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4W

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

重渡溝景區位於豫西山區熊耳山腹地,距洛陽市118公里,離欒川縣城48公里,周邊有雞冠洞、龍峪灣、老君山、九龍山温泉度假區等景區環抱,景區內有海明農耕文化村重渡溝漂流、滑草、滑索、滑道等歷史文化景觀和娛樂設施供您賞玩。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方便大家閲讀與鑑賞!

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1

【歡迎詞】各位遠到而來的朋友,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歡迎大家到我們北國水鄉——重渡溝來參觀遊覽,我是景區內的一名講解員。我姓x,今天由我陪同大家走完重渡溝的全程,希望咱們能合作愉快,開心而來、滿意而歸。

【概況】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於1999年7月10日正式接待遊人,以典型的北國風光吸引着天南地北的遊客。重渡溝風景區是集觀光、休閒、購物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位於欒川潭頭鎮的西南部,東距古城洛陽150公里,西距欒川縣城50公里。來到景區內可觀野生的翠竹、品泉水、看瀑布,大小景點100多個,遊覽面積30平方公里。有金雞河、滴翠河兩大景區構成的。景區內植被茂密、蓄水量大、泉水噴湧、落差較高,金雞河、滴翠河從山至下形成一個龐大的瀑布羣。沿金雞河至劍插泉、天井泉、象吐泉也奇異般的盡觀在我們眼前,可謂是高峽飛瀑縱橫、肥鴨壯鵝嬉戲。水鄉特色濃郁,堪稱“北國一絕”,景區內竹林靚麗的風景線。着名作家曾讚譽為“高峽飛瀑藏幽徑,綠水秀竹懷古情;豎看山水橫看竹,上聽鳥語下聽泉。”原始古樸自然的農家賓館也別具特色,大家置身於充滿了田園氣息的農家賓館中,可真正體會“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純樸的民間生活風情。河南省長李成玉讚譽為“重渡溝是旅遊開發的典範,農家賓館的楷模,旅遊帶動脱貧的榜樣。”

【重渡溝地名的由來】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奪位,建立新朝,天下大亂。柳秀率兵討伐,在南陽白河灘被王莽打敗。王莽聽説漢劉秀是漢王朝的後裔,便追殺劉秀,劉秀逃至伏牛山伊河(現潭頭盆地南緣)被伊河擋道。劉秀率部過河,見一無名溝口。便派人尋找當地人,卻不見人煙。劉秀説,我們同一條河先後渡了兩次,這條溝就叫做重渡溝吧。重渡溝因此而得名。

【注意事項】

(1) 由於風景區內山高路遠景點較多,請大家一定要跟好隊伍,在遊覽時聽從指揮,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沒有防護設施的地方千萬別去,以免發生危險。

(2) 對景區內的花草、樹木、景點介紹標誌或其它附屬物不要損壞。

(3)為了保護和美化環境,用過的各種飲料瓶及其它的污染物,要放入固定的垃圾箱內。另外提醒大家注意防火安全,進入景區也是洗滌心肺的場所,愛抽煙的男士也要暫時的停止您這項特長工作了。景區是綠色無污染的無煙區,謝謝合作!

【重渡街】咱們走到這裏看到右手大約長300米規劃整齊的便是小吃街。主要經營欒川的一些風味小吃、燒烤、山野菜等項目。往右看,可看到一古老的土木結構,青瓦八角樓叫靳家樓,它上中下三層,木門、木窗、木隔扇,特別是窗上雕刻的牡丹圖案栩栩如生,甚是好看。幾十年來,窗花被盜,正門上鑲嵌“耕讀傳家”四個楷書大字,可惜被紅衞兵鍛得幾乎難以辨認.這是嵩縣大章任嶺大户,20世紀30年代初靳家看中重渡溝山清水秀竹翠,不失為寶地,便在此買了一塊地皮,建造房舍。靳家請人到西安用高粱秸紮成模型,帶回讓工匠建造。80餘年來不管時代風雲變幻,靳家樓在重渡溝依然是人人皆知的。

【竹林】重渡溝是個四時青翠欲滴的世界,這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特別適宜竹子的生長,所以來到重渡溝彷彿置身於綠波之中。這裏的竹子全是野生的,每年發筍季節,即可看到遍地紫色的竹筍破土而出。竹子是一種速生用材,長夠三年,即可採伐,年年間伐,年年有新竹長出,竹子還可以開花。它開的花叫做竹花,每年春天時節採下的竹花,可晾乾泡茶,有清熱解毒去火的效用。蘇東坡曾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還可以加工成工藝品,竹子還是清潔高雅的象徵。

【市場部分】咱們大家走到這裏看到的是最大的一個旅遊購物市場,主要經營山珍土特產(香菇、木耳、猴頭、拳菜、百合……)竹製紀念品、水晶工藝品、盆景、根雕、花卉等裝飾品。

【菩提樹】重渡溝生長着許多古樹,這棵便是聞名遐邇的千年菩提樹,樹圍3.5米,樹高30餘米,它春開白花,秋結褐果,果可作佛珠,人們帶在身上可保四季平安。説到菩提樹,我們自然也會想到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所以這成了方圓百里人們供奉的神樹,許多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乞求平安。相傳在很久以前,一高僧帶樹一棵,雲遊到此,見到這裏風景秀麗,恰似人間仙境,就選中了這地方栽上此樹。後一非常信佛牛姓之人來到,見有此樹,方知是風水寶地,就在樹旁建房,沒隔幾年,牛家開始發家,至民國年間成一富户。

【金雞河景區概況】這條河叫金雞河,從景區的入口處到泉眼處4公里。相對高度落差達340米,瀑布成羣,瀑布最長達百米多高,最寬達10米以上。景區內綠蔭遮蓋、曲徑通幽,全部是順溝而上,道路較緩,除幾條大瀑布出道路險峻外,其它地段如履平地。景區內的民間傳説故事極為豐富,主要有三大傳説故事:天女植竹、鎖蛟崖、王莽追劉秀。自然風光與民間傳説交融在一起使景區形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卷。

【靈潭】(提示讓各位遊客找到靈潭的位置)看,這就是靈潭。雖説大不足臉盆,深不過盈尺,但卻很靈的。這裏的水一年四季不幹,天再旱,裏面總有水。若遇天旱,人們在潭邊擺上供品,燒上三柱香,再把潭水舀幹,三天之內必降甘露。據説這些泉水是虯龍悔過的眼淚。那麼走過來後都可以摸摸,泉水帶有靈氣的,沾些靈氣會帶來好運的。

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2

尊敬的遊客朋友,您好!歡迎您光臨國家級AAAA景區、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河南省十佳景區、北國水鄉重渡溝景區遊覽觀光、度假休閒,

我是景區內的一名講解員。我姓X,今天由我陪同大家走完重渡溝的全程,希望咱們能合作愉快,使您開心而來、滿意而歸。重渡溝景區位於豫西山區熊耳山腹地,距洛陽市118公里,離欒川縣城48公里,周邊有雞冠洞、龍峪灣、老君山、九龍山温泉度假區等景區環抱,景區內有海明農耕文化村重渡溝漂流、滑草、滑索、滑道等歷史文化景觀和娛樂設施供您賞玩。重渡溝景區以特有水、竹資源在中原地區獨領風騷。6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數萬畝竹林常年鬱鬱葱葱,青翠欲滴,繁生於村邊路旁,河川溝岔,形成了數千米長的竹林長廊景觀。

重渡溝分為金雞河、滴翠河、水簾仙宮三大自然景區,有大小景點200餘個。植被茂密,蓄水量大,四時泉水噴湧,常年飛瀑成羣,大小瀑布100餘條。其中水簾仙宮瀑布、震天雷瀑布、泄憤崖瀑布、飛虹瀑布等為遊人所驚歎;五彩蓮池羣、劍插泉、象吐泉、飲鹿泉等讓遊人所歎;千年菩提樹、金雞峽谷、軍臣石、水簾仙宮溶洞、關公湖等被遊人所贊;重渡溝漂流驚險刺激令遊人所服。重渡溝被著名作家張一弓讚譽為:高峽飛瀑藏幽徑,綠水秀竹懷古情;豎看山水橫看竹,上聽鳥語下聽泉。重渡溝景區基礎服務設施完善,可滿足不同檔次的遊客需求。有300餘個高中低檔次不同的農家賓館,住宿總接待量已達萬人以上。原始古樸自然的農家賓館別具特色,大家置身於充滿了田園氣息的農家賓館中,可真正體會“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純樸的民間生活風情。遊客朋友,您會問重渡溝這個地名的由來嗎?重渡溝地名的由來眾説紛紜,其中流傳較廣的與劉秀有關,讓我簡要地告訴您吧。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奪位,建立新朝,天下大亂,劉秀率兵討伐,在南陽白河灘被王莽打敗。王莽得知劉秀是漢王朝的後裔,便追殺劉秀,劉秀逃至伏牛山伊河(現潭頭盆地南緣)被伊河擋道。劉秀率部下兩次渡過伊河,見一無名溝口。便派部下尋找當地人,卻不見人煙。劉秀説,我們兩次渡過伊河來到這裏,這條溝就叫做重渡溝吧。金口玉言,沿襲至今沒有變過。重渡溝因此而得名。現在的重渡溝已開發成為綠色休閒會所、生態快樂車間、自然健康家園;來休閒度假的遊客年年重渡,所以重渡溝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重渡溝了。注意事項1.由於風景區內山高路遠景點較多,請大家一定要跟好隊伍,在遊覽時統一行動,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沒有防護設施的地方千萬別去,以免發生危險。

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3

對景區內的花草、樹木、景點介紹標誌或其它附屬物不要損壞。3.為了保護和美化環境,用過的各種飲料瓶及其它的污染物,要放入固定的垃圾箱內。4.防火安全,進入景區也是洗滌心肺的場所,愛抽煙的男士也要暫時的停止您這項特長工作了。景區是綠色無污染的無煙區,謝謝合作!5.為了保護重渡溝的生態旅遊資源,做文明遊客,請您不要帶走重渡溝的一花一草一石,只帶走您在重渡溝的靚麗留影和永久的回憶。**橋遊客朋友,您現在已站在**橋上。這裏翠竹環抱,清流嘩嘩,是重渡溝金雞河與滴翠河的交匯處。為什麼將這座橋名命“**橋”?與當年開發重渡溝時新舊觀念的碰撞密切相關。原來這裏並沒有橋,兩頭也沒有路,是成片的竹林,有一條簡易公路順河延伸。

1998年開發初期,為了選擇最佳環境吸引遊客,經時任潭頭鎮政府副鎮長、重渡溝景區創始人之一馬海明先生探察後,決定在此處架一座公路橋,讓路從兩頭竹林內穿過。這一決策頓時遭到重渡溝部分村民的強烈反對。當其它路段已經修成,這裏仍無動於衷,並有人揚言,誰敢砍竹林就和誰拼命!也確實有個別村民掂着斧頭站在這裏要與工作人員拼命。時任政府縣長任建華先生到重渡溝檢查工作,部分村民攔車阻擾,要求表態,不讓修橋。鎮村幹部通過三番五次的對部分村民做思想工作,終於修成了這座橋,打通了這條道路。2000年6月,因景區開發旅遊,旅遊公司欠部分村民的工程款未付清,有的人又在此處攔車阻擋,造成嚴重堵車現象,後經開導,保證了通行。

**橋上的**雖然早已沉澱在重渡溝開發史的海洋裏了,但步上**橋,可以讓人們引起對重渡溝開發的思考;可以讓人們認識到任何新生事物的產生髮展,始終存在着新舊觀念的碰撞;可以讓人們牢記今天的重渡溝品牌,老百姓的火紅日子是多麼的來之不易!靳家樓咱們走到這裏看到左手大約長300米規劃整齊的便是小吃街。主要經營欒川的一些風味小吃、燒烤、山野菜等項目。靳家樓位於重渡街中心地帶,方三丈,青瓦坡,土木結構,上下三層,兩層八角,當地人又稱八角樓。您別看這規模不大的建築,卻是重渡溝的自然風光誘人,時代風雲變幻及重渡溝開發史的最好見證。靳家樓木門木窗木隔扇,正門腦上嵌有“耕讀傳家”四個楷體大字,可惜被紅衞兵破壞得幾乎難以辨認。站在三樓,南可望葱蘢翠竹,北可觀磷磷農舍。20世紀30年代,嵩縣大章任嶺靳姓富户,因看中重渡溝山青水秀竹翠,便在此處購地皮一處,選址建築。為了建築別緻,靳姓派人到西安仿鐘樓模樣,用高粱秸紮成模型帶回,讓工匠建造,足看其用心。用現在話講,就是靳家在此處建造了一座別墅。建國前後,靳家樓一直是地方行政機構的辦公場所,先後有建國前的區公所、鄉公所,建國後的區公所、重渡大隊部、村委會兩個時代的當權人物在此辦公。在重渡溝開發初期,靳家樓是當時旅遊公司租賃辦公食宿的地方。在這座樓裏,十數名工作人員缺糧斷炊,頂過了飢寒交迫的困難日子;在這座樓裏,決策者運籌景區的宏偉設想,動員重渡溝村民投入建設。在這座樓裏,曾出現了最困難的時刻,部分工作人員人心浮動,景區開發很可能半途而廢的危險局面;在這座樓裏,曾踏滿了討債者的雙腳,出現過激烈爭吵的場面;在這座樓裏,最終實現了重渡溝開發的成功!竹林重渡溝是個四時青翠欲滴的世界,這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特別適宜竹子的生長,所以來到重渡溝彷彿置身於綠波之中。

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4

這裏的萬畝竹林全是野生的,每年發筍季節,即可看到遍地紫色的竹筍破土而出。竹子是一種速生用材,三年即可採伐,年年間伐,年年有新竹長出。竹子還會開花。它開的花叫做竹花,每年春天採下竹花,可晾乾泡茶,有清熱解毒,潤肺化痰的效用。蘇東坡曾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竹子還可以加工成工藝品,竹子還是清潔高雅的象徵。重渡溝的竹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説:相傳天女散花時,六仙女經過重渡溝,細心的六仙女看到重渡溝有長流之水,卻無長青之林,顯得美中不足,便從玉帝的御花園中採得一籃子竹葉,從重渡溝上空灑下,竹葉落地瞬間變成片片竹林,不僅重渡溝成了竹的海洋,連附近的溝溝岔岔也成了竹子的世界。這裏美麗的景色勾起六仙女下凡的情結,準備到王母娘娘處偷繡球,下凡招親,結果被王母娘娘發現,嚴加看管。今天我們雖然無緣參加六仙女的招親大會,但可以欣賞到青翠欲滴竹海,也算不虛此行。市場部分咱們大家走到這裏看到的是最大的一個旅遊購物市場,主要經營山珍土特產(香菇、木耳、猴頭、拳菜、百合...)竹製紀念品、水晶工藝品、盆景、根雕、花卉等裝飾品。菩提樹遊客朋友,歡迎您來到菩提樹下。您現在看到的這棵菩提樹,當地人稱“桫欏樹”,又名七葉樹,樹圍3.5米,高達30餘米,樹齡在千年以上。它春開白花,秋結褐果。果可做佛珠,大家知道,不同材質所做的佛珠功德是不一樣的,鐵珠五倍,銅珠十倍,珍珠珊瑚珠百倍,木槵子珠千倍,蓮子珠萬倍,菩提珠無數倍。人們帶在身上可保四時平安。因為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這棵樹也自然成了遐邇聞名的一棵聖樹、神樹。

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5

雖説大不足臉盆,深不過盈尺,但卻很靈的。這裏的水一年四季不幹,天再旱,裏面總有水。若遇天旱,人們在潭邊擺上供品,燒上三柱香,再把潭水舀幹,三天之內必降甘露。據説這些泉水是虯龍悔過的眼淚。那麼走過來後都可以摸摸,泉水帶有靈氣的,沾些靈氣會帶來好運的。飛虹瀑布、革面潭遊客朋友,這就是飛虹瀑布。您現在看到的這條瀑布長約40米,分兩級組成,上部分像抻開的白綾。“白綾”下面是深達3米的革面潭。下部分像舞動的銀練。有時雨過天晴,會有一條彩虹從潭底射向雲天,有虹飛千山,練舞萬壑的氣勢,瀑布便因此而名。據傳,這條瀑布又是南海觀音的縛虯練。距此向上400米處,有一道懸崖名鎖蛟崖。崖內有一處海眼,崖上有一石鎖。北海龍王敖順有一蛟一虯兩個兒子,蛟龍虯龍依仗權勢,一時興起,打開海眼,海浪翻出,淹沒田園,殃及百姓。玉帝得知,派託塔李天王帶着天兵天將下界,擒住惡蛟,鎖在崖內。虯龍得知兄被懲處,怒火中燒,帶着狐朋狗黨,鱷魚及烏龜夫婦到鎖蛟崖救兄。虯龍撞門不開,更加怒髮衝冠,衝下泄憤崖,行至此處,恰遇南海觀音路過,遂從身上取出一條白練拋向虯龍,將其綁縛,而後又將其打入革面潭中。虯龍在潭中洗心革面三年,終於幡然醒悟,開始為民造福。那時重渡一帶人跡稀少,交通困難,誰家辦紅白大事,光借瓷器傢什就是一大難題。虯龍得知,便託夢讓人們在潭邊燒上三柱香,就將瓷器送出。時間長了有人不講信用,借了不還,虯龍也就不再借給人間了。這個故事告誡世人,人生在世要積德行善,講誠信。泄憤崖遊客朋友,這裏是泄憤崖。首先我們看到的泄憤崖三個大字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教授,現甲骨文研究專家郝文勉先生書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