據,按圖索驥,最終在一處存放破舊傢俱和木料的庫房中發現了這個舉世珍寶。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通力合作,用了934天,終於將其修葺一新,使其重回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