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郁達夫詩詞(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W

郁達夫詩詞(通用多篇)

郁達夫詩詞 篇一

精選郁達夫詩詞

1、《寄曼陀長兄》

悔將詞賦學陳琳,銷盡中原萬里心。

書劍飄零傷白也,英雄潦倒感黃金。

三年鉛槧貂裘敝,一服參苓痼疾深。

聞説求田君意定,富春江上欲相尋。

2、《寄養吾二兄》

與君念載鴒原上,舊事依稀記尚新。

苜蓿未歸蜒驛馬,煙花難忘故鄉春。

悔聽鄒子談天大,剩學王郎斫地頻。

來歲秋風思返棹,對牀應得話沉淪。

3、《寄曼兄》

誰從亂世識機雲,兄弟飄零幾處分。

天下英雄羣與操,富春江樹幻耶真?

如今國事歸經濟,敢把文章託盛勛。

記取當時燈下語,阿連有力諍訶紛。

4、《木曾川看花》

原野青青春事繁,鳴禽誘我出衡門。

輕帆細雨剛三月,寵柳嬌花又一春。

翠絡金鞍公子馬,綠羅芳草女兒裙。

阻風中酒年年事,襟上脂痕涴淚痕。

5、《自題《乙卯集》兩首》

枉拋心力着書成,贏得輕狂小杜名。

斷案我從蘇玉局,先生才地太聰明。

着書原計萬年期,死後方幹倘見知。

我亦好名同老子,函關東去更題詩。

6、《正月六日作》

回首家山路八千,烽煙橫海浪連天。

草堂明日是人日,客況今年遜去年。

泗上文章初識命,淮陰風骨亦求憐。

飄零湖海元龍老,只合青門學種田。

7、《無題三首》

草堂春夢絕孤悽,悔放遊槎到海西。

正是牽衣傷去國,疏簾風過午雞啼。

綠波容與漾雙鷗,觸我離懷萬里愁。

春水長天回首望,白雲堆滿海西頭。

書生風骨太寒酸,只稱漁樵不稱官。

我欲乘風歸去也,嚴灘重理釣魚竿。

8、《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師》

日抱蟲魚伏茂陵,旁人爭笑客無能。

吟詩未就先研墨,看月初升故滅燈。

野澤夜深聞鶴唳,高樓春暖解壺冰。

明朝欲待遊仙去,自草蕉書約老僧。

9、《犬山堤小步見櫻花未開口占兩絕》

尋春我愛着先鞭,梢上紅苞吐未全。

一種銷魂誰解得,雲英三五破瓜前。

歸帆淼淼擁雲煙,江上朝來霽色鮮。

東望浣溪南白帝,此身疑已到西川。

10、《由柳橋發車巡遊一宮犬山道上作三首》

田塍來往七香車,宛曲西行路幾叉。

今日始知春氣息,一宮四月祭桃花。

麥苗蒼翠柳條黃,倒掛柔枝陌上桑。

天意不教民逸樂,田家此後正多忙。

春遊無處不魂銷,鈔過蘇川第二橋。

白帝城頭西北望,青山隱隱雪初消。

11、《訪擔風先生道上偶成》

行盡西郊更向東,雲山遙望會還通。

過橋知入詞人裏,到處村童説擔風。

病後寄漢文先生松本君,大羅天上詠霓裳,

亦是當年弟子行。

今日窮途餘一哭,同他才盡説江郎。

12、《不知兩首》

王粲登樓傷此日,盧生逐夢悔當年。

不知羣玉山頭伴,幾到須彌第一天。

紅豆秋風萬里思,天涯芳草日斜時。

不知彭澤門前菊,開到黃花第幾枝。

13、《夢逢相識兩首》

相逢仍在水邊樓,不訴歡娛卻訴愁。

三月煙花千里夢,十年舊事一回頭。

竹馬當年憶舊遊,秋風吹夢到江樓。

牧之去國雙文嫁,一樣傷心兩樣愁。

14、《懊惱兩首》

生太飄零死亦難,寒灰蠟淚未應幹。

當年薄倖方成恨,莫與多情一例看。

百丈情絲萬丈風,紅兒身上可憐蟲。

荼蘼零落春庭暮,九子鈴高倩影空。

15、《微雨夜口占》

濕雲遮路夜烏飛,瘦馬嘶風旅客歸。

細雨小橋人獨立,三更燈影透林微。

16、《春夜初雨》

小樓今夜應無睡,二月江南遍杏花。

笑我浮生真若夢,年年春到苦思家。

17、《夜泊西興》

羅剎江邊水拍天,山陰道上樹含煙。

西興兩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

18、《相思樹三首》

吐霧含煙作意嬌,好將疏影拂春潮。

為誰栽此相思樹,遠似愁眉近似腰。

江水悠悠日夜流,江干明月照人愁。

臨行栽取三株樹,春色明年綠上樓。

我去蓬萊覓棗瓜,君留古渡散天花。

他年倘向瑤池見,記取楊枝舞影斜。

19、《贈隆兒兩首》

幾年淪落滯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

人事蕭條春夢後,梅花五月又逢卿。

我意憐君君不識,滿襟紅淚奈卿何。

煙花本是無情物,莫倚箜篌夜半歌。

20、《別掌書某君》

道我新詩錦不如,臨歧叩馬請回車。

憐君亦為儒冠誤,流落人間但掌書。

21、《別隆兒》

猶有三分癖未忘,二分輕薄一分狂。

只愁難解名花怨,替寫新詩到海棠。

22、《謁岳墳》

拂柳穿堤到岳墳,墳前猶繞陣頭雲。

半庭人靜鶯初懶,一雨蔭成草正薰。

我亦違時成逐 客,今來下馬拜將軍。

與君此恨俱千古,擬賦長沙吊屈文。

23、《湖上雜詠三首》

歌舞西湖舊有名,南朝天子最多情。

召集劫後河山改,來聽何戡唱渭城。

細草紅泥路狹斜,碧梧疏柳影交叉。

荷風昨夜涼初透,引得麻姑出蔡家。

碧波容與漾雙鷗,蓮葉蓮花對客愁。

明月小橋人獨立,商量今夜夢揚州。

24、《晴雪園卜居》

元龍好據胡牀卧,徐福真成物外遊。

望去山河能小魯,夜來風雨似行舟。

有明梅影人同瘦,日夕潮聲海倒流。

猛憶故園寥落甚,煙花撩亂怯登樓。

25、《元日感賦》

逆旅逢新歲,飄蓬笑故吾。

百年原是客,半世悔為儒。

細雨家山遠,高樓雁影孤。

鄉思無着處,一雁下南湖。

郁達夫經典語錄 篇二

1、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達夫 《釣台題壁》

2、沒有情感的理智,是無光彩的金塊,而無理智的情感,是無鞍鐙的野馬。 ——郁達夫

3、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郁達夫 《故都的秋》

4、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説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郁達夫 《故都的秋》

5、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達夫 《釣台題壁》

6、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郁達夫 《故都的秋》

7、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郁達夫 《故都的秋》

8、人類的所以能進步,國家的所以能富強,社會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於政治。 ——郁達夫

9、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 ——郁達夫

10、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郁達夫 《故都的秋》

11、大學畢業,以後就可以有飯吃,你這種定理,是哪本書上翻來的? ——郁達夫 《給文學青年的公開狀》

12、少年的悲哀,畢竟是易消的殘雪。 ——郁達夫 《遠一程,在遠一程》

13、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 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説帝秦。 ——郁達夫 《故都的秋》

14、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郁達夫 《故都的秋》

15、人的情感,人的理智,這兩重靈性的發達與天賦,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勝於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於理智。 ——郁達夫

16、秋天這是美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郁達夫 《孤獨的秋》

17、關於她,她們,不再説別的。一種東西一旦不能忘記,也就再不會被我提起。——郁達夫

18、他覺得樂極了。便不知不覺開了口,自言自語的説: “這裏就是你的避難所。世間的一般庸人都在那裏妒忌你,輕笑你,愚弄你;只有這大自然,這終古常新的蒼空皎月,

這晚夏的微風,這初秋的清氣,還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慈母,還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與那些輕薄的男女共處去,你就在這大自然的懷裏,這純樸的鄉間終老了吧。” ——鬱達 夫 《春風沉 醉的晚上》

19、爛熟的春光,帶着了沉酣的和熱,流露在錢塘江的綠波影裏,江上兩岸的雜樹枝頭,樹下的泥沙地面,都罩着一層嫩綠的絨衣,有一種清新的香味蒸吐出來。

四月初的午後的陽光,同疾風雷雨一般,灑遍在錢塘江岸村落的空中。澄明的空氣裏波動着的遠遠的蜂聲,絕似誘人入睡的慈母的歌唱,這正是村人野老欲伸腰偷懶的時候,這也是青年男女為情捨命的時候。 — —郁達夫 《春風沉醉的晚上》

20、抬頭起來,我便能見得那催人老去的日曆,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但是我的事業,我的境遇,我的將來,啊啊,吃盡了千辛萬苦,自家以為已有些物事被我把握住了,但是放開緊緊捏住的拳頭來一看,我手裏只有一溜青煙! ——郁達夫 《春風沉醉的晚上》

21、我對你的迷戀穿梭在這廣袤的夜空, 你的夢如輕紗,緩緩掠過我滿布皺紋的額頭。體温隔着房間相互交融,你在均勻地呼吸, 我在寂靜中勞作。愛人,這就是幸福。 ——郁達夫

22、在稠人廣眾之中,感得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種孤獨,還更難受。看看他的同學們,一個個都是興高采烈的在那裏聽先生的講義,

只有他一個人身體雖然坐在講堂裏頭,心想卻同飛雲逝電一般,在那裏作無邊無際的空想。 ——郁達夫 《春風沉醉的晚上》

郁達夫經典句子 篇三

郁達夫經典句子

1、色彩不濃,回憶不永。

2、你不過是一個被難者。

3、傾城春色,終只是繁華過往。

4、藝術家是美的事物的創造者。

5、少年的悲哀,畢竟是易消的殘雪。

6、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7、太陽早已出了海,將月光的世界散文化了。

8、無雨那能見晴之可愛,沒有夜也將看不出晝之光明。

9、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10、知識我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顆安慰我、體諒我的心。

11、大學畢業,以後就可以有飯吃,你這種定理,是哪本書上翻來的?

12、半痕新月,斜掛在西天角上,卻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樣子。

13、沒有情感的理智,是無光彩的金塊,而無理智的情感,是無鞍鐙的野馬。

14、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15、關於她,她們,不再説別的。一種東西一旦不能忘記,也就再不會被我提起。

16、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無可救藥的。

17、人類的所以能進步,國家的所以能富強,社會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於政治。

18、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裏受苦呢!

19、秋天這是美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20、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羣。

21、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2、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

23、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24、人的情感,人的理智,這兩重靈性的發達與天賦,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勝於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於理智。

25、你莫再作孽了!你可知道你現在是個什麼境遇!你想把這純潔的少女毒殺了麼!惡魔,惡魔,你現在是沒有愛人的資格的呀!

26、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27、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28、我對你的迷戀穿梭在這廣袤的夜空, 你的夢如輕紗,緩緩掠過我滿布皺紋的額頭。體温隔着房間相互交融,你在均勻地呼吸, 我在寂靜中勞作。愛人,這就是幸福。

29、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30、這熱情一經激發,便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勢非至於將全宇宙都燒成赤地不可。發而為詩,就成就了他的五光十色,燦爛迷人的七寶樓台,使他的名字永遠留在中國的新詩史上。

31、你是多麼美呀 你便是你自己 活脱脱的玉石~ 我當那種感情起來的時候,曾把眼睛閉上了幾秒鐘,等聽了理性的命令以後,我的眼睛又開了開來,我覺得我的周圍,忽而比前幾秒鐘更光明瞭。

32、尤其是春雨蕭條的暮春,或風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會作賞雨茅屋及江南黃葉存舍的夢想;夢于思鄉,飛鴻倦旅,把人一年年弄得意氣消沉的這時間的威力,實在是可怕,實在是可恨。

33、她只微笑着看看我看看月亮,我也只微笑着看看她看看中庭的空處,雖然此外的動作,輕薄的邪念,明顯的表示,一點兒也沒有,但不曉怎樣一股滿足,深沉,陶醉的感覺,竟同四周的目光一樣,包滿了我的全身。

34、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35、只有這大自然,這終古常新的蒼空皎月,這晚夏的微風,這初秋的清氣,還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慈母,還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與那些輕薄的男女共處去,你就在這大自然的懷裏,這純樸的鄉間終老了吧。

36、抬頭起來,我便能見得那催人老去的日曆,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但是我的事業,我的境遇,我的將來,啊啊,吃盡了千辛萬苦,自家以為已有些物事被我把握住了,但是放開緊緊捏住的拳頭來一看,我手裏只有一溜青煙!

37、在稠人廣眾之中,感得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種孤獨,還更難受。看看他的同學們,一個個都是興高采烈的在那裏聽先生的講義,只有他一個人身體雖然坐在講堂裏頭,心想卻同飛雲逝電一般,在那裏作無邊無際的空想。

38、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39、但我若要自殺,我必須先弄幾個錢來,痛飲飽吃一場,大醉之後,用了我的無用的武器,至少也要擊殺一二個世間的人類——若他是比我富裕的時候,我就算替社會除了一個惡。若他是和我一樣或比我更苦的時候,我就算解決了他的困難,救了他的靈魂——然後從容就死。

40、這裏就是你的避難所。世間的一般庸人都在那裏妒忌你,輕笑你,愚弄你;只有這大自然,這終古常新的蒼空皎日,這晚夏的微風,這初秋的清氣,還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慈母,還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與那些輕薄的男女共處去,你就在這大自然的懷裏,這純樸的鄉間終老了罷。

41、若有一個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個婦人,無論她是美是醜,能真心真意的愛我,我也願意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異性的愛情! 蒼天呀蒼天,我並不要知識,我並不要名譽,我也不要那些無用的金錢,你若能賜我一個伊甸園內的“伊扶”,使她的肉體與心靈,全歸我有,我就心滿意足了。

42、對於一個已經化為異物的故人,追懷起來,總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處;隨後再慢慢的想想,則覺得當時所感到的一切壞處,也會變作很可尋味的一些紀念,在回憶裏開花。關於一個曾經住過的舊地,覺得此生再也不會第二次去長住了,身處入了遠離的一角,向這方向的雲天遙望一下,回想起來的,自然也同樣地只是它的好處。

43、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説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44、雪後的東京,比平時更添了幾分生氣。從富士山頂上吹下來的微風,總涼不了滿都男女的白熱的心腸。千九百二十年前,在伯利恆的天空遊動的那可明星出現的日期又快到了。街街巷巷的店鋪,都裝飾得同新郎新婦一樣,竭力的想多吸收幾個顧客,好添些年終的利澤。這正是貧兒富主,一樣多忙的時候。這也是逐客離人,無窮傷感的時候。

45、爛熟的春光,帶着了沉酣的和熱,流露在錢塘江的綠波影裏,江上兩岸的雜樹枝頭,樹下的泥沙地面,都罩着一層嫩綠的絨衣,有一種清新的香味蒸吐出來。四月初的午後的陽光,同疾風雷雨一般,灑遍在錢塘江岸村落的空中。澄明的空氣裏波動着的遠遠的蜂聲,絕似誘人入睡的慈母的歌唱,這正是村人野老欲伸腰偷懶的時候,這也是青年男女為情捨命的時候。

46、貧民窟裏的人已經睡眠靜了。對面日新裏的一排臨鄧脱 路的洋樓裏,還有幾家點着了紅綠的電燈,在那裏彈罷拉拉衣加。一聲二聲清脆的歌音,帶着哀調,從靜寂的深夜的冷空氣裏傳到我的耳膜上來,這大約是俄國的飄泊的少女,在 那裏賣錢的歌唱。天上罩滿了灰白的薄雲,同腐爛的屍體似的沉沉的蓋在那裏。雲層破處也能看得出一點兩點星來,但星的近處,黝黝看得出來的天色,好像有無限的哀愁藴藏着 的樣子。

47、若把這世界當作個舞台,那麼這些來往的行人,都是假裝的優孟,而這個半死半生的我,也少不得是一個登場的傀儡。若以所演的角色而論,那麼自家的確是一個小丑的身份。為陪襯青衣花旦,使她們的美妙的衣裳,粉白的臉子,與我相形之下,愈可見得出美來的小丑。為增加人家的美處而存在的小丑,啊啊!我的不遇,我的醜陋,正是人家的幸運,人家的美妙呀!你這前生註定的小丑的身份喲,我想詛咒你,然而詛咒你,就是詛咒我自己呀!

懷念郁達夫 篇四

懷念郁達夫

郁達夫,一個平凡而又非凡的名字。在二十世紀上半頁中國文壇所湧現出的繁星之中,郁達夫是較多地被談論然而卻是較少地被理解的一位作家。他曾經是五四時期最卓有名望的小説家,也曾經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名士,當七、八十年前,郁達夫的名字是很能讓新潮的女學生心跳的。

其實,早就想寫一些關於達夫的文字以示對其的紀念了。可是,卻一直都未能下筆寫出來。不是因為健忘,也不是因為懶。而是,每每想到達夫的死,心裏就不由得有一種想落淚的感覺,就再也下不了筆了!

達夫的遇害,真的很令人痛惜,很為他而不值。不錯,達夫的確是為抗日而死的,死得光榮,死得重於泰山。但卻為什麼又説為他的遇害而感到很不值呢?

達夫是於1945年9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被日本憲兵祕密殺害的。(另一個版本説是1945年8月29日)時日本天皇早已下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天皇下召宣佈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在投降書上簽字!)可達夫仍是於死於了日寇之手。死在日寇投降多時之後!一代文壇巨匠而於此時遇害,實是令人痛憤啊!

郁達夫遇害後,由於日本憲兵封鎖消息,國內出現了大量的猜測。日本著名作家鈴木正夫經過20多年的調查 ,憑藉非常翔實的資料,並且找到了下令殺害郁達夫的憲兵班長,最後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把真相大白於天下。記得時隔幾十年後,當被問到在投降之後仍下令殺害如此影響巨大的文化巨匠,有沒感到後不後悔之時。那憲兵班長仍拒絕懺悔,堅決認為自己沒錯,連頭都不肯低下來!

達夫大概應該是日寇在投降之後,所殺害的最有名望,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巨人了!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日本,郁達夫的名字是很響亮的,在日本的影響力,也遠較其它大多數其它中國作家要大,而要為日本普通人所熟悉。可是,他依然遇害了,依然是在抗戰勝利多時之後,死於日寇之手!痛,每想到此,心不由得痛了起來!

達夫是以寫小説而出名的,尤記當年,達夫絕世之《沉淪》一出,天下為之而振!就是時至今日讀之,仍是深深為其所震憾!這篇開創了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説集,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而震動了整個文壇。

當然,其遊記散文也極佳,達夫的'文字是很美的,尤其是他的遊記,倘要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壇找出能出其二的,恐亦萬般艱難矣!達夫的散文更是不用説,亦是難得一見的絕世美文。一《故都的秋》足已比美於任何鉅作了!

不過,他最出色的作品卻是舊詩。他“九歲題詩驚四座”才華出眾,以後大量地創作舊詩,直到一九四五年他遇難,目前存詩近六百首,這些詩都一一真實地記載了郁達夫一生的不凡經歷!

總之,達夫是一個多才而又多藝的人!遊記,散文,舊體詩,小説,,,俱都有極其非凡的佳作橫空出世!達夫還是一個報界名人,主編了不少大小報刊!達夫的政/論文,更是一絕!以至當年連夏衍都曾説:如果郁達夫從政,肯定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達夫,永遠的達夫!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一個永遠值得謹記的名字!一個大師級人物!

(謹以此文以懷念永遠值得尊敬的達夫!)

12月27日於廣州

懷念郁達夫由本站會員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請註明出處!

郁達夫的詩詞全集 篇五

郁達夫的詩詞全集

1.《題新雲山人畫梅》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十年孤嶼羅浮夢,每到春來輒憶家。

難得張郎知我意,畫眉還為畫梅花。

2.《錢牧齋》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虞山才力軼前賢,可惜風流品未全;

行太卑微詩太俊,獄中清句動人憐。

3.《檳城雜感》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故園歸去已無家,傳舍名留炎海涯。

一夜鄉愁消未得,隔窗聽唱後庭花。

4.《中秋口號》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三湘刁斗倍悽清,舉目中秋月正明。

索句深宵人寄感,傾杯對坐客多情。

每懷舊雨天涯隔,尚有疑雲海上生。

圓缺竟何關世事,江流不斷咽悲聲。

5.《夢醒枕上作》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牀前涼月夜三更,簾外新霜雁一聲。

夢到闌珊才惜別,秋到我輩獨無情。

私家禮樂麟毛少,亂世文章馬骨輕。

惆悵此生閒裏過,洛橋愁聽杜鵑鳴。

6.《南天酒樓餞別王映霞》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自剔銀燈照酒卮,旗亭風月惹相思。

忍拋白首名山約,來譜黃衫小玉詞。

南國固多紅豆子,沈園差似習家池。

山公大醉高陽日,可是傷春為柳枝。

7.《亂離雜詩》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飄雪琴劍下巴東,未必蓬山有路通。

亂世桃園非樂土,炎荒草澤盡英雄。

牽情兒女風前燭,草檄書生夢裏功。

便欲揚帆從此去,長天渺渺一徵鴻。

郁達夫:祈願 篇六

窗外頭在下如拳的大雪,埋在北風靜默裏的這北國的都會,彷彿是在休息它的一年來的繁劇,現在已經沉睡在深更的暗夜裏了。

室內的電燈,雖在發放異樣的光明,然而桌上的殘餚杯碗,和老婢的來往收拾的遲緩的行動,沒有一點不在報這深更寒夜的蕭條。前廳裏的爪子們,似乎也倦了。除了一聲兩聲帶着倦怠的話聲外,一點兒生氣也沒有。

我躺在火爐前的安樂椅上,嘴裏雖在吸煙,但眼睛卻早就想閉合攏去。銀弟老是不回來,在這寒夜裏叫條子的那幾個好奇的客人,我心裏真有點恨他們。

銀弟的母親出去打電話去了,去催她回來了,這明燈照着的前廂房裏,只剩了孤獨的我和幾陣打窗的風雪的聲音。

……索性沉沉到底,……試看看酒色的迷力究竟有幾多,……橫豎是在出發以前,是在實行大決心以前,……但是但是……這……這可憐的銀弟,……她也何苦來,她彷彿還不自覺到自己不過是我的一種caprice(英文:任性)的試驗品……然而一種caprice又是從何而起的呢?……啊啊,孤獨,孤獨,這陪伴着人生的永遠的孤獨!……當時在我的朦朧的意識裏迴翔着的思考,不外乎此。忽而前面對着院子的旁門開了,電光射了出去,光線裏照出了許多雪片來。頭上肩上,點綴着許多雪片,銀弟的娘,臉上裝着一臉苦笑,進來哀求似的告我説:

“廣寒仙館怡情房裏的客人在發脾氣,説銀弟的架子太大,今晚上是不放她回來了。”

我因為北風雨雪,在銀弟那裏,已經接連着住了四晚了,今晚上她不回來,倒也落得乾淨,好清清靜靜的一個人睡它一晚。但是想到前半夜廣寒仙館來叫的時候,銀弟本想託病不去,後來經我再三的督促,她才拖拖挨挨出去的神情,倒有點覺得對她不起。況且怡情的那個客人,本來是一個俗物。他只相信金錢的權力,不曉得一個人的感情人格的。大約今晚上,銀弟又在那裏受罪了。

臨睡之前,將這些前後的情節想了一遍,幾乎把脱衣就睡的勇氣都打消了。然而幾日來的淫樂,已經將我的身體消磨得同棉花樣的倦弱,所以在火爐前默坐了一會,也終於硬不過去,不得不上牀去睡覺。

蓬蓬蓬蓬的一陣開門聲,叫喚聲,將我的睡夢打醒,神志還沒有回覆的`時候,我覺得棉被上,忽而來了一種重壓。接着臉上感着了一種冰冷冰冷的觸覺。我眼睛還沒有完全打開,耳朵邊上的一陣哀切的斷續的啜泣聲就起來了。

原來銀弟她一進房門,皮鞋也沒有脱,就拼命的跑過來倒投在牀上,在埋怨我害她去受了半夜的苦。暗泣了好久好久,她才一句一句的説:

“……我……我……是説不去的……你你……你偏要趕我……趕我出去,……去受他們這一場輕薄……”

説到這裏,她又哭了起來:

“……人家……人家的客人,……只曉得慰護自己的姑娘……而你呢……你呢……倒反要作弄我……”

這時候天早已亮了,從窗子裏反射進來的雪光,照出了她的一夜不睡的臉色,眼圈兒青黑得很,鼻縫裏有兩條光膩的油漬。

我做好做歹的説了半天,陪了些個不是,答應她再也不離開北京了,她才好好的脱了衣服到牀上來睡。

睡下之後,她倒鼾鼾的睡去了,而我的神經,受了這一番激刺,卻怎麼也鎮靜不下去。追想起來,這也是我作的孽,本來是與她不能長在一塊的,又何苦來這樣的種一段惡根。況且我雖則日日沉浸在這一種紅綠的酒色裏,孤獨的感覺,始終沒有脱離過我。尤其是在夜深人靜,歡筵散後,我的肢體倦到了不能動彈的時候,這一種孤寂的感覺,愈加來得深。

這一個清冷大雪的午前,我躺在牀上,側耳靜聽衚衕裏來往的行人,覺得自家彷彿是活埋在墳墓裏的樣子。

伸出手來拿了一枝煙,我一邊點火吸着,一邊在想出京的日期,和如何的與她分離的步驟。靜靜的吸完了兩枝煙,想了許多不能描摸的幻想,聽見前廳已經有人起來了,我就披了衣裳,想乘她未醒的中間,跑回家去。

可是我剛下牀,她就在後面叫了:

“你又想跑了麼!今天可不成,不成,怎麼也不能放你回去!”

匆忙起來換了衣裳,陪我吃了一點點心,她不等梳頭的來,就要我和她出城去。

天已經晴了,太陽光照耀得眩人。前晚的滿天雲障,被北風收拾了去,青天底下,只浮着一片茫茫的雪地,和一道泥渣的黑路。我和她兩人,坐在一輛馬車裏,出永定門後,道旁看得出來的,除幾處小村矮屋之外,盡是些荒涼的雪景。樹枝上有幾隻烏鴉,當我們的馬車過後,卻無情無緒地呀呀的叫了幾聲。

城外觀音潭的王奶奶殿,本來是衚衕裏姑娘們的聖地靈泉,凡有疑思祈願,她們都不遠千里而來此禱祝的。

我們到了觀音潭廟門外,她很虔誠的買了一副香燭,要我跟她進去,上王奶奶殿去誠心祈禱。

我站在她的身旁,看了她那一種嚴肅的臉色,和拜下去的時候的熱誠的樣子,心裏便不知不覺的酸了起來。當她拜下去後,半天不抬起身來,似在默禱的中間,我覺得怎麼也忍不住了,就輕輕的叫她説:

“銀弟!銀弟!你起來吧!讓我們快點回去!”

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三日

(原載《達夫全集》第三卷《過去集》,據《達夫短篇小説集》下冊)

[

憶郁達夫 篇七

潘振標

《沉淪》,五年前也是這樣一本郁達夫的小説,可惜我未讀下去。開篇便被一個整日哭哭啼啼,國破家窮萬事哀的懦夫氣的不行。

作為一個男人,沒有盡到照顧妻兒的義務,沒有擔起拯救國家的責任,整日就知道抱怨在日本的日子受了多少委屈,自責自己的妻兒跟着自己受了多少苦,或者説自己又貧又病簡直沒得可活,讓自己老婆想自殺,自己的孩兒又病不得治早早夭折,自己卻連自殺的勇氣都沒有,最常見的事,便是見他與妻子抱頭痛哭,或是獨自在什麼河岸,又濕了眼角。

一年後,再讀郁達夫。不能説我原諒了他的懦弱無能或者敏感,但是我多少能夠理解,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國家,出生於那樣的環境,又偏偏懷着一顆細膩敏感的心,鬱文之所以成為郁達夫,也許是一種必然。

撇開郁達夫前期這些悲觀,傷懷的作品。單看他搬回杭州後的遊記散文,也能對他敏感柔軟的心瞭解一二。搬回杭州後,房租少了很多,瑣事也少了許多,加之回到了自己的故土浙江,郁達夫的心境轉好了很多,也有閒情出遊紀趣。他的遊記裏,有很多與眾不同的欣賞美的角度,寫作的手法也如大户人家閨中少女般含蓄又精巧,他寫峯寫湖寫書齋,字字雋永又形象生動,若是現在,大可以擔任把浙江旅遊大使試試。

這時你會發現,上帝確實是公平的,一個人,越能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之美,便越能嚐到別人嘗不到之苦。當一瓢流水,一抹流雲都能激起他對自然之美的感激時,那麼一片落葉,一道孤影也能使得他滿含淚水,思忖命運之不濟。有着這樣的對美的敏感,也難怪在苦痛面前,顯得別旁人脆弱如孩童一般。

郁達夫簡介 篇八

故都的秋分析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作些作者情況和背景介紹,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藴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按照“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清秋景色。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果;最後以議論收尾,進一步讚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迴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着一層濃厚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在破壁腰中,靜對着”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鬱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士大夫傾向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這樣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交融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繫又無必然聯繫(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也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寫得出的,未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掩藏;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更給人以厚重感。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種文化底藴;“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對故都之秋的嚮往、眷戀之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性格。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中的時代精神。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裏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不免也夾雜着一些苦澀。

二、問題探究

1.文中有哪幾處景物描寫?這些描寫各有怎樣的特點?

本文直接描寫景物的語句不多,但都是極其精彩的,而且飽含作者的深情。試舉幾例: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這裏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緻,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閒、愜意。總起來説,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這裏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裏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這裏的寫景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雲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説明作者觀景非常細緻。

2.為什麼以“南國之秋”作對比?

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並作了適當的展開,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於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餘年了”)。

3.為什麼寫“都市閒人”?

這裏寫的不是上流社會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為什麼讓他們作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們的形象更有地方特點,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讀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閒人”那樣過無憂無慮的生活。

4.本文是寫景文,為什麼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

作者似乎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於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裏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藴和開闊的思路。

5.本文多處使用排比,它們具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文中有許多並列句子或短語,具有工整、雅緻之美,抒情味很濃厚,朗讀起來又具有音韻之美,顯示出作者很強的語言駕馭能力。現摘錄一些並稍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味。

“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三個短語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順暢的氣勢,又有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後面的“來得悲涼”似乎應該比前面兩句更舒緩而深沉。也許主張語言簡潔的人會覺得“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更好,可是這樣一來,排比的氣勢就沒有了。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後都採用排比的寫法,從不同的方面説南方之秋無可欣賞之處,反襯北國之秋的美好。頓挫分明又氣勢連貫,表情達意非常充分。

“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描寫性的名詞短語,一個短語就是一幅畫面,展現出生動的美景,成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於言表。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這是近於口語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樂道的樣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達了讚美之情。

“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這是説理性的語句,但是以具體事物來説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

本文不是很長,但排比句很多,説明作者非常喜歡運用這種工整、雅緻的語言,而且運用起來非常妥帖恰當,全無生硬之感。

關於練習

一、朗讀課文,説説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寫出了故都的秋怎樣的特點;另外,從哪些句段中,你感覺、體察到了作者所謂的“悲涼”?你如何看待這種“悲涼”?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並提取文中的精要,即生動的景物描寫和深沉的情感抒發。既要分別品味寫景和抒情,又要將二者結合起來看,看出景中有情、寓情於景的特點。如何看待這種“悲涼”,要求學生充分地表達個人見解,只要言之成理就應鼓勵。

參考答案:

作者選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徵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牛花”,“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早晨鋪得滿地的槐樹“落蕊”,被稱作“北國的特產”的衰弱的“秋蟬”,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後話秋涼的“都市閒人”,北國的“棗子樹”和其他鮮果,等等。寫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清”與“靜”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觀特點為主,而“悲涼”則以描述作者對故都之秋的主觀感受為主。

體現作者“悲涼”情懷的句段大致有:

“……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説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隱隱地透出悲涼的感覺和心境。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作者聽到的彷彿是悲涼之聲,顯然含有悲涼之情。

“有些批評家説,中國的文人學士……”這一整段都帶有悲涼之情,可以集中體會這些語句。

還可以參考“整體把握”和“問題探究”中的有關説明。

二、在下面的兩段文字裏,作者調動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來感受故都的秋,使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並融入了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情思。細細品味,做一些圈點勾畫、評議賞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

設題意圖:品味文中精妙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創造才華。可以不受“研討與練習”的侷限,鼓勵學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語言。

參考答案參見“問題探究”。

三、你讀過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文?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篇或哪幾篇?向同學介紹這些詩文,並就你最喜歡的詩文做簡要的賞析。

設題意圖:這是遷移、拓展題,旨在引導學生認真做好課外閲讀,豐富文學素養,並提高鑑賞水平。此題的自由度比較大,可以口頭評價、賞析,也可以寫賞析文章。意在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創新精神。

參考答案:

(略)。

教學建議

一、提倡朗讀

要帶着美好的感情來讀,最好是朗讀。朗讀要聲情並茂,抑揚頓挫,就像朗讀者自己在抒發感情一樣。一些優美的語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讀成誦。朗讀儘量讀出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原味”來,儘量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感情產生共鳴。

二、揣摩精警語句

從有關資料和文章本身看,本文的寫作是一氣呵成的。作者沒有特意雕琢字句,但優美的、精彩的語句很多,值得認真品味。例如開篇説“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除作為文眼的意義外,還可以進一步品味其中的深厚意味。不妨試作簡省:“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稍作改動,意思一點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個濃厚的抒情色調。一些字詞也很見功力,如“想飽嘗一嘗這‘秋’”“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三、消除時代隔閡

由於寫作年代久遠,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可能有些困難。困難主要是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也許在學生看來,“清”“靜”是“正面”的感受,與之相應的該是“悠閒”“欣喜”之類“正面”情緒、情感,所以“悲涼”好像是“清”“靜”之後的一大轉折。可以提示學生,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這種感受在郁達夫的其他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中也時有流露。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幼名廕生,浙江富陽人,1812月7日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達夫3歲喪父,7歲入私塾啟蒙,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説雜劇。19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19夏考入之江大學預科,不及半載因參加**被校方開除。翌年進入杭州蕙蘭中學,因絕望於教會學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閉門苦讀。

199月隨長兄鬱華赴日留學,197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開始接觸西洋文學,並開始嘗試小説創作。197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19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發起成立了創造社。7月第一部小説集《沉淪》問世,對當時文壇產生巨大影響。其中小説《沉淪》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現了受壓迫的留日學生的苦悶與彷徨,並塑造了一個性格憂鬱和心理變態的青年形象,具有強烈的反舊禮教色彩。1922年3月《創造季刊》創刊,主編第1期。同年7月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回國。

1923年5月,《創造週刊》創刊。同月發表《文學上的階級鬥爭》,引起廣泛注意。7月發表小説《春風沉醉的晚上》,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工人形象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之一。同年小説詩歌文學作品集《蔦蘿集》出版。1923~1926年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主編《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1927年1月因發表政論《廣州事情》引起創造社內部爭論,從而聲明退出創造社。1928年春祕密加入太陽社,9月在魯迅支持下主編《大眾文藝》。1930年作為發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同年3月發起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2月與魯迅、茅盾等聯合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同年12月小説《遲桂花》發表。1933年4月移居杭州後,寫了不少山水遊記和詩詞,其中游記尤為出色。1935年發表《出奔》,描寫尖鋭的階級鬥爭。1938年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常務理事。

1938年12月攜妻兒抵新加坡,主編《星州日報》等報刊副刊,發表大量戰鬥性很強的政論、短評和詩詞聲援抗日鬥爭。1942年5月由於日軍進逼撤至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化名趙廉。曾被日軍強迫任翻譯七八個月之久,在此期間暗中保護和營救了不少印尼羣眾和華僑。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被日本憲兵祕密殺害,年50歲。

郁達夫的文學活動貫穿了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的幾個重要革命時期,從最初表現青年的苦悶開始,逐漸擴大到反映勞動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寫革命風暴的到來。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也是一個跟隨時代一道前進的作家。他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藝術上,則側重於表現自我,帶有較濃重的主觀色彩,既有表現對舊社會的抗爭與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悒鬱感傷的心靈傾訴,形成感情意味濃厚的浪漫主義傾向。

(選自《郁達夫》,華夏出版社版)

二、關於我父親的《故都的秋》(鬱飛)

《故都的秋》寫於50多年前的1934年,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總也有五十年上下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約都是從這篇寫景文字接觸郁達夫其人的吧。

1934年7月杭州酷熱,父親和母親便帶了才六七歲的我上青島去住了一個月,隨後又去當時的故都北平。在他後來發表的《故都日記》裏,8月16日的最後一段是:“接《人間世》社快信,王佘杞來信,都係為催稿的事情,王並且還約定於明日來坐索。”17日的頭一句又是:“晨起,為王佘杞寫了兩千個字,題名:‘故都的秋’。”可見還是編者的函索坐索逼出來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寫得這樣雋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細緻的觀察和深入的體會了。

從起頭一段往下看,寫秋意,秋季的院落,寫槐樹,秋蟬,秋雨,寫果樹,寫悠閒的北平市民對答的神態,若非平日的觀察體會深深印在腦際,是決然寫不出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行雲流水般的文字來的。寫此文的頭一天,8月16日,日記的開頭便説:“今天是雙星節,但天上佈滿了灰雲。晨起上廁所,從槐樹陰中看見了半角雲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確是北平的新秋。”可見他隨時隨地都在體驗環境。第二天早晨他提筆就寫《故都的秋》,同前一天清晨的感觸怕是不無關係的吧。這種功夫或者也就是魯迅先生要求於有志寫作者的頭一條吧:“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 (《答北斗雜誌社問》)要活得有意義而不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是不是人人都應以此為修養目標之一呢?

其次,若沒有對故都北平的摯愛,也不會寫出這樣的文字。父親一生短短的49年中從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對古都的感情:

“中國的大都會,我前半生住過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數;可是當一個人靜下來回想起從前,上海的鬧熱、南京的遼闊,廣州的烏煙瘴氣,漢口武昌的雜亂無章,甚至於青島的清幽,福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着,總歸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裏的時候,當然還是北京──的典麗堂皇,幽閒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無一不可愛的,就是大家覺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聯合上一起,在我也覺得是中國各大都會中所尋不出幾處來的好地……

“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

在國難深重的當年,父親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沒有重踐斯土,卻這樣遙祝故都的無恙。如今外敵早已逐出,又成為首都的北京也已進入現代化新時期。當初的風貌所剩無幾,燕都歷程上的一個個時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類的記述裏去領略了。

1989年12月27日杭州

(選自《作家談高中語文課文三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三、《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黃清華)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對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語言清新淡遠,藴含着色彩感和韻律美,體現了郁達夫散文的獨特個性和美學價值。

由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的統一而形成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個特色。

色彩,作為美學上的概念,具有兩個方面的內容: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不帶有自身的某種色彩,我們不妨稱它為客觀色彩;客觀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來,它的色彩便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稱它為主觀色彩。這兩種色彩在郁達夫的筆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讀者也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麼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塗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現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的表現。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説:“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説人的情感隨外物變化而變化,春景使人暢懷,暮秋令人感傷。具有這種感情色彩的語句,《故都的秋》中,還有很多: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説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

如果説用“細膩”來形容“灰土上留下來的”“掃帚的絲紋”還勉強有點客觀性的話,那“清閒”“落寞”則完全是主觀的、意念上的了。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於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進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在評論古人悲秋時,文章寫道:

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將上述富有主觀色彩的詞語彙集起來:清、清閒──恬靜安謐,這是故都秋的“清”;細膩、幽遠──幽靜深邃,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蕭條──蕭條淒涼,這是秋的“悲涼”。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畫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的體味中,感受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美的力量。優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注意創造詩一般的意境,但大多在對客觀生活的描繪中完成,郁達夫卻注重從主觀感受上來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怕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如果把以上的主觀色彩稱為“理智的思索”,需要藉助讀者的文學素養和一定的鑑賞能力才可完成的話,那麼,也可以把《故都的秋》對客觀色彩的描繪稱為“自然的再現”,它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這篇散文,對於自然風物,既沒有濃粧豔抹的塗飾,也沒有對色彩層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點染,便把自然力賦於北平秋天的種種神韻和盤托出給了它的讀者,既映襯出秋的底色,又和諧着文間的基調。你看: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説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牛花薈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隻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坐在院子裏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碧空,俯身擷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淡中略帶一點“野味”的情調,體現出故都秋的質樸美和原始美。從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筆而至的點綴,其實作者對色彩的選配是頗具匠心的。這幅畫面選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藍、灰、白等等,以此來顯示深沉、淡泊的特徵。若改用紅、黃、橙等“熱色”,就破壞了主觀色彩的協調和統一,沖淡了故都秋特有的風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審美觀點在文學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中的反映。

再看對棗樹的描寫:

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

這節是以棗子顏色的變化,來寫季節特徵的,是從動的角度描繪色彩的。讀者可依靠文中色彩的細微變化展開想像,從而認識事物。很顯然,前面的畫面是由空間的若干色點來組成的。棗子由淡綠到微黃再到紅完,無疑是一條線上的色彩,宛如物理學上的光譜圖,輕度的差異都能分辨出來。若不是對事物觀察得細緻,感觸得入微,是難以如此準確表現出來的。

《故都的秋》像一塊晶瑩的玻璃,還透射出了一些不曾着色的顏色,請看: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着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

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

上面幾句,並沒有直接表現色彩的詞句,但由於作者將一些具有某種色彩的特徵性事物展示給了讀者,讀者可以根據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藝術境界,加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給事物“補”上它的色彩(客觀或主觀的)。不是嗎?透過上面的敍述,人們會在腦海裏呈現出金燦燦的陽光和枯黃的小草的形象;看到沙塵灰土的飛揚,讀者也會和作者一樣,生出“朔風動勁草,邊馬有歸心”的冷落荒涼的悲感。文章的內容也在不斷地向內部開拓,逐漸顯示出它的深度。再如“廿四橋的明月”“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也同樣具有這種特徵。

韻律感和音樂美,在《故都的秋》中表現得比較強烈。韻律本是詩歌的專門術語,這裏藉以揭示這篇散文的詩意美。

關於散文的自然韻律,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裏,作過明確的闡述。他説:“在散文裏,那種王漁洋所説的神韻,若不以音律的死律而講,專指廣義的自然韻律……卻也可以有;因為四季的來複,陰陽的配合……無一不合於自然的韻律的。”這就是説,自然萬物的運動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着某種規律和節奏,這便是一種自然的韻律,作為描繪自然風物的散文,自然是可以具備這一美學特徵的。郁達夫寫《故都的秋》時,正是為“良友”圖書公司編選散文二集的前夕,因而這篇小説詩歌文學作品是較好地體現着這種藝術主張的。

先看小説詩歌文學作品對秋雨的描寫: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再看對槐樹的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讀了這兩段,誰不覺得作者在寫詩?在娓娓的敍述之中,創造了無窮的詩意。首先作者選擇的事物,具有詩意,其中有動(涼風、落雨、雲逝)有靜(灰沉沉的天,無聲無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輕輕飄浮的白雲,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自然的韻律和音樂的節奏融化在平靜細膩的描繪中。王漁洋所説的“神韻”也巧妙地藴藉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藴藉在“微細柔軟”的落蕊裏,或有聲或無聲,或狀物或寄情,字裏行間暗暗地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這是自然界裏最美的一種韻律。

詩歌的聲韻和節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音樂美。“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面三句,結構相同,動詞後面均輔以結構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作謂語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的都是平淡細膩的意味。它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慢”(màn)“潤”(rùn)“淡”(dàn)聲調相同,前後兩字又叶韻,這樣讀起來聲韻鏗鏘,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托爾斯泰曾經説過:“一個修飾語用得有力,其結果不但被修飾的詞,而且連動詞甚至插入語也顯得十分強勁有力。”(《論創作》)由於《故都的秋》裏很多詞語具有這個特點(如上文的“潤”“淡”等),讀起來顯得很有節奏。再看下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作者把這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地排列起來,迴旋往復,像一串珠璣那樣,有着明麗輕快的韻律和節奏。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選自《散文寫作藝術指要》,東方出版社19版)

四、着意繪秋景,閒筆出真情(方世教)

古往今來,對於“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淺,情有厚薄,於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它獨特的風姿,獨特的彩色,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

(一)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秋的早晨,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鋪得滿地的似花非花的槐樹的落蕊,“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這秋的傍晚,這到處都是樹的樹底下和到處都是矮屋的牆根底,都能聽到“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顯得“奇”“有味”“更像樣”的,那是故都的秋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作者先景後情、景中寓情,閒閒散散地讓讀者體味到:的確,故都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但故都,也“golden days”(即“金色的秋天”)的佳日,那“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作者如此淋漓盡致地繪秋景、譜秋聲、攝秋實,真實地表達了他對故都的熱愛的感情。作者有意要讀者瞭解,富於個性的故都的秋色秋聲,更能體會到一種獨特的秋意,更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秋味,以及由諸多成分糅合而成的深情。作者的筆調是那樣明快、清新,又是那樣含蓄、深沉。

《故都的秋》中的這“清”“靜”“悲涼”的特點,不像某些詠秋之作那樣鋪陳許多古剎勝蹟,也沒有傳統的帶有“秋”色標記的陳詞套語,而是通過平凡的詞句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與秋味。在作者的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每座低矮的家屋內外,就在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後,以及高高的天空裏。作者雖然在回憶中點數了“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等故都勝景,但作者着力描繪的是存在於千家萬户之中的秋姿、秋聲、秋意與秋實,這就使文章的主題更富有生活的情趣。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強而議論成分又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對於“秋”的形態、神韻的着筆,目的在於表達對故都的眷戀與哀婉之情。作者熱忱地愛故都,愛故都的人民,愛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後直抒胸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作者的愛國、愛民與“落寞”“衰弱”的真實感情,融進了故都的以至北國的秋中,因而既獨特,又平凡。讀完全文,我們的確感到:“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誠然,南國的“秋”,也是“清”“靜”“悲涼”的,只不過欠“特別”罷了,作者本人當時不正處在這“清”“靜”“悲涼”之中嗎?

(二)

《故都的秋》的確是“清”“靜”“悲涼”的。作者為了通過故都的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傳遞他獨特的秋味、秋意、秋情,着意調動了以下一些表現手法,在運思謀篇、遣詞造句、文筆風格以及記敍、描寫、議論與抒情的結合上表現了獨特的色彩。

1.烘托、對照手法。作者除了直接敍描故都的“秋”外,着意以南方的“秋”為寫照,烘雲托月似的映襯出故都秋的濃度與特色。如第二、五、六、十三段,都通過關聯詞如“但”“或”“可是”“並且”等連詞和“也”“更”“都”“總”等副詞將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進行類比,或以正襯反,或以反顯正,或肯定中見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強肯定,動用多種句式從側面顯示出了故都秋的“量”與“質”的特色來。表面上,作者好像閒情信筆; 而實際上,作者正是通過這間接手法將讀者引入秋的裏層,去體會那故都的秋味,去領會那故都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

2.復沓、跌宕手法。讀過《故都的秋》,難免有這種感覺:這是詩式的散文,還是散文式的詩?其實,作者是飽含詩情寫散文的。我們讀這篇寫景文字,之所以有一種情深意切的快感,這不正是“詩”的功力嗎?作者賦予《故都的秋》以滿腔的激情,無論禮讚或哀憐,無論熱烈或悲涼,我們總深感作者的情是真切的。這種表達效果的產生,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復沓、跌宕手法的運用。這種反覆詠歎的手法雖淵源流長,但用在現代散文中,且用得恰到佳處,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如,對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的“秋味”這個抽象的“觸覺”,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於“秋味”的描寫鏡頭,使本來抽象的東西也成為可感觸的具體物象了。當然,本文最主要的復沓、跌宕還不在於具體的“物象”上,而在於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過“旋律”和“情味”,反覆撥動讀者對於“秋”的宏觀與微觀的認識與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結構上採取了敍述、描寫與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發情,將“物”“我”“主”“客”完美地統一到“意境”這個極點上,通過讀者的美感經驗而完成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

3.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能否這樣説,《故都的秋》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作者的閒情漫話。從開篇到結尾,這裏沒有文字的雕飾痕跡,但每個詞語、句式,卻又好像未經“爐火”而已到了“純青”的程度。如在選擇搭配詞語上,作者似乎是很灑脱地從生活中揀來的,平凡極了;可是它們又是那樣精當,搭配在一起就再也無法拆開了。名詞如“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等宏觀的秋色、秋聲,以及“飛聲”“日光”“藍朵”等微觀的秋色、秋聲,它們配搭得勻稱和諧,最能調動讀者的情感。這些物象聲色,本是現實中無處不有的,但被作者隨意揀來配在一起,就產生了特別的美感效果。再如動詞與形容詞,作者是很注意它們的表現力的,儘管作者是精心選擇與搭配的,但讀者卻感到一種純樸自然的美。看那北國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我們南國的“秋”正是“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這裏的動詞、形容詞所代表的動態、特徵就在讀者的周圍,所以感到平易親切、酣暢明快。在句式的選擇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長短相間;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結合:形成了一種既典雅、又灑脱的風格。如文章的後半部分從中外文人學士對“秋”的那種“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引導讀者領略“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筆鋒一轉,來了一大段對“南國之秋”的速寫,以映襯“北國之秋”的特色。這段“速寫”中運用了多種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為主,雅俗熔於一爐,特別能代表作者的語言風格。

“一語天然萬古新,去掉豪華見純真。”清水出芙蓉,閒筆出真情。這些話概括《故都的秋》的語言特色,是當之無愧的。

(選自《散文寫作藝術指要》,東方出版社年版)

郁達夫詩詞 篇九

郁達夫詩詞

1.《南遊吟草》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武夷三十六雄峯,九曲清溪境不同。

山水若從奇處看,西湖終是小家容。

2.《病中作》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劇憐病骨如秋鶴,猶吐青絲學晚蠶。

一樣傷心悲命薄,幾人憤世作清談?

何當放棹江湖去,澆水桃花共結庵。

3.《釣台題壁》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

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説帝秦。

4.《贈魯迅》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醉眼朦朧上酒樓,

彷徨吶喊兩悠悠。

羣盲竭盡蚍蜉力。

不廢江河萬古流。

5.《秋興》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桐飛一葉海天秋,戎馬江關客自愁。

五載干戈初定局,幾人旗鼓又爭侯。

須知國破家何在,豈有舟沉櫓獨浮。

舊事崖山殷鑑在,諸公努力救神州。

6.《錢牧齋》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虞山才力軼前賢,可惜風流品未全;

行太卑微詩太俊,獄中清句動人憐。

7.《亂離雜詩》

年代: 現代 作者: 郁達夫

草木風聲勢未安,孤舟惶恐再經灘。

地名末旦埋蹤易,楫指中流轉道難。

天意似將頒大任,微軀何厭忍飢寒。

長歌正氣重來讀,我比前賢路已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