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1W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新版多篇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 篇一

這個星期已經開始期會考試之前的衝刺,同學們都投入到緊張的複習中。

最近考了一次物理,我又考黃了,只考了60多分,這個分數相當的可怕,在全班是倒數第幾了。看着別人八、九十分的成績,我非常地羨慕,仔細分析冷靜思考挫敗的原因。

首先是考場上發揮的不好,不夠冷靜,沒有清晰的思路,做題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沒有合理安排時間,邏輯思考能力較差,得分自然不高;另外沒有複習錯題,不清楚的問題遺留太多,不及時解決問題時間長了,自己也忘了哪道題不會做,導致考場上全部暴露了出來;還有平時做題較少,做題速度太慢,收卷的時候馬馬虎虎急急匆匆地寫完了,以後要提高做題速度。

分析總結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成績,今後在學習中,我要做到有疑問及時解決,多做題,提高解題速度,理清思路,制定幾年來未行之有效的錯題本。我的計劃如下:每週另外加做物理題七道,其實每天就多做一道題,循序漸進,逐漸提高解題能力,解題時最好計算時間,不能超時;另外媽媽給我報了輔導班,一有不會的題我就立即解決,錯題本立即投入使用。

看來有些時候學習也有假象,本來覺得挺簡單,一到考場做題就錯,還是學得不紮實。而且經常跟媽媽吵架,浪費時間不説,還分心以後我要聽媽媽的話,不再吵架,浪費太多的時間,用更多的心思花在學習上,不要在無聊的事情上爭來爭去。不僅傷了和氣,而且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我會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努力做好我自己。我希望在下次考試中我的物理成績最少達到80分以上。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 篇二

國中物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

所以從八年級的物理教學開始,首先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打開國中物理的大門,其次是要讓學生掌握良好的物理基礎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拔高。

1、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三維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法,重視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目標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最後,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從而一筆帶過。但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並不是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們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2、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後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後輔導。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要注重科學探究,多讓學生參與探究,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獲得探究結論的喜悦。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

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3、對訓練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題要規範。對新生一開始就要特別強調並逐漸養成解題的規範性,其次再是正確率,規範性養成了,正確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訓練貫穿教育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由原來的覆蓋題型、重複不斷的模仿練習轉到以問題為載體,訓練學生思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方法。

目前,探究性的學習方法成為一種潮流,就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能在參與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體驗,產生感悟,學到方法,從而有效的發展能力。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並在教學實踐中注意運用和改進。

第三,訓練紮實,具有基礎性、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層次性。

第四,作業要佈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講評、講評了必訂正,做到反饋全面,校正及時。要求學生解題過程要做到多反思、歸納和總結。

4、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其一,講授正確,語言規範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一線教師非常重要。物理學是有着嚴密邏輯性的學科,首先不能講錯,推導流暢,過度自然。其次,語言要規範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書精當,書寫工整。好的板書有助於將教學內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體系、重點。同時老師也要練就一些作圖的基本功,學會畫直線,畫圓,畫各種姿勢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實驗操作熟練、規範。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對教具和實驗儀器功能瞭如指掌、使用輕車熟路、操作規範得當,避免在演示時操作不熟練,或是操作錯誤。

總之,我們作為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國中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只要我們善於引導,學生的智慧就會在玩與錯中碰撞出火花,會在玩與錯中逐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 篇三

一、試題的選題一定要注意敍述的嚴謹性,避免歧義現象

試題的選取過程中,有時就只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根本就不考慮學生會如何理解,結果導致學生的理解多種多樣,給學生解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例如,這次的八年級物理試卷中,我選了這樣一題:“請一位騎自行車的同學握着一塊石頭從你的面前駛過,並且剛好在駛到你面前的瞬間放開手,讓石頭自由下落,觀察石頭落在哪裏?並説明其中的原因。”在選這題時,我沒有考慮學生會有其它理解,等到改試卷時,才發現學生的理解五花八門,有的按照我的思維理解為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運動,但有的理解為從站立同學的前面向站立同學的背後運動,結果答案也多種多樣,有的説在站立同學的左邊,有的説在站立同學的右邊,有的説在站立同學的背後。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理解歧義,是因為“從面前駛過”這句話的不夠嚴謹。經過討論,我們認為,若把“從面前駛過”改為“從面前自左向右”駛過,學生的理解會準確些。再如,在選擇題中,考查摩擦力時,有這樣一個選項“機器運轉時,機器各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是有害摩擦”,我就沒有考慮到“皮帶傳動中的皮帶和皮帶輪之間的摩擦”是否算是“機器各運轉部件之間的摩擦”?而學生是否會這樣理解?可見,選題時考慮到學生理解方式的各種可能,是相當有必要的!

二、學生的答案給老師帶來的驚喜

平常教學過程中,總是埋怨學生不動腦筋,今天在批改試卷的過程中才發現真真正正的冤枉了學生。在這次考試中,有這樣一題:“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塑料直尺設計幾個與聲音有關的實驗嗎?請你寫出實驗過程和可以探究的問題。”在選這個題目時,也曾經考慮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係,但是有這樣一個答案相當新穎:“用直尺上帶有鋸齒狀(或波浪狀)的一邊與桌邊摩擦,第一次移動速度較慢,第二次移動速度較快,可以探究聲音的音調與頻率之間的關係。”當時看到這個答案,真是很佩服學生的思維,而且這種方法要比用直尺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方法效果要好的多。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 篇四

不知不覺一個學期已經過去了一多半了,八年級同學經過了半個學期的物理學習,有一部分學生已經入門了,感覺物理比較容易,但是還有很多學生感到了物理很難,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主觀原因是教師抓得不緊,當時的想法雖然是為了學生着想,因為學生課下的作業已經很多了,再就是學生課下也沒有時間,所以作業、課下練習也沒有跟上,導致了這次成績不理想。當然客觀原因是我們的物理太少,只有兩節課很難完成教學任務,我也是很無奈,這根本適應不了現在物理教學的要求。

學生成績差,也有學生方面的原因,特別是不認真審題,沒有弄清楚問的是什麼問題就做題,有的題目看似很熟,關鍵的一個字變了,答案就截然不同,也就是很多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勢。再就是學生的答題習慣不是很好,特別是計算題,不按格式要求去做題。再就是實驗題失分較多,關鍵是學生對實驗過程不理解,導致了不會做,再就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差,話都不知道怎麼説,導致答題答不到點子上,就導致了學生雖然感覺到會但是不得分。

今後採取的措施,首先抓好課前預習,其次抓好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再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答題習慣。以後一定可以更好!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 篇五

在進行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探究實驗中,本人首先讓學生複習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過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質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體積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測量,有的則不用。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用數學上的方法測得。例如: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規則的物體,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個量筒里加入一點量的水,再將物體放入水中液麪上升,兩個體積差就是物體的體積。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塊可以用壓入法、吊掛法、捆綁法、埋砂法等。分組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實驗室中常用於測液體體積的儀器。使用時應注意:

1、首先觀察量筒刻度單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體積,以及最大測量體積值。

2、要置於水平桌面上讀數。讀數時視線應與凹形液麪底部(或凸形液麪頂部)相平。

3、讀數時。液麪靠近哪條刻度線,就讀該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讀。實驗時要注意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測出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後通過公式就能計算出物質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麼物質。例如探究如何測量鹽水的密度,有學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測出一杯鹽水的總質量,把整一杯鹽水倒入量筒測出體積,然後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得出鹽水的密度。還有的是先用天平測出空量筒的質量,然後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鹽水測出他們的總質量同時得出鹽水的體積和質量算出鹽水的密度,看到這種情況,我引導他們分析各種方案中可能出現的誤差,比較他們的探究方案的優劣,用誤差最小的做實驗,後來我發現學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實驗,並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輕鬆和愉悦。教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在課堂上一定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輕鬆愉悦。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也讓我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多麼的重要。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更深入的體會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是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我的口頭禪太多,而且語言太平淡,沒有激情,其次是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這樣學生進行實驗後更能理解。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 篇六

本節課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基礎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規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等測量工具來測量,液態物質的體積應該使用量筒來測量,不規則形狀固體物質的體積也可以使用量筒來測量。

怎樣使用量筒?

可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通過閲讀課本“信息快遞”,回答課本中提出的幾個有關問題,並動手操作,學習使用量筒測量液體和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和動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作風。

1、量筒上的單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來標度的。

2、與許多測量儀器(學過的電流表、電壓表、天平等)一樣,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測量值。實驗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據你測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測物的尺度等因素來選擇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視線與液麪水平,與刻度線垂直。

5、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不規則固體物質體積的測量,需用量筒或量杯。這裏利用等量佔據空間替代的方法。要求學生較好地掌握,有助於後面浮力部分內容的學習。

另外,對於有餘力的學生可在此基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

1、如果要測量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過大或無法浸入現有量筒之內,

你有什麼辦法測量出它的體積?

可採用“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如果現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將物體浸入,並多次盛接和讀取數據,最後相加得到物體的體積。2.如何用量筒測量密度小於水的不規則物體(石蠟)的體積?

可採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浸沒於量筒中液體時對應的體積,然後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讀取此時的體積。兩者的差值便是石蠟的體積。

該問題一方面是對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探究怎樣來測量物質的密度?

我們選擇鹽水和形狀不規則的石塊為研究對象,具體教學中也可選擇其他種類的液體和固體為研究對象測量其密度。

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用於記錄測量鹽水和石塊(或其他樣品)密度時所用的數據及所得的結果。注意不要強求一致,關鍵是要讓學生明白需要記錄哪些數據。讓學生把所測得的有關數據填入其表格中,並根據測量數據進行數據處理,通過物理公式計算,間接得出被測物質的密度值。

從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取和使用、實驗步驟的設計、數據的採集、並根據數據得出結果,這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課本上沒有現成的實驗步驟,而是要求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設計並實際操作,正確地記錄數據得出結果。由於有上一節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係這一實驗的基礎,因此本節的探究活動學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學中建議以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教師不要定些條條框框,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要求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清楚説明其理由。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是十分有意義的。

通過“探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和實施,我們看到,學生首先是非常歡迎這樣的課型,他們覺得既緊張又輕鬆。在認真討論準備的過程中,給了學生解放思想、發散思維、提高能力、展示特長的機會,開拓了學生自行探究的空間,滿足了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的願望。本課題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師對學生全面評價的方法和途徑。過去只按分數高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差”,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展示、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糾錯能力、動手實驗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配合協作意識等,這樣對學生的評價更合理、更客觀,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

國中物理課後反思 篇七

一、引言

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還是體現課程理念、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創造過程。以下就物理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與提出談一些看法。

二、背景

1.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提問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提問可以讓學生髮現不足

對於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複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髮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4.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總是和語言分不開的,課堂提問便是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如在教師做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採用邊做邊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提問學生和由學生髮問,可以通過對話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置。

6.通過提問,教師可直接表達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悦,有利於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信息交流。通過提問,能夠發現作業、考試中的抄襲現象,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解決。

三、問題的出現

有些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在提問方面可能存在這樣一些誤區:

(1)整堂課只管自己講,不提一個問題,“滿堂灌”。

(2)什麼都要問,低級的、重複的、漫無邊際的、模模糊糊的問題。

(3)所提問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了主題。

(4)只提好學生,不提差生;專提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或對差生進行懲罰性提問,給學生難堪。

(5)提問沒有層次性,難易問題無階梯。

(6)提問表達不言簡意賅,有時不知所云,學生無法回答。

(7)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對學生的提問不理不睬。

(8)提問隨意,東拉西扯,越扯越遠。

(9)不能靈活應變,針對課堂氣氛、學生的回答和反應,追問下去,擴大戰果,等等。

四、問題的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提問中應處理好這樣四個關係:

(1)點與面的關係。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

(2)難與易的關係。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於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

(3)曲與直的關係。提問題不能只問“是什麼”、“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

(4)多與少的關係。授課時不在於多問,而在於善問、巧問。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餘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興趣。提問過少,難以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解決問題的措施

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

“設疑式”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逗趣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思;“對比式”可以誘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共性、區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刨根式”能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促使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比喻式”能幫助學生髮生聯想、想象,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輻射式”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於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求同式”能引導學生從相異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徵,有利於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伏筆式”能鋪路架橋,暗示出事物的途徑或方向,為研究新理論留下伏筆;“自成靶子式”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思維處於“高度警戒”的敏鋭狀態,從而從反面鍛鍊了其思維的判斷能力,培養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問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問、怎樣問。“層遞式”提問是指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通過一環扣一環、一層進一層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通過層層剖析、循序推進、最終到達解決問題的彼岸和釋疑明理的高峯;“分割式”提問是指把整體性較強的內容分割成幾個並列的或遞進的小問題來提問的方法。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範圍太大,學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師可以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分割式提問,把一個個小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擴展式”提問是指把現在所學內容與相關內容聯繫在一起提問的方法,能夠起到以新帶舊、温故知新、融會貫通的作用。“直問”是指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以便直接尋找答案,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使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曲問”是一種迂迴設問的方法,問在此而意在彼,針對學生疏漏、模糊處,抓住關鍵詞為突破口進行曲問,會使學生番然醒悟,從而對正確的結論印象更深。

六、教學反思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提問後要停頓一會兒。有經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後環顧全班,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也可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學生準備回答問題時,他便會嘴微張,身體稍前傾,眼睛也睜得更大一些,或許會抬起頭微笑,這表明他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把握;而對聽到問題後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他對這一問題不會。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後停頓期間,要尋找這些表現。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對學生答案中出現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或者思維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時給以提示。要善於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給出更完整的答案,要運用追問、解釋等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課堂提問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方法,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經常變換手法,切忌僵化採用一個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場合下進行提問,也要注意轉換角度,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要能使學生看到老師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這對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七、討論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