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孟浩然的《春曉》古詩(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3K

孟浩然的《春曉》古詩(精品多篇)

孟浩然的《春曉》賞析 篇一

【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出處】唐·孟浩然《春曉》

【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 道,醒來後,聽見處處都有鳥叫。曉:天 亮。啼鳥:鳥叫。

【鑑賞】詩人在春日裏暢然而眠,若不是聽到了窗外的聲聲鳥鳴,根 本無法覺察到天已破曉。詩句描寫以聽覺為主,加之內心的揣測,春日清 晨的明麗與生機躍然紙上。首句中的一個“眠”字本就顯出了幾分慵懶, 更何況詩人有意無意地完全關閉了感官中最為重要的視覺,而且自始至 終,他的雙眼似乎從未睜開過。此時此刻,簾幕仍閉,錦衾尚温,卻能聞得 窗外鳥聲輕啼。可以想見,詩人該是何等閒適與愜意。讀之如聞其聲,如 臨其境。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睡醒後聽 到羣鳥爭鳴歡叫的情景。[例]抓好自 然環境的保護工作,北京的鳥兒還是會 重新增多起來的。人們多麼希望有朝 一日醒來,又能重温“春眠不覺曉,處處 聞啼鳥”的詩境。(黎先耀《尋鳥啟事》)

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春困難耐或酣睡不 醒。[例]這邊幾個托腮凝神,那邊幾個 已伏案而睡,正是“春眠不覺曉”呵。 (呂金鈴《請推開這扇窗》)

【全詩】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全鑑賞詩】

孟浩然有些寫景抒情的小詩,風格閒淡清遠,含蓄爽麗,耐人玩味。他的五絕《春曉》就流傳極廣,也最為膾炙人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覺曉”是説,人們已經習慣了冬季的生活,對春天的到來,一時還不大適應,所以多為春氣所困,酣眠而忘曉。這是人們幾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詩的語言道及的經歷和感受,一經詩人道出,即能心領神會,感到異常親切自然。這是一層意思。再者,由於夜間風雨,詩人擔心春花被摧殘、打落,或者為這場 “隨風潛入夜” 的 “好雨” 的降臨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曉。從中可以見出詩人的雅興和清致。有的注本將“不覺曉”解釋成“不知不覺天已破曉”,則興味蕭然矣。

“處處聞啼鳥”。“啼鳥”是承首句的 “春”字而來,並緊扣了 “春曉”的題面。窗外啼鳥爭喧,還能“處處聞”之,一方面表明詩人的春宵酣夢已經被繁密細碎的鳥聲所喚醒,一方面也意味着天曉和晴朗。詩人用這得以“處處聞”的鳥啼聲把讀者從詩人的芝蘭雅室引向廣闊的大自然: 春天雨後清晨充滿無限生機,這裏是花鳥的世界。花有迷人的色彩和醉人的芳香,鳥有宛轉的歌喉和翩飛的形象。旖旎的春光,爛熳的春色,滲透着詩人歡暢喜悦之情。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意至此忽來一個轉折,但仍有詩人思維的軌跡可尋: 由 “聞啼鳥”而聯想到天已放晴,再由天已放晴聯想到睡前的夜雨,於是發出 “花落知多少”的歎問。這種歎問,或是問人,如同詞人李清照濃睡後的“試問卷簾人”,也可能是不經意的自問。因為此時尚在初曉,詩人醒而未起,未及往觀,故用問句。在這問句中,流露出一種惜春的情意。

近人王文濡評此詩時説:“描寫春曉,而含有一種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唐詩評註讀本》卷三)此話講得不錯,既惜落花,也惜韶光。不過,這種感情表現得比較淡薄,是不關世事的隱逸詩人的感情。清代詩評家認為“詩猶文也,忌直貴曲”(施補華《峴傭説詩》),主張“短幅中藏無數曲折”(黃氏《蓼園詞評》)。本詩就有這樣的藝術特色。此外,語言清新自然,詩體玲瓏剔透,可謂佳作天成,妙手偶得。

註釋 篇二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譯文 篇三

春日裏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

昨天夜裏風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孟浩然《春曉》原文 篇四

春眠不覺曉⑴,處處聞啼鳥⑵。

夜來風雨聲⑶,花落知多少⑷。

説教學目標 篇五

1、知識與技能:

⑴ 認識本課中5個生字,會寫生字“知”。

⑵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古詩。

⑶ 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⑷ 培養學生想象力,感悟古詩意境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春天,和作者產生共鳴,一起分享春天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註釋: 篇六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春曉》註釋 篇七

⑴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説教學流程 篇八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我出示春晨情景課件,讓學生説説從畫面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而後我再設問導入課題:唐代詩人孟浩然又是怎樣用詩句描寫春天早晨美麗的景色呢?

這樣導入,不僅能切合低年級學生愛看動畫的心理,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初讀古詩,認識字詞

由於學生們對這首詩比較熟悉,所以我先讓學生們自己試讀這首詩,瞭解學生讀詩及認字水平,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空間。然後,我適時出示配樂朗讀古詩的課件,入情入境的為學生們範讀。因為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們,在朗讀古詩方面肯定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所以我認為教師的引讀課文是必要的。

(出示課件)接着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生字“知”,再指導學習四個要求認識的。生字“曉”、“眠”、“聞”、“落”。先領讀,後齊讀,再指名讀。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生字,我又設計了一個小遊戲:幫生字寶寶找家。(出示課件)

提示:五個可愛的生字寶寶因為貪玩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要求學生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家。

然後讓學生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再讓小組代表彙報成果。如果出現問題,我再相機指導。

低年級生字教學是一個重點,如果只是中規中矩地進行指導,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還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為此,我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想讓學生換一種學習氛圍,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玩中體會學習知識的樂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

三、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對於詩意的理解,讓學生們完整的説下來難度很大,所以教學中,我先對重點字詞,如“春曉”、“眠”、“不覺”、“聞”、“啼”、“處處”、“夜來”等詞語(出示課件)進行引導、點撥,幫助學生理解,接着我採用齊讀、分組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熟讀古詩,最後出示動畫課件,一邊讓學生觀察一邊合作交流,讓小組代表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教師再相機歸納詩意。

這樣入情入境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思維。

四、熟讀成誦,體悟意境

先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誦古詩。

然後引導學生體悟詩的意境,對此教學我採用兩種方法:

1、配樂朗讀古詩,讓學生們閉眼想象。(出示課件)

2、提議學生用自己靈巧的小手畫一畫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曉圖”。(出示課件)

伴隨着美妙的音樂氛圍,讓孩子們在短短的幾分鐘裏,將心中的所想所悟表達在畫紙上,用那絢麗的顏色,動情的語句描繪着他們心中對春天的暢想,既加深了對古詩的感悟,又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

活動反思: 篇九

《花好月圓》這個教材選自許卓婭的韻律活動,樂曲節奏比較明顯,易於幼兒掌握。在教材上,通過用螢火蟲飛舞、荷花開、青蛙叫這幾個有趣的形象幫助幼兒理解樂曲,然後學習打擊樂。孩子們聽了兩遍音樂後,就能根據老師所出示的圖譜用小手正確地打出節奏。接着,我讓孩子分角色打節奏,為後面的打擊樂做準備。孩子們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顯得注意力特別集中,都仔細聽音樂,認真看圖譜,準確完成自己的角色表演。在最後的用打擊樂進行表演時,孩子們特別激動,拿着手中的樂器,富有表情地表演。整個活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習的效果也很好。

《綱要》指出:“教師的作用應在於啟發幼兒感受美、表達美的情趣,豐富他們在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此次活動中的相關節奏都以小動物的形象表示,用遊戲化、情景化的方法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在聽一聽、動一動、演一演的過程中共同表現音樂,使幼兒深刻感受民樂的魅力。在活動中,發現他們對響板、手鈴、沙鍾等樂器非常感興趣。總願意和它們一起做遊戲,並對不同節奏作出各種各樣的反應,能夠積極動腦創作相應的身體語言來表現出來,同時也感受到同伴相互交往合作的快樂。

在活動中,有幾點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是,在掌握了看指揮演奏後再請個別幼兒指揮的時候發現孩子們對於指揮的技巧不是特別的熟悉,而在大班音樂活動中對孩子的指揮技巧又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指揮的過程中,我缺少表演力,並沒有完全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因此在以後的音樂活動中應該注意培養幼兒指揮的能力,我認為在以後的此類活動中,可以將這這一任務交給孩子,讓孩子嘗試着來指揮。促進孩子們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二是,我太注重我的教而忽略孩子的學了,對孩子的學很不放手,例如:怕孩子不會,沒有讓孩子把掌握的打擊樂來面向後面聽課的老師進行表演,把孩子以演奏家來進行表演,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滿足孩子表演的慾望。

三是,活動時,有的孩子對活動不感興趣,我沒有及時提出,太注重活動的過程,而忽略每個孩子的參與,如果當時我站起來,根據孩子的情況,走到孩子的身邊,讓孩子跟着的一起隨音樂表演,後針對孩子的情況適當表揚下孩子,我想效果會更好些。還有一點就是,我太注重音樂的輔助材料螢火蟲飛舞、荷花開、青蛙叫這幾個有趣的形象幫助幼兒理解樂曲,認為孩子喜歡就讓孩子記憶螢火蟲飛舞、荷花開、青蛙叫了,而忽略孩子對音樂的欣賞,去感受音樂的美了。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