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抗洪救災的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4W

抗洪救災的故事(多篇)

抗洪救災的故事 抗洪救災小故事 篇一

“當一幫大爺大娘拎着行李、拄着枴杖走進教室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洪水真的來了,而內心的感覺就是一個字‘痛’!”在撫遠縣第二國小災民臨時安置點,王春霞帶着“班上”的受災村民打飯。王春霞是這所學校的班主任,剛率領畢業班出色完成“小升中”任務。原本她想給自己放個假,可現在她必須繼續“上崗”,成為班上17位受災老人的“保姆”。“我的主要任務是確保老人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穿衣、吃飯、住宿樣樣不能少,一閒下來就陪他們嘮嘮嗑,為的是讓他們消除顧慮。”

忙碌了一整天的王春霞疲態盡現。在撫遠縣第二國小臨時安置點,3層樓的教室已全部被臨近村鎮的轉移村民住滿。原本安靜的校園略顯雜亂,王春霞需要不斷提醒老人注意用餐、飲水衞生等生活細節。誰的生活用具不夠用了、誰的被子單薄了,往往一件小事,就讓王春霞來回來去跑上跑下。“這還不算什麼,有的同事直接從家裏手提行李箱趕過來,把家裏的被褥分給老人使用,連我都感動了……”王春霞在家裏並非“無事一身輕”,丈夫正在外地出差,家中還有兒子需要照顧。“我現在每天‘早7點晚7點’,也顧不上照顧兒子了,只能從外面買好飯給兒子送回家,然後再返回學校。”

從給“小孩”上課到給“老小孩”當“保姆”,王春霞説:“這個時候,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耐心和堅持,天災不可避免,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就一定能度過難關。”

抗洪救災的故事 抗洪救災小故事 篇二

1998年夏那場令人難忘的抗洪搶險中,英雄戰士李向羣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置生死於不顧,以其20年的短暫生命和22個月的短暫軍齡,譜寫了壯麗的人生讚歌,被譽為“新時期的英雄戰士”。 1978年出生的李向羣生前是軍區塔山守備英雄團九連戰士。他家雖有百萬家產,但為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李向羣毅然選擇參軍之路,由一名普通青年成長為合格戰士、優秀士兵和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在1998年長江流域抗洪搶險戰鬥中,李向羣主動報名參加部隊的搶險突擊隊,他帶病頑強拼搏,先後4次暈倒在大堤上,被送進醫院搶救醒來後,又拔掉輸液的針管上堤戰鬥,終因勞累過度壯烈犧牲。 為了表達對烈士的深出國留學網切懷念,災區3萬羣眾自發地趕來參加烈士的追悼會,並在烈士生前抗洪的地方樹碑立傳。中央軍委授予李向羣“新時期英雄戰士”光榮稱號。

補充:簰洲灣,1998年8月1日晚,廣空高炮某團225營官兵在這一夜與滔滔洪水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高建成、楊德勝、馬斐、惠偉為、嶽福勇等17名官兵英勇犧牲。他們用年輕的生命在浪尖上鑄成了17座永久的豐碑。

抗洪救災的故事 抗洪救災小故事 篇三

在1998年抗洪時期中,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其中,發生在李向羣身上的故事讓我最感動。

李向羣是個熱心的人。戰友的家庭和個人情況,他都詳細地記在本子上;戰友生日,他不是搞個足球賽,就是來個燭光晚會,讓戰友樂呵樂呵;戰友病了,他揹着上衞生隊,送飯送水。他長期背幾個孩子過河上學,風雨不間斷,並且幫失學孩子墊付學費。李向羣對家人也是細心周到,他當兵20個月,只回過一次家;他怕父母惦記自己,用子彈殼擺成“天天想爸媽”5個字,拍成照片寄回家;他愛寫詩,偷偷地把自己對家的思念寫在詩裏。

1998年8月21日,又一次滑坡出現,李向羣見部隊緊急出動,躲過值班衞生員,偷乘兄弟連隊的卡車趕到現場運沙包,並再次昏倒。隨後,他睜開眼睛,掙扎着爬起來,又加入了築堤壩的行列,最後口吐鮮血,栽倒在地。他的這種愛爸媽、愛戰友、愛祖國的精神值得我學習。

98年抗洪的感人故事還有許許多多,這些人民子弟兵永遠讓我敬佩,永遠值得我學習。

抗洪救災感人故事事蹟 篇四

“當一幫大爺大娘拎着行李、拄着枴杖走進教室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洪水真的來了,而內心的感覺就是一個字‘痛’!”在撫遠縣第二國小災民臨時安置點,王春霞帶着“班上”的受災村民打飯。王春霞是這所學校的班主任,剛率領畢業班出色完成“小升中”任務。原本她想給自己放個假,可現在她必須繼續“上崗”,成為班上17位受災老人的“保姆”。“我的主要任務是確保老人們的基本生活有保障,穿衣、吃飯、住宿樣樣不能少,一閒下來就陪他們嘮嘮嗑,為的是讓他們消除顧慮。”

忙碌了一整天的王春霞疲態盡現。在撫遠縣第二國小臨時安置點,3層樓的教室已全部被臨近村鎮的轉移村民住滿。原本安靜的校園略顯雜亂,王春霞需要不斷提醒老人注意用餐、飲水衞生等生活細節。誰的生活用具不夠用了、誰的被子單薄了,往往一件小事,就讓王春霞來回來去跑上跑下。“這還不算什麼,有的同事直接從家裏手提行李箱趕過來,把家裏的被褥分給老人使用,連我都感動了……”王春霞在家裏並非“無事一身輕”,丈夫正在外地出差,家中還有兒子需要照顧。“我現在每天‘早7點晚7點’,也顧不上照顧兒子了,只能從外面買好飯給兒子送回家,然後再返回學校。”

從給“小孩”上課到給“老小孩”當“保姆”,王春霞説:“這個時候,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耐心和堅持,天災不可避免,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就一定能度過難關。”

最美家風故事1500字素材 篇五

成長的路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父母的嘮叨,但是,也就是這永不停歇的嘮叨聲,是我一輩子記憶的亮點,也是塑造人格、建立三觀的重要影響因素。

“人要孝,事要善”

我的姥爺已經80多歲了,自打記事,就覺得姥爺一直是一個停不下來的人,每次來都要找點活幹,修板凳、擺弄各種小玩件。70歲的時候一個人還能騎着自行車去溜達。現在媽媽總説,我們小時候姥爺對我們最好,長大要知道孝順,要知道感恩。有時候回家買點東西,老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姥爺。想起老媽的耳邊語:“入則孝,出則悌”,在家裏。孝順長輩,敬愛父母就是做到的最大的孝順,但是現在來説,對於父母的孝卻不僅僅是“能養”,更多是陪伴。

媽媽是一個脾氣比較温和的人,這麼多年,聽到的對老媽的評價就是“一個善良的人”。有時候在街道遇到鄰家有事,她總是很熱心,只要她能幫助到的,她都很熱心的去做。記得有一次遇到一件事,自己很氣憤,但是媽媽就説“沒事,鄰里鄉親嘛,大家都是一家人,要互相幫助呢。”説完接着就很開心的又去忙她自己的事去了。她是一個“不記事”的人。

“生活要勤儉,志氣不能短”

家裏姊妹三個,在小時候的記憶裏,生活是不富裕的,所以老是感覺媽媽在省吃儉用的供姊妹三個上大學。因為有這樣的原因在,所以自已在生活上都秉持着一種勤儉節約的習慣,家裏的弟弟妹妹也是受了媽媽的影響,該花的錢都花在刀刃上。直到現在,姊妹三個掙錢了,爸媽也是很勤儉節約,老媽常説“勤儉不是不讓你花錢,不是讓你不買東西,是買該買的東西”,節約糧食,光盤行動都是自己一直踐行的理念。

當時家裏姊妹三個都要上大學,家裏實在是很拮据,我現在都還記得媽媽説的話“哪怕是砸鍋賣鐵,只要是你們能上,家裏就一定要讓你們去接受好的教育,我們人窮,但是不能窮孩子的教育,窮孩子的未來。”現在的我,剛剛研究生畢業不到一年,學校的經歷和不到一年的社會經歷,讓我感受到教育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窮可以改變,但是我們勇敢向前的志氣和想要改變命運的迫切心情是堅定的。我想,媽媽説的“人窮志不窮”的道理是對的,這可能也是我三觀開始建立影響最深刻的事情,就像扶貧先扶志的道理一樣吧。

“身處在社會,修養在個人”

弟弟和妹妹上班比我早三年,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他們大學畢業就早早的進入社會,走上了工作崗位。每次回家我們三個在的時候,就聽見老媽給弟弟和妹妹“上課”,“在工作崗位上,不要斤斤計較,眼裏要有活,對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的事,一定要做到兢兢業業,雖然説你們剛起步,但是一定要在法律法規內做事情……”直到去年自己畢業走上工作崗位,老媽也是,同樣的話,同樣的道理,依然不厭其煩的給我交代。即將一年的工作時間,每次工作中有什麼事情我都願意給老媽打電話講講,雖然有時候老媽不知道你在講什麼,但是每次卻能夠用最簡單和最樸素的話讓我重新去認識一件事,重新充滿激情的面對生活。

“身在社會,修養在個人”,我覺得是對的,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社會,或者説沒有辦法去改變一件事的時候,能改變的就是自己,充實自已,改變自己。修養自己,讓自己去心平氣和的面對人與事。

最後的話

也許,我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也許,我的父母是一個普通的父母;也許,我們三個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但是,家庭的點點滴滴,小小故事,一幕一幕卻是不普通的。我們的媽媽是偉大的,偉大的不是作出了多麼大的壯舉,偉大的不是培育多麼優秀的人才,而是媽媽的耳邊語,即使囉嗦,卻是我人生的指明燈;即使不停的重複,卻是我為人處事的燈塔;即使簡單簡潔,卻是我後半輩子的人生格言。媽媽説的孝、誠、儉;廉、志、修,它們是我三觀的基礎,更是我三觀的底線,是這樣的耳邊語,成就了現在的我、我們,我想,我們的未來是美好的。

媽媽,我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