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倡導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5W

移風易俗,成語,改變舊的風俗習慣。語出《荀子·樂論》。“風俗”一詞,《辭海》指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習慣上,人們將由自然條件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不同,稱之為“俗”。“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俗因時因地而異。風俗作為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隨着時代的變遷,原有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即所謂“移風易俗”。移風易俗,其現代意義通常指在社會發展變化的情況下,由政府干預或社會組織協助參與,具有明確目的性的破除陋習,培養社會文明新風尚的行動,是積極的文化變革。

倡導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

古往今來,移風易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社會是發展的社會,移風易俗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風俗,首先是作為一種傳統社會的大眾文化現象而存在。其社會學意義,具有“羣體性”、“倫理性”、“凝固性”。作為文化現象,兼具“傳習性”、“擴散性”、“教化性”。從政治學意義而言,則具有極強的“持久性”、“滲透性”、“導向性”。因此,風俗與社會、政治、文化都密切相關。相對於法律、政令等的強制性,風俗對社會的整合作用是潛移默化、精神滲透,是一種“軟控制”。自古以來,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對民風民俗的引導。《史記·李斯列傳》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漢王朝視“風俗”攸關國運興衰。漢武帝把“廣教化美風俗”提到了安邦治國的高度,希望通過“齊整風俗”來實現對社會的整合掌控,維繫漢王朝的大一統。因此,重視風俗文化建設是治國理政的主要內容,尤其在社會發生大變革的時代,保持文化傳統與重振社會秩序都需要風俗文化的參與。

移風易俗也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基本主張。毛澤東曾經先後提出“兩個務必”和“移風易俗,改造國家”等主張,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要求“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總之, 移風易俗是弘揚時代文明新風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社會文化建設、對弘揚社會主旋律至關重要。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當今社會黨風政風與世風民風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黨風政風是關鍵,世風民風是風向標。黨風政風決定民風,民風影響黨風政風。“四風”的傳染性極強,不僅黨內有,全社會同樣存在。正黨風、清政風,需要標本兼治、內外兼修,淨化世風民風不可忽視。“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一個浪費盛行的國度,不可能涵養真正的現代文明;一個艱苦奮鬥的政黨,必須懂得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反對鋪張浪費,我們黨才能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眾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崇尚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已經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狠剎歪風邪氣,遏止陳規陋習,刻不容緩。

移風易俗的目的是通過風俗改造,優化社會環境和政治生態,提升幹部羣眾人文素養,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我們要加強對民眾的風俗引導,要旗幟鮮明、大張旗鼓地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大造聲勢,大聲疾呼,大力營造移風易俗的輿論氛圍,在全社會形成共識,使風俗改良成為羣眾的自覺行動。要堅持加強教育、打“持久戰”的方針,不可指望朝夕之大功告成。作為社會中的成員,黨員幹部也難免會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浸染,進而侵蝕黨風政風。“負能量”客觀存在,但作為黨員幹部,對不良的社會風氣不能無動於衷,更不能隨波逐流,而是應該守住正氣、堅決抵制,自覺做清正廉潔、移風易俗的表率,“上行下效”,事半功倍。要文化引領,潛移默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文化建設就要在移風易俗、除弊布新、崇尚新風上下功夫,必須面對並正確解決傳統觀念、風俗習慣的傳承問題。要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傳承地方風俗中的人文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倡導現代社會的文明禮儀,革除陋習,激濁揚清,移風易俗,形成社會文明新氣象。要制度規範,剛性約束。當今是一個法治社會,制度化既有助於移風易俗的順利進行,也能體現法治社會的特點和精神。實踐已經證明,制度往往能夠更好地規範引導人們的生活,也更容易讓羣眾接受。在移風易俗的過程中,舊的不合時宜的風俗要及時主動拋棄,新的文明的風俗要加以提倡並制度化。只有新的文明的風俗被制度化了,才會被羣眾更好地堅持下去,移風易俗才算成功。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倘若不深入民眾的大層中,把他們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分別好壞,立存廢標準,而於存於廢,都慎選施行的方法,則無論怎樣的改革,都將為習慣的巖石所壓碎。”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移風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需要水滴石穿的功夫,貴在持之以恆,重在實現常態化、長效化。

移風易俗,任重道遠。風俗之變,關係盛衰。倡導移風易俗,樹立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既是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一個公民責無旁貸的義務。要切實弘揚社會正氣,淨化社會風氣,抓黨風政風促社風民風,打贏反對“四風”的持久戰,推動這場深刻的風氣變革,為反腐倡廉建設凝聚正能量。

抓好農村移風移俗,要抓住三個關鍵點。

一要抓黨員幹部帶頭。上行之下效之,黨員幹部帶頭是改變社會風氣,推動民俗轉向的有效方式。在這一點上,各地要結合中央省市相關規定,出台黨員幹部辦理婚喪事宜的相關具體規定,簽訂《承諾書》,嚴格落實報備制度,用制度為黨員幹部戴上“緊箍咒”。

二要抓村規民約完善。推進移風易俗,破題關鍵在於發揮村民自治、民主協商的作用,通過建組織、立規矩,推動移風易俗這項“軟任務”變成“硬約束”。各村要以加強紅白理事會建設為總抓手,健全理事會組織,制定工作章程,並將其納入村規民約,明確村民辦理紅白事的標準、流程及獎懲規定。同時,各級要進一步夯實基層責任,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對各村的年度考核,使村規民約這個“小憲法”成了羣眾辦理婚喪嫁娶事宜的“硬槓槓”。

三要為文明落地搭建新平台。開展移風易俗,不僅要向舊傳統“開刀”,推動形成新規範,還要豐富實踐載體,大力倡樹文明新風。我們可以通過文藝等多種形式推樹典型,倡導厚養薄葬新風。各村要設立公共治喪場所,免費為村民提供“一條龍”服務。同時,要搭建文明創建評選載體,引導人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讓鄉風民風真正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