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表現兒童生活情趣的古詩(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8W

表現兒童生活情趣的古詩(新版多篇)

兒童生活的古詩詞 篇一

《牧童》

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花影》

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閒居初夏午睡起》

宋·楊萬里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桑茶坑道中》

宋·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着,一牛吃過柳陰西。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繫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觀游魚》

唐·白居易

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鈎。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表現兒童生活情趣的古詩 篇二

小兒垂釣

朝代:唐朝|作者: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賞析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着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説“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着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説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説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敍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表現兒童生活情趣的古詩 篇三

宿新市徐公店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賞析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為南宋詩人楊萬里,是一首七絕,作者其它作品還有《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等。《宿新市徐公店》展現了一幅鄉村的美好畫面,寫出了童真童趣,抒發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嚮往,符合作者的派別風格。

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詩歌。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愛的兒童,頭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點出兒童捕蝶時候快樂,天真的背景。這兒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飄落,嫩葉還未長出的春意盎然的美圖。

表現兒童生活情趣的古詩 篇四

牧牛詞

朝代:明朝|作者:高啟

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

共拈短笛與長鞭,南畝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飢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卧。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賞析

此詩共十句,以牧童的口吻寫其生活與感情。詩的前八句着重寫牧童與牛相得之樂。開篇兩句"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擬設牧童之間的對話:"你的牛角彎曲些,我的牛尾細而毛少些。"其實,牛角牛尾都是如此,無所謂角彎環不彎環,尾禿速不禿速。詩人以"我牛"與"爾牛"並提,以"尾禿速"與"角彎環"對舉,僅是為了凸現牧童之童心,以及牧童愛己牛之情。如此寫來,可謂先聲奪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牧童之形象則呼之欲出。

三、四兩句"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承接前兩句,寫牧童們清晨相約外出放牛,他們手裏拿着短笛與長鞭,驅趕着牛,或在南邊的田埂上,或在東邊的山岡上相互追逐、嬉戲。這兩句落腳在"相逐"二字上。"相逐",意為相互追逐、嬉戲。"短笛",是牧童常用的管樂器;"長鞭",本來是牧童用於趕牛的工具,在這裏則與短笛成為他們"相逐"的玩具。"南隴"與"東岡",點明牧童們"相逐"的場所,當然,這不一定是實指,而只是泛指牧童們到處追逐、嬉戲。這裏,詩人藉助於白描手法將牧童之間嬉戲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出來。

接下去四句"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飢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卧",着重寫牧童與牛相得之樂。詩中的"日斜"二字,人們一般理解為斜陽,即傍晚的太陽。筆者以為,此處的"日斜",宜理解為日光斜照,借指早晨。早晨,太陽從地平線上升高後,人從地上看去,太陽彷彿斜掛在天際。所以説,以"日斜"表示早晨,很形象,況且這與牧童外出放牛相吻合,也與下文的"夜歸"相照應。若將"日斜"理解為斜陽、夕陽,則此時牛已食飽,在"日斜"後續之以"草遠牛行遲",就有悖情理,且與下文"夜歸"之"夜"語意重複。這幾句,寫牧童與牛相得之樂,仍是藉助於白描手法。"日斜草遠牛行遲",牧童們深知牛的勞苦與飢餓。他們在放牛時,或騎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邊休憩。"夜歸",他們又緊貼着牛身睡覺。正是這一系列的描寫,將牧童與牛的相得之樂生動地摹寫了出來。

詩的第九句"長年牧牛百不憂",小結上文,引出關鍵的結句:"但恐輸租賣我牛"。"但恐"與"百不憂"相對照,突出了牧童之憂,集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賦税之重。顯然,此詩上文着力營造樂景,濃墨渲染牧童之樂,只是為了反襯結句的牧童之憂。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雲:"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①高啟的《牧牛詞》採用的正是以樂寫哀的筆法,全詩憑藉牧童嬉戲之樂景,牧童與牛相得之樂趣,寫深寫透了牧童之憂,進而淋漓盡致地揭露了封建剝削的殘酷性,也使此詩的立意明顯高於那些純粹反映童心童趣的詩作。

在高啟《牧牛詞》之前,唐代詩人張籍有一首《牧童詞》:"遠牧牛,繞村四周禾黍稠。陂中飢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隴頭。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此詩也是以牧童的口吻寫牧童的生活與感情。牧童"遠牧牛",本想讓牛自行食草,他們同伴之間則可盡興嬉戲一番,哪知"飢烏啄牛背",使之不敢丟下己牛去玩耍。"陂中"兩句便頗見此童心。後因"入陂草多"牛貪食,牛羣走散了,牧童們則分頭去驅趕,並以"吹葉"等獨特的方式相互聯絡。"入陂"三句將此情景生動、逼真地再現了出來,並讓人感受到牧童牧牛時的樂趣。詩的結尾三句"還鼓長鞭三四聲,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筆鋒一轉,寫牧童甩長鞭,以"官家"來嚇唬牛,妙趣橫生,耐人尋味。牧童以"官家"嚇唬牛,可見官家之可畏。與其説是牧童用"官家"嚇唬牛,還不如説是牧童自己怕官家,怕官家之剝削。如此着墨,也就委婉曲折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顯然,此詩採用的也是以樂寫哀的筆法。

這是一首新樂府,描寫了牧童們共同放牧時的喜悦心情。全詩細緻生動地描寫了牧童之間、人牛之間的相得之樂以及牧童對牛的深厚感情。詩末“但恐輸租賣我牛”道出了這種淳樸生活未必能持久,揭露了租税苛重、剝削殘酷、農家常常賣牛輸租的社會現實。全詩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兒童生活的古詩詞 篇五

《牧童》

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與小女》

唐·韋莊

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

《稚子弄冰》

宋·楊萬里

稚子金盆脱曉冰,採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舟過安仁》

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表現兒童生活情趣的古詩 篇六

稚子弄冰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稚子金盆脱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銀錚一作: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玻璃一作:玻瓈)

賞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徵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脱冰作戲”的場景。

全詩攝取瞬間快景避開直接描寫,用生動形象的“穿林”響聲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開掘稚子的情趣。

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上,寒天“弄冰”,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上,是用“金盤”脱出的‘‘銀錚”,圓形;聲音上,有“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作“玻璃碎地聲”的清脆。全詩形色兼具以感目,聲意俱美以悦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出兒童以冰為鉦、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徵上有諸多的相通之處,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戲”的場景在老人的眼裏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這種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徵為審美基點,楊萬里通過“以稚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為詩趣,一方面從稚子的心理出發,描寫“脱冰”的動作細節;另一方面基於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賞其行為細節,這樣孩童的稚氣與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為形之於筆端的盎然詩意。詩人發自內心地尊重兒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繪得如此真切酣暢。

表現兒童生活情趣的古詩 篇七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賞析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着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字裏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悦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